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_方法 、局部变量和成员变量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31
JAVA基础之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以及成员变量的区别局部变量
定义:在⽅法内定义的变量称为“局部变量”或“临时变量”,⽅法结束后局部变量占⽤的内存将被释放。
全局变量
定义:全局变量,⼜称“外部变量”,它不是属于哪个⽅法,作⽤域从定义的地址开始到源⽂件结束。
注意事项:
当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重名时,起作⽤的是局部变量。
成员变量
定义:在类体的变量部分中定义的变量,也称为字段。
区别:
java中没有全局变量的定义,这是C中的
例:
class Demo{
int x;// ⾮静态成员变量,⼜称为属性,对该类不同的对象来说,属性是不同的
static int y;// 静态成员变量,⼀个类中只有⼀个该变量,该类不同的对象共享同⼀个静态成员变量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m = 0;// 局部变量,是⽅法内部定义的变量,只在⽅法内部可见,在该⽅法结束后,由垃圾回收器⾃动回收
}
}。
成员变量、实例变量、类变量和局部变量区别
⼀、成员变量、实例变量、类变量和局部变量区别
1::变量电议部分所定义的变量被称为类的。
也就是说在整个类中都有效,类中的⽅法可以直接调⽤成员变量使⽤。
然⽽成员变量⼜分为实例成员变量(简称)和类变量(简称)
1.1::就是我们正常定义的变量,⽐如int a; a就是
1.2::定义前要加上Static ⽐如static int a;这个a就是静态变量,当在变量定义前加上static的时候就代表着该变量在使⽤的时候有⼀处改变则各个⽤到这个变量的地⽅,该变量都发⽣改变,就是所谓的⼀处改变处处改变,静态变量的⽣存期为整个,但是只能在定义该变量的函数内使⽤该变量。
退出该函数后,尽管该变量还继续存在,但不能使⽤它。
2::在⽅法体中定义的变量和⽅法的参数称。
也就是说只在定义它的⽅法内有效,⽽⽅法外部的其他⽅法⽆法使⽤局部变量。
当局部变量名字与成员变量名字相同,则成员变量被隐藏,即这个成员变量在这个⽅法内暂时失效,以局部变量定义的为准。
⼆.长提到的⽅法有,类⽅法,实例⽅法。
就是名字和类名相同,⽽且没有类型。
类⽅法和实例⽅法的区别就是类⽅法前⾯有static修饰,⽽实例⽅法没有static修饰。
实例⽅法既能对类变量操作,也能对实例变量操作,⽽类⽅法只能对类变量进⾏操作。
Java语言基础本章的主要目标:1、了解java的主类的结构;2、了解java语言中的基本数据类型;3、了解java语言中的常量和变量;4、了解java语言运算符的使用;5、了解java语言数据类型的转换;6、了解java语言中代码注释与编码规范;Java主类结构Java语言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java的基本组成单元就是类,类体又包括属性和方法,而每一个程序都必须包含一个main()方法,含有main()方法的类称之为主类;我们用一个程序来看一下主类的结构:public class First{static String s1=”java”;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String s2=”学习之旅!”;System.out.println(“s1”);System.out.println(“s2”);}}这就是一个简单的java程序,包含了类的结构;需要注意的是,java代码中所有的标点符号,括号都是需要在英文状态下输入;否则在编译的时候将会报错;通常将类的属性称之为类的全局变量(又叫成员变量),将方法中的属性称之为局部变量;全局变量声明在类体中,局部变量声明在方法体中;Java程序中的main()方法必须声明为public staticvoid 。
