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心说是谁提出来的
- 格式:docx
- 大小:13.73 KB
- 文档页数:2
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一、单选题1.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 )是宇宙的中心。
A. 太阳B. 地球C. 月球2.“日心说”是( )提出来的。
A. 托勒密B. 哥白尼C. 伽利略3.下图的模拟实验中,当船模在球面上行驶,李华( )。
A. 先看到船身,再看到帆顶B. 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C. 同时看到船身和帆顶4.日心说和地心说的共同特点是()。
A. 太阳不动,其他围绕太阳转B. 地球不动,其他围绕地球转C. 地球是球体5.1519年,航海家( )带领船队环球航海,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A. 郑和B. 麦哲伦C. 哥伦布6.我国最近发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的首辆火星车名称是( )A. 嫦娥号B. 祝融号C. 神舟号7.关于“日心说”和“地心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两者的共同观点是“地球是球体”B. 两者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C. “日心说”的核心观点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8.优优还知道,关于昼夜交替的现象,曾经有“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同( )。
A.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B. 地球是球形的C.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9.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因为北极星处在()。
A. 地球的正上方B. 地轴的延长线上C. 地球的正下方10.()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A. 托勒密B. 哥白尼C. 傅科11.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 )的理论。
A. 地心说B. 日心说C. 月心说12.傅科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 )。
A. 公转B. 自转13.科学家们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然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发现宇宙正处于( )之中。
A. 膨胀B. 收缩C. 毁灭14.托勒密提出了()。
A. “地心说”B. “日心说”C. 恒星的周年视差15.“地心说”理论认为()是宇宙的中心。
A. 太阳B. 地球C. 月球16.弟弟对地球充满了好奇,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
38.日心说自古以来,人类对宇宙的结构一直进行着思考。
古希腊时代,就曾有哲学家曾提到过地球在运动的主张,然而却因缺乏依据,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在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之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主张的“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日心说”提出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行星之一的新主张,它在天文学上掀起了一场根本性的革命。
“日心说”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启蒙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神学基础,而且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从此,脱离教会束缚的自然科学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
可以说:“日心说”是人类在探求客观真理道路上的里程碑。
1.谁才是首先提出“日心说”的人?通常人们都认为日心说是由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但实际上在更早的古希腊时,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约前310—前230)就提出过地球是围绕太阳运动的观点,他也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希腊的哥白尼”。
但他的观点并未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直到1700多年之后,哥白尼才更好地发展完善了他的理论。
虽然阿里斯塔克斯的理论比哥白尼的日心说早,但人们都认为日心说实际上是由哥白尼提出的。
因为阿里斯塔克斯的日心说只是一个猜想,并没有加以详细的讨论和证实。
在古代的欧洲,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是静止不动的,其他的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运转。
因为“地心说”符合基督教上帝创世和造人的教义,因此得到了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教廷的支持,并被人们奉为经典。
随着社会与科学的不断发展,天文观测的精确度也渐渐提高,人们逐渐发现总有几颗星星并不像托勒密在地心学说里所说的那样围绕着地球运转,而是时快时慢,有时向前跑而有时向后跑。
这几颗星星就是我们后来称之为五大行星的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和土星。
托勒密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某些天体在围绕地球做均衡运转的同时,它们自身还要做小的圆周运动。
他把天体环绕地球的轨道称为“均轮”,较小的圆周运动称为“本轮”。
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日心说的观点是
1.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2.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因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是不可想象。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1]
当代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理论,1968年由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提出。
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的构造带——海岭、岛弧、平移大断层等所割裂的若干板块。
