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项羽的悲剧性格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人物性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种种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形式,是人作为个体区别于同类之总和。
也是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篇1《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在步步为营、充满暗藏杀机的宴会中,在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战斗中,从占据主动地位的他一步步走向了被动,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其自身的双重性格造成的,因为故事中项羽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毫无疑问,司马迁对项羽是抱着肯定与欣赏的态度的。
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却兵败自刎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
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社会动乱,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论项羽的性格悲剧听了老师的精彩的讲解和自己对项羽的性格的大概了解,情不自禁对项羽的英雄陌路感慨万分:1有勇而无谋史书记载项羽“身长八尺,力能扛鼎”,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
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可是后来他却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蛮力而一意孤行,他虽有拔山盖世的勇力,也只能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歌仓皇出逃。
2优柔寡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开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议要击破沛公军”,可是听了项伯的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
堂堂一军统帅,做事却,风吹墙头草,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
而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时,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后来樊哙闯了进来,将项羽大骂了一通,不料项羽非但没有发怒,反而称其为壮士,对他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
放过了一个绝妙的机会.3孤性多疑亚父范增以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而刘邦的谋士陈平略施反间小计,就挑拨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
项羽由此开始怀疑和疏远范增,并拒绝采纳其正确建议,范增因此愤而出走,对比刘邦手下谋士如云,而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尚且不能用。
可见孤性多疑所导致的用人不善,也是他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4残暴成性项羽入关以后,不但杀掉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而且还在咸阳城内大肆烧杀虏掠,使“秦民大失望”。
项羽对人民犯下了这样强盗的行径,人民反过来又惩罚了他,在垓下之围出逃后阴陵迷路时,向一位老农问路却为老农所骗,误入绝路而被汉军赶上。
可悲的是他至死也未能醒悟,自刎之前还是认为:“此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哎到死了都不认输!细细品位项羽的性格: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凡事智在勇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项羽的悲剧性格鲁莽暴戾是项羽的一大弱点
导语:项羽的悲剧性格,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说,不仅有其力顶巨鼎的故事,也有其和虞姬的缠绵爱情故事,项羽本
项羽的悲剧性格,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说,不仅有其力顶巨鼎的故事,也有其和虞姬的缠绵爱情故事,项羽本有机会在乱世中问鼎的,但是其性格却造成了其最终被刘邦打败,下面奇趣探索的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项羽的悲剧性格。
.
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得本真而洒脱;他一身傲骨,气力过人,威武昂扬,堂堂八尺之躯,力能扛鼎;他毁灭了一个王朝,却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千秋基业。
他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悲剧英雄!
项羽的悲剧性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凶残好战
项羽的弱点之一是鲁莽、暴戾的个性。
在儒家的观点中,理想的帝王应该是圣贤式的人物,也就是所谓的仁者。
因此仁德的君王往往比雄才大略、能征善战的君主更受人景仰,这一点不难从谥号中看出,每个帝王都希望自己的谥号中带个“文”字,因为“文”涵盖了文治、仁德、爱民、谦逊等内容。
而项羽的个性中存在着“好杀”的因子,这就注定了他灭亡的结局。
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项羽好杀的史实,足可说明其性格中具有暴戾因子。
秦亡后,人民刚从水深火热的战乱中挣脱,所期望的乃是出现一位仁君并得其安抚。
但项羽不能体察百姓的心思,他顺势消灭了暴秦,却无法应对紧接而来的新局势,只要有任何妨碍其成就霸业的,都会想尽办法铲除。
《史记》记载项羽活埋秦卒二十余万人便是明证。
二、直率,感情用事
生活常识分享。
性格之悲剧—评项羽—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高中生作文性格决定人生。
项羽和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是锐不可当的青年霸王(27岁),刘邦是年逾半百的垂老之人;项羽是名将之后,刘邦是默默无闻的农家子弟;项羽受过严格的大将训练,刘邦本身非将才,集结的亦多是乌合之众。
后项羽宰割天下,声势如日中天,而刘邦仅被封为汉王,所据之地偏远险阻。
