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4讲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考内容选修一第44讲

1.(2016宁夏大学附中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 80672419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答案]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答案]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解析](1)解答此题主要根据所学知识——必修一中清末“新政”与选修一中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等。从背景看都有民族危机与封建统治危机严重的影响,内容都有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都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结果都失败但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2)对结果反差很大原因的分析可从地方实力派参与改革的态度、措施的多少与实施是否操之过急、主导改革的领袖是否有实权等方面分析。清末新政实质要结合其主观目的分析。

2.(2016重庆巴蜀中学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将公羊春秋的三世说与近代进化论思想融合在一起,系统地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是变易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

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并强调当时正处于实现“升平世”的阶段。

材料二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之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维妙维肖……

材料三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并组织强学会,引起顽固势力的忌恨,慈禧太后严责光绪帝下诏查封了强学会和《中外纪闻》。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思想核心。

[答案]思想核心:提出三世学说的历史进化观点,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2)材料二中,康有为提出了什么观点?其依据是什么?

[答案]观点:以日本为榜样实行改革。

依据:西方各国的文明程度和文化传统与中国不同,不易实施,而日本文化传统与我国相仿,而且已经取得了成就。

(3)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失败原因:改革派和顽固势力的力量对比悬殊,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其他言之成理皆可给分,如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幻想依靠外国势力,地方官也不支持,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软弱性所决定的。)

3.(2016四川绥化一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 80672420

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材料二有人指出: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戊戌变法核心人物和维新运动的领袖”;也有人认为:“一般历史学者……往往受制于改革或革命观点偏见,致使康在百日维新中的影响及康与光绪间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张,过高评价了康有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他们”面临的“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指什么?请举一例说明“他们”是如何“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的?

[答案]形势: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高涨,掀起救亡图存的高潮,危及士大夫的既得利益。

举例说明: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试从社会文明演进的角度评价康有为在这一时期的活动。

[答案]方法:一分为二、辩证的发展的观点,一要看历史人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二要看他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评价:康有为这一时期的活动,使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改革运动进入政治层面,并有了比较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

4.(2016·内蒙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三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