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兵到将军历程》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19.00 KB
- 文档页数:39
主编寄语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必然是学习先行的时代;一支勇立潮头的军队,必然是知识武装的军队。
伟大的祖国在现代化的浪潮里跃然前行,而我军84年的光辉历程,更是一幅从“农民军”向现代化军队进军的辉煌画卷。
从蒋院长的人生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成才成功轨迹,一如文中的三段“画龙点睛”:人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业余时间决定的——重要的角色转换是人生成长的关节点——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会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一员,我们应该循着将军的成功之路前行,走出一条从莘莘学子到军中良将的跨越之路!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些许帮助。
攀登科学文化高峰蒋乾麟作者简介:蒋乾麟,上海市人,1954年3月生,1971年10月下乡,1972年入党并入伍,曾任总政宣传部宣传局局长、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总政宣传部副部长,现任南京政治学院院长,少将军衔,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业余时间决定的我们这一代人的科学文化基础先天不足。
“文革”之初,我小学未毕业就失学了,后来虽然复课进了中学,但由于所谓的“教育革命”又没学到多少知识。
记得那时不设数学、物理、化学课,统称“工业基础知识课”和“农业基础知识课”,外语课唯一留下记忆的是用英语喊政治口号和唱《东方红》,3年多中学学习生活就有一年在工厂和农村劳动。
随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入,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激起了多少青年求知成才的渴望。
然而,能考进大学的毕竟是少数,已经入伍担任连队副指导员的我甚至连报考的机会也没有。
科学文化教育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77年12月召开的军委全体会议上指出:“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过,军队要办成一个大学校。
在新的条件下,我们重新强调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指示,显得特别重要。
”“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技术,还要学点数理化,学点工农业知识,学点外语。
”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指示精神,1978年12月总参、总政、总后联合发出《关于军队开展科学文化教育几项落实措施的通知》,把科学文化教育正式列入部队教育训练内容。
我们不仅仅要做勇士,更应该去做将军!站在大的立场,眼光就更加宽阔,人生目标就更加清晰,大脑就不再愚钝,工作就更加明晰!告别大学校园已经3年了。
在这3年里,我亲眼见证了自己和几名同学的快速成长,也看到了一些依旧在原地踏步,此时仍在迷茫徘徊的同学,同时也曾含泪相送一些被企业淘汰的哥们。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希望以此来勉励自己,同时也善意地提醒每一位已经从事或即将从事营销事业的兄弟姐妹!什么才是我想做的工作3年前,我放弃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机会——国内某大型家电集团直属物流公司的岗位,原因很简单,当时HR告诉我,先要在车间实习3个多月甚至1年的时间。
我如雷轰顶,毫不犹豫选择了放弃。
刚毕业的我少不经事,只觉得在车间就是普通工人做的事,而我堂堂营销专业的本科生怎能屈就于做车间普工呢!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命清高是多么幼稚可笑!如今,那些曾经甘心“屈就”,下车间从工人做起的同学们已经非常优秀,无论是穿着谈吐,还是策划决断,已经不是我们当初一起笔试时紧张和羞涩的学生了!大集团能够给新人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它已经编制好所有框架,你不用过多思考,只需要执行就行。
当然有利必有弊,条条框框的东西很容易抹杀新人年少狂热而敏锐的思维,变得“过快早熟”和“循规蹈矩”。
自动弃权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带着失落与迷茫,在前程无忧网疯狂地投递简历——其实,后来的经验证明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举动。
因为,在投完简历的几个星期,我陆续接到了不同企业的面试通知,而我丝毫没有反应过来这是哪家企业,也不知道接到电话的这一家是什么公司、生产什么产品,甚至是去做什么工作!当机会来了又瞬间溜走了几次以后,我开始冷静下来,不再是全面撒网,而是进行专注的挑选、对比、分析。
此时我又面临一个难题:是选择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查阅了无数关于毕业生进入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好的文章后,我选择了小企业,因为我性格好动,思维比较活跃,想法点子特别多,我想自己这样的性格去大企业其实也就是折磨,而小企业则能够给我提供这样的平台,让我尽情去发挥。
从士兵到将军——一个营销人的成长故事管理资料法律专科毕业后,我原本可以回到原事业单位,但是不安分的我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于是,听从两位“老业务”大哥的建议,去应聘一家合资服装企业销售代表的职位,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我既无服装行业销售经验,更无心理准备。
性格上,我不善言辞,给人感觉就是守纪律、老实。
这样的条件自然未通过港方陈烈雄副总的初试。
我并不气馁,带上见面礼,叩开了中方宋应礼总经理家的房门。
得知宋总也是当兵出身,见面话题自然就从我退伍时聊起。
我告诉宋总,我通过考取了全日制,毕业后又舍弃原国家事业单位“铁饭碗”,就是想做销售,实现自我突破。
宋总肯定了我的积极精神,说试试也无妨,就先从负责济南各大商场代销专柜做起吧。
这样,已25周岁的我步入了商界,开始了销售生涯,未做任何培训就让我先开始工作了。
最初我的工作就是为市区各商场“比利牛仔”专柜补货、退换货,按月统计结算收销售款。
我所在的企业“济南碧丽制衣”是一家鲁港合资公司,港方“联发集团”最初为国外名牌牛仔服OEM企业,后请世界名牌“苹果”牛仔服品牌设计人设计了自己的品牌“比利”。
1992年前后,在大陆汕头市、济南市建立独资、合资企业,开始销售自有品牌牛仔系列服装。
济南合资企业之前无销售人员,销售部经理原是中方国营企业的,也非专业销售出身。
所以,我们首批外招销售代表只安排在生产各环节熟悉产品几天,并没有接受营销知识的培训。
初露锋芒两个月下来,宋总在写字楼当众发出这样的感慨:“不指望小葛收多少钱,各专柜每月都能按时结回货款就不简单”。
现在回想,我也没什么高招,就是在每月初,到各大国营商场服装部经理办公室,对主管经理说我来结上月销售款,随后安静坐在一旁静候,可能是看我不同于多数“老”业务员自来熟油滑,对我“照顾”吧。
在我奔忙于济南市业务同时,很羡慕能出差负责更大区域工作的同事,暗自开始准备,主动寻找机遇。
“比利”大陆市场根本按长江为界,以南由汕头公司派员销售,以北(江苏除外)由济南公司负责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