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营养支持
- 格式:pdf
- 大小:320.17 KB
- 文档页数:4
2020 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更新2020年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更新引言: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外伤性脑损伤,常常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和生命威胁。
针对该病情,世界各地的医学界不断努力,制定和更新管理指南,以提供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2020年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的最新内容,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严重疾病。
一、定义和分类:重型颅脑损伤是指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出血等严重的外伤性损伤,通常伴有神经功能障碍。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将重型颅脑损伤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通常意识清醒,中度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意识模糊,重度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则处于昏迷状态。
二、评估和监测: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准确的评估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指南强调应使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评分(GCS)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并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血气分析、颅内压等指标,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三、急性管理:在急性阶段,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颅内压、保护脑组织,并尽快处理出血、颅骨骨折等损伤。
指南建议进行颅内压监测,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静脉液体、血管活性药物、镇静剂、神经保护剂等治疗。
对于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能需要紧急手术减压。
四、外伤性脑水肿:外伤性脑水肿是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指南建议通过控制颅内压、积极处理血压、合理控制液体输入等手段来预防和治疗脑水肿。
严重脑水肿可能需要行脑室引流或进行颅骨开窗术,以减轻颅内压。
五、神经功能障碍管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广泛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感觉、认知等方面的损伤。
指南强调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练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同时,应给予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训练,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疾病带来的种种困难。
六、感染和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常常受到抑制,易于发生感染。
重度颅脑损伤的营养支持治疗【摘要】脑损伤病人由于高代谢,加之代谢紊乱也很明显,外源性的营养不能很好地利用,形成了营养底物的需要量增加而补充有困难的矛盾。
因此,临床进行营养支持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代谢支持和代谢调节。
【关键词】颅脑损伤;营养支持;治疗【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68—011 代谢支持1.1营养需要的估算主要是非蛋白质热量和氮需求的估算。
1.1.1热量需求脑外伤病人的热量消耗计算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针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与之相关的生理、病理反应使得最简单的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的测量定都变得困难。
只有在使用呼吸机的昏迷病人中才能够比较精确的测量基础热量消耗。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基础能量消耗计算方法是harris--benedict方程式:男性bee=4.18×(5.48×身高(cm)+11.51×体重(kg)-3.74×年龄(岁)女性bee=4.18×〔2.95又身高(-189)cm)+8.73×体重(kg)-l.94×年龄(岁)+252)每天的热量需求总量(kj)=基础能量消耗(bee)×静息代谢消耗百分比系数(%rme)静息代谢消耗百分比系数(%rme):gcs≤7者,%rme=152-14×ges+0.4×心率+7×伤后天数;gcs≥8者,%rme=90-3×gcs+0.9×心率利用上述方法计算的结果由于受到病人体温、感染、活动、麻醉镇静药物的使用、激素应用以及脑损伤部位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与病人实际情况差异很大。
1.1.2氮需求在外伤的急性期,实际上就是大量补充蛋白质和热量,也不能达到正氮平衡。
所以,有作者认为,在提供了足量的非蛋白氮之后,每天给与12——16g氮供应量就够了。
颅脑外伤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护理作者:董周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颅脑外伤重症患者在营养供给不足时,脑细胞产生三磷酸腺苷(ATP)水平降低,脑细胞凋亡也随之加速。
因此早期的营养支持,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缓解应激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本文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方法:应用鼻胃管持续滴注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5 例。
结果:早期的营养支持,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缓解应激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结论:颅脑外伤重症患者在营养供给不足时,脑细胞产生三磷酸腺苷(ATP)水平降低,脑细胞凋亡也随之加速。
【关键词】颅脑外伤;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50—01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昏迷,不能自主进食,营养支持尤其是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创伤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被纳入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治疗方案中[1]。
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3例,其中应用鼻胃管持续滴注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5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均经临床和CT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并行开颅手术, GCS 评分为3~8分,年龄8~60岁。
伤后48h内无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并出血。
其中弥漫性轴索损伤、多器官脏器复合伤不在研究范围内,在研究期间死亡者退出研究。
1.2 方法入院后立即插胃管接负压瓶,48h后如果胃潴留量小于150 ml,则开始管饲,依据“只要肠道有功能,就要利用它”的原则[2],养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这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病情复杂多变,抢救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科学、规范的抢救流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型颅脑损伤的抢救流程,以期为临床救治提供指导。
