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项羽性格分析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1
论项羽的性格谈项羽的性格历史被如沙的岁月悄悄掩埋,当我们回首凝视那些岁月的时候,已经了无痕迹。
然而,当我们真正去抚摸和聆听那些尘封的记忆的时候,总有一大串名字在历史大漠的朔风中盘旋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一个被人所景仰,被人所惊叹,被人所憎恨,被人所叹惋的一个名字——项羽。
他有如一颗彗星,一闪而过,死时只有三十一岁,但他的事迹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光芒。
从响应陈胜、吴广,和叔父在吴县揭竿起义到率领八千子弟兵南征北战成为群雄霸主,项羽一步步崛起;从西楚霸王,风光无限到自刎乌江,身首异处,项羽一步步失势,他充满传奇的一生,吸引着我们后人不断地去了解,揣摩,我要谈的是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我认为也正是他这种矛盾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
”所以家庭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羽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地位显赫的家庭环境,使项羽从小便胸有大志;并因具有优越感而形成了一种高居人上的性格,遇事特别好强,不甘落后,总想胜过别人,这种性格的人,其目的一旦实现,便会骄傲。
同时,项氏家族世代为楚将,先辈们的许多性格如英勇、果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项羽,使他性格中又具有不拘小节、特征。
后来,项氏家族因国破家亡而亲人离侠义直爽、以大局为重等方面的英雄散,九岁的项羽那时便随其叔父项梁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
这一切使项羽内心充满了对秦王朝的仇恨,萌发了复仇意识;同时颠沛流离的生活,对项羽又是个磨练,因而他具有英勇、坚强的英雄品质。
另外,项羽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于是项羽性格在形成过程中又有仁慈的一面,对弱者具有同情心。
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项羽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项梁传给他的,史书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垓下之围项⽻的性格形象分析
四⾯楚歌之时,项⽻惊⽽起,起⽽饮,饮⽽歌,歌⽽泣,这个场景表现多情善感、铁⾻柔情的性格。
项⽻“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表现出项⽻英勇神武且⾃负的性格。
项⽻在乌江边拒渡、赐马、增头表现项⽻知耻重义和视死如归的性格。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
作者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刎三个场⾯的描写,多⾓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情长,⼜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负,⼜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
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艺术加⼯,写出了许多⽣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绐⽈”的⽣死机缘、愧对⽗⽼的知耻良⼼、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荡⽓回肠。
项⽻军在垓下,不但兵少,⽽且粮草不够,⼜被刘邦⼏⼗万⼤军包围,于是,率领⼋百骑兵趁夜突围,天亮后,汉军发觉项⽻离去,于是,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等他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百多⼈了,来到阴陵时,项⽻迷路了,他去问⼀个⽼农,⽼农回答:“左”往左去,陷⼊了⼀⽚沼泽,耽误了时间。
汉军追了上来,经过⼀场激战,项⽻⼜往东去,到达东城的⼀座⼭上,只剩下了⼆⼗⼋骑,⽽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第一篇: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
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
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 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
接着又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项羽对着敌将瞪着眼睛一声怒吼,不但使这个本应该来追击他的将领吓破了胆,连他的马也受了惊,连连后退,逃出数里。
项羽的性格分析司马迁在项羽本纪末段评价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可见,项羽的荣辱一生与其鲜明的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先来谈谈这位西楚霸王的性格。
项羽为人有胆识勇气。
在救赵过程中破釜沉舟、缺粮时反杀宋义、被汉王追杀时横渡乌江,领略其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其领导力、得人心所折服。
这是项羽身上最杰出的品质——勇猛与魄力。
因此项羽能“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分王侯”是有资本的,这是一条用血肉铺砌的道路,他的异才造就了他的霸王之业。
但除却军事上的才能,项羽在为人方面有所欠缺。
他的心狠手辣体现在方方面面,杀郡守夺精兵、为除后患杀秦军二十万人、活埋反抗的军民、杀外黄十五岁以上男子,他的刀下亡魂不计其数,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本不用死,但项羽是一个多疑的人,他的多猜忌与爆脾气导致了他杀人如麻,而他杀楚怀王一事也使得诸侯对其心底暗暗有意见。
这份猜忌也致使他与范增被离间,使他失去了最重要的手下。
同时,他的人品不佳还表现在出卖曹无伤、不以军功赐封地,这些政治上的决策错误也成为了日后诸侯反叛的导火索。
项羽也是一个高傲的人,年少时不肯读书习武只想学兵法,其志气可嘉,但不难看出他的自信中掺杂了些许傲气,在其遇见秦王巡游时曾说“彼可取而代也”,在鸿门宴时不肯暗杀刘邦,这傲气铸就了他领军作战的霸王之风,却也为他的败走埋下了祸患。
项羽的失败原因项羽失败的最大原因按照《高祖本纪》中的说法有二。
一是项羽嫉妒贤能之人,不论功行赏,而失去了人心;二是项羽没有好好运用范增的智谋。
依据上面两点,我总结了项羽的具体失败原因。
一是他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分裂割据导致了再度群雄争霸的局面。
二是项羽残暴无比,多次屠城,滥杀无辜,失掉民心。
尤其在巨鹿之战中获得大胜后,将已经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全部活埋。
激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他们怨恨项羽残暴,更坚决拥护刘邦,惟恐项羽得势。
项羽虽然在军事上大胜,但政治上却大败了三,项羽在一些战斗中暂时取胜,全凭自己的勇力,不会用人,更轻视贫寒出身的人。
西楚霸王项羽的人格魅力摘要:项羽作为一个失败了的历史人物,不但没有被人们所唾弃,反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盖世英雄,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惋惜、喜爱和颂扬。
是什么力量使项羽能够突破中国人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思维定势呢?这完全是因为项羽人格的魅力。
他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光明磊落的率直品格;重情重义的侠义精神;生死与共的凄美爱情;悲壮豪迈的刚烈性格。
关键词:人格魅力;英雄气概;率直品格;侠义精神;凄美爱情;刚烈性格李清照《夏日绝句》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P127)项羽由于缺乏政冶头脑,凶狠残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不善于笼络人才,所以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斗争中失败了。
中国人一直就存在着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思维定势,史书中所记载的失败者的历史,几乎一律都是恶行劣迹,但唯有项羽是个例外。