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但该学说对板块活动具体作用过程和细节,对板块动力的确定,对板块内部构造与板块俯冲消亡及伴随的岩浆活动研究等,还不能圆满地解释大陆岩石圈的成因和演化,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广袤浩瀚的宇宙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1)课后任务一、基础性作业1.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心说的参考系是地球B.日心说的参考系是地球C.地心说和日心说只是参考系不同,两者具有等同的价值D.日心说是由开普勒提出来的【答案】A【解答】解: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以地球为参考系,A正确。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以太阳为参考系,B错误。
与地心说相比,日心说具有更高的价值,C错误。
日心说是由哥白尼提出的,D错误。
故选:A。
2.创立日心说的天文学家是()A.伽利略 B.哈雷 C.哥白尼 D.布鲁诺【答案】C【解答】解: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故选:C。
3.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区别在于()A.地心说认为地球绕太阳转,日心说认为太阳绕地球转B.地心说认为太阳绕地球转,日心说认为地球绕太阳转C.地心说因为不符合科学观测的结果所以与教会的观点不合D.日心说一提出来就被广大人民接受,因为它是符合科学的【答案】B【解答】解:地心说认为太阳及其它天体围绕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而不是地球,地球绕太阳转,因此A错误,B正确。
由于古代入缺乏足够的宇宙观测数据,以及怀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因此他们误认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而其他的星体都是绕着她而运行的。
天主教教会接纳此为世界观的“正统理论”,故C错误。
日心说一提出来就受到人们及教会的抵触,认为他是邪说,故D错误。
故选:B。
4.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是()A.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B.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C.古代上帝创造的D,气球充气后不断膨胀,气球上各个小圆点间的距离不断变大【答案】B【解析】根据宇由的概论,进行分析解答。
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是: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
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推动力初阳学院综合理科111 钱照怀 11990111摘要:文艺复兴以后,科学观点的第一次重要改变,是尼古拉·哥白尼完成的———即提出日心说。
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立的学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日心说认为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固定不动,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座圆周运动。
关键字:日心说、文艺复兴、简单化、质疑、探索一.日心说的艰难提出1.日心说提出的背景日心说普遍认为有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
当时的人们普遍信奉天主教,坚信托勒密的地心说理论;另一方面,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
事实上,直到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以此发现了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后,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些天文现象主要是指:木卫体系的发现直接说明了地球不是唯一中心,金星满盈的发现也暴露了托勒密体系的错误。
然而,由于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得的数据和托勒密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此时仍不具优势。
直至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在于地心说的竞争中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
2.日心说的观点哥白尼为阐述自己关于天体运动学说的基本思想撰写题为《短论》的论文。
他规定地球有三种运动:一种是在地轴上的周日自转运动;一种是环绕太阳的周年运动;一种是用以解释二分岁差的地轴的回转运动。
人们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后运动,是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运动足以解释人们在空中见到的各种现象;哥白尼用以支持他的学说的论据,主要属于数学性质。
他认为一个科学学说是从某些假说引伸出来的一组观念。
他认为真正的假说或者定理必须能够做到下面两件事情:它们必须能够说明天体所观测到的运动。
它们必须不能违背毕达哥拉斯关于天体运动是圆周的和均匀的论断。
当时有许多反对的观点,但是用当时的知识进行了反驳。
简介哥白尼的“日心说”“地心说”在15世纪之前占据着天文学的绝对统治地位,但也难以遮掩日心说的曙光。
跟“地心说”一样,最早提出“日心说”的人并不是家喻户晓的哥白尼,而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阿里斯塔克斯。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阿里斯塔克(Aristarchus,公元前320—前250)就提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则围绕着太阳旋转”。
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前212)也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并给出相应论证。
阿里斯塔克斯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首位提倡日心说的天文学者。
他将太阳而不是地球放置在整个已知宇宙的中心,认为太阳与固定的恒星不会运动,而地球绕着太阳运动。
不幸的是,由于阿里斯塔克斯的宇宙观和日心说理论远远超出了当时人类的认知理念,因而在当时并未得到公众的承认,甚至还险些被人以亵渎神明罪起诉。
直到1800多年后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伟大转折应归功于哥白尼,其《天体运行论》拉开了近代天文学序幕,极大推进了近现代科学的发展。
1473年,哥白尼出生在当时属波兰王国普鲁士行省的小城托伦。
虽然任职于教会,并到意大利学习神学,但哥白尼自幼对天空充满了好奇,曾私下学习天文学。
据记载其第一次天文观测是在1497年3月9日。
最初他试图通过天文观察来理解和诠释托勒密地心说理论。
1513年3月31日,他在所任职教堂建成了一座小型天文观测台,并设计出3架较为精密的天文仪器。
突破主观直觉臆想,用观察数据和科学事实来说话,这是揭示真理的第一步。
在当时,天文学采用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由于托勒密提出了本轮和均轮的复合,因此它可以预测日食、月食,也可以解释一些现象。
但是,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通过大量天文观察数据和一些天文现象,哥白尼开始质疑亚里士多德宇宙论,而据托勒密宇宙模型也无法对一些天文现象给出合理解释。
人们发现在托勒密的宇宙模型中,需要在行星轨道上附加太多本轮来调整轨道的周期,以适应观测的结果(在文艺复兴时期,托勒密提出的本轮和均轮数目就达到了一百多个)。