然而,历史的转轮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大逆转,项羽以32岁的英年兵败自刎,全盘皆输,而刘邦承袭了秦始皇的大一统格局,尽收天下。
这场被称为“猛狮与胡郎”的历史对决的结局归咎于性格。
项羽的失败,正是性格上过分自信,依赖军事的结果。
他出生贵族,崛起于秦始皇帝国动荡之际,他拥有用兵如神的军事天赋,在短短三年内终结大秦帝国,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内。
他凭着天赋的用兵才能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他27岁时逐步立下惊人功绩,他用兵别有洞见,敢于行险,善于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
他本应成为秦始皇之后下一个掌控天下的人,然而与年长一倍、出身草莽的刘邦对峙争锋数年后,在“楚汉争霸”中,却让他尝到一败涂地、四面楚歌的滋味。
他虽善战,政治谋略却不敌老谋深算的刘邦,灭秦之后一连串的扰民、焚宫、封王、杀义帝等举动,引发了四起的民怨及诸王的叛变,终于让长于收买人心的刘邦羽翼丰满,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致使霸王昙花一现,功败垂成。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致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一个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夷的人,怎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目光短浅,自满自得,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度,残忍有余,仁善不足。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他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英雄来说,是致命伤。
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的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第一篇: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
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性格决定命运,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弱点是什么展开全文在司马迁《史记》中,项羽的悲剧型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后人都认为项羽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然而,项羽虽然伟大,他的胆略和骁勇中却夹杂着粗俗与盲目,在经历楚汉之争后,项羽竟败给了曾经甚至不能称之为对手的刘邦,而落得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终成一个悲剧人物。
性格决定命运,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使项羽一步步由强变弱,最终也没有逃脱失败的结局和悲剧的命运。
其一,胸怀大志但目光短浅。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地位显赫的家庭环境,使项羽从小便胸有大志。
早年的项羽就胸怀宏图:对“足以记名姓”和“一人敌”的书剑一学便觉“不足学”,而渴望学“万人敌”的兵法;观秦始皇游会稽,说道:“彼可取而代也。
”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远大的抱负,不能不让项梁为之惊奇。
正是凭着这样的志向和愿望,他和项梁率八千江东子弟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取得了反秦斗争的根本性胜利。
但是,项羽又表现出鼠目寸光。
项羽只想复仇称霸而没有一统天下的强烈动机,在推翻秦王朝后,显得被动,目光短浅。
刘邦攻进关中后,接着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这时项羽不经思考就“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只图一时快意,根本不计后果。
曾有人劝项羽,说咸阳是帝王之都,若要称皇帝,就应该“都咸阳”。
但是项羽认为“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一心想回家乡。
于是,他在戏下大封诸侯之后,便回了彭城。
项羽这一做法致使天下又回到了战国时期四分五裂的局面。
他缺乏远大的政治眼光,没有看到这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已经是中国历史的迫切需要了。
其二,智勇双全但政谋不足。
项羽由于天分、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所受的教育,使得他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钜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项羽当时军属宋义,宋义消极怠战、贻误战机,在有利于义军的形势下,项羽果断地杀掉了宋义,掌握了大部分的楚国兵权,从而“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为以后他成为西楚霸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羽性格的缺陷导致了人生的悲剧《垓下之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在楚汉两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者通过三个刀枪剑影的场面描写,刻画了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英雄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功以经营天下。
他本人的性格作为一个争夺天下者就存在着缺陷,才导致了英雄末路的悲剧,也就是说从性格上讲他缺少一代帝王的秉性和韬略。
《垓下之围》又分为三个小场面: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东城快战、自刎乌江。
我认为作为争王天下的人,性格上的缺陷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霸王别姬,私情满怀,轻重不分:故事的开始: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
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刘邦抓住了项羽及楚军的思乡情重,使出的攻心术带来的结果。
众所周知如果项羽当初不思回归,而是占据关中,称霸天下时,何来楚人沐猴而冠与四面楚歌?大丈夫本来就是四海为家、天下为公。
何来家乡与私情!由此可见他没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心胸。
接下来作者描写项王听到歌声的第一个反应惊问:‘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一个惊字,反映了他虽然身经百战但是心理素质不高,不善于应对突发事件。
