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29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②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③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1)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2)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回声)。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振动的物体发出声音,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例题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答案】音叉振动幅度小;不能;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解析】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音叉振动幅度小;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变式1】如右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这个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一章时经常做的实验,它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答案】A【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例题2】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铃声是由物体 产生的:课堂上同学们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耳朵的。
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4、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1)声源:我们通常把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敲锣锣鸣是锣面振动;打鼓鼓响是鼓面在振动;歌唱家是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小提琴独奏是琴弦在振动;吹唢呐是唢呐内的空气柱在振动。
蝈蝈鸣叫 是靠翅膀摩擦振动发声。
锣面、鼓面、声带、琴弦、空气柱、翅膀就是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用手按住发音 的音叉,发音也停止。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许多发声体的振动并不明显,不容易观察和找到,必须借助轻小的物 体将这些发声体的振动进行“放大”才容易找到声源。
例题讲解:例1、以下几种乐器中,关于其发出乐音的物理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锣 ②二胡 ③钢琴 ④长号A.锣是通过打击锣面,带动空气振动而发声的B.二胡是通过弦的振动而发声的C.钢琴是通过打击木板表面而发出乐音的D.长号发声时,管壁和空气都没有振动解析:以上几种乐器的发生原因分别为:锣:锣面振动;二胡:弦的振动;钢琴:琴弦片的振动;长号: 空气柱的振动。
答案:B例2.小丽等同学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放大法”或“类比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材分析本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初中物理声学部分的开篇,旨在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如何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如何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基本原理。
教材通过“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振动与发声的直接联系;随后,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揭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科学规律。
此部分内容为后续学习声音的特性、噪声的控制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策略初中生对声音现象虽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解和理论分析。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丰富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他们从现象中提炼出科学规律,培养其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原理,并能识别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记录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长度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特殊测量方法的掌握,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引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片段,如鸟鸣、水流、汽车喇叭声等,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通过这样的方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原理,并能识别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填空题1.(2020•河南一模)如图所示,小华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表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以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答案】振动;声波【解析】小华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感觉喉头在振动,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2.(2020•南平模拟)如图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第一个音叉,第二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
第一个音叉发出声音是音叉产生的;第二个音叉发出声音,说明能传播声音。
【答案】振动;空气【解析】第一个音叉发出声音是该音叉振动产生的;第二个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从而引发第二个音叉的共鸣。
3.(2020•工业园区一模)如图所示是探究电磁波和声音在真空中能否传播的实验,打开“背景灯光提示”、“铃声提示”,将放在真空罩中,用抽气机逐浙抽去罩内空气。
拨打罩内,能看到灯亮,说明,根据现象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解析】据实验可知,此时向外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据此可以推测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也就是真空不能传声;而是靠电磁波传递信息的,随着抽气,不影响接收信号,即说明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2020•南岗区校级模拟)雷雨中,小明看到闪电后2.5s才听到雷声。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响雷处到小明的距离是m.小明听到的雷声是通过传来的。
【答案】850;空气【解析】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108m/s,发生雷电时闪电的传播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v=,t=340m/s×2.5s=850m;所以雷电发生的位置距小明的距离s=v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我们听到的雷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5.(2020•乐亭县一模)老师的讲话声是通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