太阳中心说(“日心说”)是谁提出的太阳中心说,也称为日心说,是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在《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中首次提出的。
哥白尼是一位波兰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在这部著作中于1543年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转,而不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当时这一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接受。
后来,由伽利略、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等人的研究进一步巩固了这一理论,最终推翻了古典的地心说观念。
1/ 1。
第7章、1A 组·基础达标1.(长沙名校期中)关于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日心说是哥白尼提出的,观点是行星绕太阳做椭圆运动 B .开普勒第一定律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太阳在轨道的中心 C .k =r 3T 2中r 代表轨道半长轴,T 代表公转周期,比值k 只与中心天体有关D .行星绕太阳运动时,所有行星都在同一轨道上 【答案】C【解析】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故A 错误;开普勒第一定律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太阳在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故B 错误;开普勒第三定律表达式k =r 3T 2中,r 代表轨道半长轴,T 代表公转周期,比值k 只与中心天体有关,故C 正确;行星绕太阳运动时,所有行星都在不同轨道上,故D 错误.2.太阳系中有一颗绕太阳公转的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到太阳平均距离的4倍,则该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 )A .10年B .2年C .4年D .8年【答案】D【解析】设地球半径为R ,则行星的半径为4R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得R 3T 2=4R 3T 2行,解得T 行=43T =8T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1年,则说明该行星的公转周期为8年,故D正确.3.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可近似看作圆轨道,“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的三次方”成正比.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结合下表可知,火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 )A.C.4.6亿千米D.6.9亿千米【答案】B【解析】由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k,知T2地r3地=T2火r3火,故r火=r地3T2火T2地=2.3(亿千米).4.(多选)把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视为圆形,由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之比可求得( )A.火星和地球的质量之比B.火星和太阳的质量之比C.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D.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之比【答案】CD【解析】由于火星和地球均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k,k为常量,又v=2πRT,则可知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和运行速度大小之比,所以C、D正确.5.关于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B .所有行星的公转周期与行星的轨道半径成正比C .若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半长轴为R 1,周期为T 1,月球绕地球运转的半长轴为R 2,周期为T 2,则R 31T 21=R 32T 22D .开普勒第三定律只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不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答案】A【解析】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故A 正确;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故B 错误;开普勒第三定律适用于绕同一中心天体运动的行星或卫星,故C 错误;开普勒第三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也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故D 错误.6.(河源名校月考)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绕地球运行的不同卫星的a 3T 2的值都相同B .同一卫星离地球越远,速率越小C .不同卫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周期越大D .同一卫星绕不同的行星运行,a 3T 2的值都相同【答案】D【解析】由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广可知,绕地球运行的不同卫星的a 3T 2的值都相同,故A 正确;同一卫星离地球越远,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知运行速率越小,故B 正确;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不同卫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则周期T 越大,故C 正确;开普勒第三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中心天体相同,同一卫星绕不同的行星运行,a 3T 2的值不相同,故D 错误.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7.1990年4月25日,科学家将哈勃天文望远镜送上距地球表面约600 km 的高空,使得人类对宇宙中星体的观测与研究有了极大的进展.假设哈勃望远镜沿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已知地球半径为6.4×106 m ,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表面的距离为3.6×107 m 这一事实可得到哈勃望远镜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以下数据中最接近其运行周期的是( )A .0.6 hB .1.6 hC .4.0 hD .24 h【答案】B【解析】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R 3T 2=恒量,所以r +h 13t 21=r +h 23t 22,r 为地球的半径,h 1、t 1、h 2、t 2分别表示望远镜到地表的距离,望远镜的周期、同步卫星距地表的距离、同步卫星的周期(24 h),代入数据,得t 1=1.6 h ,选项B 正确.8.如图所示,一卫星绕地球运动,运动轨迹为椭圆,A 、B 、C 、D 是轨迹上的四个位置,其中A 点距离地球最近,C 点距离地球最远.