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户齐民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164.01 KB
- 文档页数:19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名词解释:1.古代编户齐民(1)编户齐民是历代中原王朝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2)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
另一方面也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
2.大索貌阅大索貌阅是严密清查户口的一项措施。
大索貌阅,就是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是不是隐瞒了,或者报了虚假年龄。
开皇三年(583),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阅,核点户口。
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
这样,既增加了收入,也防止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
同时,从豪强手里将原来依附的人口解放出来,也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的赋税包括租、调和力役几种,在隋朝,对年龄有明确的规定:三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都叫做黄,四岁到十岁的叫做小,十一到十七叫中,十八到六十叫丁,六十以上叫老。
3.北宋的五等版籍五等版籍是宋代的户籍,每逢闰年更造一次,宋代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与前朝不同)。
(1)主户指占有田地,承担赋役的人家。
按照他们财产(主要是土地)的多少,分为五等,一、二等户田地产业多,称为上户,处于中间的三等户称为中户,四、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为下户或贫下户。
(2)客户指没有田地产业的人家,主要是佃户。
他们租种地主的土地,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
一般地主和富裕农民往往通过诡名寄产、诡名挟佃、诡名子户的方式,逃避徭役,而贫困农民往往因赋役繁重,最后沦为没有土地的佃户。
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功能编户齐民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户籍管理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后在秦朝得到全面的推行和发展。
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管理人口:编户齐民制度通过户籍的登记和管理,将人口组织为以户为单位的社会单位,以此来统计人口,制定税收和征兵政策,实现人口统计的管理功能。
编户制度对全国的人口分布、聚居情况、人口数量等了解得非常清楚,有助于制定政令和施行实施。
2.培养军队:编户齐民制度是战国时期秦国实施的军国政策之一,通过编制制度,统一组织人口,调集农民参与战争,培养并组织了庞大的军队。
在这种制度之下,农民都要履行兵役的义务,秦始皇用这支军队征服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4.收税征职:编户齐民制度规定了按照户编制来征税和征职务,以此来建立和调整财富和政治权力的关系。
户籍是农民的权力和义务的主要依据,通过户籍的登记和管理,来征收赋税和征召劳役,使贫税相对较轻,富人按照户编制来交税。
5.维护社会秩序:编户齐民制度对秩序的维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个制度下,每个人都有一个明确的身份和归属,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这样可以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地进行。
在中国的历史上,编户齐民制度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但它始终是统治者治国的一种重要方式。
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统一国家,调动和统一人力资源,规范土地的使用和分配,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同时,编户齐民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比如给人口管理带来困难,给农民造成不便和负担,容易导致人情世故和不公正现象的出现等。
尽管如此,编户齐民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和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统一中国、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繁荣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编户齐民名词解释编户齐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被称为“户籍制度”。
编户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的基础上组成户,然后再根据户的大小,组成编。
齐民则是指将所有的编合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团体。
编户齐民制度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它的形成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在古代,为了控制人口,稳定社会,各个国家都实行了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的存在保证了官府对百姓的有效管理。
编户齐民制度的核心是户籍,它是一种记录人口状况的系统。
户籍制度在中国的使用历史极为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
在古代社会,户籍资料是国家统计人口数据以及为纳税和招兵等政策服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
户籍书中有详细的人口、地理和经济状况,这些数据对国家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户籍制度在中国的历史长达两千年,其演变过程也是从一个县级机构向上扩展而来。
在清朝时期,户籍还被用于划分地区、渠道收税等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编户齐民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但它一直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阶级权利的工具存在着。
除了户籍制度,编户齐民还体现在社会的发展和治理中。
编是指将几个户合并在一起,齐则指单位的数量,这些单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团体——编户齐民。
它对统治者来说,意味着对地方行政管理的有效掌控,并能够保持政治稳定。
同时,它也能有效地维护土地所有权以及牢固地维持一个由农民构成的社会结构。
总之,编户齐民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体现了一个完整社会的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完善。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户籍制度的作用逐渐被弱化,但编户齐民依然保留着其对于社会管理和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
汉朝编户齐民制度汉朝编户齐民制度,也称为“舍人法”或“户籍制度”,是西汉时期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
该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进行了和完善,目的是加强国家的统治和管理能力,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下面将从制度的背景、核心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汉朝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是基于当时社会的背景而来。
在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虽然实行了均田制等一系列,但由于其残酷的压迫政策导致官民矛盾激化,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与不稳定。
