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研究摘要目的研究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以及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状态、瞳孔、脉搏、呼吸、血压以及肢体活动的变化,尽早发现其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合患者病情明确治疗方案,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65例患者中22例实施保守治疗,43例实施手术治疗;经早期病情观察、诊治和护理,60例患者均治愈或者好转出院,5例患者死亡,其中有2例患者术后2周经抢救无效死亡,3例患者入院时其瞳孔已经散大固定。
结论重度颅脑损伤疾病病情复杂多变,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早期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准确评估患者病情,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明确合理的治疗方案,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病情;护理;观察在临床中,重度颅脑损伤起病急,变化快,容易引起各种损害,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在重度颅脑损伤临床诊治中,若可尽早且密切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综合分析其病情后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可获得较好疗效,有效改善预后[1,2]。
本科2012年2月~2014年3月对收治的65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经病情观察以及护理,获得了满意抢救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本科收治的65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35.4±5.2)岁,受伤到就诊时间1~5 h,受伤原因:4例为钝器击打伤,10例为高处坠落伤,51例为车祸伤。
1. 2 方法1. 2. 1 病情观察①意识和瞳孔:根据格拉斯哥评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3],从其运动、睁眼以及言语等方面了解其意识障碍程度,其中意识障碍越明显则表示脑组织损伤越严重。
在观察瞳孔时,若患者一侧瞳孔出现散大,且光反射消失或者迟钝,大部分属于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若表现为逐步出现且加重,大部分属于小脑幕切迹疝,此时多数合并眼球运动障碍与上睑下垂;若双侧瞳孔出现散大,且光反射消失,为病情发展濒危期,其发生时间越早,则说明原发伤也就越重,预后也就越差,如果患者双侧瞳孔出现散大,同时中枢性血压降低,则为濒死状态。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引言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因外力作用于头部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其病情复杂,治疗和护理难度大,是临床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
病例概况1. 患者基本信息病例数量:XX例时间范围: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年龄分布:XX岁至XX岁,平均年龄XX岁性别比例:男性XX例,女性XX例2. 损伤原因交通事故:XX例跌落伤:XX例暴力伤害:XX例临床观察1. 意识状态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包括清醒、嗜睡、昏迷等。
2. 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
3. 神经学检查定期进行神经学检查,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4. 颅内压监测对疑似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
5. 影像学检查利用CT或MRI等影像学手段,定期评估脑损伤的程度和变化。
护理措施1. 意识状态护理对昏迷患者进行定期翻身,预防压疮。
对嗜睡或清醒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
2. 生命体征监护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提供肠内或肠外营养。
5. 预防并发症预防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6. 心理护理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及家属应对压力。
7. 康复护理早期介入康复护理,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护理体会1. 细致的临床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变化快,需要细致的临床观察和及时的护理响应。
2. 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工作需要与医生、康复师、营养师等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
3. 家属沟通与教育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提供疾病教育和心理支持。
4. 个性化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5. 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以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复杂护理需求。
结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敏感性。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进展摘要: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其特点是病情重且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近年来为了提高颅脑损伤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临床护理工作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
现将近年来有关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关键词:颅脑损伤; 护理进展1病情观察1.1意识意识的变化标志着病情的好转或恶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通过对话、呼吸、给痛觉刺激以及是否睁眼来判断病人的意识障碍程度、精神状况及辩识力、记忆力、计算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1],由于神经外科手术绝大多数采用全身麻醉,术后常使用冬眠疗法[2]。
因此,要正确区别全麻未醒、冬眠状态及意识障碍。
护士记录时应作动态分析,如躁动者突然安静、昏睡,应怀疑病情恶化或排除是否用过镇静剂;深昏迷病人对各种刺激出现反应(瞳孔对光、睫毛、吞咽、咳嗽等反射),提示病情好转。
1.2瞳孔瞳孔是反映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一侧瞳孔进行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且伴有呼吸深大。
