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浅析《雷雨》的创作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第一篇: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摘要:《雷雨》是现代杰出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它不仅具有悲剧普遍意义上的特点,还具有自身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为悲剧艺术如何反映中国现实生活提供了典范。
《雷雨》的悲剧根源是多方面的,它是作者现实生活的演化,是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展现,它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这个社会的悲剧;它不仅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
关键词:《雷雨》悲剧特点主题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悲剧命运自然环境的渲染悲剧根源正文:《雷雨》是现代杰出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一部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更是一部纠缠着复杂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巧合,充满神秘、紧张和令人恐惧的命运悲剧。
《雷雨》作为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为我国悲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栋森说:“从西洋悲剧、中古古典悲剧演变、过渡到能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悲剧艺术,曹禺成功地拓开了一条新路,为悲剧艺术如何反映中国现实生活提供了典范。
” [1]一、悲剧主题《雷雨》写于20世纪前半叶,根据所涉及不同的生活范围来讲,属于家庭悲剧;就题材来讲,属于命运悲剧、爱情悲剧。
《雷雨》不仅具有典型的古希腊命运悲剧的特点,而且添加了纯熟的本地风光——即充满了民族风格,通过展现个人的内心痛苦、心灵的自我矛盾、痛苦挣扎反抗的灵魂和悲剧的结局,表达了对宇宙间诸如生死、善恶、人与“命运”及像宿命、天意和人类自由这样宇宙性质的大问题的深思,并且体现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因果报应观念。
《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中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
《雷雨》写作特点赏析《雷雨》是由曹禺创作的话剧,于1934年首次演出。
该剧通过三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冷酷。
下面将从题材创新、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详细分析《雷雨》的写作特点。
首先,题材创新是《雷雨》的突出特点之一、传统话剧常常围绕着爱情、家庭、婚姻等题材展开,而《雷雨》将焦点放在了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身上,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命运与结局。
无论是吕家、冯家还是武家,每个家庭都代表着当时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他们身上所经历的困境和悲剧,引发了当时观众的共鸣。
这种关注小人物的创新思维,使得《雷雨》成为一部充满真实感和社会关怀的作品。
其次,人物形象塑造是《雷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曹禺通过细腻入微的刻画,使得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从吕家的软弱无能、冯家的狡猾自私到武家的懦弱自卑,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语言表达也是《雷雨》的一大特点。
曹禺运用生动、贴切的语言,描绘了生活的繁复和现实的残酷。
剧中对话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紧密结合剧情的发展,增强了话剧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曹禺在剧本中融入了大量的诗意描写,使得剧中的情感更加深刻和细腻。
言外之意、隐喻与比喻的运用,使得剧本兼具了戏剧性和文学性,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体验。
最后,《雷雨》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剧中通过吕家、冯家和武家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封建家庭的权力斗争、贫富悬殊、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等问题,使得人物们陷入了无法逃脱的困境。
通过展示这些社会问题,曹禺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入批判,并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总之,《雷雨》以其题材创新、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突出特点,成为一部备受赞赏的经典之作。
曹禺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将当时社会中普通人的命运与心灵困境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提纲)导语《雷雨》通过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故事,对于亲情、爱情、人生、阶级、命运及其背后的力量,做了一次深刻的探索。
它的爱情命运,既折射出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文学学科曾经的曲折历程。
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这就是真正的悲剧所在。
一、爱情的悲剧曹禺善于用爱、苦难与死亡来表现人生存在的悲剧状况。
所谓爱情婚姻之悲,确切地说是女子被抛弃之悲,周朴园的抛弃奠定了侍萍人生悲剧的开始,是她人生苦难的根本之所在。
作品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
二、性格的悲剧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根本还是性格的悲剧。
