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格式:docx
- 大小:15.65 KB
- 文档页数:4
pops管控要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具有高毒性、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远距离迁移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合物。
以下是部分POPs的管控要求:- 中国POPs管控要求:
- 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禁止生产、使用、进出口。
- 多氯萘:禁止生产、使用、进出口。
- 欧盟POPs法规附录I新增PFHxS类物质管控要求:
- 全氟己烷磺酸(PFHxS),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
- 限制条件:对于条目而言,第4条第(1)款(b)项适用于物质、混合物或物品中存在的PFHxS或任何其盐类的浓度≤0.025mg/kg(0.0000025%);对于条目而言,第4条第(1)款(b)项适用于物质、混合物或物品中存在的所有PFHxS相关化合物的浓度总和≤1mg/kg(0.0001%);对于条目而言,第4条第(1)款(b)项适用于用于浓缩消防泡沫混合物中或用于生产其他消防泡沫混合物中,其PFHxS、其盐类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浓度≤0.1mg/kg(0.00001%)。
- 用途:通常用作全氟辛基磺酸(PFOS)的替代品,用于消防泡沫、食品接触用纸、金属电镀、纺织品、皮革、抛光剂、清洁洗涤剂、涂层、纸制品以及电子和半导体制造等领域。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POPs管控要求的信息,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的是那些不易分解、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具有毒性的有机化合物。
由于POPs具有对人类和环境的威胁,1995年5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签署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该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解决POPs问题的国际法律文书。
斯德哥尔摩公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公约的概述和目的,它规定了公约的目标,即减少和逐步消除POPs的排放和随之发生的环境和健康风险。
第二部分是对决策和实施公约的几个具体规定,其中包括确定POPs的清单和控制措施,解决国际交流问题,以及为公约实现提供资金等。
公约的第三部分则是关于程序方面的规定,其中定义了共同机构,例如秘书处、缔约方大会和执行委员会,作为协作的框架,以促进公约的实施。
斯德哥尔摩公约制定之初,指出该公约旨在通过采取监测、调查、替代、控制和减少排放等一系列措施来防止、减少和逐步消除POPs的现有污染和永久消除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
内含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氯联苯、农药和有机氯化合物等,这些有机污染物的产生和使用已经被禁止或限制,在减少和防止POPs的土壤、水和大气排放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制约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最大原因在于它们能够长期存在于大气、水、土壤和生物体中,它们的生物寿命很长。
在斯德哥尔摩公约签订这20年时间里,科学家们通过测试和研究将其中一些污染物和非传统化学物质列入了禁用名单,并逐步禁止使用。
斯德哥尔摩公约对于全球环境和生态健康发展提出了重要而及时的警示,及提出了对策方案。
但还有很多工作待完成,它需要各国签署公约、批准公约,并计划财政预算去实施公约,全球共同努力,管理POPs,减少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身体的危害。
只有通过全球联合努力,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现POPs的控制和消除。
关于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环境问题愈发凸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成为环境监测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和分解的有机污染物,其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且易于积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对于我国来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一、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生活排放等方面。
工业生产中的化工厂、冶炼厂、电子厂等会释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例如多氯联苯、六六六、滴滴涕等,这些物质会随着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到大气和水体中,引发环境污染。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等也会导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积累,而生活排放中的塑料制品、合成洗涤剂、染料等也含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都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长期积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体具有很强的毒性,可能导致生物器官受损、生殖能力减弱甚至死亡。
这些有机污染物易于在生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最终对食物链的顶端食肉动物产生更大的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会影响土壤和水体的生态系统平衡,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生态系统的恶化。
目前,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方面已经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监测手段和技术的不完善,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需要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其次是监测站点的不足,当前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站点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而内陆和偏远地区的监测站点相对较少,需要加强监测网络的建设。
最后是监测数据的利用不足,虽然我国已有一定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数据,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加大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力度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
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与防治一、什么是持久化有机污染物?持久化有机污染物,即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指在自然环境中极难分解和降解的有机物质。
它们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和降解,具有毒性、易于蓄积和生物放大作用,并可长距离传播,一旦被释放到环境中,就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常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有机磷化合物、多溴联苯醚、镉、铅等。
二、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危害1. 生物毒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不断积累,极易被生物蓄积,导致水生生物、哺乳动物等生物的免疫和生殖系统等发生病变,甚至死亡。
如大型哺乳动物身体内的有机氯类污染物含量高,易导致工作能力下降、肌肉无力、免疫力下降等情况,在繁殖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胎儿死亡等严重后果。
2. 环境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积累的过程中,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打破生态平衡,危及生态系统,带来反复的灾害性事件。
此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长途传输和长寿命性可能导致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相同的问题,使环境和人类更加易受影响。
3. 损害人体健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在体内转化为有毒代谢物,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害。
长期暴露于有机氯农药,会对人体肝、肾等器官产生危害,增加各种癌症、神经系统疾病、不孕症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三、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防治1. 排放控制有针对性地控制和监测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它们进入环境的可能性,从根本上预防有害物质的积累和扩散。
2. 培育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环境,通过植物吸收和水体维护来降低有机毒素的含量。
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健康水平,减少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3. 加强产品管理加强对化学、制药等领域产品使用的管控,强化环保措施,防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产生和释放,确保生产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4. 加强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加强应急管理的能力,高效、快速地应对各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能够更快、更为有效地防止和缓解有害物质的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科普知识问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是指在自然界中发生循环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不易分解,对环境和生物造成长期且广泛的危害,因此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POP的科普知识问答。
1. 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不易分解,具有长期的半衰期(即分解速率很慢)、广泛的分布、易超越地理和生物界限,可以在远离原产地的地方发现,以及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
