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精析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
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先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
à连续性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浮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者浮现新的心理特征。
à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发展每个阶段。
3.不平衡性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份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
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决不会彻底重合。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 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 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 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 用图式、同化、 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 认知结构。
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 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 如抓握反射、吸吮反 射等。
一、皮亚杰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2、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客体守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㈡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开始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万物有灵论;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具有抽象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理解原则和规则,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
3、影响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观;3内化学说,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
2019广东教师资格证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精析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精析在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中,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是考查的高频知识点,考查重点主要围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进行考察。
今天,老师在这里结合相关考点为大家具体分析一下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本处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形式考查,以例子反选题(单选)、年龄段反选题(单选)等形式呈现。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
皮亚杰将达尔文进化论的图式和逻辑学中的运算概念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重视动作在人获取知识中的作用,认为人的感知、思维和知识来源与动作,尝试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人类认知发展的规律。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0-2岁处于人发展中的婴儿阶段,人的认知能力刚刚开始萌芽,婴儿主要靠自己的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客观世界,喜欢通过咬、抓等方式获取自己对于世界最初级的认识。
在这一阶段,9-12个月时,形成了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点,即“客体永恒性”,9个月之前只要物品在婴儿面前消失,婴儿就以为这个物体不存在了,不会去寻找,在形成“客体永恒性”之后,物品消失或被遮住时,婴儿知道这个物品依然在世界上存在,会有目的地去寻找它。
【例题1】儿童依靠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来探索周围的世界,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A。
解析: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依靠最简单的探索来获取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此时行为能力有限,所以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就成为了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最主要手段,通过抓取和吸吮获取关于事物最浅层的了解。
所以选C。
二、前运算阶段(2-7岁)前运算阶段时,儿童开始逐渐掌握语言,语言的掌握促使儿童思维能力快速发展,但是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依然具有局限性。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泛灵论的特点,泛灵论指的是儿童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在动画片中,经常出现一些会说话的非人物的动画形象,比如:太阳公公、金龟子姐姐、月亮姐姐等形象,是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
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一、影响发展的三个因素1)生物性成熟:受遗传影响,父母或教师除了给孩子健康成长必要的营养和照顾,对孩子认知发展的生物性成熟因素影响很小2)活动:随着身体的成熟,人作用于环境和从环境中学习一些东西的能力渐增。
比如:当孩子的协调性有了一定的发展,他通过玩跷跷板,可以把握平衡的原理。
通过观察、探索、测试,我们在作用于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过程。
3)社会经验:认知的发展受社会传播或学习别人的影响。
如果没有社会传播,我们就要从新创造或发现所有的人类知识。
这三者共同起作用,影响认知发展。
二、建构主义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为了说明这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如何变化的,皮亚杰首先引出了图式的概念。
所谓图式,在皮亚杰看来就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握拳反射、吸吮反射等。
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
同时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也就是说,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
顺应就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自身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三、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1、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举例说明:儿童通过瞧、抓与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
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就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与儿童做游戏时,把玩具藏到遮蔽物的后面,儿童瞧不见了,但知道到遮蔽物后面寻找。
(二)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1、万物有灵论(泛灵论),认为一切物体都就是有生命的。
举例说明:3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与自己一样饿。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举例说明: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洋娃娃玩具,但就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就是妈妈喜欢的。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举例说明:告诉这个阶段的孩子小红就是她的姐姐,她能够明白,但如果告诉她:“您就是小红的弟弟,您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她就答不出,思维不能转换。
4、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举例说明: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长发的就就是女生,短发的就就是男生,穿裙子的就一定就是女生。
5、没有守恒概念。
举例说明: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她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就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
但就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就是否一样多,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1、这个阶段的标志就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举例说明:将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做成圆饼状,柱状,球状等等,该阶段的孩子可以辨别出它们就是相等的。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举例说明:她无法理解抽象的“1, 2, 3”,只能认识放在眼前的一个苹果,2个娃娃,3块饼干,儿童可能无法直接回答2+3=?但就是如果允许她数手指时,她却知道先伸出两个指头,再伸出三个指头,一共伸出了五个指头。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二)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月,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
存在泛灵论的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4.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a.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b.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c.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d.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1)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2、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1.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举例说明:儿童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
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和儿童做游戏时,把玩具藏到遮蔽物的后面,儿童看不见了,但知道到遮蔽物后面寻找。
(二)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1.万物有灵论(泛灵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