《雷雨》中悲剧是人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更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全都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三、道德的悲剧《雷雨》这部剧作,具有思想内涵的浑厚性。
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道德的悲剧”。
四、生存的悲剧主人公们不仅以自己与悲苦人生、与生存悲剧的抗争显现出生命的活力,更以罪的意识、忏悔意识以及救赎意识表现出人性追求崇高与价值理想的光辉,在受苦、疯狂、死亡的结局里培养人类精神神圣的火花。
故事人物的悲剧结局,都是由于“命运”的特意安排。
结尾《雷雨》这一悲剧的性质和其在戏剧史上的意义,作者曹禺在创作之初是有所感悟的,但也是相当模糊的。
但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多次解释中就可看出这一点。
作家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它更没有让我们到世界之外去寻求什么悲剧的根源,因为悲剧就在生存之中。
【摘要】曹禺的《雷雨》是我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不同时代的作家对《雷雨》的阐述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浅谈《雷雨》的悲剧艺术作者:胥润芳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4期[摘要]《雷雨》自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上发表以来,尤其是在1935年被搬上舞台后,深受社会各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历演经久不衰,并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非同寻常的青睐。
这部作品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深刻的悲剧艺术。
《雷雨》广泛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受到易卜生“社会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等的影响,从本民族的生活出发,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悲剧冲实,描写平凡生活中受压迫与扭曲的悲剧人物,反映出悲剧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也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雷雨》;悲剧艺术;社会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中图分类号]I20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52-03《雷雨》自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尤其是在1935年被搬上舞台后,深受各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历演经久不衰,很快这部作品进入了文艺评论的视野,并在长期的讨论中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非同寻常的青睐。
这部作品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深刻的悲剧艺术。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了这样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在这个定义中,亚里士多德规定了悲剧的本质,即悲剧是行动的艺术。
这也就是说,悲剧是一门通过“演员的动作,把人的行动直陈诸观众面前,使之成为一种现在时态直观”的艺术。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剧,酒神精神中的“开阔激荡,郁愤沉挚”的现世生活精神是悲剧的内蕴。
无论是《哈姆雷特》还是《俄狄浦斯王》,都以表现英雄、伟人为主,用热情奔放的大段抒情自白来表现悲剧的壮美和情感的大悲大恸,以冲突的激烈达到震憾人心的效果。
内容摘要: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
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关键词:曹禺雷雨艺术世界女性形象本文以爝莉为案例,浅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期走进曹禺的艺术世界一.《雷雨》作品简介《雷雨》是现代最杰出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这部作品通过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地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丑陋揭露出来,在中国的文坛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故事主要叙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个封建资产大家庭,周朴园作为一个封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下层的百姓和无产阶级工人进行了残酷地剥削和压榨。
周朴园的太太繁漪由于不能忍受周公馆内那种封建家长制度的残酷压迫和舒服,于是在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相遇之后爱上周萍,并且开始去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
但是不久之后,周萍就意识到这种不正常的乱伦关系,便开始想办法摆脱繁漪,在这过程中,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四风。
当鲁侍萍来到周公馆后,遇到周朴园,又开始揭露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一段过往,也发现了鲁侍萍就是周萍的生母。
在这一个雷雨之夜,各种人物关系的真想相继浮出水面,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使两人无法接受,两人相继自杀,周朴园的小儿子周冲在去解救四凤的同时也触电身亡。
一场雷雨,浇醒了一个制度,浇醒了一群人,或许在这个时候,对于当时来人将,死便是最好的归宿。
二.《雷雨》中体现出的艺术特色《雷雨》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人物性格的塑造鲜明而又生动在《雷雨》中,曹禺对剧中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别具用心的,每个人也是鲜明而又生动的。