一、现场急救在重型颅脑损伤发生的现场,急救人员应迅速到达并立即展开抢救工作。
(一)初步评估1. 快速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采用呼喊、拍打等方式判断患者是否清醒,若患者意识丧失,立即评估其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
2. 检查患者头部有无明显外伤,如头皮裂伤、血肿等。
3. 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瞳孔的变化往往能提示颅内病情的变化。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呕吐、口腔分泌物增多等情况,若呼吸道不畅,易导致窒息,危及生命。
急救人员应立即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内的呕吐物、分泌物等,使呼吸道保持通畅。
对于舌根后坠的患者,可采用托起下颌、放置口咽通气道等方法。
若患者头部有明显出血,应立即进行止血处理。
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带等方法,但要注意止血的时间和力度,避免造成肢体缺血坏死。
(四)转运在现场急救初步处理完成后,应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转运过程中要保持患者头部固定,避免颠簸和震动,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二、急诊室接诊(一)接诊准备急诊室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接诊准备,包括准备好抢救设备和药品,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止血药物、脱水药物等。
(二)快速评估患者到达急诊室后,医护人员应迅速进行快速评估。
1. 再次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了解病情的变化趋势。
2. 详细询问患者受伤的经过、时间、地点等情况,以便对病情进行全面了解。
3. 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瞳孔、肌力、肌张力、反射等,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以下初步处理:1.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或平衡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2. 给予吸氧,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
3. 遵医嘱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等药物治疗。
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朱海龙;彭海丽;张占英【摘要】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对我院20例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患者,早期经鼻胃插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定期测定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浆总蛋白(TP)、血清清蛋白(ALB)以及肝肾功能、血糖(GLU),并观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①营养支持患者的血Hb、TP、ALB等指标均能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②未发生严重的胃肠并发症;③营养支持过程中,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糖、脂代谢均无明显异常。
结论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全身代谢情况和胃肠并发症少的特点。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arly application of 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for brain operation comatose patients.MethodsEnteral nutrition was used in 20 cases of patient early the brain operation. Hb, TP, ALB, hepatic and renal functions, Glu were measured and the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Results①Hb, TP, and ALB were kept in perfect level;②No severe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wereobserved;③No abnormalities of glucose, lipid metabolism and functions of hepatic and renal were found.ConclusionEarly nutritional support can improve metabolic status and has littl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omplicationin brain operation comatose patients.【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5(000)021【总页数】2页(P42-43)【关键词】颅脑手术;肠内营养【作者】朱海龙;彭海丽;张占英【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ICU,江苏盱眙 211700;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ICU,江苏盱眙 211700;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盱眙 21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重型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等应激反应使机体出现了一系列的代谢改变,葡萄糖利用障碍,脂肪与蛋白质过度分解氧化,能量消耗明显增加,对蛋白的大量消耗可在短期内导致蛋白-能量营养不良。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1.1 气道的护理由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深昏迷,缺少咳嗽反应,容易因痰液等造成呼吸道阻塞或窒息,轻者引起缺氧而加重脑组织的损害,重者可致死。
急救时应清除口腔或鼻咽部的分泌物、血液(块)、呕吐物或异物,患者置侧卧位,放入通气道,或气管内插管或尽早做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提高动脉的血氧分压,有利于脑水肿消退,降低颅内压。
对有舌后坠者应经常检查通气道是否通畅,做好吸痰前后的评估。
定时吸痰,以防止干扰正常呼吸功能和颅内压突然增高。
每次吸痰时间≤15s,并避免剧咳。
对痰液黏稠者,应给予持续湿化。
严格无菌操作。
酌情每2h一次翻身、拍背。
同时应做好口腔护理,经口插管要管理好牙垫,每12h更换一次位置,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
决定拔管前要充分清除上呼吸道的痰液。
1.2 脱水药物的应用脑水肿可导致一系列的恶性结果,为了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须采用脱水疗法。
静脉输入或口服各种高渗液体,提高血液渗透压,造成血液与脑组织和脑脊液的渗透压差,使脑组织内的水分向血循环内转移;并通过在近端肾小管中造成高渗透压,而产生利尿作用;同时因血液的高渗透压,抑制脉络丛分泌,减少脑脊液的产生,从而达到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紧急情况下应选用作用快、功效强的药物,如甘露醇、呋塞米等。
(1)渗透性脱水:20%的甘露醇,剂量为1.5~2.0g/kg静脉滴注。
甘露醇要在15~20min内静脉点滴完毕,必要时加压推注,注意勿外渗。
在注射后的10~20min即有降压作用,一般持续4~6h。
与呋塞米合用,可提高脱水作用。
(2)葡萄糖:常用10%、25%和50%葡萄糖溶液,可静脉滴注,其脱水效果不如甘露醇,但有营养和改善脑细胞代谢的作用。
(3)利尿性脱水药:通过增加肾小球过滤,减少肾小管对钠离子、钾离子等的重吸收而产生利尿作用,使脑组织和全身脱水,降低颅内压。
脱水效果不如渗透性脱水剂,且易引起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