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学院行政领导班子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0
安徽中医学院行政领导班子2011年述职述廉报告王键省委教育工委考核组及参评的全体同志:按照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要求,下面我谨代表安徽中医学院行政领导班子作述职述廉报告,请予评议。
一年来,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务实进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学校“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推进年度重点工作去年年初教代会上,学校确定了新校区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等重点工作。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年度重点工作为中心,抓大事谋发展、促建设。
1.新校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新校区总体规划方案正式通过合肥市规委会审批,新校区建设被列为“新站区社会事业一号工程”。
先后完成了图书馆及教学组团、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单体设计任务书工作,图书馆及教学组团单体设计方案招标工作,新校区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新校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报批工作及地质详勘工作。
建设一期用地500亩土地证申办成功。
新校区围墙建设已于今年3月12日正式开工。
2.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1年8月,我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中期检查,并获得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学校全面超额完成了中期建设目标任务,为2012立项建设全面验收奠定了基础。
3.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批准成立。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编办、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设计完善建设方案,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获省政府正式批准组建,机构编制方案经省委常委会议通过。
科学院组建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4.“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实施。
在全面总结“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学校科学制定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经过三届三次党代会和四届五次教代会审议,并经党委会审定,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实施。
安徽省卫生厅关于省卫生厅党组中心组组成人员的通
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安徽省卫生厅
•【公布日期】2013.03.31
•【字号】卫党[2013]7号
•【施行日期】2013.03.3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种植业
正文
安徽省卫生厅关于省卫生厅党组中心组组成人员的通知
(卫党〔2013〕7号)
厅直各单位党委(总支、支部)、厅机关各支部:
根据《中共安徽省卫生厅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的精神,省卫生厅党组中心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于德志厅党组书记、厅长
副组长:
徐恒秋厅党组成员、省食安办主任、副厅长
成员:
杜昌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李劲风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高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吴敦武厅党组成员、驻厅纪检组长
武琼宇副厅长
董明培省中医管理局局长
王宇铭厅副巡视员
根据学习内容和讨论专题,厅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厅机关各处室及挂靠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也可扩大厅直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
安徽省卫生厅
2013年3月31日。
关于成立****之阿布丰王创作
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科室:
为拓展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发挥中医药优势与慢病健康管理结合的理念,通过加强中医药管理,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我院中医药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不竭发展。
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调整****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现就小组名单及工作职责通知如下:
组长:王启
副组长:杭资源
成员:刘阳刘林军黄平海张高
办公室设在中医科。
主要职责:
(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拓展中医药服务项目、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
包管医疗平安,严防错误事故。
(2)审核医院内有关中医药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价和奖惩制度。
(3)掌握中医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中医药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中医药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
(6)对医院中医药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定期(每季度)向医院提出全程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以便与绩效挂钩。
(7)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对院内有关中医药医疗管理的体制,质量尺度的修订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
2018年8月15日。
安徽中医学院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固定资产交接管理办法为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进一步落实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全校教职员工对占有、使用学校固定资产的责任,规范管理学校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含校内调整、退休、调离学校、辞职等)的资产交接手续,根据《安徽中医学院国有资产理暂行办法》(校国资﹝2009﹞159号),特制定本办法。
一、全校所有负责、使用、保管学校各类非经营性资产的工作人员发生岗位变动时均需办理资产交接手续。
交接的资产包括教学科研设备、行政办公设备、各类房产、图书、学院和部门的资料及各类实验材料等。
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人员资产交接手续参照本办法执行。
二、岗位变动的人员在离岗前要做好固定资产的交接工作,部门资产专管员在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监督并做好固定资产卡片的签字确认和移交工作,按程序办理固定资产的使用人员变动手续,以确保固定资产的帐、卡、物相符。
(一)部门主要负责人变动时部门资产交接程序1、岗位变动前由原所在部门资产专管员将本部门所占有、使用的各类固定资产编造清册,注明资产购置日期、数量、金额、存放地点、归口管理部门、具体使用人,由资产专管员签章后送当事人核实。
2、岗位变动人员对部门资产清册进行核查,以备向接收方移交。
3、由国有资产管理处牵头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监督交接组,对管理使用的资产移交过程进行监督,并由三方签字确认。
4、涉及房屋交接的,按照房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同时履行移交手续,由国有资产管理处参与接收或监交。
5、资产交接完毕后,由国有资产管理处签发“工作人员调离现岗位资产交接手续履行完毕告知书”(见附件2),告知书一式两份,当事人和原部门各一份。