卫星运动速度最大的位置是( )A .A 点B .B 点C .C 点D .D 点【答案】A【解析】卫星绕地球做椭圆运动,类似于行星绕太阳运转,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则知卫星与地球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卫星在距离地球最近的A 点速度最大,在距离地球最远的C 点速度最小,选项A 正确.9.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已知地球半径R 0=6 400 km ,试计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多高时,人造地球卫星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停留在天空中不动一样?【答案】3.63×104 km【解析】月球和人造卫星都环绕地球运动,可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求解.设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半径为R 1,地球卫星的周期为T 1=1天;月球轨道半径为R 2=60R 0,月球周期为T 2=27天.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R 3T 2=k ,有R 31R 32=T 21T 22.整理,得R 1=3⎝ ⎛⎭⎪⎫T 1T 22·R 2=3⎝ ⎛⎭⎪⎫1272×60R 0=19×60R 0=6.67R 0.所以人造地球卫星离地高度H =R 1-R 0=5.67R 0=3.63×104 km.B 组·能力提升10.地球的公转轨道接近圆,但彗星的运动轨道则是一个非常扁的椭圆.天文学家哈雷曾经在1682年跟踪过一颗彗星,他算出这颗彗星轨道的半长轴约等于地球公转半径的18倍,并预言这颗彗星将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出现.哈雷的预言得到证实,该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哈雷彗星最近出现的时间是1986年,请你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估算,它下次飞近地球的年份大约是( )A . 年B . 年C . 年D . 年【答案】C【解析】设彗星的周期为T 1,地球的公转周期为T 2,这颗彗星轨道的半长轴约等于地球公转半径的18倍,由开普勒第三定律a 3T 2=k ,得T 1T 2=⎝ ⎛⎭⎪⎫a 1R 23=183≈76,所以1986+76=(年).则彗星下次飞近地球将在,故C 正确.11.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成功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彗星的“大对撞”,如图所示.假设“坦普尔一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其运动周期为5.74年,则关于“坦普尔一号”彗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绕太阳运动的角速度不变B .近日点处线速度大于远日点处线速度C .近日点处加速度大于远日点处加速度D .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周期的二次方之比是一个与太阳质量有关的常数【答案】A【解析】根据开普勒定律可以判断B 、D 正确,A 错误;近日点v 大,r 小,由a =v 2r知近日点加速度大,C 正确.12.地球的公转轨道接近圆,哈雷彗星的运动轨道则是一个非常扁的椭圆.已知哈雷彗星轨道的半长轴约等于地球公转半径的18倍,由此可知( )A .地球质量与哈雷彗星质量之比为18∶1B .地球的公转周期与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之比为1∶183C .由椭圆的对称性,哈雷彗星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速率相等D .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它们的r 3T 2是一样的【答案】B【解析】因为哈雷彗星的轨道不是圆周,无法使用向心力方程,只能通过开普勒定律进行求解,所以无法求得质量关系,故A 错误;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得r 3地T 2地 =r 3哈T 2哈,解得T 地T 哈=1183,故B 正确;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哈雷彗星在近日点的速率大于在远日点的速率,故C 错误;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它们的中心天体不同,则r 3T 2是不一样的,故D错误.13.理论和实践证明,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中的天体运动,而且对一切天体(包括卫星绕行星的运动)都适用.下面对于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公式a 3T2=k ,说法正确的是( )A .公式只适用于轨道是椭圆的运动B .式中的k 值,对于所有行星(或卫星)都相等C .式中的k 值,只与中心天体有关,与绕中心天体旋转的行星(或卫星)无关D .若已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根据公式可求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答案】C【解析】如果行星和卫星的轨道为圆轨道,公式a 3T 2=k 也适用,但此时公式中的a 为轨道半径,故A 错误;比例系数k 是一个由中心天体决定而与行星无关的常量,但不是恒量,不同的星系中,k 值不同,故B 错误,C 正确;月球绕地球转动的k 值与地球绕太阳转动的k 值不同,故D 错误.14.航天飞机的飞行轨道都是近地轨道,轨道离地面的高度一般为300~700 km.航天飞机绕地球飞行一周的时间约为90 min ,则航天飞机里的宇航员在24 h 内可以看到日落日出的次数为( )A .8次B .1次C .3次D .16次【答案】D【解析】当航天飞机飞到地球向阳的区域,阳光能照射到它时为白昼,当飞到地球背阳的区域,阳光被地球挡住时就是黑夜,因航天飞机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90 min ,所以,航天飞机里的宇航员在24 h 内看到日落日出的次数为n =24×6090=16(次),D 正确.15.近几年,全球形成探索火星的热潮,发射火星探测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在地球表面用火箭对探测器进行加速,先使之成为一个绕地球轨道运动的人造卫星.第二步,在适当时刻启动探测器上的火箭发动机,在短时间内对探测器沿原方向加速,使其速度增大到适当值,从而使探测器沿着一个与地球轨道及火星轨道分别在长轴两端相切的半个椭圆轨道飞行,运行半个周期后正好飞行到火星表面附近,使之成为绕火星运转的卫星,然后采取措施使之降落在火星上,如图.设地球的轨道半径为R ,火星的轨道半径为1.5R ,求探测器从地球运行轨道到火星运行轨道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答案】256(天)【解析】由题可知,探测器在飞向火星的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其轨道半长轴为a =1.5R +R 2=1.25R.由开普勒定律,可得R 3T 2地=1.25R 3T′2,即T′=⎝ ⎛⎭⎪⎫1.25R R 3·T 2地=T 地 1.253=1.4T 地,所以t =T′2=0.7T 地≈256(天).。
八年级上学期复习提纲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自然科学的先驱波兰人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托勒玫地心说。
