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20.4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

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

节。[1]

1基本内容

1 基本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团体辅导

和活动课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

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

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

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

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

我教育能力。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

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

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

的功能,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

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1. 科普性质的讲座

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

规律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角度讲授有关知识。例如,有关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心理保

健的常识、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功能和情绪的自我调控的意义、人际交往

的意义和规律、自我意识的意义、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思维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问

题。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应淡化心理学的概念,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注重心理学原理在实

际生活中的应用。它所发挥的功能是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

2. 团体心理辅导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具有专业水平的学校心理辅导员针对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

题,预先设定目标、形式、内容、活动、情境等,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团体情景下为

其成员提供心理援助的辅导方式。

团体辅导不仅可以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方面功能,而且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具有

效率高、内容和形式切合实际、新颖、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等特点,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

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学习适应、亲子关系、同伴交往、异性交往、应对挫折、自信心培养

、考试焦虑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

3. 活动课

活动课的特点是以有目的、有计划、操作性强的活动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使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并练习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

反应范式,以作为实际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参照,并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这种形式的

课程注重积极的参与、细心体验、深刻的领悟和技能的操作训练,既可以作为学习心理学

原理的实践环节,也可以作为团体辅导的辅助形式,还可以独立进行。活动课的内容涉及

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的训练、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训练、自我表现能力的训练等方面。活动

课的形式灵活多样,例如,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游戏、餐会等。

在活动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是保证效果的前提条件。参与的含义有以下四个方

面。(1)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均等。(2)对学生的参与,教师应给予及时和积极的回应

,对个别参与活动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注和个别帮助。(3)教师可以适当使用

自我开放的技术,以自己的感悟引导、启发学生从体验中升华。(4)在适当的时机,教

师应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和交流,与学生一同成长并做出示范。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长期以来,以知识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一度占主体和核心地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形

式化,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

目标。[1]“应试教育”的模式更是强化了这种课程体系建构思想,导致了以学

科考试

分数作为评价教育效果、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

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

方面,学校课程目标的建立也是如此。[1]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文化科学

、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培养都设有相应的课程,而心理素质的专门课程则被忽视,这正

是新课程改革所应重视的问题。“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1]已成为新的课程

目标的价值取向之一。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达到一定的层

次后,必然会对精神需求的满足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层次的提升、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具体表现在对情感的真挚性、工作的丰富性、生活内容的充实性、人生价值的多元性、人

生体验的自主、自为与自在性等方面的追求。这就使得人们对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

的重视程度要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中,充分满足人

们的合理需要,充分体现对每个人的关心、尊重和理解,将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价值准则

。此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外部的

竞争和人们内心的冲突有日益加剧的趋势,由此而带来的心理压力要求人们应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