(二)资产专管员变动时部门资产交接程序1、岗位变动前资产专管员将本部门资产帐目按分布地点清理并编造移交清册,注明资产购置日期、数量、金额、存放地点、归口管理部门、具体使用人。
2、资产专管员将编好的清册由实际使用人签字确认。
3、资产专管员将领导签章并加盖本部门公章的本部门资产清册报国有资产管理处进行核对确认,并达到一致,否则要说明原因。
药学院2014-2015学年度助学金评定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安徽中医药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细则》、《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细则》、《安徽中医药大学贫困生资助暂行办法》的要求,为切实做好我院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全面发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成立评审小组组长:吴达武副组长:金晓琴成员:俞娟、韩岚、孙黎、孔成诚、陶曜天、张明燕、任亚硕、彭成军、杨沫、孟楠二、各类助学金评选办法(一)国家助学金1、评选对象我院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通过2014年贫困生资格认定)2、评选名额及金额2014-2015学年度我院共有国家助学金名额426名,具体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3000、2000元三个档,其中国家助学金(4000元/学年)∏4人,国家助学金(3000元/学年)198人,国家助学金(2000元/学年)114人。
3、评选条件(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4)勤奋学习,积极上进。
(6)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不铺张浪费,无抽烟,酗酒或其他与本人经济不相称的消费行为;(7)对于自2013年助学金评选开始至2014年评审期间受校纪处分或院内通报批评经查证属实的学生,一律取消本助学金的评选资格。
(二)校内助学金1、评选对象:我院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通过2014年贫困生资格认定)2、评选等级、奖金及名额甲等校内助学金,每人每学年IOOO元,共100名。
乙等校内助学金,每人每学年500元,共100名。
3、评选条件(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5)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不铺张浪费,无抽烟,酗酒或其他与本人经济不相称的消费行为;(6)对于自2013年助学金评选开始至2014年评审期间受校纪处分或院内通报批评经查证属实的学生,一律取消本助学金的评选资格。
安徽中医学院院长王键调研一附院医学生客观结构化考试工作张依帆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1(23)9
【摘要】2011年6月9日,安徽中医学院院长王键、副院长彭代银在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陶永、院长杨骏陪同下,来到学生客观结构化考试点巡视,并对医院医学生客观结构化考试工作给予指导。
【总页数】1页(P807-807)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考试工作;中医学院;副院长;医学生;安徽;王键;调研
【作者】张依帆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
【相关文献】
1.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五年制医学生毕业考试中的应用 [J], 刘晋;罗仁峰;袁慧;马丹;宋文剑;艾永循
2.临床诊断教学中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系统对医学生临床学习的促进作用及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分析 [J], 徐洪军;关晓辉;杨志平;黄维莉
3.传承新安医学创新促进发展——记安徽中医学院院长王键教授 [J], 杨进平;吴浪
4.客观结构化考试在中医医学生中应用初探 [J], 罗明秀
5.人民网刊发安徽中医学院院长、本刊主编王键教授新年贺辞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叠翠流金,胜似佳节。
5月18日上午,安徽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彩旗招展,宾客盈门。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副厅长杨德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中医药学学科主任王昌恩教授,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董明培,人民卫生出版社董事长陈贤义,在肥参加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建设会议的省内外部分兄弟院校专家、领导,校领导班子成员欢聚梅山路校区,见证安徽中医药大学揭牌。
校党委书记王大鹏主持仪式。
他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向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老一辈专家、领导、学者和全体职员,向潜心育人、甘于奉献的全校教职员工,向勤奋博学、自强上进的莘莘学子,向支持和关注学校发展建设的各级领导、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键宣读了教育部《关于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函》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的通知》。
学校终身教授杨任民、国家名老中医徐经世、学校教学督导刘青云,校友代表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拥军,学生代表校学生会主席李空军、校十佳青年刘雅蓉共同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揭牌,由此揭开了安徽中医药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正式揭牌,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学校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新起点。
学校决心以更名大学为契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抓住时代赋予的难得机遇,秉承“南新安、北华佗”的优良传统和“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校训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谱写学校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在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设美好安徽、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进程中做出卓越贡献,在凝聚正能量、共筑中国梦的道路上创造新的辉煌!校正高级职称人员、副处级以上干部、专业系(教研室)主任,校属科研机构和企业负责人、离退休老同志代表以及学生代表千余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宣传部)。
安徽中医学院党委中心组学习《若干意见》5月20日上午,校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校党委书记王大鹏主持学习会,党委副书记、院长王键、党委副书记雷广宁、副院长彭代银、张永群,纪委书记刘新跃,党委委员马勇、徐文龙及中心组学习成员参加了学习会。
在全文学习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与会同志展开了深入和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和实施的新形势下,国务院发布了《若干意见》,这是对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
《若干意见》是指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成就,高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中医药事业成功经验,集中体现了针对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中医药发展的新趋势以及面临的新挑战的探索创新。
全校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好《若干意见》精神。
王大鹏在讨论中认为,《若干意见》是一个很重要的文件,要求明确、具体,作为中医药院校,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文件精神;中央和国家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我们要抓学习、拓思路、抓机遇、促发展。
发展好安徽中医药教育,我们责无旁贷,全校上下,要结合文件学习,认真思考,破解难题,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申报项目,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务必要透彻研究政策,找准切入点,有所作为。
