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项羽性格分析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1
论项羽的性格谈项羽的性格历史被如沙的岁月悄悄掩埋,当我们回首凝视那些岁月的时候,已经了无痕迹。
然而,当我们真正去抚摸和聆听那些尘封的记忆的时候,总有一大串名字在历史大漠的朔风中盘旋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一个被人所景仰,被人所惊叹,被人所憎恨,被人所叹惋的一个名字——项羽。
他有如一颗彗星,一闪而过,死时只有三十一岁,但他的事迹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光芒。
从响应陈胜、吴广,和叔父在吴县揭竿起义到率领八千子弟兵南征北战成为群雄霸主,项羽一步步崛起;从西楚霸王,风光无限到自刎乌江,身首异处,项羽一步步失势,他充满传奇的一生,吸引着我们后人不断地去了解,揣摩,我要谈的是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我认为也正是他这种矛盾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
”所以家庭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羽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地位显赫的家庭环境,使项羽从小便胸有大志;并因具有优越感而形成了一种高居人上的性格,遇事特别好强,不甘落后,总想胜过别人,这种性格的人,其目的一旦实现,便会骄傲。
同时,项氏家族世代为楚将,先辈们的许多性格如英勇、果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项羽,使他性格中又具有不拘小节、特征。
后来,项氏家族因国破家亡而亲人离侠义直爽、以大局为重等方面的英雄散,九岁的项羽那时便随其叔父项梁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
这一切使项羽内心充满了对秦王朝的仇恨,萌发了复仇意识;同时颠沛流离的生活,对项羽又是个磨练,因而他具有英勇、坚强的英雄品质。
另外,项羽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于是项羽性格在形成过程中又有仁慈的一面,对弱者具有同情心。
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项羽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项梁传给他的,史书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垓下之围项⽻的性格形象分析
四⾯楚歌之时,项⽻惊⽽起,起⽽饮,饮⽽歌,歌⽽泣,这个场景表现多情善感、铁⾻柔情的性格。
项⽻“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表现出项⽻英勇神武且⾃负的性格。
项⽻在乌江边拒渡、赐马、增头表现项⽻知耻重义和视死如归的性格。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
作者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刎三个场⾯的描写,多⾓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情长,⼜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负,⼜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
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艺术加⼯,写出了许多⽣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绐⽈”的⽣死机缘、愧对⽗⽼的知耻良⼼、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荡⽓回肠。
项⽻军在垓下,不但兵少,⽽且粮草不够,⼜被刘邦⼏⼗万⼤军包围,于是,率领⼋百骑兵趁夜突围,天亮后,汉军发觉项⽻离去,于是,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等他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百多⼈了,来到阴陵时,项⽻迷路了,他去问⼀个⽼农,⽼农回答:“左”往左去,陷⼊了⼀⽚沼泽,耽误了时间。
汉军追了上来,经过⼀场激战,项⽻⼜往东去,到达东城的⼀座⼭上,只剩下了⼆⼗⼋骑,⽽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第一篇: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
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
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 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
接着又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项羽对着敌将瞪着眼睛一声怒吼,不但使这个本应该来追击他的将领吓破了胆,连他的马也受了惊,连连后退,逃出数里。
项羽的性格分析司马迁在项羽本纪末段评价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可见,项羽的荣辱一生与其鲜明的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先来谈谈这位西楚霸王的性格。
项羽为人有胆识勇气。
在救赵过程中破釜沉舟、缺粮时反杀宋义、被汉王追杀时横渡乌江,领略其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其领导力、得人心所折服。
这是项羽身上最杰出的品质——勇猛与魄力。
因此项羽能“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分王侯”是有资本的,这是一条用血肉铺砌的道路,他的异才造就了他的霸王之业。
