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与翻译分析解析
- 格式:pptx
- 大小:182.03 KB
- 文档页数:21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一、本文概述《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结构、语义理解和翻译策略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对英汉语篇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篇章组织、信息排布、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本质特征,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文章将首先概述英汉语篇对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然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以期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英汉语篇的基本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篇构建上也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还深深植根于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中。
英语语篇通常呈现出一种直线型思维模式,即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逐步深入,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英语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文体中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往往重视逻辑性和形式化,通过丰富的连词和语法结构来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相比之下,汉语语篇则更多地采用螺旋型思维模式。
在汉语表达中,作者往往先从外围入手,通过描绘背景、渲染气氛等方式逐渐引出主题。
这种思维模式在汉语文学作品、日常会话中尤为常见。
同时,汉语语篇更注重意合性,即通过语境和语义的关联来实现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而非依赖明显的连词或语法结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
英语文化强调逻辑性和客观性,注重分析和推理,因此英语语篇也呈现出一种客观、直接的风格。
而汉语文化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综合和感悟,因此汉语语篇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了解英汉语篇的这些基本特征差异,对于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在语篇构建上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等。
从英汉语言对比看翻译从英汉语言对比看翻译摘要: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来进行英汉翻译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从词汇对比、句子结构对比、文章段落对比等方面对英汉语言进行了对比性分析。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我们要善于进行英汉语言的对比,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翻译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英汉比较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翻译的方法与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之间。
因为相同我们才知道,进行互译;因为不同,我们才清楚了再什么地方需要方法和技巧。
而翻译也实践证明,在相同的地方一般比较容易掌握,在不同的地方往往是困难所在。
因此只有通过不同方面的了解、比较英汉语言的不同,才能做好翻译。
(一)词汇对比(1)构成形态上看,汉语每个词只由一语素构成,是由几个代表不同意思的字构成的词,而英语则是由单纯的字母构成一个词,每个词还可以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示意义或语法功能的变化。
(2)词义上看,英语的词义比汉语更具灵活性,并对文章具有依赖性。
比如uncle一词就可以指伯伯、叔叔、舅舅、表叔、姑父、姨夫。
在翻译中就必须根据文章上下来进行选择。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词本无义,义随人生。
)(《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杨丰宁)这正说明了英语词汇的特征。
(3)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不仅有多个意思,还表现在词类。
一个词常常即能做动词又能做名词。
而汉语往往不行。
就像play做动词是玩、扮演,做名词是比赛,游戏;fire动词是射击、点燃,名词则是火、热情。
(二)句子结构对比(1)不同语言的基本句子结构具有不同的扩展形式。
句子的扩展指的是基本句子结构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呈现的线性延伸。
英汉语言具有不同的扩展方向。
汉语扩展方向一般向左的,而英语的扩展方向是向右。
(2)叙述方式,汉语的叙事方式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逻辑顺序以短句的形式依次交代,句子之间没有过多的形式连接,给人层次感。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诗歌堪称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李白以豪放不羁的文笔蜚声中外,其很多作品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其中《望庐山瀑布》更是被称作七言绝句之首。
有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
