油藏非均质性是指油藏参数随空间的变化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9
《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地质特征及储层有效性评价》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地质特征 (7)2.1 湖盆构造特征 (8)2.1.1 构造单元划分 (10)2.1.2 断陷带划分 (11)2.1.3 断层特征分析 (12)2.2 泥页岩沉积特征 (14)2.2.1 有机质丰度分析 (15)2.2.2 热解特性研究 (16)2.2.3 沉积环境探讨 (17)2.3 油藏特征 (19)2.3.1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20)2.3.2 储量计算与评价 (21)三、储层有效性评价 (23)3.1 储层物性评价 (24)3.1.1 孔隙度评价 (25)3.1.2 渗透率评价 (26)3.1.3 饱和度评价 (27)3.2 储层敏感性评价 (29)3.2.1 水敏性评价 (30)3.2.2 盐敏性评价 (31)3.2.3 地层水敏感性评价 (32)3.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 (34)3.3.1 孔隙类型及组合特征 (35)3.3.2 孔隙结构演化特征 (36)四、结论与建议 (37)4.1 结论总结 (38)4.2 建议与展望 (39)一、内容概述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地质背景:介绍了陆相断陷湖盆的地质构造特征,包括地形地貌、构造运动、沉积环境等,为后续分析泥页岩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泥页岩油藏的地质特征:详细描述了泥页岩油藏的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包括其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
重点探讨了泥页岩作为油藏的主要储油岩类的特性和优势。
储层有效性评价的意义和方法:阐述了储层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相关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这包括对储层物性、含油性、产能等方面的评价,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评估储层的有效性。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的实际情况,包括其地质特征、储层特征以及开发潜力等,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际参考。
一名词解释1. 储层表征(ReservoirCharacterization ):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
2. 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是油气藏类型、几何形态、规模、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及流体分布的高度概括。
3•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5.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 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
7•油层组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储能参数储能参数(h 、炉、S )eo1. 油藏描述:油藏描述(ReservoirDescription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
2. 储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具有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的功能。
3. 有效厚度夹层是指在工业油流的储层中达不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各类岩层。
4. 流体单元模型流体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
5. 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一组等概率储层模型的方法。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中,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性对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这类油藏因其内部复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低渗透性,使得其渗流规律与常规油藏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旨在研究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并对其反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1. 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孔隙结构复杂,孔喉大小不一,连通性差。
这种结构特点导致流体在油藏中的流动受到阻碍,表现为低渗透性。
2. 渗流规律由于孔隙结构的复杂性,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规律表现出非达西流特征。
在低压差下,流体流动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特征,随着压力差的增大,渗流逐渐接近达西流。
3. 影响因素影响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性的因素包括:岩石类型、孔隙结构、流体性质、温度和压力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油藏的渗流特性。
三、反问题研究反问题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反推油藏的参数和性质。
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中,反问题研究对于优化开发策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反问题模型的建立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建立油藏的反问题模型。