main()方法是程序开始执行的位置;Java语言严格区分大小写;基本数据类型Java中的基本数据类型有字符和数字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其值不能改变的量称为常量,其值能改变的量称之为变量;Java语言规定标识符由任意顺序的字母、下划线、美元符号、和数字组成,并且第一个字符不能使数字字符;Java中允许使用汉字或其他语言作为变量名,但不建议使用;常量名通常使用大写字母,但这并不是必须的,很多java程序员使用大写字母表示常量,常常是为了清楚的表明正在使用常量;由于变量被定义出来后只是暂存在内存中,等到程序执行到某一个点后,该变量会被释放掉,也就是说变量有他的生命周期;在一个方法中,局部变量和成员变量同名时,此时成员变量将被隐藏,即这个成员变量在这个方法中暂时失效;如果从低精度类型向高精度类型转换,则永远不会溢出,并且总是成功的;把高精度类型转换为低精度类型则必然会有信息的丢失;从低精度类型向高精度类型转换,系统自动执行,程序员无需进行任何操作,这种类型的转换又叫隐式转换,从高进度类型向低精度类型转换,则需要强制执行,又叫强制类型转换,又称显示转换;当一个数超过了要转换的类型的最大值,则转会后的数值则会变为最小值,这也可以理解为数据的溢出;代码注释分为单行、多行、和文档注释;编码规范,简言之就是利人利己;。
JAVA篇:修饰符与接⼝、类、⽅法、成员变量、局部变量、⽅法块或许这是⼀个⽐较轻松简单的知识点,因为只是简单地做⼀个总览对⽐⽽已。
这周⽐较忙,祝我⾃⼰好运。
有关接⼝(interface)的修饰符,其实⼀般⽤public,也可以不加修饰词(default),或者是使⽤private修饰的声明在类的内部的内部接⼝。
不存在protected修饰的接⼝。
⽽接⼝内部可以有⽤public static final修饰的静态常量,除此之外只存在public修饰的⽅法(接⼝中⽆修饰词的⽅法也默认是public)了。
⽆论是接⼝还是接⼝中的⽅法的abstract修饰词都是隐含的,不必显式地修饰在接⼝或者⽅法前⾯。
类的访问限制修饰词与接⼝⼀样,但是还可以有⾮访问限制修饰词abstract(抽象类)和final(不可继承的类)。
类的成员变量可以被四种访问修饰词修饰,同时也可以被static(静态变量),final(常量),transtient(有关序列化特殊标识变量,具体还需要进⾏了解), volatie(线程共享变量)。
类⽅法除了访问限制修饰符,还可使⽤static(静态⽅法),final(不可改变的⽅法),abstract(抽象的),native(⾮java实现的),synchronized(线程同步),类构造⽅法只可使⽤访问限制修饰符修饰,局部变量只能使⽤final定义常量,⽅法块可以使⽤static定义静态⽅法块和使⽤synchronized 定义线程同步的⽅法块。
java的接⼝、类1、接⼝(interface) 在java中,接⼝是⼀个抽象类型,是抽象⽅法的集合,接⼝通常以interface来声明,接⼝只能包含抽象⽅法和以static\final修饰的变量,⼀个接⼝可以继承(extends)另⼀个接⼝。
接⼝只包含要实现的⽅法,⽽类描述对象的属性和⽅法,两者实现类似但是概念不同。
java提供了类和接⼝之间的实现机制,接⼝不可被实例化,只能被实现(implements),实现接⼝的类必须实现接⼝中全部的抽象⽅法,否则该类必须使⽤abstract声明为抽象类。
专接本辅导java第三章《面向对象编程基础》补充0.类变量与实例变量区别(类方法与实例方法的区别见习题解答第12题改错)java类的成员变量有两种:一种是被static关键字修饰的变量,叫类变量或者静态变量;另一种没有static修饰,为实例变量。
在语法定义上的区别:静态变量前要加static关键字,而实例变量前则不加。
在程序运行时的区别:实例变量属于某个对象的属性,必须创建了实例对象,其中的实例变量才会被分配空间,才能使用这个实例变量。
静态变量不属于某个实例对象,而是属于类,所以也称为类变量,只要程序加载了类的字节码,不用创建任何实例对象,静态变量就会被分配空间,静态变量就可以被使用了。
总之,实例变量必须创建对象后才可以通过这个对象来使用,静态变量则可以直接使用类名来引用。
例如,对于下面的程序,无论创建多少个实例对象,只在类被第一次装置时初始化一次staticVar变量和sum变量,并且每创建一个实例对象,就会执行一次构造函数;但是,每创建一个实例对象,就会分配一个instanceVar,即可能分配多个instanceVar,并且每个instanceVar的值都只自加了1次。