脉搏慢而有力,血压升高,提示可能发生脑疝,应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可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
但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意识障碍[2],应加以区分,不能混淆。
1.3生命体征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浅慢(二慢一高)常提示颅内压升高,血压下降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尤其是中枢受损;体温升高则提示有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或感染。
2颅内压的监护长期以来,临床上把颅内压(ICP)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长期以来,临床上把颅内压(ICP)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指标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测定。
1891年Quincke首创用腰穿来直接测量颅内压,直到1960年Lund2berg创用了持续ICP记录,目前颅内压监测使用微型压力传感器,将颅内压用记录器描记下来,对颅内压力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
正常成人平卧时ICP(20cmH20(1cmH20=叭098kPa)出现ICP增高时应引起高度重视[3]。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后的护理措施研究及分析目的总结分析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术后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2月,8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经CT检查均确诊为重型颅脑外伤;其中,7例直接死亡,81例患者采取了手术治疗;并实施全面、细致的康复护理。
结果经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后,6例患者死亡,29例患者好转,46例痊愈。
结论经仔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后,并通过对患者的一般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并发症护理、高热护理以及头部引流管的护理。
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护理措施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88例,其中男59例,女29例,平均年龄为(32±7.25)岁,年龄18岁~65岁;88例患者经CT检查后,均确诊为重型颅脑外伤;其中21例硬膜外血肿,23例颅底骨折,44例脑挫裂伤;受伤原因有:14例砸伤,22例车祸,25例摔伤,27例高处坠落;88例患者中,7例直接死亡,81例患者采取了手术治疗;经手术治疗后,81例患者中,6例患者死亡,29例患者好转,46例痊愈。
1.2观察1.2.1意识的观察发生重型颅脑外伤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及时的发现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的情况。
意识障碍初期,当患者会出现劇烈头痛、呕吐,护理人员需仔细留意,或者当患者突然变得安静时,则提示患者的意识障碍存在加剧和恶化,对于嗜睡患者,也应在其入睡后,隔2h唤醒1次,以及时的发现患者的昏迷情况。
当深度昏迷的患者出现吞咽动作时,则显示患者病情出现好转。
1.2.2瞳孔的观察瞳孔能够有效的反映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护理中,也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
包括:瞳孔双侧是否等大正圆、眼球活动的变化、瞳孔对光反射的灵敏度等。
当患者出现中脑损伤时,其瞳孔的大小会存在差异性;而当患者的瞳孔出现缩小、偏移时,则说明其桥脑损伤;颅内血肿患者的瞳孔则会散大,光感迟钝,甚至消失。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摘要】颅脑损伤患者长期昏迷多因颅脑损伤严重,或继发损伤未能及时处置所致昏迷。
昏迷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期卧床导致的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整个病程影响极大,不利于患者康复。
昏迷期间加强护理、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保持机体不再受到缺血、多系统感染、营养障碍等侵袭,则患者可能取得较好的预后。
作者在神经外科从事护理工作期间对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患者的护理有如下体会。
【关键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护理1、加强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向主管医生报告,以便及时处置病情变化,以免延误治疗时机,为患者疾病康复提供有利机会。
2、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患者体位正确摆放及预防褥疮防止气体交换不足是首要的,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将头转向一侧以免误吸。
深昏迷患者须抬起下颌或将口咽通气管放入口咽腔,以免舌根后坠影响呼吸。
短时间不能清醒、气管切开患者要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常规,呼吸衰竭患者根据血气分析正确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注意隔离、消毒与无菌操作,定期做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其是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关键措施。
颅脑损伤患者头部升高15°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对脑水肿治疗有帮助,为预防褥疮,必须采用定时翻身法。
不断变更身体与床褥接触的部位,以免故突出部位皮肤持续受压缺血坏死。
[1]3、营养支持。
机体正常代谢及良好的营养状态是维护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任何营养不良都会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进一步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机体的营养状态与罹患率、死亡率密切相关,危重患者都存在营养不良,如不及时纠正很难抢救成功。
故要加强早期的静脉营养和进一步通过鼻饲管的肠内营养,多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2]4、预防泌尿道感染,保持大便通畅。
尽可能早期采取非导尿方法。
如热敷、按摩来促使排尿。
导尿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选择质优硅胶带囊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3-5天,经常复查尿常规,并根据尿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给予抗炎治疗。
浅谈重度颅脑外伤的护理问题研究【摘要】目的利用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资料,分析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有效护理对策,提高患者的救治几率。