该模型应综合考虑地质、工程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最优化目标。
2. 参数反演利用反问题模型,对油藏的渗透性、孔隙度、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反演。
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和模型,提高参数反演的精度和可靠性。
3. 优化开发策略根据反问题研究结果,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开发策略进行优化。
通过调整井网密度、注入参数、采收策略等,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采收率。
四、实例分析以某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为例,通过实际应用本文所述的反问题研究方法,分析其渗流特征和开发策略。
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开发效果,验证反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通过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性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
在实际开发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
第三章油藏综合评价第一节油藏评价概述油藏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对油藏的油藏概况、地质特点、油层分布、储层物性、流体物性、温度压力系统、油藏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搞清楚油藏的基本特征,为油田开发方案设计、油田开发策略的制定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
一般油藏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油藏概况主要包括油田区域、地理位置、面积、油藏类型等。
二、油藏地质沉积特征:沉积类型、分布、年代构造特征:断层分布、断层类型、走向、倾角、遮挡作用储层特征:空隙度及分布特点,渗透率及分布特点,饱和度及分布特点,分选系数、粒度、粒径,矿物成份。
微相分布及特点三、流体物性原油物性:类型、黏度(地下、地面、50℃)、密度、含蜡量、胶质沥青含量地层水性质:水分析资料、矿化度、密度天然气性质:黏度、密度、压缩系数四、油藏压力温度系统评价油藏压力系统评价:原始地层压力、饱和压力、压力系数,地层压力变化情况(开发初期到分析截止时间)、生产压差温度系统评价:地层温度、温度分布五、油藏非均质性研究主要研究渗透率分布规律,通过取芯井渗透率数据分析、分层渗透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
另外研究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第二节油藏评价实例分析本节主要介绍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所研究的具体油田,以大港油田分公司港西开发区三区二断块为实例介绍油藏评价的具体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油藏概况港西三区二断块是黄骅凹陷中部北大港构造带凸起基底上由上第三系组成的一个断块背斜构造。
区域内构造相对简单。
该断块含油面积3.4平方公里,油藏埋深612.4-1360.8米,油层平均厚度11.8米,地质储量846万吨。
含油层位为明二、明三和馆一组三套油层,主力油层为明二、明三。
港西三区二断块油藏具有严重的非均质性、油层跨度大、原油物性差、储层物性好的特征。
自1970年投入开发,1973年3月开始注水,1977年进行全面调整,1991年12月开展了注聚合物试验。
先后进行过分注合采、轮采、堵水调剖、冲砂、提液等增产措施,油田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第45卷 第2期新疆石油地质Vol. 45,No.2 2024年4月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Apr. 2024文章编号:1001-3873(2024)02-0199-06 DOI:10.7657/XJPG20240208引用:王杰,黎鸿屿,吕栋梁,等. 非均质油藏层间干扰室内实验优化[J]. 新疆石油地质,2024,45(2):199-204.WANG Jie,LI Hongyu,LYU Dongliang,et al. Optimized Laboratory Experiment on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J].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2024,45(2):199-204.非均质油藏层间干扰室内实验优化王杰1,黎鸿屿2,吕栋梁2,钱川川1,周群茂1(1.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2.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成都 610500)摘要:多层非均质油藏在合注合采开发时,受储集层岩性、物性、地层压力、流体性质等因素影响,层与层之间相互干扰。
早期开展的并联驱替室内实验,无法有效地模拟油藏多层合采时各层间的流体交换,且所定义的干扰系数的物理内涵与注水开发渗流过程不符。
为此,建立串并联组合驱替实验模型,模拟储集层层内岩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串并联驱替实验下不同渗透率岩心的产油量、含水率以及采收率,对干扰系数进行验证和再认识。
研究结果表明:层间干扰的实质是不同储集层渗流阻力随着时间的变化,导致储集层流量分配发生改变;储集层非均质性是多层合采过程中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层间干扰相关实验设计和非均质油藏合理高效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非均质油藏;层间干扰;干扰系数;驱替实验;并联;串联;岩心中图分类号:TE311 文献标识码:AOptimized Laboratory Experiment on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WANG Jie1,LI Hongyu2,LYU Dongliang2,QIAN Chuanchuan1,ZHOU Qunmao1(1.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Xinjia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Karamay, Xinjiang 834000, China;2.