public class类变量与实例变量{public static int staticVar = 0;//类变量初始化,只会在类装载时进行一次!!public int instanceVar = 0;//实例变量初始化public static int sum=1;public类变量与实例变量()//构造方法{staticVar++;instanceVar++;sum=sum+5;System.out.println("staticVar = "+staticVar+",instanceVar="+instanceVar);System.out.println("sum = "+sum);}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类变量与实例变量对象1=new类变量与实例变量();类变量与实例变量对象2=new类变量与实例变量();类变量与实例变量对象3=new类变量与实例变量();}}运行结果:staticVar = 1,instanceVar=1sum = 6staticVar = 2,instanceVar=1sum = 11staticVar = 3,instanceVar=1sum = 16再如下面的程序,涉及static块:class Value{static int c=0;static int d;Value(){c=15;d=65;}Value(int i){c=i;d=c-1;}static void inc(){c++;}}public class Count {Value v0=new Value();//调用无参构造函数建立Value类非静态对象v0,类Count和类Value是has-a关系Value v=new Value(10);//调用有参构造函数建立Value类非静态对象vstatic Value v1,v2;//声明Value类的static对象v1,v2//static Value v1=new Value(),v2=new Value();//声明v1、v2并引用新建立的Value类对象static{//★声明static块,其初始化工作会先于任何其它非static块及非static变量而不管其在源程序书写中出现的先后次序!System.out.println("static块中println语句执行结果:"+"\n"+"v0和v是非静态内部类对象,v1和v2是静态内部类对象(请与教材P58例3.18对比),只有声明没有具体指向某对象时:v1.c="+v1.c+" v2.c="+v2.c+" v1.d="+v1.d+" v2.d="+v2.d);v1=new Value(30);//对象v1引用新建立的Value类对象System.out.println("static块中执行完“v1=new Value(30)之后:”v1.c="+v1.c+" v2.c="+v2.c+" v1.d="+v1.d+" v2.d="+v2.d);v2=new Value(15);//对象v2引用新建立的Value类对象System.out.println("static块中执行完“v2=new Value(15)之后:”v1.c="+v1.c+" v2.c="+v2.c+" v1.d="+v1.d+" v2.d="+v2.d);System.out.println("特别说明:因此时还没有建立Count类对象(Count 类和Value类是has-a关系,前者是外部类,后者是内部类)故非静态对象v0和v无法引用!"+"\n");}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Count ct1=new Count();//建立Count类(外部类)对象Count ct2=new Count();System.out.print("在main方法中,现在建立Count类(外部类)对象,");System.out.println("ct1的在ct2之前创建!分别指向两个Count类对象,Count类和Value类是has-a关系!"