周朴园的资本家的丑恶嘴脸,鲁侍萍的正直与善良,繁漪的对爱情的执着与反抗精神,周萍的胆小懦弱、鲁大海的工人阶级形象,四凤与周冲的单纯与清澈,每一个人物都表现得活灵活现,而且每一个人物也都代表着当时封建社会的不同群体的人,从一个封建社会大家庭来折射出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丑陋与落后,让我们看到了曹禺心中对于旧社会的憎恶与对新社会的精神向往和艺术理想。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解析戏剧《雷雨》[摘要]著名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和血缘关系,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种种弊端,展现出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
《雷雨》现代戏剧的代表,它借鉴西方戏剧的创作方法和理念。
而对西方戏剧进行最经典诠释的莫过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诗学》,其中关于“悲剧六要素”理论的阐述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影响深远。
《雷雨》在情节的安排,人物语言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成功地借鉴了“悲剧六要素”理论。
[关键词]雷雨;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六要素;西方创作悲剧的历史已历经几千年之久了,从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等。
而中国的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有很大的差异,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界多方面西化,曹禺正是将中国文化背景与西方戏剧创作理念相结合,《雷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 《雷雨》完全符合这一定义,它展现出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命运的无情捉弄贯穿整部作品,所有的人都无法逃出它的手掌,有罪的、无辜的人们都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起毁灭。
使观众观看之后产生对剧中人物强烈的同情怜悯之情,也对这样的极端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感到庆幸,庆幸之余又会产生后怕和恐惧。
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阐释:“整部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 [1]情节是戏剧的灵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思想,排在首位。
《雷雨》的戏剧情节安排跌宕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这么多的事件,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命运纠葛,家族、身世秘密的揭露,都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两个地点之中。
此外,《雷雨》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相当成功,专制、伪善的封建家长周朴园;被束缚自由而极端渴望爱情的周繁漪;热情、单纯的受新思想影响的进步青年周冲;后悔着过去所犯下的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周萍。
结合《雷雨》评述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西方悲剧从古希腊悲剧发展至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而伴随着悲剧的发展,出现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莱辛、席勒、黑格尔等许多著名的悲剧理论家,他们的悲剧理论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研读,并结合曹禺的戏剧著作《雷雨》,我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有以下的一些评述。
一、悲剧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的第六章中对悲剧做了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1我认为亚里士多德在给悲剧定义中,能将悲剧与其他剧作类型区分开来的即悲剧是“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跟鲁迅先生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有相似之处,观众看到剧中或现实中美好的东西,却在剧中被毁灭了,自然而然生发怜悯和悲伤,于是剧就在人们眼中成了悲剧。
曹禺先生的《雷雨》便是这么一部洋溢着悲剧气氛的话剧剧作。
如剧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蘩漪,她的青春年华,她的美好幻想,被封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禁锢在了沉闷的周家大宅,最后“病了”、“疯了”。
蘩漪的存在,是亚里士多德的“摹仿”,她代表着的是旧社会妇女的幸福与生命被严重禁锢而产生的悲剧的典型,经受着大多数旧社会妇女经受过的苦难,最后走向癫狂。
“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2,而作为情节的“事件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3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最佳的悲剧付载体在于情节,因此本文主要结合《雷雨》就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悲剧成分中“情节”进行评述。
二、情节之突转与发现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4,而“悲剧的摹仿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行动,而且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
1933年,曹禺在24岁时候创作出了人生中第一部话剧《雷雨》,这部杰作响彻整个文坛。
从此之后,曹禺的《雷雨》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奠定了一定的地位,这样体现出了中国戏剧艺术迈向了成熟阶段。