但除却军事上的才能,项羽在为人方面有所欠缺。
他的心狠手辣体现在方方面面,杀郡守夺精兵、为除后患杀秦军二十万人、活埋反抗的军民、杀外黄十五岁以上男子,他的刀下亡魂不计其数,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本不用死,但项羽是一个多疑的人,他的多猜忌与爆脾气导致了他杀人如麻,而他杀楚怀王一事也使得诸侯对其心底暗暗有意见。
这份猜忌也致使他与范增被离间,使他失去了最重要的手下。
同时,他的人品不佳还表现在出卖曹无伤、不以军功赐封地,这些政治上的决策错误也成为了日后诸侯反叛的导火索。
项羽也是一个高傲的人,年少时不肯读书习武只想学兵法,其志气可嘉,但不难看出他的自信中掺杂了些许傲气,在其遇见秦王巡游时曾说“彼可取而代也”,在鸿门宴时不肯暗杀刘邦,这傲气铸就了他领军作战的霸王之风,却也为他的败走埋下了祸患。
项羽的失败原因项羽失败的最大原因按照《高祖本纪》中的说法有二。
一是项羽嫉妒贤能之人,不论功行赏,而失去了人心;二是项羽没有好好运用范增的智谋。
依据上面两点,我总结了项羽的具体失败原因。
一是他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分裂割据导致了再度群雄争霸的局面。
二是项羽残暴无比,多次屠城,滥杀无辜,失掉民心。
尤其在巨鹿之战中获得大胜后,将已经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全部活埋。
激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他们怨恨项羽残暴,更坚决拥护刘邦,惟恐项羽得势。
项羽虽然在军事上大胜,但政治上却大败了三,项羽在一些战斗中暂时取胜,全凭自己的勇力,不会用人,更轻视贫寒出身的人。
西楚霸王项羽的人格魅力摘要:项羽作为一个失败了的历史人物,不但没有被人们所唾弃,反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盖世英雄,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惋惜、喜爱和颂扬。
是什么力量使项羽能够突破中国人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思维定势呢?这完全是因为项羽人格的魅力。
他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光明磊落的率直品格;重情重义的侠义精神;生死与共的凄美爱情;悲壮豪迈的刚烈性格。
关键词:人格魅力;英雄气概;率直品格;侠义精神;凄美爱情;刚烈性格李清照《夏日绝句》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P127)项羽由于缺乏政冶头脑,凶狠残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不善于笼络人才,所以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斗争中失败了。
中国人一直就存在着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思维定势,史书中所记载的失败者的历史,几乎一律都是恶行劣迹,但唯有项羽是个例外。
项羽作为一个失败了的历史人物,不但没有被人们所唾弃,反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盖世英雄,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惋惜、喜爱和颂扬。
是什么力量使项羽能够突破中国人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思维定势呢?这完全是因为项羽人格的魅力!一、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英雄。
项羽戎马一生,勇猛强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确是一位叱咤风云、撼山动地的盖世英雄。
他的英雄气概在他早年就已显露出来。
《史记・项羽本纪》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后来项羽随其叔父项梁举事,从者云集。
公元前208年救援巨鹿时,他手刃观望不前的上将军宋义,然后率领楚军主力破釜沉舟,同秦军决战。
《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结合你所学过的课文,论述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
项羽是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其师从秦国将军楚公,与同
门友人刘邦跟随楚公征伐四夷,夺取九州之威,而率乌孙兵进逼秦宫时闪耀出暴光,奋发有为把天下争霸,尽数挥霍天下之力,并因此失败而成为经典的悲哀的结局。
从项羽的一生中,可以看出其具有勇武、性欲、跋扈刚毅等特点。
其勇武有夸
张之势,拥有无人觊觎的彪悍力量,跋扈刚毅,能屈原于禁服下,而他力能耐任,让他完成军令中剧烈的冲击,他运用勇怒和非政治斗争,可见其能量。
此外,他也有极强的性欲,用性欲手段来确立其在楚宫的地位。
然而项羽的失败具有复杂的原因,首先,其于刘邦的分裂导致了其失败,刘邦
选择救世主真挚而坦荡,便相对狂妄和尖锐爱斗实力与野心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项羽由于过分贪婪,他中途经过彭城,说一切都献上,迅速白象、黑象、玉酒,大量金银铜兵器,以及将近两万拥立他为帝的人们,失去民心,从而导致其最后的失败。
总之,作为典型的军事人物,项羽具有勇武、性欲、跋扈刚毅的性格特征,但
是由于其过分贪婪以及与刘邦的抉择,最终导致了其失败。
项羽人物性格分析作文大家都知道项羽吧?那可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今天咱就来唠唠他的性格,可老有意思了。
项羽这人啊,首先是特别勇猛。
就像一头闯进羊群的猛虎,在战场上那是无人能敌。
巨鹿之战的时候,他带着那点楚军,面对秦军那强大的阵容,眼睛都不眨一下。
“破釜沉舟”这事儿干得可太绝了,把锅砸了,船也凿沉了,这就等于告诉士兵们:“咱没退路了,就往前冲,要么打赢,要么死。
”这得多有胆量啊!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冲进敌阵就像砍瓜切菜一样。