举例说明:3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举例说明: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洋娃娃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举例说明:告诉这个阶段的孩子小红是他的姐姐,他能够明白,但如果告诉他:“你是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他就答不出,思维不能转换。
4.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举例说明: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长发的就是女生,短发的就是男生,穿裙子的就一定是女生。
5.没有守恒概念。
举例说明: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
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举例说明:将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做成圆饼状,柱状,球状等等,该阶段的孩子可以辨别出它们是相等的。
2.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举例说明:他无法理解抽象的“1, 2,3”,只能认识放在眼前的一个苹果,2个娃娃,3块饼干,儿童可能无法直接回答2+3=?但是如果允许他数手指时,他却知道先伸出两个指头,再伸出三个指头,一共伸出了五个指头。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有关研究。
一.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其中,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个体的认知能力达到新水平;平衡:指同化和顺应间的均衡。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举例说明:比如给床边放一个玩具,当小孩看到时会伸手去抓它,多次之后最终拿到玩具。
这就是同化的过程;然而如果将玩具放入靠近床中心的位置,这时小孩看到时仍然会用手去抓(即使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多次抓取之后他未能拿到玩具,这时他发现把床单拽着抖动时玩具会往床边动(即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这时他便拿到了玩具。
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过后他就会想当玩具在床边时,我只需伸手去抓就可得到,而当玩具在床中间时就需通过抖动床单来获得,这时便建立起同化—顺应之间的平衡。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与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
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特点:(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⑵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客体永恒性就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爸爸是存在的,就会去找。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1.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举例说明:儿童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
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和儿童做游戏时,把玩具藏到遮蔽物的后面,儿童看不见了,但知道到遮蔽物后面寻找。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
1.万物有灵论(泛灵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
举例说明:3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举例说明: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洋娃娃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举例说明:告诉这个阶段的孩子小红是他的姐姐,他能够明白,但如果告诉他:“你是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他就答不出,思维不能转换。
4.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举例说明: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长发的就是女生,短发的就是男生,穿裙子的就一定是女生。
5.没有守恒概念。
举例说明: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
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
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举例说明:将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做成圆饼状,柱状,球状等等,该阶段的孩子可以辨别出它们是相等的。
2.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举例说明:他无法理解抽象的“1, 2,3”,只能认识放在眼前的一个苹果,2个娃娃,3块饼干,儿童可能无法直接回答2+3=?但是如果允许他数手指时,他却知道先伸出两个指头,再伸出三个指头,一共伸出了五个指头。
3. 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的遵守,不敢改变。
举例说明:老师告诉他们上课不要乱动,于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坐的规规矩矩,一动不动,他们并不知道,只要不开小差,不影响学习,也可以换轻松地姿势去坐。
4. 思维具有可逆性。
举例说明:问这个阶段的孩子:“你是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他就能回答出小红是他的姐姐。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特点:
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举例说明:实验出示6堆10个一组的木片,每一堆的颜色不同,要求被试找出颜色没有重复的任何一对,并穷尽全部可能的组合。
指示被试设计一个完整的组合系统。
完整地组成15对。
算是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试题。
此实验是研究儿童的推理水平。
2.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举例说明:他们能够理解“=”在数学中是等价的符号,“紫禁城”政治上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符号,“布尔什维克”是共产主义者的符号。
3.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举例说明:如对于“在天平的一边加一点东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样使天平重新平衡”的问题,儿童会考虑把东西拿走,这是可逆思维。
而高一级的补偿性可逆思维是考虑改变另一边的力臂来维持平衡,不是简单地拿走东西,即从另外的方面入手。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得到普遍的认同。
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0-5岁)
前道德阶段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儿童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此时,儿童道德认知不守恒,也不懂规则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性。
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他律是指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其特点:
(1)、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
(2)、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
(3)、视惩罚为天意,认为惩罚是客观世界维持道德秩序的手段,赞同严厉惩罚。
(4)、单方面遵从权威,有一种遵从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
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
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
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
(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3)、逐渐运用公正的标准——互惠考虑人际关系。
既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考虑他人利益。
这被认为是自律道德的核心。
(4)、主张温和而恰当的惩罚,与特定行为相配合,要符合逻辑,对错误有补偿作用。
[4]图式
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个体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在于其具有应付这种刺激的思维或行为图式。
图式使个体能对客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信息秩序化和条理化,从而达到对信息的理解。
个体的认识水平完全取决于认知图式。
图式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应用于不同的刺激情境。
初生儿仅具有几个简单的遗传图式,如吮吸,当嘴唇触到任何物体都会产生吮吸、反射。
学习能产生迁移,是因为在前一学习中形成了某种图式。
然后应用到下一学习情境中去。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发展,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增长上,更表现在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上。
图式的发展水平是人的认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既是认识发展的产物,又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2]
同化
同化指有机体把环境成分整合到自己原有机构中去的过程。
皮亚杰借用同化来说明个体把新鲜刺激纳入原有图式中的心理过程,就整个有机体来说,有三种水平的同化:生理水平上,是物质的同化;动作水平上,是行为的同化;智慧水平上,是思想的同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中。
因此,同化过程受到个人已有图式的限制。
个人拥有的图式越多,同化的事物的范围也就越广泛;反之,同化范围也就相对狭窄。
[2]
顺应
顺应指个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同化的新刺激时,便要对原有的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这样将迫使个体改变现有的认知图式,形成某些适合新经验的新图式,引起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
图式的发展和丰富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来实现的。
皮亚杰认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同化是量变的过程,而顺应是质变的过程。
在认知结构的发展中,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相互依存。
就人的认识成长来说,如果只有同化没有顺应,认识就谈不上发展。
如果不存在同化也就没
有顺应可言,认识永远是外物同化于内部图式。
内部图式顺应于外物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
[2]
平衡
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
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
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
认识的发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平衡从三方面调节着个体的认知过程:一是调节同化与顺应两种技能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保持平衡;二是调节个体认知结构中执行不同功能的子系统;三是在个体知识的分化与整合中保持平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