于此同时与中国现代的话剧作品相比,曹禺创作受到了很多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影响,他把西方悲剧观创造性地引入中国,大大提升了本土戏剧的气质和品味。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奠基者是亚里士多德。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悲剧理论在作品中集中体现,这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这一范畴的理论基础。
在《诗学》开篇,亚里士多德就为悲剧进行明确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熏陶。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他又分别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性格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文将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悲剧理论,探索《雷雨》的创作特点。
一、情节是悲剧的灵魂在《诗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的六个成分:作品里的情节;人物的性格;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作品中的言词以及人物形象和歌曲。
在这六个成分里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作品里的情节最重要,因为情节的“突转”与“发现”可以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从而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
所以情节是是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
《雷雨》一书充满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令人意外的情节上的“突转”。
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三十年前与下人鲁侍萍发生关系,并生下两个儿子:周萍和大海。
然而,为了迎娶有钱人家的小姐周繁漪,周母狠心将侍萍与小儿子大海撵出家门,大儿子周萍被留在家中抚养长大,后来与继母周繁漪发生乱伦关系。
被撵出家门的侍萍嫁给鲁贵,两人生了一个女儿名为四凤。
《雷雨》情节就是在这种纠缠与冲突中展开。
剧中情节的“突转”是从鲁侍萍上场后展开。
第二幕鲁侍萍上场以后便发现:“这屋子我像是在哪儿见过”,四凤为了让自己的母亲开心,将“从前那位太太”的照片拿给她看,这时候鲁侍萍猛然惊醒:这里正是自己三十年前服侍过的周家。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对《雷雨》的影响作者:王艳丽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7期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出的悲剧理论体系,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范畴的理论基础。
基于此,结合《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模仿的对象、模仿的方式及情节设计等方面,对我国剧作家曹禺代表作《雷雨》的创作方法进行探索解读。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雷雨》;影响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108-02《雷雨》作为中国话剧史上最富有争议的作品之一,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被赋予了太多的思想内涵和主题意义。
而曹禺在创作《雷雨》时不过是一个24岁的年轻人,一个还不曾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他是如何将如此丰富的思想内涵融入一本内容有限的剧本之中的呢?笔者认为,这应该得益于他对亚里士多德悲剧创作理论的充分理解和运用。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悲剧理论,是在他之前的古希腊悲剧创作的基础上整理总结出来的,但是却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这一范畴的理论基础。
《诗学》开篇就对悲剧下了明确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1]63在后续章节中,他又分别对模仿的对象、行动的中人、完整的情节等定义做了详尽叙述,笔者将从《雷雨》的以上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解读。
一、悲剧模仿的对象是“好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的艺术都源自于对生活的模仿,悲剧亦是。
模仿的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对生活中的人物的模仿,而在选择模仿的对象时,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模仿的应该是“好人”。
这里的“好人”泛指善良、优秀、具有美德、高贵显赫、具有英雄气概的人,也包括敢做和能做“可怕的事”的“好人”。
曹禺在《雷雨》中选择人物形象是煞费了苦心的。
身为一家之长的周朴园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典型,伪善和冷酷是他的鲜明特征。
在阶级地位上他对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压迫欺诈;在感情问题上他对侍萍始乱终弃,对繁漪冷漠无情。
浅析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作者:王天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2期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部文艺理论巨著。
在这部著作里,他首次提出悲剧的定义,并形成理论。
而曹禺的剧作《雷雨》与西方戏剧的关系密切,特别是与古希腊悲剧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相研究的话题。
本文以《雷雨》为例来探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具体来说,本文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人物关系和情节的复杂性、“突转”与“发现”的应用和“三一律”的运用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试探讨曹禺的《雷雨》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悲剧理论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诗学》;悲剧理论;《雷雨》作者简介:王天璐, 1988年8月出生,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02曹禺的《雷雨》出版已有八十余年,由于该剧与西方戏剧的关系密切,特别是与古希腊悲剧的关系一直被人们争相研究。
