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
- 格式:ppt
- 大小:6.46 MB
- 文档页数:8
空间经济学是美国经济学者沃尔特·艾萨德提出的经济学概念,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流派,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空间经济学是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其主要研究理论为规模收益递增,即当所有投入品的数量以相同的百分比增加时,总收益增加的百分比会大于该百分比。
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空间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它从微观层次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在宏观层次上解释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现象。
1、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并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宏观的经济活动空间模式是微观层次上的市场接近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追逐市场接近性优势的微观经济的主体的行为产生了聚集力,即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放大效应,这种前后联系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特征,它们可以使对经济系统的初始冲击进一步放大,从而强化初始的冲击。
聚集力的市场拥挤效应所产生的扩散力决定了最终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
2、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聚集力和分散力随贸易成本的下降而减弱,但分散力的减弱速度相对快。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空间经济学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在过去几十年里备受关注。
它不仅涉及到航空航天,还涉及到空间产业、空间探测和地球观测等领域。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主要源于两个主要的方面,即技术革新和经济全球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探索空间经济学的渊源和发展来了解这门新兴学科。
一、空间经济学的渊源1.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是空间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能够在宇宙和地球的不同位置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观察。
这种技术进步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资源和信息,并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2.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也是产生空间经济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跨国公司、组织和政府机关需要在地球上不同地方进行跨国业务,因此对于这些企业和机构来说,需要更多的关于太空和地球观测的信息以及能够利用太空资源的技术。
二、空间经济学的发展1. 空间通信现代空间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空间通信。
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网络和卫星广播等技术使得全球通信方式更加便捷和易于操作。
这为商业和政府机关的国际业务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同时也为个人在太空中和地球上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2. 航空航天旅游航空航天旅游是空间经济学的最新发展领域之一。
许多私人公司已经进入这个市场,开发一系列深度空间旅游产品,涉及太空船旅行,环球旅行和太空生活等。
这些开发不仅可以通过旅游业赚取收益,还可以为未来的宇航员和太空探险者提供训练和丰富的生活体验。
3. 空间能源空间能源作为空间经济学的另一个发展方向,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太阳能电池板、地热、生物质能、火星能源和地球温室效应气体等都是空间能源的重要领域。
这些能源在太空和地球上都可以使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新领域。
三、空间经济学的应用和影响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带来许多观念变革,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征税和国际法规方面。
航天发射,太空舱、卫星和空间站的开发也为燃料和燃气加工、生物医药,以及农业、能源、气象、建筑和航空航天等全球重要领域提供了支持。
空间经济学与城市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空间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影响,探讨了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空间经济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首先,空间经济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可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资源。
空间经济学研究了城市内外资源的配置问题,通过优化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交通网络,可以降低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空间经济学也研究了城市间资源的流动和互动,促进了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其次,空间经济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面。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不同产业在城市内的分布和组织方式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空间经济学通过研究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和产业集聚现象,探讨了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例如,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同时,空间经济学也研究了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协调。
此外,空间经济学还关注城市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空间经济学研究了人口流动的规模、方向和影响,探讨了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例如,通过研究人口流动的模式和机制,可以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和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
同时,空间经济学也研究了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和人口红利的转移,促进了人口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最后,空间经济学还关注城市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空间经济学研究了城市的环境影响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探讨了城市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空间经济学是研究空间资源的经济利用与开发的学科,于20世纪50年代始于美国。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与人类对空间资源的认知、技术的发展以及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
20世纪初,人类对空间的认知仅限于对天文学的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掌握了利用空间资源的能力。
20世纪50年代,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标志着空间开发进入了实践阶段,空间经济学得以诞生。
空间经济学最早的研究对象是航空业。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国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开展空间探索和研究计划。
这些计划的成功促进了人类对空间资源利用的探索和发展。
1961年,美国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航空经济学的专著,正式确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了经济分析部门,专门从事空间经济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美国工业开始面临困境,政府开始转向向高科技产业发展。
空间技术被视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空间经济学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
197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了空间经济发展部门,正式把空间经济学列入政府经济计划中。
20世纪8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全球化的到来,国际空间合作和竞争愈加激烈。
空间结构的全球化和商业化趋势明显,空间经济学的领域也扩大到了商业航天、卫星通信、导航定位等领域。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化的发展,空间经济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航空航天、商业航天、卫星通信、导航定位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空间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同时,空间经济学也逐渐向公共政策、国际合作等领域扩展,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分支。
总之,空间经济学的渊源是人类对空间资源认识的逐渐加深,技术的不断创新,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的不断增加。
未来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商业化的深入,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利用空间资源,推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章节一:引言空间经济学是指研究空间范围内经济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自从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空间经济学的研究也愈加热门。