这种勇猛,让敌人听到他的名字都得打哆嗦。
项羽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重情义。
他对自己的士兵那是没话说,就像兄弟一样。
要是士兵受伤了,他能心疼得掉眼泪。
而且他对虞姬那也是深情得很。
垓下之围的时候,四面楚歌,情况糟得不能再糟了,他还想着虞姬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听听,这歌里全是对虞姬的不舍和无奈啊。
在那种生死存亡的时候,还能这么儿女情长,可见他是个性情中人。
但是呢,他这重情义有时候也成了他的弱点。
比如说,他对自己的老乡就太偏爱了。
在封诸侯的时候,他就把那些好地方都封给了自己的亲信和老乡,那些跟着他打仗有功劳的外乡人可就有点不乐意了。
这就搞得人心有点散了,不利于团结更多的力量。
项羽的性格还有点天真。
他老是想着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觉得只要自己光明正大地做事,别人也会这样。
他不明白在政治和权力的斗争中,有时候是需要一些手段的。
他觉得自己是个英雄,就应该按照英雄的方式去行事,可这世界有时候并不那么简单。
总的来说,项羽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的勇猛让人敬佩,他的自负让人惋惜,他的重情重义让人感动,他的天真又让人觉得有点可爱又可怜。
他就像一颗璀璨而又独特的流星,在历史的天空中划过一道耀眼而又短暂的光芒。
虽然他最后失败了,但他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被人们不断地讲述着,成为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一 项羽悲剧之解构1.不能竟学之浅尝辄止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写项藉“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学万人敌(兵法)“又不肯竟学”等。
太史公没有点评项羽的表现,也没有附带议论,但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此等描述的字里行间,隐隐的是在暗示项羽命运悲剧源于此种性格因素。
人的命运由很多种因素决定,俗语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不易改变的,而在项羽性格中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了他以后能走多远。
太史公在《项羽本纪》的开头就写项羽浅尝辄止的性格特点,似乎又是在给我们透漏了点什么,但是却没有明说,让后世的读者自己去揣摩。
联系全篇,司马迁实际上在借助此等细节描写,表达对项氏失败的某种观点和判断,只是用具体的细节和描述来呈现。
史学家往往不是用直白的议论来展现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具体的细节和描述来代替。
在史学家眼里,其实细节比议论更有说服力。
一字之中寓褒贬的史家笔法从孔子整理的春秋开始,一直被后世的史学家所沿袭。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也一样。
就项羽年少学习的过程及其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由此反应出来的更深层的问题,都在字里行间得到彰显。
2.放虎归山之妇人之仁古人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项羽在鸿门摆宴可谓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灭掉刘邦的绝佳机会,但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项羽错失良机。
或者说是他就没有想抓住这次机会。
新丰鸿门之会,项羽以40万之绝对优势兵力,完全有剿灭刘邦的实力和可能。
鸿门之会的宴席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都“默然不应”,万般无奈之下,范增只能召唤项庄,当堂舞剑,尽管中间出了突发状况,被项伯搅黄了。
最终导致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溜之大吉。
在范增眼里,项羽此举即是放虎归山无疑。
所以,范增很生气的说“竖子不足与谋”这等鄙薄的话。
对于政治家而言,错失良机就意味着错过辉煌腾达的机会,明知是良机却仍然错过就是一种罪过,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必然要自食苦果。
项羽就是这样。
那么项羽为什么没有采纳范增的建议在鸿门杀掉刘邦呢?其实项王有自己的逻辑:首先,项伯私会张良后,在项羽耳边吹过风。
少年壮志定英雄性格项羽第一篇:少年壮志定英雄性格项羽少年壮志定英雄性格序言:他以匹夫之躯在乱世中揭竿而起,勇往直前,破敌百万,一举灭秦。
他襟怀坦荡,铮铮铁骨,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是人们千年传诵的艺术典型。
他斩秦皇,封天下,武功盖世,成就一代霸王。
然而,他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巨大的失败更令人扼腕叹息。
背景: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大将,秦灭楚国时,他被秦国大将王翦带领的大军团团包围,最后自杀身亡。
他的父母史书没有记载,项羽从小是跟着他的叔叔项梁长大的。
项羽身高力大,史书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在整个《史记》记载中,能够扛鼎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刘邦八子中的第八子淮南王刘长项羽出生于战国末期,青少年时代是秦朝时期,二十四岁就遇上了秦末大起义。
在这个充满血与火的时代,人们非常崇尚武力。
因此,项羽的力量巨大,刚好符合当时人们对一个男人的评价标准。
他与他的叔叔项梁避难会稽的时候,当地的年轻人都很害怕项羽。
项羽作为一个外乡人,客居他乡,亡命他乡,尚能为人敬畏,主要靠的就是他的这种蛮力。