美国学者罗伯特·沃特曼曾提到过:“人们已经在索福克勒斯的三部曲和曹禺最初的三个剧本之间作过比较,其中关于《雷雨》的研究揭示出了它与《俄狄浦斯王》的渊源(沃特曼,1992)。
”无数的研究表明《雷雨》这部剧作受到了古希腊悲剧的影响。
然而,说到古希腊悲剧,我们不得不提及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诗学》,因为他是西方第一位从理论上对悲剧艺术作综合性、系统性概括,并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本文以《雷雨》为例来探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一、悲剧的定义在悲剧史上,亚里士多德定义了第一个悲剧概念:“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于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而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亚里士多德,63)。
”在《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包括如下六个决定性的艺术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亚里士多德,64)”。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述评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述评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和先哲们迥然不同,他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畴,并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
从戏剧的历史来源来看,德国最早发明“戏剧学”这个词汇,而中国的戏剧学研究始于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戏剧的本质在于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关系,戏剧从诗中的分离以及戏剧的综合性决定了其集体性,《诗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
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
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
诗即艺术创造。
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
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
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诗学》全书而言,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分析与比较主要集中在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对于《诗学》的结构一般采用六分说,即《诗学》现存26章,按容可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第二部分(第4-5章)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的发展;第三部分(第6-22章)详细地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
论《雷雨》的艺术特色一、作品介绍。
《雷雨》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的首部戏剧作品,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一发表,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在中国的文坛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故事叙述的是在一九一八年,周公馆的太太繁漪不堪忍受周朴园那种封建家长制的束缚,在与周萍相遇后唤起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与周萍相爱了。
不久周萍开始悔恨与繁漪的这种关系,他爱上了侍女四凤。
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到公馆,周朴园发现鲁妈就是他的前妻,周萍的生母——侍萍。
而鲁妈的儿子鲁大海恰巧又领着矿上的工人来找周朴园谈判,鲁大海正是周朴园与侍萍的儿子。
雷雨之夜,准备与四凤一起出走的周萍,在父亲的威逼下认母,四凤方始明白她心爱的周萍竟是同母异父的哥哥。
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
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二、艺术特色。
1、鲜明的人物性格。
这部戏剧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是周朴园,他是封建主义的资本家代表,有着一副虚伪丑恶的嘴脸。
一方面对侍萍有着深深的怀念,周公馆的家具摆设仍按三十年前侍萍在的时候的样子,还保留着侍萍生孩子是关窗户的习惯。
而蘩漪对他的冷淡也勾起了他的侍萍的怀念。
但另一方面,当见到三十年后的侍萍时心里有埋下了一条底线,在往事对他的利益、声誉、地位没有构成威胁时,他可以顾念旧情,一旦构成威胁,就换上了一副无情的嘴脸。
从他对待自己的儿子鲁大海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丑恶嘴脸。
侍萍是一个很有骨气、正直、善良的人物,面对周朴园的背叛与无耻,她冷静、清醒得给予了嘲笑与讽刺;当面对周朴园的侮辱时,有很刚强,很有自尊。
但她毕竟是一个母亲,当她面对儿女的悲剧时,又悲痛不已。
她身上有着顽强、刚毅的性格,但同时又受封建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以及宿命的束缚,使这个人物更加体现了真实的一面。
蘩漪是个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女人,她是封建主义的受害者,同时她的身上有具有着对封建主义的反抗精神,也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最有性格的人物,他在序中这样评价蘩漪:“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
《雷雨》悲剧的分析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曹禺创作于1933年。
