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
- 格式:docx
- 大小:27.05 KB
- 文档页数:4
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扬州二十四桥是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
那么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来和一起了解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吧。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
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
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
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
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
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
”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
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一首关于:写景的诗翻译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译文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6)箫:一种乐器。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瘦西湖导游词(南大门——二十四桥)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所谓“长细如绳,阔不过二丈许”,在历史上原是扬州的一条护城河。
最早见于史书记载南北朝的《宋书》,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的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保障湖的美景后,与杭州的西湖作比较,写了一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也就是说,扬州这座城市和杭州一样,在历史上都是消费城市,俗称“销金锅子”,自古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但保障湖与杭州西湖相比更为苗条,所以叫“瘦西湖”。
从此,瘦西湖之名逐渐著录于书中,广为流传。
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瘦西湖就像汉代王妃赵飞燕,玲珑秀美。
“扬州园林之胜甲于天下”,瘦西湖堪称最为典型的代表。
扬州园林始于汉唐,成于元明,盛于清代。
早在汉代,扬州就是“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出现了很多宫廷苑囿。
自运河开通后,扬州处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口,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南北货运的集散地。
盛唐时,扬州经济达到鼎盛,超过了成都,位居全国第一,史有“扬一益二”之说。
当时扬州人口多达47万,其中还包含了近1万人来自波斯、阿拉伯的商人。
此时扬州园林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私人竞造园林的风气,整个城市如同花园一般,以至出现了“天碧楼阁丽”、“九里楼台牵翡翠”的诗句。
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扬州的经济再度兴起,尤为典型的是盐业。
扬州依靠运河的交通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盐业集散地。
历史记载,扬州的官方盐税曾高达清政府全年商业财政收入的1/4,引起了皇室的高度重视。
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昌盛,著名的“扬州八怪”就形成于这一时期。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必到扬州,圣上之乐在于山水之间,于是很多盐商大肆献媚,不惜挥洒万金,集天下名师巧匠,沿瘦西湖两岸建起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园林,这便是今天瘦西湖的一个雏形了。
现在我们所看的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长堤春柳”。
堤长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
古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诗宋词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
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扬州著名景点引言: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
其中,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扬州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这个美丽的地方以其壮观的桥梁和宁静的夜晚景色而闻名。
在二十四桥明月夜,游客们能欣赏到令人心醉神迷的景色,不仅可以感受到过去的辉煌历史,还能领略到扬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第一部分:历史渊源二十四桥明月夜位于扬州市的瘦西湖畔,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地方。
据历史记载,这里最早是一片湖泊,后来经过多代人的努力开发和建设,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景观。
这里的桥梁之多足以称得上“二十四桥”,而且每个桥梁都各具特色和历史故事,真可谓“十桥五桥,二十四寺庙”。
这里的桥梁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建筑技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桥梁风貌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桥梁风貌极其独特,每座桥梁都具有不同的样式和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桥梁有双桥、夕阳桥、寒食桥等。
每座桥梁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说,成为了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桥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标志性建筑,它由两座桥拱组成,相互呼应,十分壮观。
夕阳桥是欣赏夜景的最佳地点,夜晚的灯光映衬着桥梁,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寒食桥是扬州传统节日寒食节的象征,每年节日期间,桥梁上都会举办各种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第三部分:美丽的夜晚景色二十四桥明月夜最迷人的地方当属夜晚的景色。
夜幕降临后,桥梁上的灯光逐渐亮起,映衬出一片迷人的光景。
在夜晚,游客们可以在桥上漫步,欣赏到扬州最美的夜景。
灯光的明暗变化交织出美丽的色彩,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氛围。
特别是在月圆之夜,月光洒在湖面上,映衬出桥梁的倒影,美不胜收。
这个时候,游人可以在湖畔散步,享受这片宁静。
第四部分:文化底蕴二十四桥明月夜所展示的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里蕴含着扬州古人的智慧和劳动成果,代表着扬州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的桥梁建筑是扬州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桥梁建设,传承了扬州的历史文化。
这里的桥梁还借鉴了中国古老的建筑理念和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寄扬州韩绰判官_杜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二十四桥——扬州历史的见证
扬州是水做的城市,水是流动的血脉,桥是骨骼,那历经岁月与人事雕琢的模样,富有魅力,娴静端庄,细细诉说过往古今。
扬州的历史,便被这岁月一般的流水细细地雕琢在了桥栏上……
古代的扬州,是安定幸福的鱼米之乡。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北方人口不断南移,南方的稳定使其成为了当时的经济重心,扬州逐渐发展以致繁荣昌盛,于是思想文化便在这小桥流水之地得以蕴育。
文人杜牧,深知扬州景美在于桥,精髓在于月。
之后,就有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流传千年的诗词为扬州古城拂上一抹神秘而古朴的色彩。
这汉白玉的石桥,也便成为了扬州美景中独树的一帜。
后来,金兵二度南下,屠城而过,曾被历代文人所向往的扬州城沦为一片废墟,破败不堪。
然而扬州昂扬的精神不死,扬州人坚定的信念不死,他们便在这残砖瓦砾之上,再次建起一座美丽富饶的城池。
洁白如玉的二十四桥依旧静静地卧倒在洒满银辉的扬州土地上,静静的承载这二十四位风姿绰约的玉人教吹箫的梦想……
元末明初,战乱纷繁,淮扬人口流亡多半;太平天国时期,扬州又不幸成为两军交战的重要战场;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军烧杀抢掠,扬州百姓外逃不计其数……
滚滚不尽的历史浪潮中,扬州城的命运总是被推向风口浪尖,或沉或浮,只得随波逐流。
古往今来,繁荣与破败在写满扬州历史的绸
缎上不断交织升华,编织成的是扬州红绿相间的文化积淀……
如今的扬州,桥文化更是闻名于世界。
二十四桥无疑成为了这其中最具关注的焦点,她在见证扬州那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见证了并见证着扬州人不屈不挠,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与信念!
江苏扬州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初三:丁海威。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1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杜牧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翻译及赏析: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⑴韩绰:事不详,另有《哭韩绰》。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2《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解】:1、迢迢:形容遥远。
2、玉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韵译】: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评析】: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3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秋或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秋。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草木已经枯败。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唐诗三百首-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大班教案、中班教案、小班教案、计划总结、教育随笔、幼儿手工、案例反思、幼儿评语、管理制度、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plan summaries, educational essays, children's handicrafts, case reflections, children's com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唐诗三百首-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代〕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
导读: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
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
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
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
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
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
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
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
”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
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
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
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
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
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
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
因“阿”古音为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
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
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
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
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
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
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
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
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
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
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
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
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
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
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
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
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
1.历史典故:扬州二十四桥
2.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
3.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4.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5.二十四桥-扬州历史的见证作文
6.扬州二十四桥作文
7.扬州二十四桥作文「精选」
8.史可法死守扬州的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