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Abstract: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layer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through commingled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interference be⁃tween layers occurs due to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reservoir lithology,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formation pressure, and fluid properties. The previous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parallel displacement failed to effectively simulate fluid exchange between layers during the commin⁃gled production of multiple layers, and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the defined interference coefficient does not align with the flow process in water injection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series-parallel combined displacement was established to simulate the variation of lithology within the reservoir layers. The oil production, water cut, and recovery rate of cores with different permeabilities in the experiments were investigated to verify and re⁃understand the interference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is es⁃sentially a phenomenon that the variation of flow resistance of reservoir layers with time leads to alteration in flow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layer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s identified as a key factor in forming dominant flow channels during commingled produc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signing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experiments and developing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rationally and effi⁃ciently.Keywords:heterogeneous reservoir;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interference coefficient;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parallel; series; core多层非均质油藏在合注合采开发过程中,层间存在相互干扰[1],严重影响油藏的开发效果。
《油藏描述》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油藏描述就是以_____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对方法和技术。
2、储层潜在敏感性分为、、、、五类。
3、平面非均质性还受于和等的影响。
4、完整的油藏地质模型应包括:模型、模型、模型。
5、测井环境校正方法的核心是以为依据,以各种方法为手段,将各种校正图版形成公式,然后用这些公式校正。
6、是最基础的地质工作。
7、是地下储层裂缝最直接的第一性资料。
8、测井相分析就是利用各种识别,是油藏描述必不可少的手段。
9、储集体原始孔隙的和受沉积因素控制。
10、研究是选择开发层系及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的依据。
二、名词解释1、层内非均质性2、成岩作用3、储层建模4、地震相分析5、隔层6、地震相7、储层内部建筑结构8、流动单元9、敏感性矿物10、地应力三、单项选择题1、原生粒间孔隙指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由于正常压实及胶结作用,孔隙空间减少,但骨架颗粒之间未受到明显___作用的一种孔隙。
()A、胶结B、变形C、溶解D、充填E、交代2、剩余油分布最根本、内在的控制因素是:()A、微型构造B、沉积微相C、断层封闭性D、注采关系3、油田开发后期控制厚油层复杂水淹形式的主要地质因素是:()A、层内非均质B、夹层C、注采井网D、层间非均质E、砂体颗粒大小4、剩余油分布的外部控制因素是:()A、注采状况B、井网形式C、构造活动D、储层非均质5、当代测井定量解释技术中最成熟最重要的部分是:()A、岩性解释B、孔隙度解释C、渗透率解释D、含油饱和度解释6、油藏描述与传统油藏研究的主要区别是:()A、综合性B、以相关学科最新理论为基础C、以计算机及自动成图技术为手段D、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E、油藏精细描述7、油藏描述的研究特色:()A、综合性B、逻辑性C、系统性D、预测性8、地应力的测试方法有:()A、微型压裂B、压力梯度法C、钻孔崩落法D、声发射法E、薄片法9、沉积相的直接标志主要有:()A、岩石学标志B、古生物标志C、地球化学标志D、地球物理标志10、微观非均质研究主要包括:()A、层内非均质B、孔间非均质C、孔道非均质D、表面非均质E、纹层非均质11、剩余油微观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有:()A、层内非均质B、岩石润湿性C、微型构造D、毛管压力E、沉积韵律12、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包括以下几类:(ABC )A、沉积学法B、生产动态资料法C、岩石物性特征法D、单参数法E、地球物理法13、在地层划分对比工作中,标准层确定后还要研究各标准层()。
课堂练习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参数计算与评价一、实验目的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内部的不均一性,也就是储层砂体内部及其之间的差别、相互关系等。