作品以大家族的悲剧命运和社会阶级矛盾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男女不平等、杨绛阶级丫鬟文化和家族命运的沉重主题。
本文将对《雷雨》这部戏剧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悲剧因素和创作手法。
一、家族悲剧的主题《雷雨》的主要故事情节围绕着徐家的命运展开。
徐家在故事开始时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戏剧家庭:家中有统治家庭的父亲、强势的母亲,还有三个性格迥异的子女。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徐家逐渐走向了悲剧。
第一个悲剧因素是贫富之间的矛盾。
徐家作为一个富裕家庭,在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同时,也享受着好处。
然而,在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下,贫富差距使得徐家的命运逐渐走向没落。
另一个悲剧因素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
徐家的三个子女中,大儿子建设是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却因为家庭的壮举而无法顺利发展。
二闺女爱新是个既聪明又独立的女性,但却因为家庭的桎梏而无法顺利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小的儿子经学压力逐渐变得自卑,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二、创作手法的运用《雷雨》在创作手法上也有一些独特之处,这些手法为该剧增加了悲剧色彩。
其中,对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戏剧中,对话是展现人物性格、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精彩的对话,深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增加了故事的戏剧张力。
此外,曹禺还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强调冲突和矛盾。
剧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表现都有些戏剧化和夸张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出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突出故事的悲剧色彩。
三、社会背景的影响《雷雨》作为一部以家族命运和社会问题为背景的戏剧,自然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时代。
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
曹禺通过《雷雨》这部戏剧,将社会的阶级冲突和女性地位的低下展现出来。
他希望通过这些描写,唤醒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平等。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四幕悲剧《雷雨》,作为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一部中国式的悲剧巨作典范。
李健吾称之为“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是一部真正意义的悲剧。
《雷雨》写于20世纪前半叶,就题材来讲是家庭悲剧,并且触及了普遍意义上的悲剧主题,如个人的孤独,分裂的自我,神秘命运观,遗传与环境决定悲剧命运,以及人生的徒劳感。
然而,由于作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和个人经历的差别,又独具特点。
《雷雨》中体现出的因果报应观念,并且带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一、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曹禺吸取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三一律”的原则,组织了《雷雨》的情节。
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剧中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人物都以自己为纽结点,与他人构成多向的网状矛盾关系,而且其中任何一组矛盾冲突的出现与展开,都与其他矛盾纠葛、关联。
周朴园力求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秩序;繁漪要留住周萍,让他永远陪伴自己;周萍则要避开繁漪逃出周公馆;周冲在追着四凤;四凤又想跟周萍结合一起走;而侍萍却要把四凤带出周公馆使她脱离险地;鲁贵想能够永远保住在周公馆的饭碗;而鲁大海则要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周朴园进行坚决的斗争。
极端复杂、极端紧张的矛盾冲突,就这样一下子交代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一切纠葛又在一瞬间爆发,读者还来不及细细琢磨它究竟酝酿着什么,剧中的八个人全失败了,这个家庭向观众刚交代和呈现出故事,就一瞬间坍塌,死的死,疯的疯,活着的人也陷入永世不能拔出的痛苦泥沼中。
曹禺在此设置了一种悖论结构:每一个人物都在推动着悲剧的发展,他们制造了这个悲剧,可是又都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
在面临生与死的二元抉择中,他们只能选择其一,死去的人和生存的人。
《雷雨》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二元结构,用一种崭新的视角深入解读了戏剧的模式,使戏剧的结构形式走向了多样化。
二、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雷雨》中一共只有八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丰富的性格,从而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冲突。
浅析《雷雨》的艺术特色摘要:曹禺的《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代主义悲剧,它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戏剧完全成熟的标志。
它以“五四”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剧中错综复杂的周鲁两家的血缘或亲属的关系和矛盾构成了全剧发展的几条线索。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严谨的结构,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等显示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艺术结构戏剧冲突戏剧语言《雷雨》通过家庭纠葛和劳资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溃的悲剧命运。