因此,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天下。
编户齐民制度的实行,恰恰为这一背景下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其次,汉朝编户齐民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编户和齐民两个方面。
编户是指通过对人口实施登记,按照户籍进行分类和管理。
这一制度使得国家能够准确掌握人口数量、分布和属性等信息,有利于税收征收、军事动员、赋税调度等工作的开展。
同时,编户还为社会管理和行政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基本框架。
齐民是指汉朝政府对全民实行“相安贫富”的政策,通过分配田地和实行租税征收等措施,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其中,齐民政策的重要内容包括均田制的推行、减轻赋税负担、推广农桑之利等。
这些政策使得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国家的发展成果,减轻负担,提高社会地位,从而增强了社会稳定和民众对政府的支持。
此外,汉朝编户齐民制度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首先,这一制度有助于加强国家的统治和管理能力。
通过对人口的登记和分类,政府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人口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同时,编户齐民制度为政府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有效手段,从而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
其次,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通过推行齐民政策,汉朝政府实现了官民关系的和谐,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来。
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汉朝的长治久安。
最后,汉朝编户齐民制度为后世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编户齐民是什么意思
何谓“编户齐民”
①被西汉政府正式编入户藉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②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①田租:十五税一;
②人头税:A.算赋:120钱;B.口赋:20钱;
③徭役:每年一个月,不去则交更赋代役;
④兵役:一生服役2年。
评价:汉初的赋税制度,对农民的剥削较轻,但随着汉王朝政权的巩
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侈腐化。
国家、地主和官吏对
农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汉末,终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封建制度的本
质就是剥削压迫农民的制度。
118119治 道的周礼相比,秦制更重国家富强的实效,这正是危机意识的表现。
不过,秦制的诞生并非是秦地自我演生的结果,它仍然是中华文明整体历史运动的结果。
严格意义上秦代制度的形成要待商鞅变法以后,实际上商鞅变法也是对三晋地区(韩、赵、魏)变法的总结,[4]而三晋的变法只是春秋以来改革浪潮的一部分。
从周王室东迁以后的公元前八世纪开始,争霸战争使得诸侯国的国际安全环境恶化,大国通过改革谋求霸主的地位,小国则以改革来求取自保。
早期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上,即以“尊贤”的方式倡导贤能政治。
[5]《管子·霸言》即明言:“夫争天下,必先争人。
”管仲自己的经历正说明了这一点,他以前是齐桓公的政敌,齐桓公即位后,不计前嫌地重用管仲推行改革,这一改革成就了齐国的首霸地位。
[6]春秋时代的灭国战争与各国内部剧烈的政治斗争,许多有才能的大夫、士被迫流亡,人才流动出现了国际化的倾向。
原处于华夏边缘地区的诸侯国便在外来人才的帮助下推行改革,如春秋晚期吴国勃兴的原因之一便是因为吴王阖闾重用了来自楚国的伍子胥与来自齐国的孙武。
[7]地处西北的秦国在秦穆公时代迎来了第一次崛起,加入争霸的行列,其中缘由即在于重用外来人才,这其中有沦为楚国奴隶的百里奚,以及生活在戎人之中的晋人后裔由余。
正是在由余的谋划下,秦并国十二,遂霸西戎。
[8]然而“尊贤”只是对统治阶级能力的改造,国家强弱还取决于其所能动员的物质与人力数量。
在提升这一指标上,由国家直接控制赋税与人口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击败晋国,晋惠公成为俘虏。
国难当头之时,晋国推行“作爰田”与“作州兵”两项政策,即承认国人所开垦的私田以及新变动的田地疆界,要求在州(国、野之间)开垦土地的民众承担军赋,以此增加财政赋役与甲兵。
[9]公元前594年,鲁国施行按亩征税的制度,即史籍所载的“初税亩”。
[10]到了春秋晚期,华夏诸国皆已按亩征税,这既是对私田的承认,也确立了国家对土地的直接控制权。
汉朝编户齐民制度一、人口管理汉朝的人口管理主要包括户口登记、人口统计和户籍制度等方面。
汉朝政府重视人口管理,认为户口登记是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因此,汉朝政府规定,每三年进行一次户口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产业等。
同时,汉朝政府还建立了完善的户籍制度,规定了户等的划分标准和户籍的变更、继承、转移等程序。
二、土地制度汉朝的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两个方面。
在土地所有制方面,汉朝实行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即土地归个人所有,但国家对土地的占有和分配进行管理。
在土地使用制方面,汉朝实行的是租佃制,即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地主交纳地租。
同时,汉朝还实行了屯田制,即国家将土地交给军队耕种,以提供军粮和饲料等。
三、税收制度汉朝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田赋、人头税、商品税和徭役等。
田赋是汉朝的主要税收来源之一,是按照土地面积和产量征收的税赋。
人头税是按照人口数量征收的税赋。
商品税是对商品交易征收的税赋。
徭役则是为国家无偿提供的劳役服务。
汉朝政府还实行了盐铁官营等政策,对重要资源进行垄断经营,以增加财政收入。
四、法律制度汉朝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等方面。
在刑法方面,汉朝政府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及其惩罚措施,如谋反、大逆、杀人、盗窃等。
在民法方面,汉朝政府规定了各种民事纠纷及其解决方式,如财产纠纷、婚姻纠纷等。
在行政法方面,汉朝政府规定了官员的任职条件、选拔方式、考核标准等。
同时,汉朝政府还加强了司法制度建设,设立了廷尉等司法机构,明确了法官的职责和权限。
五、社会福利汉朝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等方面。
在社会保障方面,汉朝政府实行了“常平仓”制度,即国家在丰收年份收购粮食,储存在仓库中,以备荒年之需。
同时,汉朝政府还实行了“均输平准”制度,即国家通过调节物价的方式,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教育方面,汉朝政府实行了官学制度,设立了各级官学机构,以提供教育服务。
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功能
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
1.社会统治和管理:编户齐民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和统
治方式。
通过将人口分配到不同的户里,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制度管理和
监督,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经济调节:编户齐民制度可以促进经济调节。
根据户籍人口的不同
情况,可以实行不同的税负和征收标准,以达到合理调节经济发展的目的。
3.军事动员:编户齐民制度为军事动员提供了基础。
在战争或其他紧
急情况下,可以通过户籍系统快速动员和组织人力,以应对各种挑战。
4.文化传承:编户齐民制度有助于文化传承。
不同的户族可以培养和
传承各自的文化和传统,以及社会价值和信仰,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多样
性和发展。
5.社会福利:编户齐民制度可以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福利保障。
每个户
族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不同的社会资源和福利,以提高社会公平和合
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