王键在发言中回顾了参加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调研情况。
他认为,《若干意见》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高度评价了中医药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学校要注重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建立适宜中医药发展的科技平台;要抓好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过渡和结合,加强对临床科研、临床教育的建设;要认真思考中医药专业为办学主体,做好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要按照临床规律施教,改革本科生招生和培养模式。
安徽中医学院行政领导班子2011年述职述廉报告王键省委教育工委考核组及参评的全体同志:按照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要求,下面我谨代表安徽中医学院行政领导班子作述职述廉报告,请予评议。
一年来,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务实进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学校“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推进年度重点工作去年年初教代会上,学校确定了新校区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等重点工作。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年度重点工作为中心,抓大事谋发展、促建设。
1.新校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新校区总体规划方案正式通过合肥市规委会审批,新校区建设被列为“新站区社会事业一号工程”。
先后完成了图书馆及教学组团、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单体设计任务书工作,图书馆及教学组团单体设计方案招标工作,新校区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新校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报批工作及地质详勘工作。
建设一期用地500亩土地证申办成功。
新校区围墙建设已于今年3月12日正式开工。
2.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1年8月,我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中期检查,并获得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学校全面超额完成了中期建设目标任务,为2012立项建设全面验收奠定了基础。
3.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批准成立。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编办、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设计完善建设方案,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获省政府正式批准组建,机构编制方案经省委常委会议通过。
科学院组建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4.“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实施。
在全面总结“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学校科学制定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经过三届三次党代会和四届五次教代会审议,并经党委会审定,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实施。
各项子规划也已完成编制。
5.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扎实开展。
基地基建大楼主体已建到12层。
业务建设方案不断完善,新安医学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重点病种研究积极推进。
基地建设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及督导组高度评价。
二、狠抓内涵建设,积极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内涵建设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我们通过抓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学科学位点及医疗等方面的建设,大力强化学校的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1.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
教学工作永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一年来,学校以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狠抓教学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成功召开2011年教学工作暨质量工程建设交流会。
全年有2个特色专业、1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个示范实习实训中心新增为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医疗器械工程”专业已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列入今年招生计划。
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对400多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
启动卓越医生、全科医师及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培养计划。
推荐93位教师参加“十二五”国家和行业规划教材的编写,其中主编4人,副主编26人。
完善主辅修制度,积极推进医药复合人才培养。
深化校际互派学生模式改革,与长春、福建两所中医药大学互派学生工作拓展到各专业。
开展了学校第二届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活动。
开展“滚动式教学”、“回归教学”等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
全面开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工作。
积极开拓实习基地,开拓医学类、药学类及医药相关类实习基地9家。
两所附院重视和加强临床教学工作,继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坚持领导及专家听课制度,不断完善教学督导和教学信息员制度。
成功举办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
成功承办全国高等中药教育研究会2011年年会、安徽中医药学会临床教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合作委员会2011年年会。
建立教学信息化平台,启动网络教学课程资源库建设。
出台了二级院部教学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教学绩效考核机制。
继续教育拓宽招生渠道及办学途径,2011年录取新生6190人,在校生达11000余人。
2.强化学科的龙头地位,推进学科学位点建设及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更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特点和优势。
一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学科学位点建设。
全年新增中医文化学、中医护理学、中医药信息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4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和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等3个目录内二级学科硕士点。
学校已逐步建成以中医药特色优势学科学位点为主体,以医、管、理、工、文等学科学位点为支撑,各学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学科学位点体系。
在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同时,稳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实行“双导师制”。
发挥中医药学科特色和优势,认真做好中医师承教育的硕士学位授予工作。
修订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