关于《雷雨》的主题,曹禺有过这样一段阐述:“《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①害怕命运的恐惧感,反抗命运的生命力,超越命运的理想性,这是《雷雨》“神秘诱惑”所包含的三层意义,但却远远不止这些。
《雷雨》整个事故的背景,情节和雷雨有关,所以用“雷雨”作为标题。
同时作者以象征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中一场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30年恩怨的总爆发。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它具有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音个性化、动作性、抒情性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一、剧作结构严谨《雷雨》采取锁闭式结构,作者巧妙地应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让新旧矛盾、家庭内部矛盾、周鲁两家的矛盾、封建资产阶级和工人及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编织在一起,都集中在郁闷的周公馆。
时间跨度长达30年,却把剧情浓缩在二十四个小时内,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从而有力地刻画人物性格,矛盾激化,深刻地表现了主题,体现出曹禺以有限的时间展现无限的“话技”。
作者巧妙地应用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情节,情节发展波澜起伏,不断推进直至高潮。
各种复杂的情爱关系、血缘关系全部暴露。
对《雷雨》悲剧艺术的几点阐释吕辉牐犚弧⒁恢中碌谋剧观牐牪茇的《雷雨》就是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它最小的贡献就是缔造了一种代莱悲剧类型,或者说它定义了一种代莱悲剧观,这就是“存活的悲剧”。
牐犖抑所以认为《雷雨》创造了一种新的悲剧类型,原因就是这部戏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叔本华提出的悲剧情形之三--由于不同的地位和关系造成的彼此间的损害。
它完全超越了“命运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两种模式,从而把对悲剧性的根源转向了生存本身,这是《雷雨》以悲剧的形式艺术化地表现出来的。
所以我将其称之为“生存的悲剧”。
国教育报传统的研究大都指出《雷雨》属“命运的悲剧”,指出其中人物的悲剧结局,全都就是“命运”的精心安排,任何人都绝对无法脱逃。
这种观点源于古希腊的“命运”观。
而《雷雨》中的“命”的概念与古希腊的“命运”观是全然不相干的。
古希腊时期的“命运”就是所指在世界之上的神的力量和支配,人的悲剧都就是神所预先设计不好了的。
而《雷雨》里侍萍所说的“命”却只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习惯的口头托词,就是由于对悲剧现实无法解释又无法彻底摆脱而收到的一种并无确所指的无可奈何的大喊。
这里并没古希腊悲剧时期的那种哲学的内涵。
《雷雨》的`意义绝不就是像是古希腊悲剧那样,必须人们坚信存有一个外是人的支配的力量在生产着人间的悲剧。
因为现代哲学早已并使曹禺认识到,悲剧就是人的存活本身。
《雷雨》能够由自己的全部剧情和艺术结构把这样一个现代哲学命题定义出,不能不说道就是戏剧史上一个关键的贡献。
《雷雨》中的人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穷人还是富人,也不在于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更不分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都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全剧中八个主要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性格与情感追求,并为自己的目标而行动,但又必然与他人的追求目标相矛盾,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冲突。
这样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简直可以让人感受到萨特《禁闭》中“他人就是地狱”那样的哲学意味。
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浅析《雷雨》的创作特点
作者:高航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8期
【摘要】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出发,寻找曹禺的戏剧创作与其契合之处,从而对他的代表作《雷雨》的创作特点进行探索解读。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雷雨》;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023-02
1933年,曹禺在24岁时候创作出了人生中第一部话剧《雷雨》,这部杰作响彻整个文坛。
从此之后,曹禺的《雷雨》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奠定了一定的地位,这样体现出了中国戏剧艺术迈向了成熟阶段。
于此同时与中国现代的话剧作品相比,曹禺创作受到了很多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影响,他把西方悲剧观创造性地引入中国,大大提升了本土戏剧的气质和品味。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奠基者是亚里士多德。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悲剧理论在作品中集中体现,这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这一范畴的理论基础。
在《诗学》开篇,亚里士多德就为悲剧进行明确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熏陶。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他又分别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性格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文将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悲剧理论,探索《雷雨》的创作特点。
一、情节是悲剧的灵魂
在《诗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的六个成分:作品里的情节;人物的性格;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作品中的言词以及人物形象和歌曲。