方法依据临床护理的5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其中开颅手术36例,保守治疗14例。
其中治愈41例,占82%,好转5例,占10%;死亡4例,占8%。
在对这些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者,精心全面护理。
结论对重度颅脑外伤的患者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的护理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率和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保障,并且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和后期的康复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重度;颅脑外伤;全面护理;救治对于具有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一般病情较为严重,昏迷时间较长,并发症多,并且病情容易恶化,甚至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针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来说,一定要及时诊断救治,并且要强化护理,提高护理的质量。
1临床资料分析本次临床研究的50个重度颅脑外伤的患者中,其中男性为37例,女性13例,所处的年龄为17岁-72岁,平均年龄是39岁。
在这些重度颅脑外伤的患者中,车祸造成的有24例,坠跌伤14例,打击伤9例,其他伤3例。
经医院ct检查之后,10例确诊为严重脑挫裂伤,6例确诊为颅骨骨折,3例确诊为硬膜外血肿,10例确诊为颅骨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3例确诊为硬膜下血肿,6例确诊为脑内血肿,12例确诊为脑挫裂伤伴各种颅内血肿。
在这些确诊的患者中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头痛、呕吐昏厥、神情恍惚与极易健忘等病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休息。
2结果在这50例个案研究中,患者全部是住院治疗,并且住院的时间在5-130天不等。
5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其中开颅手术36例,保守治疗14例。
其中治愈41例,占82%,好转5例,占10%;死亡4例,占8%。
3护理对策探究对于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来说,护理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对医生的救治工作和患者的康复工作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工作内容较为复杂,难度系数较大,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必须尽心尽力,精益求精,实现全面的高质量的护理,确保护理质量。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护理脑挫裂伤是脑挫伤和脑裂伤的统称,是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滑动与碰撞所引起的。
脑实质的挫伤是以点状出血为主,轻者可没有原发性意识障碍,重者可致深昏迷,严重者可引起死亡我科自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共抢救和护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性35例,女性33例;年龄2岁-75岁。
其中车祸伤47例,高空坠落致伤15例,跌倒伤6例。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26例;9-l2分28例;13-l5分14例;对冲伤48例,后枕着地20例,受伤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昏迷。
2护理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要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1]。
对gcs评分在3-8分的患者,特别是评分为3分者,一定要专人护理,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因为如果出现脑疝形成,对手术来说已为时较晚。
所以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病情要有预见性,15-30min观察一次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遵医嘱对症处理。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通畅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的关键。
患者呕吐,口鼻腔分泌物,无法吸痰,舌根后坠等均是造成呼吸不通畅的原因,可加重脑水肿导致恶性循环。
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护理的关键,护士要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呕吐物、分泌物,解除舌根后坠。
对深昏迷或昏迷时间较长,呼吸道不畅以及痰液粘稠不易吸出的患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后应做好以下护理:①气管切开后24小时内主要观察是否会出现气管切口出血,可以通过对颈部周长进行观察,如果颈部肿大就可能有内出现的现象,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同时要观察有无皮下气肿,有皮下气肿时手触皮肤有捻雪感。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②保持气管套管通畅,采用一次性硅胶气管套管,每日更换气管切开敷料1-2次,敷料被痰液或血液渗湿时及时更换,防止切口感染,套管口用双层生理盐水纱布覆盖,以保持吸入的空气有一定的湿度,并防止灰尘及异物吸入。
重型颅脑损伤论文: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探讨[摘要]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护理,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提高疗效,降低残死率,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最大程度地恢复健康。
方法通过及时发现,综合分析判断病情,获得最佳治疗机会;在保全生命的基础上,争取脑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结果本组5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康复出院30例,好转出院14例,死亡12例。
结论要做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知识,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在成功抢救患者生命后还应努力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精神诸方面最大程度地恢复健康,使患者身心健康地回归社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观察;护理1 临床资料2006年以来,我科收住重型颅脑外伤56例,非手术治疗22例,手术34例;康复出院30例,好转出院14例,死亡12例。
2 观察2.1 注意观察意识的变化意识的改变提示病情的轻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对昏迷病人应注意观察昏迷的程度,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以判断病情的转归。