储层非均质性决定了油藏内流体的流动特性,进而决定了剩余油的分布,因而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成为储层表征的重点和目标之一,受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的广泛关注。
基于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认识的差异,已提出了多种的非均质性分类和研究方法(Pettijohn,1973;Weber,1986;Haldorsen,1983;裘亦楠,1992;吕晓光等,1993;冯晓宏等,1994;穆龙新等,1996;张昌民,1992,1996)。
总的来说,认为储层非均质性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运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具有层次性,依据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掌握的地质资料详细程度不同,对非均质性认识的要求不同,其研究方法和所达到的层次也不同(张昌民1992,1996)。
裘怿楠教授依据油田开发实际需要,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四类: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孔隙非均质性(裘亦楠,1992)。
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的波及系数影响很大,因此,人们常把储层渗透性的优劣看作是非均质性的集中表现,从而研究渗透率的各向异性,以揭示储层的非均质特性。
本次实验以裘亦楠分类方案进行储层非均质性表征,主要计算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和渗透率级差等参数。
二、基础资料1、濮115井、濮120井物性参数表三、实验原理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计算濮115井、濮120井各油组Vk、Tk、Jk等参数;2、依据计算结果评价濮115井、濮120井各油组储层非均质性3、以油组为单位,编制方图等直观表征储层非均质性图件;4、评价濮115井、濮120井各油组层间非均质性;5、利用EXCEL表格中宏命令(“工具”—“宏”/Alt+F11)完成以上操作;五、实验仪器1、计算机2、办公软件-EXCEL六、问题讨论1、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控制因素?2、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在油气田开发过程的影响有哪些?七、参考资料1、陈恭洋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241-260.2、吴元燕,陈碧珏.油矿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995,145-165.。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代远程教育《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能在其中参与渗流的岩岩层即为储层。
3、储层地质学:是研究储层成因类型、特征、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
4、孔隙度:岩样孔隙空间体积与岩样体积之比5、有效孔隙度:指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6、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7、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单一流体所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能力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8、相渗透率:又称之为有效渗透率,指岩石孔隙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每一种流体的渗透能力的量度,称之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9、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饱和时,岩石对各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指的是岩石对各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10、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有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11、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是在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其所占总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12、达西定律:位时间内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压力差和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13、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以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
14、同生成岩阶段: 沉积物沉积后至埋藏前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15、表生成岩阶段: 处于某一成岩阶段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因构造作用抬升至地表或近地表,受大气淡水的溶滤等作用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石油工业的重要研究领域。
低渗透油藏具有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导致其开发难度较大。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必须深入了解其渗流特征,并开展反问题研究。
本文将详细探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及其反问题研究,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1. 渗透率特征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透率通常较低,储层内部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