接下来的行动不是赶快想对策,却作诗别姬!做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用武力夺得天下的项王,此时此刻他露出了小儿女态!情字当头,还痛哭流涕。
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军岂不人心涣散?就是为了安定军心他也不该如此。
关键时刻他应该从容不迫,冷静地分析形势,赶紧寻找突围方法,以保全楚军实力为当务之急!重情是平常人的美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但是作为争天下者,在生死关口不以天下事为重,而重私情就是一个很大的性格缺陷。
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摘要: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因其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多疑小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的性格而致使他最后自刎乌江边,不能成为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笔者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关键词: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软弱迂腐呆板项羽少有志向,作战勇猛,率直坦荡。
算得上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
巨鹿之战,项羽沉着镇定,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
问鼎咸阳,烈士封王。
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在短短的七个春秋里,他从起兵到独裁天下,最后到兵败自刎,英雄气概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
“籍长八天佘,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
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垓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
然而因他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
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具体透析一下项羽的性格弱点。
一、自矜功伐,自大虚荣项羽小时候“学习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读到这里,可能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
但当项梁教其兵法时“籍大喜,略其意,又不肯竟学。
”自大虚荣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攻秦时,秦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式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卒,为击破公军。
”这里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已不恭不敬。
在他看来沧是天下唯一的、无与伦比的盖世英雄和百胜将军。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词“谢罪”所化解。
浅析项羽的悲剧性格关键词:项羽,悲剧,悲剧性格,美学意义摘要:中国历史上的项羽也如莎士比亚创作的那些悲剧主人公一样彻底毁灭了,然而他却像巨人一样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两千多年以来人们都在经久不衰的谈论着这个‚楚霸王‛,谈论他的人格的魅力,谈论他失败处透出来永恒的成功。
对于他的失败的结局,多归因于他的性格,由是而形成他特有的性格悲剧。
朱光潜先生说:‚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
‛毋庸臵疑,项羽正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
这个秦汉之际重要的历史人物的短暂的一生戎马倥偬,驰骋疆场,足具英雄胆略。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因为个人性格而导致了他最后失败的悲剧结局。
悲剧的历史隐藏着悲剧的人物命运,悲剧的人物命运源于悲剧的人物性格。
一、悲剧与性格悲剧1、悲剧及其美学意义(1)悲剧悲剧作为审美形态,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美学史上占有及其更要的地位,悲剧一向被人们称之为‚崇高的诗‛,它反映的是一种悲壮而又崇高的美。
所以,悲剧是一种以极其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现实世界生存斗争中的地位和命运的艺术作品,它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悲剧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悲哀,而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
(2)悲剧的美学意义在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对于悲剧的美学意义许多美学家、学者都对其做了很丰富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等都对悲剧美作了详尽的描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惟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特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各自凭借足以自我辩护的理由所展开的冲突,这种冲突以同归于尽的结局达到在‚永恒正义‛前的和解。
而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美的意义在于体现人的存在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
具有正面价值的存在实践,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的冲突中受侵害、被毁灭,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但又被人的存在的勇气与理想力量,被跟强烈的历史感与宇宙感所克服和超越,因而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引起情感深层的激荡、振奋,这样就获得特殊形态的审美体验。
它不仅表现了冲突与毁灭的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的原因。
2、性格悲剧本特指莎士比亚创作的一种悲剧。