颅内血肿病人,往往有中间清醒期,但也有1/4的病人,无上述典型过程[1],而早期作出颅内血肿的诊断,及早手术是防止脑疝,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2.2 严密观察瞳孔变化瞳孔是反映重型颅脑外伤病情变化的窗户,对判断病情及时发现有无颅内血肿和脑疝非常重要。
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瞳孔双侧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的灵敏度,眼球活动的变化。
2.3 血压可以反映颅内压的改变,伤后血压上升,脉搏缓慢而有力、呼吸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增高,应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早期;当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心跳减弱、呼吸减缓不规则,提示脑干功能衰竭。
3 护理3.1 加强基础护理3.1.1 皮肤护理,预防褥疮: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昏迷时间长,要保持床单干燥、平整、松软、透气,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1次,并为受压部位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1.2 口腔护理:彻底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每日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2次,预防口腔炎的发生。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颅脑创伤占全身创伤发生率第2位,但死亡率则处于第1位,在中国每年大约60万人发生颅脑创伤,其中死亡10万人左右。
重型颅脑损伤特点是病情严重,来势凶猛,在临床上有突变、易变、多变的特点,死亡率较高,根据此特点,再加上脑内受伤不是我们医护人员肉眼能看到的,只有靠临床表现和CT诊断,所以加强对病人的观察和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们对102例病人的病例分析和临床经验谈一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措施。
1 病情观察1.1了解受伤情况及有无复合伤,了解受伤的时间、原因、外力作用的部位及伤后昏迷情况。
1.2意识的观察,患者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征之一。
要密切观察意识障碍程度,如意识逐渐恢复使病情好转的征象,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则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说明有进行性脑受压的存在,提示颅内血肿持续增大或脑水肿加重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早处理。
1.3 瞳孔的观察瞳孔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及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如一例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眼球分离,提示脑受压,双侧瞳孔大小多变或出现眼球分离,提示有脑干损伤,如果先一侧瞳孔散大后双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患者是病情危重接近临终的表现,应积极采取措施抢救。
1.4 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伤后应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再测脉搏,血压,最后观察意识,如呼吸深慢,脉搏缓慢,血压高,多提示颅内压增高,或是脑疝的早期表现,如出现呼吸浅促,脉搏快而微弱,血压下降,昏迷加深则说明病情危重,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2 护理措施2.1保持呼吸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其他血污。
2.1.1改善脑缺氧,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持续有效吸氧,氧流量4~6升/分2.1.2 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2.1.3 深昏迷病人抬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道,以免舌根后坠阻碍呼吸;2.1.4 短期不能清醒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研究目的总结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
方法主要包括急救护理,颅内压增高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康复护理等。
结果所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过治疗和有效护理,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车祸撞击损伤、重物打致伤和高处跌伤的优良率分别为56.3%、56.0%、56.2%,患者满意率分别为76.0%、80.0%、75.0%,患者满意度达到一定的高度。
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做好积极有效的护理,对增加患者的康复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颅内高压;康复;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创伤性疾病,一般不单只有颅脑损伤,往往还伴有周身较严重傷残,且患者颅脑损伤,医治过程中可能会一直昏迷或神志不清。
其病情危重,变化快。
因此,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并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具有极大影响。
该院自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共收治了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治疗与有效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67例,女45例。
年龄10~78岁,平均住院时间(80±26.9)d。
具体受伤原因:车祸撞击损伤71例、重物击打致伤25例、高处跌伤16例。
具体病变:广泛性脑挫裂伤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硬膜下血肿16例,多发性颅内血肿15例,开放性颅脑损伤并硬膜外、硬膜下血肿13例,脑室内出血9例。
2 护理方法2.1 急救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治疗和护理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因此,在护理中我们要做到:①严密观察病情,迅速判断伤情,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的变化;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持续高流量吸氧,呼吸困难者及时行气管切开术;③做好术前准备,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迅速配血、备皮,为手术治疗争取时间。