+"\n"+"以下是main方法体中println语句执行结果:");System.out.println("v0是无参构造内部类非静态对象,ct1.v0.c="+ct1.v0.c+" ct1.v0.d="+ct1.v0.d+" ct2.v0.c="+ct2.v0.c+"ct2.v0.d="+ct2.v0.d);// 非静态内部类对象只能通过外部类对象名访问System.out.println("v是有参构造内部类非静态对象,ct1.v.c="+ct1.v.c+" ct1.v.d="+ct1.v.d+" ct2.v.c="+ct2.v.c+" ct2.v.d="+ct2.v.d);// 非静态内部类对象只能通过外部类对象名访问System.out.println("v1是有参构造内部类静态对象,Count.v1.c="+Count.v1.c+" count.v1.d="+Count.v1.d);//静态内部类对象可以通过外部类名访问System.out.println("v2是有参构造内部类静态对象,Count.v2.c="+Count.v2.c+" count.v2.d="+Count.v2.d);Value.inc();//通过类名调用类方法System.out.println("调用类方法inc()之后Count.v1.c="+Count.v1.c+" Count.v1.d="+Count.v1.d);//引用类变量既可以通过类名也可以通过对象名System.out.println("调用类方法inc()之后Count.v2.c="+Count.v2.c+" count.v2.d="+Count.v2.d);Count.v2.inc();//通过类名调用类方法,这种写法不妥!System.out.println("调用类方法v1.inc()之后Count.v1.c="+Count.v1.c+" Count.v1.d="+Count.v1.d);//引用类变量既可以通过类名也可以通过对象名System.out.println("调用类方法v1.inc()之后Count.v2.c="+Count.v2.c+" count.v2.d="+Count.v2.d);ct1.v0.c++;//this.v0.c++;//错误,★不能在静态上下文中使用this关键字:!因为Value是Count的内部类,只能使用其外部类的对象ct2.v0.c++;System.out.println("顺序执行语句:ct1.v0.c++;ct2.v0.c++;后,ct1.v0.c="+ct1.v0.c+" ct2.v0.c="+ct2.v0.c);// 非静态内部类对象只能通过外部类对象名访问}}上面这个程序的行动结果如下:static块中println语句执行结果:v0和v是非静态内部类对象,v1和v2是静态内部类对象(请与教材P58例3.18对比),只有声明没有具体指向某对象时:v1.c=0 v2.c=0 v1.d=0 v2.d=0static块中执行完“v1=new Value(30)之后:”v1.c=30 v2.c=30 v1.d=29 v2.d=29static块中执行完“v2=new Value(15)之后:”v1.c=15 v2.c=15 v1.d=14 v2.d=14特别说明:因此时还没有建立Count类对象(Count类和Value类是has-a关系,前者是外部类,后者是内部类)故非静态对象v0和v无法引用!在main方法中,现在建立Count类(外部类)对象,ct1的在ct2之前创建!分别指向两个Count类对象,Count类和Value类是has-a关系!以下是main方法体中println语句执行结果:v0是无参构造内部类非静态对象,ct1.v0.c=10 ct1.v0.d=9 ct2.v0.c=10 ct2.v0.d=9v是有参构造内部类非静态对象,ct1.v.c=10 ct1.v.d=9 ct2.v.c=10 ct2.v.d=9 v1是有参构造内部类静态对象, Count.v1.c=10 count.v1.d=9v2是有参构造内部类静态对象, Count.v2.c=10 count.v2.d=9调用类方法inc()之后 Count.v1.c=11 Count.v1.d=9调用类方法inc()之后 Count.v2.c=11 count.v2.d=9调用类方法v1.inc()之后 Count.v1.c=12 Count.v1.d=9调用类方法v1.inc()之后 Count.v2.c=12 count.v2.d=9顺序执行语句:ct1.v0.c++;ct2.v0.c++;后,ct1.v0.c=14 ct2.v0.c=14以上运行结果中,有五点值得注意:一是static变量和static块是在类第一次装载时被初始化一次,并供类的所有对象共享,故static变量和static块中内容最先被初始化(早于main方法)。