在这六个成分里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作品里的情节最重要,因为情节的“突转”与“发现”可以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从而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
所以情节是是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
《雷雨》一书充满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令人意外的情节上的“突转”。
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三十年前与下人鲁侍萍发生关系,并生下两个儿子:周萍和大海。
然而,为了迎娶有钱人家的小姐周繁漪,周母狠心将侍萍与小儿子大海撵出家门,大儿子周萍被留在家中抚养长大,后来与继母周繁漪发生乱伦关系。
被撵出家门的侍萍嫁给鲁贵,两人生了一个女儿名为四凤。
《雷雨》情节就是在这种纠缠与冲突中展开。
剧中情节的“突转”是从鲁侍萍上场后展开。
第二幕鲁侍萍上场以后便发现:“这屋子我像是在哪儿见过”,四凤为了让自己的母亲开心,将“从前那位太太”的照片拿给她看,这时候鲁侍萍猛然惊醒:这里正是自己三十年前服侍过的周家。
随后周繁漪上场了,她在与鲁侍萍的谈话中暗示四凤与周萍有某种“特殊”关系,这使得侍萍发现:自己年轻时的悲剧在女儿身上重演了。
这一连串的情节将三十年后与三十年前串联起来,使整部剧渐渐开始呈现出悲剧的面貌。
情节的另一处突转则是从第三幕周萍来找四凤开始的。
周萍打算第二天离开家里去矿上,四凤也打算跟随鲁侍萍离开周家,冲突本该就此恢复平静,然而周萍与四凤的恋情被曝光,导致四风离家,人物由顺境转入逆境,从而引出第四幕的高潮。
随后,因为周萍,四凤与鲁大海,侍萍达成和解,情节又一次突转,由逆境转为顺境。
但在这时,周繁漪叫来周朴园,伴随对人物关系发现,周家三十年积压的秘密在一个雷雨之夜被揭开,情节最终转向悲剧性的结局。
二、悲剧摹仿的对象是“好人”
在《诗学》第十五章中,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摹仿。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良的都是在作品中悲剧的人物,因为悲剧人物不能够引起观众怜悯和恐惧之情。
悲剧中的冲突是本质原来是好人犯了一些错误。
在《雷雨》中的人物皆是一些犯了错误的好人。
本剧悲剧的根源是三十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直接的关系,而直接原因则是周萍与繁漪、四凤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都是由于作品人物中过失所致。
然而剧中的人物都不是大奸大恶之人:勤劳坚强的鲁侍萍,纯真善良的四凤,从不心怀歹意的周萍。
周朴园虽然常常被解读为剥削下层人民大资本家,但我们不难发现周朴园也有他善良的本性,他对鲁侍萍、周萍、四凤都是真心相爱。
从第二幕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三十年间搬过几次家,但是在周公馆,永远有一间房是为侍萍保留的,那里仍然挂着鲁侍萍年轻时的照片,摆放着鲁侍萍当年喜欢的家具,连鲁侍萍当年因为生孩子不敢吹风的习惯也都保留了下来,好几次繁漪说热,想让下人开窗都被周朴园制止了。
仔细揣摩我们也会发现,周朴园身上也有值得同情和怜悯的地方。
当年他与侍萍在一起的三年是有感情的,但是最终被周母逼着另娶他人,周朴园也是受害者之一。
并且从全书最终的结局来看,周朴园也受到了最无情惩罚:他与周繁漪一辈子从未产生过爱情;他用专横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儿子及下人,努力想要维持天下太平的局面,但是每个人物都怨恨他,想要反抗他,周公馆终于因无法承受这一切而轰然倒塌,周朴园也随之失去了一切。
故事的结局定格在一间冷寂的教堂中,周家的人死的死、疯的疯,唯有周朴园好好地活了下来,已是风烛残年。
从某种意义上,他是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灾难的最终承受者,因为对他来说死是容易的,但他敢于绝望地生存下来,这也是最让读者震撼的地方。
三、“行动”是悲剧的主要摹仿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和其他种类艺术摹仿的方式不同。
史诗用客观叙述的方式,颂歌用“自己的口吻叙述”的方式,而悲剧则用“动作摹仿”的方式,它摹仿的是好人的严肃行动。
贯穿《雷雨》全剧的,是周家沉闷压抑的气氛和雨夜来临前郁热逼人的极端天气。
而这沉闷的气氛和人物压抑复杂的心理无疑都需要通过摹仿人物的行动而表现出来。
《雷雨》中所有出场人物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体现天气闷热,以及内心压抑:开幕时,四凤在靠中墙的长方桌旁,背着观众滤药,她不时地摇着一把蒲扇,一面在揩汗。
鲁贵(她的父亲)在沙发旁擦着矮几上零碎的银家具,额上冒着汗珠。
而全剧最为压抑、最为苦闷的人应该是周繁漪,在她上场时,作者对她的描写是:“她那雪白细长的手,时常在她轻轻咳嗽的时候,按着自己瘦弱的胸。
直等自己喘出一口气来,她才摸摸自己胀得红红的面颊,喘出一口气。
”周繁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经过五四浪潮洗礼,她本以为自己可以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大胆地追求个性解放的出路。
但是,命运却偏偏玩笑般地使她枯干地生长在沙漠中,她美丽的心灵因为周家令人窒息的环境而渐渐变得乖戾、辛辣。
几十年来,她的心中始终积满了受着压抑的阴骘的力。
直到全剧快要结尾之时,她疯狂的举动使周萍和四凤乱伦之恋昭告天下,才使多年间压抑在她心中的悲愤终于被释放出来,她对着屋子里的人大喊:“胡说!我没有病,我精神上一点儿也没有病。
你们不要以为我说胡话。
我忍了多少年了,我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我的心并没有死;我这个人还是我的。
”由此,天上“雷声轰轰,大雨下”在一切冲突走向高潮的时候,天气也在变化早上闷热极转到午夜暴风骤雨,与之同时,故事的情节由简单逐渐变得复杂,很多家族秘密被揭开,错综复杂的情爱关系在最强的暴风雨的时候豁然清晰,以前压抑的愤怒都在狂风暴雨之夜瞬间释放,最后剧中的所有人物走向灭亡。
可见,人物心理在剧中随着天气和故事情节同步变化,这些都是作者通过摹仿人物“行动”来实现。
四、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发展源头,他的《诗学》代表了古希腊悲剧理论的最高水平。
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雷雨》的创作特点,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契合之处。
对于西方理论吸收与熟练运用,使得《雷雨》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译注.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曹禺.曹禺文集[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