2.2 颅内压增高的护理颅内压增高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共同综合征,最严重的后果是引起脑疝,危及患者生命,许多因素可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如呼吸道梗阻、躁动不安、高热、癫痫等。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重点研究重度颅脑外伤属于脑外伤中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具有变化快、病情危重等特点,经常会伴随颅内血肿、脑出血等症状。
同时颅脑外伤还有可能诱发继发性损害,进而形成颅内高压,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在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治疗和抢救的过程中,最好给予系统性的护理干预,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了我院接收的130 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 38 例,女性患者 27 例,年龄在19 ~ 75 岁,平均 46.5 岁,颅脑外伤时间在 4 ~ 21h,平均 8.5h;实验组中男性患者 37 例,女性患者 28 例,年龄在 18 ~75 岁,平均 46.6 岁,颅脑外伤时间在 4 ~ 20h,平均 8.3h.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颅脑外伤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别,但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又给予了重点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为:1.2.1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术后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瞳孔、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最好每隔15 ~ 30min 监测 1 次,待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可以每隔 1 监测1 次,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如果患者出现脉搏、呼吸下降,血压升高,双侧瞳孔不等大等现象,则可能出现颅内血肿复发现象,此时需要对患者进行 CT 检查。
1.2.2饮食护理对于颅脑损伤24内的患者需要禁食处理,对于昏迷患者可以通过鼻饲管灌注流食。
当患者消化功能逐渐恢复后,可以适当的增加食量,但是灌注速度和灌注量不要太大。
此外,清醒患者可以适当的进食低脂、低钠、高蛋白、高纤维食物,注意营养均衡。
1.2.3 心理辅导由于颅脑损伤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即使病情出现好转后,也会造成躯体功能障碍,从而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实施呼唤式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应用呼唤式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参与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院治疗的52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按照随机的分组标准分配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前者施行常规护理,后者施行呼唤式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率与鼻饲返流发生情况。
结果: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满意率通过呼唤式护理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关键词】呼唤式护理;颅脑损伤;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2-0266-01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与交通事故的频发,因车祸创伤造成失血较多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愈来愈多,若未及时接受规范[1]且及时的处理,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
本次择取我院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2例参与研究的样本全部确诊为颅脑损伤,且骨折后有昏迷症状,于本院接受治疗,纳入时间为2015年5月,截止时间为2017年5月,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26例/组)。
对照组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12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6.8±5.12)岁;干预组有11例女病患,有15例男病患,年龄22~71岁,年龄均值(47.3±4.89)岁。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方法有常规神经外科护理和常规留置胃管,以输液方式滴注营养液。
干预组:行呼唤式护理,具体措施为:为患者创建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保证病床整洁、干净,对患者进行翻身处理时,也要对受压的部位做按摩处理,避免发生压疮。
假若患者出现排尿失控的症状,护理人员可留置一个导尿管,并对患者要做好导尿管护理,以免尿液逆行伴发感染[2]。
如若患者伴发胃肠出血的症状,一般大便颜色、呕吐物颜色均会产生变化,若是呕吐物的颜色变成咖啡色,则伴发胃出血的几率会更高;若是每日多次拉黑便,且伴发肠鸣音亢进,则提示出血情况会更严重,需立即进行救治[3]。
促醒护理应用于重型颅脑手术昏迷患者中的效果观察高琳【摘要】目的:探讨对重型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实施促醒护理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130例重型颅脑手术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促醒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平均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护理后第14d、第28d患者清醒的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好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重型颅脑手术昏迷患者实施促醒护理有助于患者早日苏醒,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神经功能。