2. 半衰期是什么?答:半衰期指化学物质降解为其半衰期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半衰期较长,因此它们在环境中存在的时间也很长。
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种类?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氯联苯(PCB)、有机氯农药(如DDT)、拟除虫菊酯(如马拉硫磷)、聚氯化二苯酚(PBB)、多溴二苯醚(PBDE)等。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有哪些?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来自化工、农业、工业生产、固体废物处理和焚烧等多种渠道。
这些化学物质在制造、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可能会泄漏、散发或排放到环境中。
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有广泛的影响。
它们可以进入土壤、水域和大气中,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严重危害野生动植物和人类健康。
此外,它们还会在食物链中逐渐积累,导致生物体内浓度不断升高。
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危害?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神经、免疫、内分泌和生殖等系统的损害。
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会引发癌症、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还会对婴儿和胎儿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7. 如何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答: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包括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提高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意识,采用环保的生产方式,采用低毒、无毒的替代品,建立废弃物的安全处置系统等。
环境化学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探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策略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是一类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性和高毒性的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深入探讨了POPs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以及控制策略。
通过分析POPs的来源、迁移转化、生物累积过程,以及对人体和生态系统的危害,本文旨在阐明POPs的环境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策略,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一类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性和高毒性的有机污染物。
它们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和食物链等途径在全球范围内迁移,并在生物体内累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常见的POPs包括有机氯农药(如DDT)、多氯联苯(PCBs)、二噁英(Dioxins)和呋喃(Furans)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1. 持久性:POPs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可以在环境中存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
其持久性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结构、环境条件(如温度、pH值、光照等)以及微生物的降解能力。
2. 生物累积性:POPs具有亲脂性,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
随着食物链的传递,POPs的浓度在生物体内逐级放大,对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
3. 长距离迁移性:POPs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迁移等途径在全球范围内迁移。
大气中的POPs可以随风传播到偏远地区,甚至到达极地。
水体中的POPs可以随水流扩散到全球各地。
生物迁移则指POPs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生物体之间的传递。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POPs对人体和生态系统具有多种毒性效应:1. 致癌性:一些POPs具有致癌性,如二噁英、多氯联苯等。
长期暴露于这些污染物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2. 内分泌干扰效应:一些POPs可以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影响生殖、发育、免疫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的特性:(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由于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一旦被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由于POPs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导致POPs从周围媒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低地区。
POPs所具有的半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上,便于在大气环境中做远距离的迁移,同时这一适度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能够重新沉降到地球上。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
POPs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断基准,ICCA(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推荐的判断基准包括:(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t1/2)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d,在底泥中为360d,在土壤中为360天;(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汽压在0.01~1kpa;(4)判断在偏远的极低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大于10ng/L。
POPs公约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下,为了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危害,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共同缔结的专门环境公约,其全称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第七部分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一、定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二、特性:
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
三、POPs判定基准:
判定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定基准,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所推荐的判定基准包括:
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 d,在底泥中为360 d,在土壤中为360 d;
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
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气压在0.01~1 kPa;
4.判定在偏远的极地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10 ng/L。
四、POPs的基本性质:
1.持久性
POPs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等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在环境中不宜被分解,能够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多介质环境中残留数年或更长时间。
半衰期:污染物挥发到其浓度减少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2.半挥发性
半挥发性使POPs能发生远距离迁移,但不能永久停留在大气中,最终沉降到地面。
饱和蒸气压和亨利常数。
3.生物富积性
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它们在水生生物内浓度升高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因子(BCF):指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或生物组织内的浓度与水中浓度之比。
它是估算水生生物富集化学物质能力的一个量度。
鱼作为有效的标准测试物。
KOW、SW、KOC、Kd。
4.高毒性
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等。
POPs进入生物体后,其毒性作用大致分为两种:
⑴来自POPs本身特定的化学结构的毒性,其毒性作用相当于物质所具有的生理作用。
⑵POPs进入生物体后,在生物代谢酶与极化过程中产生具有较强反应能力的不稳定中间体,其一部分与蛋白质、核酸等细胞高分子成分发生共价结合,产生不可逆的化学改性。
⑶POPs在生物体内能转变成另一种比原先物质毒性更强的物质,从
而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如七氯。
五、POPs的减排技术
具体措施:POPs的控制排放和替代品的开发
控制POPs的排放:清洁生产
POPs替代品的开发:
1.高温焚烧技术:
是一热氧化过程,有机污染物分子被裂解成气体和不可燃的固体物质。
由于高温焚烧技术要求高,且存在形成二次污染的潜在危险。
焚烧前必须进行预处理,处理过程的技术要求高,对焚烧的温度、停留时间、尾气处理等方面都具有很严格的要求。
2.水泥窑技术:
原理:利用废物在水泥窑中高温作用下发生热氧化过程,而使废物分子裂解并与氧气反应生成气体和不可燃无机固体,从而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破坏。
优点:不会产生需要额外处置的剩余废物,但是若处理量很大时,应检查一下化学成分,以保证炼砖的质量不受影响。
缺点:一旦处理过程失控,发生不完全燃烧,排放出有毒有害的燃烧产物,会导致严重的污染问题。
3.安全填埋技术
安全土地填埋实际上是一种改进的卫生土地填埋。
填埋中设置适当的垫层。
填埋地点必须避免高地下水位和丰富的降雨量。
且取得政府许可。
4.原位玻璃化技术
5.热脱附技术
6.碱催化脱氯技术
7.湿式氧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