项羽志向:为学只学万人敌项羽小时候不愿读书识字,也不愿学击剑,而且说:读书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足够了。
他的叔叔项梁见他不愿读书,就让他学击剑,但是,项羽对剑术同样不感兴趣,项梁非常恼火。
项羽非要学习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
少年壮志盼灭秦项羽青年时期,家中曾经发生过一件大事:他的叔叔项梁因为触犯秦法被捕入狱。
这对项氏家族来说是一场大祸。
幸亏托蕲县监狱的司马欣写了一封信,这事才算摆平。
不久,项梁又出了一件大事:杀人。
秦朝法律极为苛刻,项梁杀人,必有重罚,而且,仇家也不会放过项梁。
于是,项梁携带项羽逃亡到了吴中避难。
项梁到吴中是为了逃避秦法制裁,但是,亡命江湖的项梁很快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
当地的贤士论其才干,都在项梁之下。
因此,项梁很快成为当地的大能人,每当遇到大徭役和大型丧事,人们都请项梁来主持。
项梁和项羽一样,有着极为强烈的仇秦和复仇之心。
第25卷第6期 2009年12月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J0URNAL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Vo1.25 No.6
Dee.2009
项羽性格分析 张芙蓉 (忻州市第一职业中学,山西忻州034000)
摘要:在历史长河中,项羽被誉为中国的战神。勇猛善战,是项羽的一大优点,却造成其 骄傲自大;他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而性格暴戾、乱杀无辜是他的致命弱点。项羽的性格很大程 度上注定了他是失败的英雄。 关键词:项羽;勇猛;轻信;暴戾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91(2009)06—0043—02
项羽是秦末农民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 善战,拥有用兵如神的军事天赋,在短短三年内,率领诸侯直 入秦都成阳,灭秦国,封王诸侯,以霸王这名威震字内。然而 五年时间,又丢弃国家,节节败退,乌江自刎。 1 勇猛善战、豪气冲天 项羽本名籍,字羽,项氏是楚国的贵族。高贵的出身使 项羽天生就很自负。他幼年学武,力可举鼎。 秦始皇游会稽山时,项梁带了项羽去看热闹。当车子行 到眼前的时候,项羽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项羽 本记》)这是项羽心声的表露.也是他那冲天豪气的体现,充 满了英雄气概。而与之相对的刘邦见始皇帝的巡车时却是 “大丈夫,当如是也!”(《高祖本记》)那语气分明是在说那是 我人生的最高追求,遥不可及啊。两者相对照,项羽的豪气 显而易见,当然也是由两人出身历练所决定的。 项羽自起事起,~路斩郡守殷通,到定陶,败秦军,杀宋 义,当上上将军,诸杀卿子冠军,威振楚国,名扬诸候。在打 败秦军,召见诸将时“…人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候上将军,诸候皆属焉。”(《项羽本纪》)此 时项羽是何等风云,何等显赫,勇冠诸候。 项羽的勇猛是世人都公认的,如:上将军宋义也不得不 承认项羽“猛如虎也!,'(《西楚霸王》)“虎”是威武的象征, 是赞扬威武雄健武人的最高赞词。说明项羽在他的部属甚 至敌人眼里是具有“虎威”的。 项羽在历次战斗中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使对方军队闻“项”散胆,立陷混乱,丧失了战斗意识。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士兵“破釜沉舟”,英勇慷慨。 让士兵仅带三天干粮,去解巨鹿之围。经过九次的激烈战 斗,项羽杀秦将苏角,俘虏秦将王离,迫使秦将涉闲自杀,终 于解了巨鹿之围。自此项羽神威倍增。 在楚汉战争中,一次项羽要求与刘邦决战,而刘邦不肯, 项王让勇士出营挑战,汉军有善于骑射的楼烦,楚军挑战几 次,楼烦每次射杀之。及“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楼 烦欲射;项目叱之。楼烦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人壁,不 敢复出。”(《项羽本纪》)项王一瞪眼,竟然把楼烦吓回了营。 还有一次关于项王嗔目的记载。在垓下之围后,项羽逃 至东城,“……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候人 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本纪》)项王一喊,汉军像草木随 风倒伏一样溃败了,一瞪眼赤泉候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 了好几里。而这时的项羽已处于穷图末路之时,而气势尚且 冲天盖地,历史上,还有哪一位是靠嗔目退敌?以此说来项 王不可谓不勇,不可谓不强。然而,要成功,光靠勇气,气势 是不行的。 2刚愎自用,听信谗言 项羽作为一代英雄,勇猛善战,固然令人敬畏。然而,却 有~个不可忽视的缺点:刚愎自用,听信谗言。 纵观项羽的一生,从起事后,绝大多数时光是在战场上 度过的。项羽所擅长的是战争。对战争全力以赴,把全部精 力投入到大赌注中。扑杀主将,消灭敌人,夺取城市。注重 的是战争的结果——胜利。 在这作战过程中,项羽喜欢用堂堂之师对敌作战。而不 屑于用“智”。至于,如何巩固战斗成果,如何笼络将士,收 买人心。如何保障后勤等这些工作很少去做。因此,他身边 谋士极少。从史料来看,能够真正称得上谋臣的只有范增。 而更多的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即使有,也不被重视。 如韩信,自从背弃项羽跟随刘邦后,南战北征,攻城略地
一项羽性格分析•一项羽性格分析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
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
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渲染,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刻划人物,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感人。