2、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得到天体运行的结果,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建立了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观点的过程中,亲自试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因此,伽利略被后人誉为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8、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提纲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日心说是谁提出来的
日心说最早是由“尼古拉·哥白尼”提出来的。
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
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扩展资料
日心说的主要内容
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有:
1、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2、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因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是不可想象。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日心说是提出的意义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
以上就是关于日心说是谁提出来的这一问题的解答。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其实也具有的时代局限,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说,哥白尼所说的宇宙太过于局限,宇宙是浩瀚的,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星体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日心说是谁提出来的?
日心说是尼古拉·哥白尼提出来的,在他40岁的时候提出的日心说。
尼古拉·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
他提出的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
扩展资料
日心说观点概述
1.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2.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因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是不可想象。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列表
微信扫码分享。
科技发展史之日心说有人说人类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拥有智慧,我认为这个说法并不为过,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从饮血茹毛的原始时代开始到现在的21世纪信息爆炸的时代,追求完美的人类探索世界的脚步并不因为科技带来的越来越舒适的生活而放慢脚步。
早在16世纪,人类就围绕着自己居住的星球是太阳系的中心还是太阳是展开了一场研究。
早在日心说提出之前,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
它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
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
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
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
地心说承认地球是“球形”的,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出来,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运动规律,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进步。
地心说最重要的成就是运用数学计算行星的运行,托勒密还第一次提出“运行轨道”的概念,设计出了一个本轮均轮模型。
按照这个模型,人们能够对行星的运动进行定量计算,推测行星所在的位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在一定时期里,依据这个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预测天象,因而在生产实践中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但是,信奉地心说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地心说本身的错误造成的,却用增加本轮的办法来补救地心说。
起初这种办法还能勉强应付,后来小本轮增加到80多个,但仍不能满意地计算出行星的准确位置。
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了。
直到了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才纠正了多少年来人们的错误观点。
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
他的太阳中心说的创立,从根本上纠正了地球中心说和旧的宇宙观,揭穿了宗教神学伪造的谎言,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自然科学便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这对社会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日心说是谁提出来的?
日心说是哥白尼提出来的。
尼古拉·哥白尼(波兰文:Nikolaj Kopernik,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享年70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
在哥白尼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
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认为日心说与其并无矛盾,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可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
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
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
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
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哥白尼遗骨于2010年5月22日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
2013年2月19日是天文学家哥白尼诞辰540周年,波兰全国各地举办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位曾经改变了人类宇宙观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