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39
《春》朱自清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1。
朱自清简历朱自清简历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朱自清简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3-4]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名字由来】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他同时还取字“佩弦”。
“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赠友诗词】1941年,正处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设立叙永分校。
借叙永春秋祠后院以作教室。
朱自清先生来叙永小住,那时袁耀祖只有几岁,因在李铁夫先生家与其共居一楼,有所接触。
袁耀祖先生学识渊博,常请教朱自清先生问题,先生耐心回答。
朱自清先生是与李铁夫志趣相投的朋友。
1941年10月,先生赴昆明西南联大,途经叙永,曾住李铁夫家多日,相聚甚欢,临别赠诗二首,李铁夫藏之多年。
朱自清在离开叙永前往昆明途中,写了一首《发叙永,车中寄铁夫》诗寄赠热情好客的好友李铁夫。
诗云:“堂庑恢廓盘餐美,十日栖迟不忆家。
忽报飙轮迎户外,遂教袱被去天涯。
整装众手争俄顷,握别常言乘一哗。
如此匆匆奈何许,登车回首屡长嗟。
”诗中表达了朱自清对李铁夫家居住环境和饮食的赞美,并且因为友谊深厚产生了“不忆家”的感觉。
虽然当时是战乱时期,但叙永的友人们给了朱自清家非同一般的温暖。
朱自清简介及作品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简介及作品大全,欢迎大家浏览。
朱自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代表著作品集:《雪朝》(诗集)1922年商务《踪迹》(诗与散文)1924年亚东图书馆《背影》(散文集)1928年开明《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年开明《你我》(散文集)1936年,商务《伦敦杂记》(散文集)1944年,开明《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年,开明《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年,文光《诗言志辨》(诗论) 1947年,开明《新诗杂话》(诗论)1947年,作家书屋《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年,文光《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年,名山书屋《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年,观察社《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开明《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古籍《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三联《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年,百花《朱自清全集》(1-3卷)1988年,江苏教育(未出齐),其中《匆匆》被选入小学6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
朱自清三大类著作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代表佳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第二第三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01导读【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
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扬州人。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
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
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其散文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朱自清先生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等领域,也都有很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七七事变后,杨振声被任命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秘书主任,9月抵长沙;时任清华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亦于10月抵湘。
沈从文逃难到武昌,与杨振声一同租住于珞珈山脚下,利用武汉大学图书馆的资料继续进行教科书的编纂工作,并吸收了被《大公报》遣散而失业的萧乾一同合作。
由于杨振声和朱自清在长沙,教科书事务实际由沈从文负责。
1937年10月28日,在国难流离中,杨振声、沈从文与朱自清在长沙碰头,讨论教科书计划:沈先生来此。
杨、沈与我商讨教科书的计划。
杨建议我们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而不是注释。
这是个好主意。
这个被朱自清认为是“好主意”的建议,正是《经典常谈》的写作缘起。
恰因如此,在此书《序言》结尾,才有“末了儿编撰者得谢谢杨振声先生,他鼓励编撰者写下这些篇‘常谈’”的话。
当朱自清写《经典常谈》时,“新文学”与“新文化”已经站稳脚跟,开始担负起参与“抗战救国”的历史责任。
因此曾经对于传统经典持有激烈批判态度的“新文化人”也转向表彰其间的积极因素,肯定其在“国民教育”中作为“文化训练”载体的重要作用。
但态度调整并非简单的立场反复,“新文化人”依旧是在当初“新文化运动”的延长线上完成的对于传统的接纳。
朱自清生平简介朱自清生平简介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
出身书香门第。
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
祖母吴氏。
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母亲周氏。
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
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
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
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
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
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
他的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风,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
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
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
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中国名家名篇具体介绍一览中国名家名篇具体介绍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
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
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
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
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本内容涉及考点分析一、文学常识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江苏扬州人。
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了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作品有《背影》《春》《荷塘月色》《匆匆》等,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二、概说和评价朱自清不仅是在新诗和散文创作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有深人研究的学者。
《经典常谈》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全书共13篇,按照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梳理了《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以及《文第十三》等经典内容,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亲近经典,了解经典。
这本书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产生了很大影响。
可以说,《经典常谈》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考题设置】1.《经典常谈》是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造字的传说。
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参考答案】朱自清仓颉说文解字2.阅读《经典常谈》的意义?【参考答案】(1)能够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2)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亲近经典,了解经典。
《春》课文解析笔记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背景介绍三、文章结构1. 盼春- 文章开篇第一句话“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东风来了”点明春天到来的标志性事物,“春天的脚步近了”将春天拟人化,仿佛春天是一个有着轻盈脚步的人,正缓缓走来。
2. 绘春- 春草图-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钻”这两个词用得非常精妙。
“偷偷地”写出了小草在不经意间生长出来,不为人注意的状态,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感;“钻”字则形象地表现出小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 接着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小草的颜色“嫩嫩的,绿绿的”,给人以清新之感。
之后写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通过这些活动侧面烘托出春草的柔软、茂盛,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人们在春天里的欢乐。
- 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里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把树当作人来写,生动地表现出春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则运用排比和比喻,从色彩上描绘出春花的艳丽,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 然后描写了花下的蜜蜂和蝴蝶,“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蜜蜂的数量之多,而且写出了蜜蜂采蜜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侧面烘托出春花的香甜。
- 最后写“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里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繁多、闪烁,富有动态感。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赏析壹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
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扬州人。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
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
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最为人知的是散文的艺术成就,其散文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先生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等领域,也都有很高的成就。
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诗集《踪迹》等,学术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
贰图书简介《经典常谈》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说文解字》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
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
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
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
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
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
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
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
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
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
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
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
我们知道,文字不断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
《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
朱自清的人物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
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
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
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
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
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