规范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遴选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69人,并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学校客座教授和兼职硕士生导师,我校硕士生导师总数达到298人,导师队伍整体实力明显提升。
3.实施科技强校战略,科研及产学研合作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积极促进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全年学校共获各级各类项目资助246项,获研究经费312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在全国中医院校和安徽省高校中均居第7位。
学校抓住机遇,以主持单位申报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即将获得近千万元的经费资助。
协助安徽省人民政府申报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
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全年有35个项目结题,4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
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考核优秀,并获专项经费支持。
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实验室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完成。
科研实验中心3个设备先进、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实验室面向全校开放使用。
安徽省“115”新安医药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获准组建,现代中药产业创新团队顺利通过验收,内科气虚病证中医药调控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顺利通过年度考核。
对遴选组建的10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培育,科技团队建设不断加强。
成功举办“全国第三次中医学术流派研讨会”、“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华东地区高等中医药院校科研协作会”。
成功承办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培训会议,圆满完成安徽省民间医药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调查第一阶段工作。
举办了高层次“新安论坛”。
召开了庆祝学报创刊30周年座谈会,成立了第四届编委会。
学报编辑部被教育部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
同时,学校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学校与黄山、亳州、绩溪、舒城等市县人民政府签订的全面合作协议,与河南宛西、江苏康缘、深圳三九等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正在认真实施,2011年康缘科技创新基金立项13项,深圳三九科研基金第一批项目已经顺利完成并通过验收。
学校与歙县人民政府、四川新绿色药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安徽省20家企业共同组建了“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有亳州济人药业等2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50多项技术服务。
与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共同协办了第五届皖北地区以中医药为主题的产学研合作对接会,推介了123项科技成果,签订了72项合作协议。
按照省教育厅对口支援皖北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与统一部署,主动与对口支援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沟通,积极响应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有关需求,围绕对口支援协议的有关支援与合作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4.坚持人才兴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学校认真做好教师进修培养工作,对92位新教师和附属医院医护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63位同志获得高校教师资格。
加大对教师短期培训的支持力度,全年外出进修培训30人次。
全年有18位同志晋升正高、副高职称,有21位教师获得博、硕士学位并按时返校工作。
认真落实学校有关人才政策,全年共录用博士硕士研究生35人。
新增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成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成为后备人选。
3人获得省人社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资金资助项目,10人获得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资助。
完成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机构编制核定工作,获批编制90名。
完成附院重新核定编制工作,一、二附院分别增编681名、176名。
出台年度考核、辅导员聘用、博士引进、超课时费发放、附属医院部分教学人员校内聘任教学职务等方面制度,人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成功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出台了政策,营造了氛围,人才兴校战略正在稳步实施。
5.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附院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中,以优异成绩位居全国省级中医院前列。
医院脑病中心入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医院被国家局授予“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获国家“2011医院改革创新奖”,在省卫生厅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业务目标任务考核中获优秀等次,1人获得“安徽省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称号。
全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
二附院开展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获“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称号。
加强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针灸专科成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全面实施“名医”工程,新增1个“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
新病房综合大楼提前封顶,获省、市“安全文明示范工地”称号。
全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
神经病学研究所、国医堂、中西医结合医院坚持做特做强,效益不断提升。
神经病学研究所突出特色,提升科技竞争实力,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第三周期省级临床重点学科神经病学的中期考核。
国医堂经营业绩稳步上升,新址已投入试运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
中西医结合医院积极加强内涵建设,拓展经营空间,将三孝口分部搬迁至敬亭山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提高,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重点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进一步规范管理,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也是生产力。
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既是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求。
我们通过进一步规范管理,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学生日常管理方面。
重视学生信息工作建设,学校被评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强化学籍管理工作,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在全省高校资助专项工作检查考核中,学校连续3年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