多写某贵人陷一困境,后其性格某弱点或偏见被揭示,此为悲剧基本契机。
悲剧主人公行动关系本人和整个民族命运,处尖锐斗争中心,有巨大道德勇气,体现文艺复兴巨人性格及诗人理想。
结局一般彻底毁灭。
而在莎士比亚以前1000多年前的中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已经在他的鸿篇巨著中成功塑造了项羽这样的一个由于性格而铸成个人奋斗悲剧的英雄人物项羽。
也许司马迁在创作《项羽本纪》的时候并没有像古希腊的大悲剧家一样有意识的把项羽塑造成悲剧式的人物,但他的创作思想却暗含了西方悲剧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说,《项羽本纪》一点也不比古希腊的悲剧名著逊色。
中国历史上的项羽也如莎士比亚创作的那些悲剧主人公一样彻底毁灭了,然而他却像巨人一样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两千多年以来人们都在经久不衰的谈论着这个‚楚霸王‛,谈论他的人格的魅力,谈论他失败处透出来永恒的成功。
对于他的失败的结局,多归因于他的性格,由是而形成他特有的性格悲剧。
自从亚里士多德首次对悲剧进行论述以来,西方重要的美学家们多把悲剧分为命运悲剧(如《俄狄浦斯王》),莎翁以后始有性格悲剧。
对于性格悲剧的理论的论述似乎不太多(资料有限,疏于查找)。
先秦诸子百家中多谈到人性。
孔子主张仁义礼智,没有直接谈到人性,而儒家的另外两位代表人孟子和荀子对人性却有不同的理解。
孟子主张人性向善,所以人要讲仁义,讲道德;荀子主张人性有恶,所以人需要礼乐来引导。
由此,我们可以说人,有善恶。
人的性格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地点都会有完全不一样或者相反的表现。
而人的性格会左右人的思维,在重要的时候表现出了不合适的性格那么就会让事情变得难以收拾甚至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
如莎翁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哈姆雷特,以及《史记》中的项羽、韩信,都是这样的人。
二、决定项羽成败的几个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自从项羽跟从叔父项梁反秦以来,一直都是有勇有谋,战必胜的年轻有为、刚毅果断的英才。
我认为导致项羽最后的悲剧结局的几个关键是鸿门宴上轻信放刘邦、分封天下徙杀义帝和垓下之围。
在这几个关键事件里项羽所表现出来性格弱点可见一斑。
1、鸿门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
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甚至还接受项伯为刘邦求情,萌生善待刘邦的想法。
于是在宴会上屡次对范增的示意视而不见。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以项羽的聪明才智,他自然知道项庄舞剑是范增安排的,同时他也知道项伯起而舞剑为了保护刘邦,并不制止。
在这里,项羽似乎有看热闹的嫌疑,仿佛这些事情都和他无关似的。
在应允了项伯为刘邦求情后他就不准备杀刘邦了,而如今他显然已经完全相信了刘邦此次前来谢罪是真心实意的。
一方面,他不想失信于项伯,另一方面他也不拒绝项庄舞剑。
如果项庄刺死了刘邦,那么项羽可以说是误伤,而舞剑的不是自己,他不必承担杀死刘邦的恶名。
项羽的贵族家世让他被囚禁在了传统的道德藩篱里。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
谁能相信,无原则立场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功业呢?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
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
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要下令发兵,尽管范增事先分析了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进攻,项羽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
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
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不深究。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项羽为人的豪迈大气和在战场上的无坚不摧,在待人上的率直爽朗,坦荡淳朴都是值得歌颂的,但是政治场里,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他的这些守信有义的好品格顿时就成了他的致命的弱点了。
青年人的傲气和虚荣心蒙蔽了他的双眼,暂时的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战场上那个无往不胜的将军不在了,杀宋义时的果敢没有了,屠秦城烧秦宫时候的决绝果断没有了。
在面对比自己强的敌人他显得谋略过人,而对于不如自己的潜在的敌人时他却显得多少有些麻木,有些涉世不深的幼稚,有些年轻人叛逆的狂妄。
他的诚恳成为了他政治上的绊脚石!在他心里,强大的大秦王朝都能被推翻了,刘邦算什么呢?项羽善兵却不善与人交道,从来‚人心隔肚皮‛,人前人后哪能尽如一?不多角度考虑问题,不多方面测度形势,不多留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怎能取得最后的彻底胜利呢?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完全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实在是任性而为,全不计较后果!项羽唯一的用武之地当在千军万马、血肉横飞、悲壮豪迈的沙场上,而在玩智耍谋的帷幄之中与政治家斗心机、比心计,于他是避长就短,是不败而败!与刘邦相比,他只是一员驰骋沙场、往来无惧、纵横无敌的大将。
2、杀义帝‚项王使人致命怀王。
怀王曰:「如约。
」乃尊怀王为义帝。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
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
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如上所引,项羽在此时首先表现为阳奉阴违的性格。
在这里,项羽对怀王先尊后徙杀,大失人心。
楚怀王虽为傀儡,但他却是当时人民群众的精神领袖。
对于拥兵十万的刘邦,项羽可以轻易的相信还以礼相待,只因为刘邦在项羽面前称臣,而尽管怀王无兵无卒,在项羽眼里却是他称霸天下的最大的绊脚石。
对于并不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怀王,项羽丝毫不信任他,先以借口令怀王接受徙地的建议,后又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从而使项羽将自己陷入不义的深渊而弄得声名狼藉,在政治上空前的孤立。
而此时的刘邦却早已提出了合乎民心, 顺乎民意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与关中父老打成一片。
刘邦这只被项羽放回山中的老虎开始显示出他的威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