本文从诗歌的可译性出发,着重从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对《望庐山瀑布》的几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
标签:《望庐山瀑布》诗歌可译性汉英语言差异中国古典诗歌文字隽永,意境深远,与其它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相比文字简练,内容含蓄,有人称赞其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李白的诗歌更是如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基于此,各种语言版本的李白诗歌便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英译本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
但是,要从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把李白诗歌豪放不羁的意境英译出来,难度不容小觑。
笔者认为,在翻译诗歌时译者的任务就是进行“移植”,即用另一种语言把诗歌的神韵翻译出来,让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
本文以著名学者许渊冲、王守义&John Knoepfle(以下简称为王诺合译)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从原诗和译诗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一、内容差异翻译就是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感情。
而内容即指作品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文字的叙述,在说明和描写之中反映作者思想、观点、立场、所流露的感情等。
译诗应首先忠于原作,译出作品的内容应与原作的思想内容保持一致。
在翻译诗歌作品时,刘重德认为我们应做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信达切)。
”[1]刘认为在这三者中,“信于内容”应排在第一位。
著名学者许渊冲也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2]分别由许渊冲与王诺合译的《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英译本都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内容。
GAO DENG JIAO YU/高等教育英汉句法对比和翻译于洪江一、引言英汉是世界上两种非常重要的语言,为更好的学习英语,我们通常要对英语与汉语进行对比与分析,二者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它们的句法结构有非常大的差异,英语特别重视形式、句法呈现树的形状、主语明显、被动语法较多;而汉语特别注重意境、句法结构呈现竹子的形状、主题显著、主动语法较多,这是它们的区别与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但可以在充分分析二者的区别,利用学习模式、知识体系及学习技巧来强化学习的成效。
通过对比英语、汉语的差异性特点,它们的差异特别大,在部分情况下它们的句法使用规则是不能通用的,假如直接套用翻译出的语句可能就会特别生硬、死板、甚者是错误,在翻译时需要有区别的对待英语、汉语翻译句法的使用,可以将它应用到英语翻译过程中,更好的将东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呈现出来,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充分化解,提升英语、汉语翻译的效果。
因此,需要分析英汉语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促进英汉翻译时的成效。
二、英汉句法结构对比(一)词序语法通过对英语、汉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总体上来说它们的语句成分是差不多的,在组成上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只是前三个是大致相同的,而后两个具有较大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在我们汉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定语一般在名词前面作为修饰,而英语在应用定语时要将其后置,这是英汉用法的不同,需要我们留意。
(二)主动与被动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有主动与被动。
英语经常利用被动语法,时常将物当做主语,而汉语经常利用主动语法,时常将人、物作为主语。
被动语法在英语的使用中,其典型的句式是be-ved-by,整体上来说句式比较单一,可以举个典型句子:Three books were given to Tom as presentby Mary. His book will be published nextmonth.针对英语而言,汉语在此类语法的表达上比较多样,可以举几个典型句子:他是好人;他人很好;他特别好。
浅谈英汉对比与翻译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语言对比分析对学好翻译尤其重要,本文主要从词义对比、语境、定语位置等方面谈谈个人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标签:词义对比;语境;定语如果对英语基础知识的储备很少,基本的语法结构也说不清楚,仅凭着对英语的热爱是绝对走不远的。
我平时遇到的很大的问题就是英汉词语一一对应的“怪圈”,翻译时定语的位置很模糊,害怕长句。
1.英汉词义对比与翻译中的选词要完全跳出一个英文单词对应一个中文意思的怪圈,不同的语境下词汇的意思会差很多。
语境决定词的涵义。
英语单词play的搭配很广,但是在翻译成汉语时,要考虑搭配习惯。
比如play basketball要译成“打篮球”,而play football要译成“踢足球”,play a joke要译成“开玩笑”等。
因母语为汉语,所以在英译汉时大脑的惯性思维会使我较轻松地搭配好动宾关系,而汉译英时总会遇到选词不当的情况。
比如“送货上门”应译成deliver the good to the door,“送你去机场”要译成drive you to the airport。
例子:(1)新来的老师还嫩了点。
(2)这黄瓜很嫩。
第一个句子,本身的意思来看,“嫩”除了表示“年轻”外,还隐含“经验不足”。
故书中给出的参考译文是:The new teacher is young and inexperience.第二个句子,应该是“新鲜、幼嫩”,译文:The cucumber is quite fresh and tender.语境决定词义的广狭。