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
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
其志向博大高远。
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
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
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
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
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
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
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
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新安。
章邯率部归降。
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
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
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
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
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
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
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
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
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是最为明显的,如果他排开这点不说的话,是比刘邦更有资格做枭雄的.主要体现在他对虞姬的恋恋不舍.但不能说是爱美人不爱江山.虞姬无错,她并未想牵绊项羽,只可惜是项羽性情太善,放不下历史而已.虽然现在社会上这种人很多.1.略通兵事,但无战略眼光.例巨鹿之战,以5万人击败久经沙场的章邯的20万秦军。
而称霸王后,就把都城迁入毫无险要可守的彭城。
2.政治谋略欠缺.在与刘邦的对抗中可看出,自己一步一步走向孤立,最终失败。
3.小民思想.大争之时,道义摆两旁,没有纯洁的仁义,讲求权谋.鸿门宴中,刘邦三言两语,觉得自己理亏,面子挂不住,给予刘邦放生的机会.(如他是一般人,他肯定是讲义气的,但他的高位决定了他不能以一般小民的思维来指导自己)4.妇人之仁,吝啬土地项羽经常去探部下的家属,以表示自己的仁义。
却吝啬土地爵位,不肯分封给部下。
部下跟随他出生如死,无非是求个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看来在项羽手下不好求得了。
5.虚荣不务实迁都彭城,项羽是受“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影响,故放弃关中,回带老家江东。
把关中的险要让于刘邦,居于毫无利处的彭城。
“沐猴而冠”既是这样来的。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
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
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
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
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
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
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
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
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
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
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
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
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
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
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
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
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
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
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
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
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
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
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
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