这种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导致储层内部流体流动的复杂性。
2. 渗流规律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储层非均质性、流体性质、压力系统等。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准确描述储层的渗流规律。
常见的渗流模型包括达西定律、非达西定律等,这些模型可以描述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过程。
3. 开发难点由于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导致其开发难度较大。
主要难点包括:储层评价难度大、钻井工程难度高、采收率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储层的渗流特征,优化开发方案。
三、反问题研究反问题研究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反问题主要指通过观测到的数据(如压力、产量等)来推导储层的物理参数(如渗透率、孔隙度等)。
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开发中,反问题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储层的渗流特征,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
1. 数据采集与处理进行反问题研究首先需要采集足够的数据,包括压力数据、产量数据等。
这些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如去噪、滤波等,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此外,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解释和评价,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反问题研究的要求。
2. 反问题建模根据采集的数据,建立反问题模型。
反问题模型通常包括储层物理参数与观测数据之间的关系。
通过反问题模型,我们可以根据观测数据推导储层的物理参数。
油藏非均质性是指油藏参数随空间的变化关系一般来说,大多数油藏的底部都分布着不同沉积环境、长时间形成的水体,后来经过不断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使得油藏特征进一步发生变化。
对一般的油藏来说,分析这些油藏参数随空间位臵的变化主要就是分析垂向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1]。
从目前来看,非均质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体等更加复杂与隐蔽的储集体延伸;③研究方法与技术日益成熟,由定性分析向半定量及定量研究过渡,由单一的描述手段向多种技术配套、多个学科结合的趋势发展。
随着油气田勘探形势的日益严峻,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储层在油气藏形成时期的原始面貌及其受成岩、构造等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将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新方向。
一般来说,大多数油藏的底部都分布着不同沉积环境、长时间形成的水体,后来经过不断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使得油藏特征进一步发生变化。
对一般的油藏来说,分析这些油藏参数随空间位臵的变化主要就是分析垂向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
油藏的非均质性对特稠油油藏开发效果影响较大,研究区油井在同样厚度的油层和相应注汽工艺参数下,各井的开采效果往往差别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储层的非均质性、隔层平面分布、原油性质非均质性对开发造成了影响[2]:1储层非均质性对吸汽能力的影响注蒸汽吞吐热力采油是一种高成本的工艺技术,储层的吸汽能力除了受注汽工艺如注汽速度、注汽压力、注汽干度,注汽温度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油层的吸汽能力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特征以下几个方面影响[3]。
(1)渗透率:高渗透油层吸汽量大,吞吐效果好,油层动用程度高;相对渗透率较低的油层吸汽量少甚至不吸汽,油层动用程度差;随着注汽轮次的增加,高渗油层容易形成汽窜,注入蒸汽绝大部分进入其中;而相对渗透率较低的油层吸汽量小,造成蒸汽浪费,注汽效率低下,影响了相对渗透率较低段油层的开采。
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油层,其纵向上吸汽状况主要取决于油井单层渗透率,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对注蒸汽开发影响也很大,二者的比值越大,越易形成蒸汽超覆。
(2)油层厚度。
理论上油层厚度越大,储层吸汽能力越强,注蒸汽开采效果越好;因为单层厚度大,层内储热量也大,油藏系统整体热损失比例小,热能利用率高。
实际上蒸汽吞吐效果并非与油层厚度成正比,随着油层厚度增加到一定值,吸汽量增加的幅度逐渐变小。
(3)储层岩性特征。
高温高压力的注汽易使储集层骨架颗粒溶解甚至破碎,导致大量微粒迁移从而阻塞孔隙。
(4)沉积微相和韵律特征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影响储层的吸汽能力,一般主河道发育部位,储层物性好,蒸汽往往会沿着主河道方向优先突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蒸汽在其他方向的波及。
油层韵律性也影响吸汽效果,正韵律油藏吸汽能力最好,反韵律最差,复合韵律介于两者之间,主要原因在于重力分异产生不同程度的蒸汽超覆,超覆作用将降低蒸汽纵向波及效率。
当蒸汽进入正韵律油层后,由于超覆作用,超覆的部分蒸汽被正韵律上部的相对低渗层段吸入,吸汽量较小,而大部分被正韵律下部的高渗层吸收,下部吸汽量较大;当蒸汽进入反韵律油层后,超覆的部分被反韵律上部的相对高渗层段吸入,其下部低渗层段受蒸汽波及较小,故吸汽能力较正韵律油层弱。
2储层非均质性对产液能力的影响通过分析,储层非均质对油层产液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平面非均质特征的影响。
一般油层厚度越大,产液能力越强,而较厚的油层一般连续性相对较好,平面非均质相对较弱;对于研究区块热采井,较厚油层吸汽能力相对较强,产液能力也随之变强;冷采井,由于粘度相对较低,当近井地带的原油被采出后,产生的压差将促使其周围的原油向近井地带流动,而对于厚度大,连续性较好的油层流量越大,持续的时间较长,产液能力也较强。
(2)渗透率的影响方面。