然而,空间经济学所考虑到的事实上不仅仅局限于国土范围内的“红色区域”,还包括了互联网、移动通讯和现代物流系统等直接造成了“无色边界”的因素。
为更好地揭示空间经济学的内部规律,本文将从空间经济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入手,进行一番探讨。
章节二:多元化的新思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方法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它的研究对象涉及空间范围内的多个经济实体,因而它的研究结果应具有这种多维度的特征。
其次,研究空间经济学过程中,必须将其纳入到区域内外、本地与海外、城市与乡村、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来考虑,这使得学科研究不可逆向或孤立运行。
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过程由此可以看做是一个包含多元思维和多方位考察的全面性研究过程。
章节三:多种新方法研究的新思路使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
其中,网络分析方法是近年来的一大热门。
它可以将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数据结合在一起,揭示地域风格、相互作用和实体网络的性质。
网络分析方法可对城市、产业和洲际范围内的跨度进行不同的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全球化的真实样貌。
同时,新技术也为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方便。
例如,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无缝衔接的基于地理信息的分析平台;空间数据开放系统可以提供更多来源于政府和企业的空间观测统计数据的使用;先进的三维投影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空间经济学领域,以产生更真实的3D 视觉效果。
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和广泛地发掘研究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同时对未来的研究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章节四:研究案例下面,我们将基于我国实际情况,以空间经济学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为案例,以展现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我国的发展进程中,经常存在着一些强制性的“平衡规划”,即针对某些地区的发展限制制定出的一些特殊政策。
空间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安排经济空间,调整产业空间结构,获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时间,水平和传统的三维空间。
空间经济学和街沟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1定义空间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安排经济空间,调整产业空间结构,获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时间,水平和传统的三维空间。
空间经济学和街沟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2口译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许多基于位置理论发展起来的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空间经济现象和规律,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
由于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且由于一国对生产要素的流动没有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然有如此多的经济活动聚集起来?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的经济活动地点将发生什么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成为“周边国家”?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里程碑麻省理工学院于1999年出版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地区和国际贸易》是一个里程碑。
它是三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合作:京都大学的藤田正久,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鲁格曼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安东尼·维纳·比尔斯。
这本书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是许多大学为博士生提供的教材,并已被翻译成日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中文等。
此后,许多类似的作品陆续问世。
其中,剑桥大学2002年出版的《经济学前沿理论》包括两本书:《集聚经济学》和《地球经济学概论》。
2003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
近年来,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
实际上,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活动的空间定位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十年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也为空间经济学赋予了新的活力。
空间经济学导论导言空间经济学是研究地域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学科领域。
它探讨了空间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寻求解释为什么某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有更好的经济表现。
本文将介绍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以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空间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经济地理学。
当时,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经济学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参与。
今天,空间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理论和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2. 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空间经济学主要关注地理空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为了研究这种影响,空间经济学引入了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如聚集经济和分散经济。
2.1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一种现象,即某些产业或经济活动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集中发展,形成资源和人力的聚集优势。
聚集经济有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在聚集经济中,企业可以共享成本和资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2.2 分散经济分散经济与聚集经济相反,指的是一种经济活动分散在多个地理区域内的现象。
分散经济可能是由于资源的分散或市场的离散性所致。
分散经济可能导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但也有利于缓解城市过度拥挤和资源过度竞争的问题。
2.3 空间组织与空间结构空间组织描述了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分布特征和组织方式。
空间组织的形式可以是集中化的,也可以是分散化的。
空间结构则是指地理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
空间组织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潜力。
3. 空间经济学的应用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可以应用到许多实际问题中。
以下是一些空间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示例:3.1 区域发展规划空间经济学可以帮助政府和机构确定合适的区域发展规划,包括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空间经济学简介Jean Paelinck在1974年引入了空间计量经济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经济理论、数学形式化和统计学的结合,空间相互依赖的作用、其他地方因素的重要性、空间的明确建模”。
Luc Anselin(1988)将空间计量经济学定义为:在横截面模型和数据面板中处理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结构的计量经济学分支(分离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
空间分析起源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相关学科。
到目前为止,它被认为是专业的领域,因此不是大多数统计软件的标准部分。
空间效应传统的统计理论是一种建立在独立观测值假定基础上的理论。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特别是遇到空间数据问题时,独立观测值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Getis,1997)。
对于具有地理空间属性的数据,一般认为离的近的变量之间比在空间上离的远的变量之间具有更加密切的关系(Anselin&Getis,1992)。
正如著名的Tobler 地理学第一定律所说:“任何事物之间均相关,而离的较近事物总比离的较远的事物相关性要高。
”(Tobler,1979)*地区之间的经济地理行为之间一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SpatialInteraction,SpatialEffects):SpatialDependenceandSpatialAutocorrelation)。
一般而言,分析中涉及的空间单元越小,离的近的单元越有可能在空间上密切关联(Anselin&Getis,1992)。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地理研究中,许多涉及地理空间的数据,由于普遍忽视空间依赖性,其统计与计量分析的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Anselin&Griffin,1988)。
可喜的是,对于这种地理与经济现象中常常表现出的空间效应(特征)问题的识别估计,空间计量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
一般而言,在经济研究中出现不恰当的模型识别和设定所忽略的空间效应主要有两个来源(Anselin,1988):空间依赖性(SpatialDependence)和空间异质性(SpatialHeterogeneity)。