%Objective To explore for severe head coma patients after the operation to promote wake nursing clinical value. Methods Selection in January 2013-June 2015 in our hospital treatment of 130 cases of heavy craniocerebral surgery coma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a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care, observation group in waking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promote nursing, nursing effect compare two groups.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average waking hours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nursing after 14 d and 28 d patients awake more cas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Observation group nursing satis-faction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nerve function damage degree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Prognosis of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Implement and promote wake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heavy craniocerebral surgery coma patients early awakening,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mprove nerve function.【期刊名称】《哈尔滨医药》【年(卷),期】2016(036)004【总页数】2页(P489-490)【关键词】重型颅脑手术;昏迷;促醒护理;效果【作者】高琳【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福建福州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3重型颅脑手术昏迷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摘要】[目的]总结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病人康复出院7例,转回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1例,呈植物状态,病情稳定,无并发症3例,死亡2例。
[结论]加强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颅脑损伤;重度;昏迷;护理颅脑损伤是指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工伤、火器等暴力因素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
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特重型。
重型颅脑损伤有以下临床特征:伤后昏迷12 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明显改变。
重型颅脑损伤病因主要包括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2008年12月—2009年9月我科收治13例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8年12月—2009年9月我科收治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30岁~65岁;均意识昏迷;脑挫裂伤伴颅底骨折5例,原发性脑干损伤3例,单纯颅内血肿2例,重型脑挫裂伤3例;均行气管切开,安置胃管、尿管。
1.2 结果及预后本组病人康复出院7例,转回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1例,呈植物状态,病情稳定,无并发症3例,死亡2例。
2 护理2.1 观察损伤部位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病因复杂,包括颅骨骨折、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及脑干损伤等,病情典型的“危、急、重、变化快”,容易继发并发症。
因此在病人入院时护士应高度重视,做好评估工作。
护理措施:尽量将病人安置在宽敞、安静、适宜抢救的病室,调节室温18 ℃~22 ℃;开放性损伤病人,通知医生,给予无菌敷料压迫止血;减少病人搬动,护理措施集中进行。
2.2 判断出血2.2.1 出血部位①头部供血丰富,一旦发生出血,常存在血压下降,意识障碍加重等情况。
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的研究【摘要】颅脑损可能造成患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受损,因此对该类患者的护理极其复杂。
本文通过对于相关病例的研究,并结合目前最为前沿的护理理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并最终得出了最适合临床使用的护理方案。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80-01
因交通伤或坠落伤等原因导致的重型或特重型颅脑损伤,造成部分患者因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受损,导致意识受损。
因而临床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昏迷患者表现为意识完全丧失,施以刺激失去正常反应。
昏迷按程度可以分为浅昏迷、深昏迷,常以某些反射入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及角膜反射等的存在和消失作为判断昏迷程度的指标。
浅昏迷对强刺激有反应,上述反射减弱,深昏迷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上述反射消失。
现将昏迷患者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为23岁-72岁,昏迷2天-45天,治愈15例,2例因肺部感染转上级医院,3例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
2 护理研究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1.1 病情的观察根据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和瞳孔,观察意识状态。
病情严重者每15-30min测量一次,病情
好转者30-60min一次,测量结果应及时准确。
提供病情变化动态信息。
2.1.2 意识障碍的观察意识障碍的程度是反映病情轻重的最
重要的指标之一,和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
其观察和判定方法是:一般是观察病人的表情和姿势,并通过语言刺激、压眶和针刺激、睫毛反射等来判断意识状态。
同时可观察病人的肢体活动检查。
有无角膜反射,咳嗽反射,有无大小便失禁及其它神经系统改变症状。
2.1.3 瞳孔的观察瞳孔的改变是神经外科病人的重要体征,尤其对于昏迷患者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患者已有意识障碍,此时除非患者的意识状态有明显的改善或恶化能够轻易观察。
但对于有轻微变化的病人不易观察,且有时会受到医护人员主观判定的影响。
但是瞳孔变化是较为客观的指标,需要强调的是,病人服用镇静药物以后或全麻术后未清醒时可以表现为双眼瞳孔缩小应加以
鉴别。
瞳孔大于5mm,称为瞳孔散大,常见于大脑肿瘤、外伤、出血、脓肿等。
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为病危的表现,一则瞳孔散大及对光反应消失是所有硬膜外血肿及大多数硬膜内血肿的
征象。
瞳孔小于2mm,称为瞳孔缩小。
瞳孔缩小常受药物影响、眼部病变及神经系统病变。
两侧瞳孔大小不一,见于脑肿瘤、颅内出血、脑疝等。