局部变量在c语言中的名词解释局部变量是C语言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程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局部变量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它的特点和用法。
一、什么是局部变量?在C语言中,局部变量是在函数内部定义的变量,也可以使用在代码块(block)内部。
与全局变量不同,局部变量只在其所在函数或代码块中可见和有效,超出其作用范围后将被销毁。
可以说,局部变量是一种临时存储数据的变量,作用域有限,仅在其所在的函数或代码块内有效。
二、局部变量的声明和定义局部变量的声明和定义遵循特定的规则。
在函数内部声明局部变量时,必须在变量名前加上数据类型以及可选的修饰符,如下所示:```cdata_type variable_name;```其中,data_type是变量的数据类型,variable_name是变量的名称。
例如,要声明一个整型的局部变量x,可以使用以下语句:```cint x;```声明局部变量并不会为变量分配内存空间,只是说明了变量的数据类型和名称。
变量的内存分配将在变量被定义时进行。
三、局部变量的生命周期局部变量的生命周期指的是变量在程序执行期间存在的时间段。
局部变量的生命周期取决于其所在的代码块或函数的执行情况。
当程序执行到函数内部声明的局部变量时,内存将被分配来存储该变量的值。
当函数执行完毕或代码块执行完毕后,局部变量将被销毁,同时释放占用的内存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局部变量具有静态存储类别(static),则其生命周期会更长,直到程序结束才会被销毁。
静态局部变量通过保留关键字static进行声明。
四、局部变量的作用域局部变量的作用域指的是变量在程序中可访问的范围。
与全局变量不同,局部变量的作用域仅限于其所在的函数或代码块内。
这意味着,除了定义它的函数或代码块外,其他函数或代码块无法直接访问局部变量。
作用域的概念非常重要,它使得程序中不同的变量名可以相同而不会产生冲突。
在一个函数内可以定义多个同名局部变量,它们之间是独立存在的,不会相互影响。
局部变量、全局变量、静态变量的含义及存储位置1.局部变量在⼀个函数内部定义的变量是内部变量,它只在本函数范围内有效,也就是说只有在本函数内才能使⽤它们,在此函数以外时不能使⽤这些变量的,它们称为局部变量。
局部变量保存在动态数据区的栈中,只有在所在函数被调⽤时才动态地为变量分配存储单元。
1).主函数main中定义的变量也只在主函数中有效.2).不同函数中可以使⽤名字相同的变量,它们代表不同的对象,互不⼲扰.3).形参也是局部变量.4).在复合语句中定义的局部变量,这些变量只在本复合语句中有效.2.全局变量在函数外定义的变量是外部变量,外部变量是全局变量,全局变量可以为本⽂件中其它函数所共⽤,它的有效范围从定义变量的位置开始到本源⽂件结束。
全局变量位于静态数据区中。
1).设全局变量的作⽤:增加了函数间数据联系的渠道.2).建议不再必要的时候不要使⽤全局变量,因为a.全局变量在程序的全部执⾏过程中都占⽤存储单元.b.它使函数的通⽤性降低了3).如果外部变量在⽂件开头定义,则在整个⽂件范围内都可以使⽤该外部变量,如果不再⽂件开头定义,按上⾯规定作⽤范围只限于定义点到⽂件终了.如果在定义点之前的函数想引⽤该外部变量,则应该在该函数中⽤关键字extern作外部变量说明.4).如果在同⼀个源⽂件中,外部变量与局部变量同名,则在局部变量的作⽤范围内,外部变量不起作⽤.3.静态变量静态变量并不是说其就不能改变值,不能改变值的量叫常量。
其拥有的值是可变的,⽽且它会保持最新的值。
说其静态,是因为它不会随着函数的调⽤和退出⽽发⽣变化。
即static局部变量只被初始化⼀次,下⼀次依据上⼀次结果值;静态变量的作⽤范围要看静态变量的位置,如果在函数⾥,则作⽤范围就是这个函数。
静态变量属于静态存储⽅式,其存储空间为内存中的静态数据区(在静态存储区内分配存储单元),该区域中的数据在整个程序的运⾏期间⼀直占⽤这些存储空间(在程序整个运⾏期间都不释放),也可以认为是其内存地址不变,直到整个程序运⾏结束(相反,⽽auto⾃动变量,即动态局部变量,属于动态存储类别,占动态存储空间,函数调⽤结束后即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