一、空间经济学的传统与演进二、空间经济学的发展2.新经济地理和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研究的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尽管区位理论拥有长久的历史,但是,与时间不同,空间一直也没有能够成功地纳入经济学主流。
1991年和1995年,麻省理工学院连续出版了克鲁格曼的新著《地理和贸易》、《发展、地理和经济理论》,这是克鲁格曼在美国和比利时几所大学所作的系列讲座的内容。
他用“地理”而不用“区位”为书名,是因为“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这个更加广阔领域的一部分”。
克鲁格曼定义的经济地理,是指“生产的空间区位”,它研究经济活动发生在何处且为什么发生在此处。
为什么研究这种经济地理是非常重要的?克鲁格曼以三个理由说明之:首先,国家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对于美国这样的大国来说,生产的区位是和国际贸易一样重要的问题;其次,在一些重要的情形中,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了,譬如用标准的国际贸易范式来谈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没有意义了;第三,这是最重要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的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告诉人们一个新的经济学世界观,却很难从贸易、增长和商业周期中找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说明这就是世界经济实际运行方式,但研究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时,这样的证据就不难找到,因此,经济地理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等提供了一个思想和实证的实验室。
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对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异乎寻常地重新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克鲁格曼引导了经济地理和空间经济学的复兴。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又出版了克鲁格曼的新作(与MasahisaFujita和FujitaVenables合著):TheSpatialEconomy:Cities,Regions,andInternationalTrade(《空间经济:城市、区域和国际贸易》)。
该书概述了过去十年来关于空间经济及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的最新成果,不仅将经济活动的空间定位与克鲁格曼早期的“新贸易理论”联系起来,而且也建立了严谨而精致的空间基本模型。
空间经济的理论与应用第一章空间经济概述随着国际贸易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和国家的空间经济问题越来越关注。
空间经济理论是研究城市和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经济学分支。
空间经济理论可分为三个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空间理论,新地理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
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的曲折发展与国际贸易与地方尺度化之间的关系存在深刻差异。
新地理经济学将城市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视为主要问题,而城市经济学则强调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空间经济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将经济学与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
空间经济不仅是建立城市规划和维护公共设施的重要工具,而且也促进了外来投资和技术的发展,从而带动了经济增长。
第二章空间决策与规划政策制定者和规划师在制定城市和地区的决策和规划时,必须考虑空间因素,以便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
空间规划涉及城市发展、土地使用和交通等领域。
政府在空间规划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改变税收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促进经济活动的扩大,并提高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力。
政府还可以通过修建交通基础设施等方式来改善区域交通,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部分。
创建高效的物流和运输系统可以降低城市和地区的快递成本,促进贸易和投资活动,提高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力。
所以,城市规划需要仔细考虑交通、水源和景观等基础设施。
第三章空间经济的应用空间经济理论有助于政府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和规划方案,但同时也能为企业分析市场提供支持。
例如,在国际航空运输中,空间分配是一项开销巨大的决策。
空间经济理论可以为空间分配提供合理的分析框架。
另一个应用领域是城市和地区分析。
对运输、土地使用、人口和就业率等数据进行空间分析,能够协助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了解城市和地区内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以实现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第四章空间经济的挑战空间经济的不足之处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都会导致其失衡。
一些挑战包括人口迁移、基础设施腐败、城市增长和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等。
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空间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空间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也在不断变化,本文将探讨当前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一、空间集聚与分散空间集聚和分散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空间集聚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如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发展;而空间分散则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如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前,空间集聚和分散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发展可以带来就业机会、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好处,但同时也存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问题等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2.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如何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空间布局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不同的空间布局会对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等。
因此,如何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二、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涉及到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产业结构、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竞争关系。
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竞争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2.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根据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政策,提高地区的竞争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3.人口分布和流动问题。
人口分布和流动问题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讲经济学中的空间与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又称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其标志是克鲁格曼1991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框架(D-S框架),用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
根据马丁的观点,“新经济地理学”包括两个重要主题,即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
1.1 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及主流经济分析中的空间缺失一、现实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人口、财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是普遍的现象。
经济活动的分布和经济发展并非是新古典“平滑经济”所描述的那样——呈现出连续性和单调性,而是呈现出非连续性和突发性,表现出明显的“块状”特征,换句话说,从空间上看,现实经济不是“平滑经济”,而是“块状经济”。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景观集聚的集中表现形式。
以我国的浙江省为例,“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
永康的五金、诸暨的珍珠、温州的皮鞋、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100多个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撑起了浙江经济强省地位。
2006年,大唐(一个乡镇)袜业占全国产量的65%、全球产量的35%;三都贡缎占到全国产量的80%、非洲市场的95%;山下湖淡水珍珠及珍珠制品产量占全国80%;店口管件占全国产量的70%。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另一个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活动水平的巨大差距。
从历史上看,这种区域差距古已有之;从现实中看,这种差距普遍存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还是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