如“农业”,广义和狭义的分别为agriculture和farming;“语言”,分别为language和dialect;“人”,分别为man和men。
语境还决定词的感情色彩。
如nazi leadership译为:纳粹头子。
文化语境的差异对词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
英汉翻译讲解(1)I.英汉之间的差别:“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吕叔湘国内学者的共识是:汉语是综合性的,描写性的,而英语是分析性的,逻辑性的。
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形合和意合的对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英语重形合(形式上的融合),汉语重意合(意思或意境的融合)。
在句法方面,有学者形象地把英汉比喻为以下几种:1.雄孔雀/雄狮-----即英语习惯于把最着重的事物放在句首先说出来,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形成一条头短尾长地线性链,象头小尾大地雄孔雀。
而汉语则相反,其线性序列的展开好比画龙点睛,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形成雄狮型头大尾小地局式。
例如: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
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又如: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绝不)contested (斗争;比赛).译文: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自由地决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证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要享受其基本权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容易的。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讲义(一)一、西方圣经翻译纵观西方翻译史,有几件大事尤其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第一是罗马人征服希腊以后,发现希腊灿烂的文明远远高出罗马,于是翻译之风大盛,代表人物有西塞罗(Cicero,106-43B.C.)、贺拉斯( Horatius,65-8B.C.)、昆体良(Quintilianus,35?-95?),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活译,以原文为基础的创造性翻译,翻译和创作之间没有根本的界限。
我们今天发现罗马神话很多不过是希腊神话的翻版,原因盖出于此。
第二件大事:7、8世纪,阿拉伯人向外扩张,征服了希腊世界,雅典成了翻译中心。
大批叙利亚学者来到雅典,把希腊作品译成古叙别亚语,带回巴格达;巴格达的翻译活动也非常活跃,翻译成古叙别亚语的译品和一些希腊原作被译成阿拉伯语。
但在10、11世纪,阿拉伯学术研究开始走下坡路,阿拉伯语作品于是大量涌向西班牙,托莱多取代了巴格达,成为欧洲的“翻译院”,书写于阿拉伯语的大量希腊作品又被译成拉丁语。
还有就是贯穿西方翻译史的《圣经》的翻译。
《圣经》的《旧约》(Old Testament)成书于公元前,原是犹太教的经典,原文为希伯来语(Hebrew)。
《新约》(New Testament)成2世纪下半叶,原文为希腊语。
公元前3世纪,耶路撒冷的主教应埃及国王的请求,派人去亚历山大城承担《旧约》的翻译工作。
于是,在285~249 B.C.年间,有72名高贵的犹太学者云集亚历山大城,从事这项翻译工作。
据传,这72名学者来自12个不同的以色列部落,每个部落6名。
他们来到亚历山大图书馆,两人一组,分在36个地方进行翻译,译出36篇彼此极为相似的译文。
最后,72人结合在一起,对36篇译稿进行对比,在措辞上取得一致意见,这个译本被称之为《七十子文本》或《七十贤士译本》,或《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
这个文本成了“第二原本”,有时甚至取代希伯来语文本而成为第一原本。
第一讲汉语语法有关特点汉语词汇上的特点:一,在古代汉语里,单音节词占优势;在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优势。
在双音节词中,从构词上来看,合成词占优势。
合成词构成主要有三种:1.重叠:词根的重叠,如“爸爸,星星,刚刚,试试,轻轻,慢慢”。
2.派生:在词缀前后加词缀派生,如“老虎,老弟,桌子,椅子,舌头,石头,馒头”。
3.复合:词根与词根组合,如“学习,白糖,深造,合理,扶手,扩大,地震,冬至,车辆,借用”。
二,有丰富的成语,大多是四音节的。
三,汉语有量词和语气词。
三本书:three books; 三只狗:three dogs一支粉笔:a piece of chalk; 一杯茶:a cup of tea汉语里有系统的语气词,如“啊,吧,呢,呗,吗,嘛,了”等,这些词通常在句末表示一定的语气。
用不用语气词,句子的意思就不一样。
他不愿意啊!他不愿意吗?他不愿意吧?他不愿意呢?他不愿意呗。
他不愿意了。
英语里没有语气词,英语的语气靠语调表示。
语法上的特点:一,缺乏形态变化和形态标志。
这主要表现在:1,词类无形态标志。
在汉语里,我们不能从形态上看出哪个是名词,哪个是动词,哪个是形容词。
2,名词,动词,形容词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
汉语里的动词可以做谓语、带宾语、带补语、作主语、作宾语、作定语,也可以受定语修饰,在形式上完全一样。
以动词“研究”为例:他研究(作谓语)研究语法(带宾语)研究清楚(带补语)打算研究(作宾语)语法研究(名词作定语)研究课题(作定语)在汉语句子中,有时只有一连串的名词,而没有一个动词。
“今天下午全校大会”,可分别理解为:今天下午有全校大会。
今天下午是全校大会。
今天下午开全校大会。
今天下午举行全校大会。
在英语中,词类和句法成分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汉语中,词类和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
在汉语里,相同的词类序列,可以代表不同的语法构造:动词+名词广播新闻(动宾关系)广播事业(修饰关系)动词+动词研究讨论(并列关系)打算回家(动宾关系)挖掘出来(动补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养殖研究(定语—中心语修饰语关系)二,同一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形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