项羽作为一个失败了的历史人物,不但没有被人们所唾弃,反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盖世英雄,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惋惜、喜爱和颂扬。
是什么力量使项羽能够突破中国人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思维定势呢?这完全是因为项羽人格的魅力!一、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英雄。
项羽戎马一生,勇猛强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确是一位叱咤风云、撼山动地的盖世英雄。
他的英雄气概在他早年就已显露出来。
《史记・项羽本纪》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后来项羽随其叔父项梁举事,从者云集。
公元前208年救援巨鹿时,他手刃观望不前的上将军宋义,然后率领楚军主力破釜沉舟,同秦军决战。
《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结合你所学过的课文,论述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
项羽是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其师从秦国将军楚公,与同
门友人刘邦跟随楚公征伐四夷,夺取九州之威,而率乌孙兵进逼秦宫时闪耀出暴光,奋发有为把天下争霸,尽数挥霍天下之力,并因此失败而成为经典的悲哀的结局。
从项羽的一生中,可以看出其具有勇武、性欲、跋扈刚毅等特点。
其勇武有夸
张之势,拥有无人觊觎的彪悍力量,跋扈刚毅,能屈原于禁服下,而他力能耐任,让他完成军令中剧烈的冲击,他运用勇怒和非政治斗争,可见其能量。
此外,他也有极强的性欲,用性欲手段来确立其在楚宫的地位。
然而项羽的失败具有复杂的原因,首先,其于刘邦的分裂导致了其失败,刘邦
选择救世主真挚而坦荡,便相对狂妄和尖锐爱斗实力与野心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项羽由于过分贪婪,他中途经过彭城,说一切都献上,迅速白象、黑象、玉酒,大量金银铜兵器,以及将近两万拥立他为帝的人们,失去民心,从而导致其最后的失败。
总之,作为典型的军事人物,项羽具有勇武、性欲、跋扈刚毅的性格特征,但
是由于其过分贪婪以及与刘邦的抉择,最终导致了其失败。
一项羽性格分析•一项羽性格分析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
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
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渲染,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刻划人物,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感人。
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
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
其志向博大高远。
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
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
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
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
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
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
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
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新安。
章邯率部归降。
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
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
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
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
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
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
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
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
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是最为明显的,如果他排开这点不说的话,是比刘邦更有资格做枭雄的.主要体现在他对虞姬的恋恋不舍.但不能说是爱美人不爱江山.虞姬无错,她并未想牵绊项羽,只可惜是项羽性情太善,放不下历史而已.虽然现在社会上这种人很多.1.略通兵事,但无战略眼光.例巨鹿之战,以5万人击败久经沙场的章邯的20万秦军。
而称霸王后,就把都城迁入毫无险要可守的彭城。
2.政治谋略欠缺.在与刘邦的对抗中可看出,自己一步一步走向孤立,最终失败。
3.小民思想.大争之时,道义摆两旁,没有纯洁的仁义,讲求权谋.鸿门宴中,刘邦三言两语,觉得自己理亏,面子挂不住,给予刘邦放生的机会.(如他是一般人,他肯定是讲义气的,但他的高位决定了他不能以一般小民的思维来指导自己)4.妇人之仁,吝啬土地项羽经常去探部下的家属,以表示自己的仁义。
却吝啬土地爵位,不肯分封给部下。
部下跟随他出生如死,无非是求个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看来在项羽手下不好求得了。
5.虚荣不务实迁都彭城,项羽是受“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影响,故放弃关中,回带老家江东。
把关中的险要让于刘邦,居于毫无利处的彭城。
“沐猴而冠”既是这样来的。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
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
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
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
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
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
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
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
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
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
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
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
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
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
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
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
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
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
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
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
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
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
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
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