2.2 呼吸道的护理在昏迷状态下,患者多有舌后坠,咽部反射迟钝,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等致呼吸困难情况,而呼吸困难会加重脑缺氧,脑水肿,诱发癫痫发作,使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2.2.1 密切观察呼吸情况,观察监护仪所示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定期查血气分析。
昏迷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及时吸痰,给予氧气吸入。
抬高床头15-30°,可预防脑水肿,防止肺部感染,保持有效的引流。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最重要的护理措施,可以进行气管切开,做好气管切开的护理。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时吸痰。
因此吸痰时,先用一根吸痰管吸尽口鼻处,再用另一根吸痰管吸尽气管切开处。
吸痰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每次一根吸痰管,每次吸痰前后应给予高流量吸氧2分钟,每次吸痰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气管粘膜,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前后应间隔3-5分钟,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按气管切开的护理,严格限制探视陪护人员,病房保持一定的湿度,每日紫外线消毒一小时,还应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加强湿化,以预防肺部感染。
2.3 预防肺部感染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翻身拍背和吸痰,每2-3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并给予吸痰或刺激咳嗽,患者平卧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口中的呕吐物或分泌物,给予雾化吸入,每次15-20分钟,雾化完15-20分钟要帮助病人排背、拍痰,对于痰液粘稠,积存于下呼吸道者,可先滴入湿化液后协助拍背拍痰,使痰液松动,易于吸出。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室温保持在22°
c-24°c,相对湿度60%-70%,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每次30至6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每日用消毒液拖地和擦拭家具三次。
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准进入,避免因人群流动造成交叉感染。
2.4 预防口腔炎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或根据口腔内不同的ph采用溶液清洁口腔,保持口唇湿润,如有干裂,可涂以润滑油,如口腔不能闭合,可在口腔上覆盖湿纱布,以保持口腔湿润。
2.5 眼睛的护理对于眼睑闭合不全或球结膜水肿的患者,可用红霉素眼膏涂敷或氯霉素眼药水,并用无菌湿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防止角膜干燥或溃疡。
2.6 预防泌尿系统护理对留置导尿的患者要做好护理工作,保持会阴部清洁,严格无菌操作,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对留置尿管的病人,每周更换尿管一次,每天更换尿袋一次,每天必须会阴护理两次,保证每日尿量1000毫升以上,发现尿液浑浊,如絮状物或有血性尿液及时送检,并遵医嘱给予膀胱冲洗,引流管和尿袋应放置在膀胱位置以下,防止尿液逆流。
留置尿管期间要定时夹闭尿管,以训练膀胱的收缩公能。
2.7 预防压疮的护理主要是保持床铺平软干燥,定时翻身拍背,对长期卧床及显著消瘦骨突隆起处及肢体受压部,可垫以棉垫软枕或床上支架,以免受压,有条件的可使用水床、气垫床或沙床,更换体位及取放便盆时,动作要轻巧,不可拖拉,防止损伤皮肤,还要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2.8 防止意外的损伤躁动不安者须安放床栏及约束带,采取保护性约束,防止意外损伤。
如患者发生痉挛或抽搐时,应用牙垫垫于牙齿咬合面,以防咬伤舌头,保待气道通畅,头应侧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气道,口腔内如有假牙应及时取出,以防止
误入气管。
必要时专人看护。
2.9 消化道的护理昏迷患者常留置胃管,鼻饲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饮食,一般每两小时鼻饲一次,鼻饲液每次不超过200毫升,温度保持在39°c-41°c,需用药饲物时应将药片研碎溶解后注入胃管,鼻饲时抬高床头60°,防止食物反流或发生呛咳。
值得注意的是鼻饲后立即吸痰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为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吸痰时间应避开进食后,选择在进食前和夜间。
另外鼻饲前应抽吸胃液,注意观察胃液量、性状,注意有无胃潴留,若胃排空不良,应延迟进食。
若胃液为咖啡色或黑色,应提示医生有发生消化道出血、发生应激性胃溃疡,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停止鼻饲,遵医嘱应用制酸剂,止血药,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情况,还应注意胃液的性状,给予胃肠减压。
必要时胃管内注入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
并遵医嘱补充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胃液颜色恢复正常后,停胃肠减压,恢复鼻饲饮食。
昏迷期间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补充足够水分,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通便灌肠。
2.10 药物的护理根据医嘱正确滴注药物,如甘露醇要求在
15-30分钟内滴完,快速起到脱水降颅压的作用。
输液时应该注意对于浓度高,刺激性大,易致静脉炎的药物,需要采用大血管,小剂量间隔缓慢滴注的方法,防止发生静脉炎。
输液中选择静脉原则是先远心端,后选近心端,先细后粗,先手后足,保留粗大血管以备抢救时急用。
需长期输液用药病人的注射部位,要做到心中有数,
注意交替使用静脉。
如发生静脉炎,应停止在病变的肢体输液,局部热敷,病变周围封闭及使用抗菌药物,并将输液肢体抬高,不在瘫痪肢体输液。
2.11 保持四肢功能位置:昏迷患者早期进行康复练习能够可防止足下垂及肌肉萎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生命体征稳定后时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运动应在护士的示范指导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量由大到小、时间由短到长,要求肢体的各个关节都要运动。
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江基尧.甘露醇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神经外科学》,2008:223.
[2]张华.昏迷患者的护理[j].实用神经外科手册,2009(2):637.
[3]宁有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j/ol].中
国学术论文网.
[4]孙慧萍,王桂英,盖延芹,褚洪芝.前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ol].论文中国,2007-11-13
[5]张继敏.分析颅脑损伤继发颅内血肿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9.1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