一般情况下,渗透率越高,油层产液能力越强。
渗透率分布、射孔厚度影响着产液能力。
对热采井,高渗油层吸汽量大,吞吐效果好,油层动用程度高,产液能力强;渗透率相对较低的油层吸汽量少,甚至不吸汽,油层动用程度低,产液能力较差。
(3)油层韵律特征方面。
对正韵律油层,油层下部流体较易被采出,当油层下部被采空后,在重力作用下,油层上部流体将向下部流动,油层产液能力相对较强;对反韵律油层,油层上部流体较易被采出,油层下部动用程度相对较差,油层产液能力较弱;复合韵律油层产液能力介于二者之间,均质韵律油层产液能力最强。
(4)油层岩性特征方面。
在开发过程中,粘土矿物遇水膨胀,阻塞孔隙喉道,降低油层产液能力;注蒸汽热采高温、高pH值的蒸汽易使储集层骨架溶解甚至破碎,导致大量微粒迁移而阻塞孔隙,降低油层产液能力;此外,研究区块岩石胶结疏松,在注蒸汽后会导致大量出砂,降低油层的产液能力。
3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汽参数的影响对不同类型的稠油油藏,注汽参数是影响蒸汽吞吐效果的重要条件。
注汽参数不仅受工艺条件的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注汽速度越高,井筒热损失率和蒸汽干度损失越小。
因此,提高注汽速度对保持井底高干度有益。
对于非均质严重的厚油层,高速注汽会加剧蒸汽沿高渗层突进,形成早期汽窜。
这说明注汽速度与汽窜的关系较为敏感。
研究区块实际注汽压力比破裂压力稍高,在初期仅有少量井发生汽窜。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汽参数有一定的影响,但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中等偏弱,影响效果不大。
在实际的生产开发中以工艺对注汽参数的影响为主。
4有效厚度对蒸汽吞吐的影响有效厚度是供给油井充足油量和充分利用热能的保证。
因此,有效厚度对蒸汽吞吐效果的影响是除原油粘度外又一最为敏感的地质参数。
周期采油量和油汽比随有效厚度增大而增大。
随着有效厚度的增加,周期注汽量增加,周期产油量增加,周期开采效果改善。
随着有效厚度的增加,周期产量和油汽比均呈增加趋势。
5油层渗透率对蒸汽吞吐的影响油藏渗透率非均质性对蒸汽吞吐的开采效果影响较大,直接影响油层的吸汽能力,也影响到产液能力。
稠油油藏一般多为疏松砂岩油藏,物性好,渗透率高,有利于蒸汽吞吐开采。
蒸汽吞吐效果随油层渗透率的增加而提高。
油层存在高渗透率层时,注入蒸汽将优先进入高渗透率层而导致层间吸汽不均。
在蒸汽吞吐初期,吞吐效果较好(因加热带扩大),但对后续的吞吐和蒸汽驱产生不利的影响,油层储量动用不均匀,从而影响整个油藏的开采效果。
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在油层厚度、生产措施,粘度相近的情况下,累积产油量增加,生产效果好。
6隔层类型及平面展布对油藏开发的影响隔夹层是指在渗透层内或层间所分布的相对非渗透性岩层,由于隔夹层的存在,改变了整个渗流场的分布,使渗流发生变化。
分布稳定的隔夹层,可将油层上下分成2个独立的流动单元;反之,则油层上下具有水动力联系。
不稳定隔夹层越多,其间油水运动也就越复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也就越大。
隔层的作用是阻止蒸汽窜流。
其封隔能力主要是靠隔层岩石的毛细管压力产生的。
理论上讲,只要隔层厚度大于1m,所形成的压差屏障就足以制止蒸汽的突破。
而由于隔层岩性的不均一性,实际上只有连续分布的泥岩隔层厚度达到甚至超过2m时,才能起到良好的封隔作用。
隔夹层条件对稠油油藏的开发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隔层能够起到阻止蒸汽垂向运动,这是有利的一面,隔层厚度越大,其阻止蒸汽突破的压力越高,阻隔能力越强;另一方面,自然界大多数岩层,包括泥岩隔层都不是绝热体,能够吸热和传热,随着隔层厚度的增加,其消耗的热量也在增加,这是不利的一面。
因此,评价热采隔层非均质性对油藏开发的影响,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对蒸汽开采的稠油油藏来说,隔层必须能在垂向上对热载体起封闭遮挡、限制阻碍的作用,即把蒸汽限制在生产层段范围内,从而使蒸汽逐渐扩散到全油层,使两个层间的油层形成一个通畅快捷的热流通体系,以确保注入的热能得到充分利用,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所以说隔层条件对稠油油藏的影响比对普通油藏的影响大。
不同岩性的隔层其封隔、阻挡能力也明显不同,一般泥质隔层封隔能力较强,粉砂质泥岩和砂质泥岩次之。
在生产过程中,注汽参数的变化也会对隔层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注汽参数,来改善隔层的阻隔效果。
7隔夹层对蒸汽吞吐热损耗的影响热力采油,隔层不仅起到封隔开发层系的作用,而且在蒸汽吞吐的过程吸收热量,向周围的岩石传导热量。
从热力学方面分析,各种岩性的隔层都不是绝热体,它能够吸热和传热。
隔层厚度越大,其吸收的热量越多,因此,评价研究区隔层条件不仅要看其阻隔能力和效果,还需要考虑其消耗热能的多少。
消耗热能的多少直接影响经济指标。
实际油藏条件下,往往在较单一的油层中还存在若干泥质交互薄层,分布不均匀虽然不能阻止蒸汽向上的流动,却引起油层中热损耗量的增加,由于夹层的存在,油层中热损失增大,部分热量消耗在夹层中,因此在同样的注入热量下,油层的加热半径变小,导致吞吐效果变差。
能阻止蒸汽垂向窜流与热量扩散的隔层应具有吸热能力小,导热性差,封隔能力强的特点;在具有这样条件的隔层的封隔条件下,油藏中注入蒸汽热损失就小,油藏内部就容易形成一个或数个独立的热流通单元,蒸汽热流量才能获得充分利用,油层才能得到充分加热。
夹层是发育在油藏或油层内部的非渗透性和低渗透性岩层,它只能局部分隔油层。
油层内部夹层过多,容易造成蒸汽沿某些狭窄层段向油层深部延伸,致使蒸汽不能充分用来加热油层,严重影响注汽效果。
当油藏的总厚度和层数一定时,油层厚度大小和砂泥比高低不同,其热损失明显不同。
原则上以厚度大,砂泥比高着为好。
一般厚油层中夹层少,砂泥比越高,热量损失越小;反之,热量损失大。
夹层除自身消耗油层能量外还向邻近周围地层进行热传导,造成热损失,严重影响油层注汽加热效果。
在不考虑岩石中的流体性质和流体饱和度时,不同岩性的夹层热物性不同,其影响也不同。
研究区夹层主要是泥岩、粉砂质泥岩和砂质泥岩,比热较低,消耗热量较少,但导热性相对较好易向周围地层扩散热量。
8流体性质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4]原油粘度是识别稠油的主要标志,也是影响稠油生产效果的重要因素。
粘度对开发效果影响很大,原油粘度随温度增高而下降,但是在同样大的注蒸汽加热半径条件下,原始油层原油粘度越低,形成的泄油半径越大,供油量也较大。
而原油粘度越高,形成的泄油半径变小。
当原油粘度高到不加热不能流动时,冷原油很难流入泄油区,因而采出油量有限。
粘度大于10000mPa.s的区块采用蒸汽吞吐的开采方式,增加了经济成本,个别井高含水生产不正常,粘度平面上的非均质性决定了开采方式,进一步决定了产能,影响了开发的效果。
总体看来,蒸汽吞吐井总体开发效果较冷采井稍差。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粘度是影响稠油油藏开发方式的关键问题,即而影响整个区块的开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