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初三
- 格式:docx
- 大小:27.34 KB
- 文档页数:12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
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1][16]
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去黄帝故里寻根拜祖。
《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壮族过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
黎族人称三月三为谈爱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
畲族群众云集宗祠,自晨至暮,对歌盘歌,怀念始祖,并采撷乌稔树叶,取其嫩叶汁浸糯米炊制乌饭,款待宾客,以驱邪祈福
2014年起,“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三月三活动有哪些三月三有什么活动三月三是壮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你知道三月三有什么活动?三月三活动有哪些?壮族关于三月三活动都是什么吗?下面由小编来告诉你吧。
三月三活动一、三月三庙会正所谓“三月三,盘古山”,所以农历三月初三是盘古山朝圣的日子。
世传盘古氏九月初九圣诞,三月初三升天。
于是在每年阳春三月花开农闲时,行起庙会,以念盘古开天之功善。
值此之时,僧道凡夫,官宦平民,商贾小贩,鸿儒白丁,尽皆云集于此。
或论道说法,或攀比奢华,或藉此营生,或寻墨梦笔,以生妙花。
各地之风味小吃、冷饮、布偶、纸鸢、木质刀剑、竹箫短哨,皆为垂髫小儿之最好。
又有外地客商携锦帛、雾茗、书画、美玉,藉此易物,换取黄白。
不少善男信女携家中眷属,虔诚朝拜,以求多福。
总之,盘古庙会乃一年一度之盛会,不往则定当抱憾遗恨终生! 三月三活动二、三月三情人节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三月三的情人节由来已久。
有诗为证,李白诗云:“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
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中国的情人节是多么的浪漫:一对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艳阳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赠,啸声不断,何等境界!不仅如此,我国在很久很久以前,亲人相别,友人相离都有折柳相赠的习惯,也有诗为证:“垂柳无端馈赠别”。
由此可见,情即为柳,柳即为情以成定式。
老百姓将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寻花问柳,即源于此。
今天我们虽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结情的场面,但是却有着无数的情诗和情歌,足以让我们享用不尽。
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间,至今还保留着三月三赛歌会的习俗。
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许许多多的靓男少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幽会密林深处,这场面和欧美国家的情人节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月三活动三、三月歌圩节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
广西壮族农历三月三的来历及习俗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进行歌圩的日子。
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
由于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
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需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唱歌。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
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很多动人的传奇。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常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奇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常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
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奇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进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消遣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消失了抛绣球的嬉戏。
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大型活动。
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唱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
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
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祀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盛健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关于它的来历,有很多动人的`传奇。
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
三月三的节日传说故事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壮族是其中的典型。
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在街头唱歌,聚集在河边过节。
以下是边肖精心推荐的3月3日节日传说和故事简介,仅供参考。
欢迎阅读!三月三的节日传说故事三月三日最早可以推到记傅。
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从土里造人,繁衍后代。
伏羲在河南东部被尊为“先人之祖”,太昊陵古庙建在淮阳(伏羲的都城)。
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是太昊陵庙会。
农历三月初三也是传说中王母娘娘举行蟠桃晚会的日子。
清末有一首七言律诗《都门杂咏》,描写当年庙会盛况:“三月初三日长,桃园焚香;沿河风微起,十红尘四起。
”传说西王母原本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守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个是吃长生不老药,一个是吃仙桃——蟠桃延年益寿。
传说中的嫦娥在吃了丈夫后羿带来的太后仙丹后,飞到了月宫。
此后,在一些奇怪的小说中,西王母被描述为长寿之神。
农历三月初三,也是道教真武皇帝的生日。
真武大帝的全名是“北镇天真武宣天帝”,又名田璇神、玄武、真武真军。
生于上古轩辕世界,中国历三月三日,道教中掌管军事和战争的神。
3月3日,世界各地的道观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道教信徒会在寺庙里烧香祈祷或在家祈祷。
真武山上的真武铭文,对真武大帝的来历、中国的主要真武道场、真武“救兵”的“仁心”进行了简洁而艺术的阐释。
说明3月3日人们纪念真武帝的由来和意义。
在古代,三月初三被认为是“上思”,汉朝被指定为节日。
“正月初三,东临流水,官民皆洁,意为洗尽,远离垢(病),大”(《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来又增加了宴会和水边郊游的内容。
晚上,每个家庭都会在自己家的每个房间里放鞭炮,炸鬼。
据说这一天鬼魂到处出没。
三月三节日介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庆祝“黑米节”,家家煮黑米,全家人一起吃,送给亲朋好友。
同时,他们也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来纪念这个节日。
连江县小昌民族自治县的畲族人民也庆祝吴梵节,这在山村里非常热闹。
黑米是畲族利用山上一种叫做吴桥树的野生植物,取叶子熬汤,然后将糯米浸泡在汤里几个小时,用木甑蒸熟而成。
3月3日是什么节日每年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
这天一大早,好心的王母娘娘,为了天下人少受疾病的磨难,命观音娘娘普降圣水。
于是最有灵气的地菜,便充当了这一爱心的使者。
全国爱耳日由来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 亿,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2.5 亿。
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 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占全国人口的16.79%o,其中七岁以下聋幼儿可达80万,每年还将新产生聋儿3万余名。
老年性耳聋有的949 万,随着人口寿命增长和老龄化,老年性耳聋的人数不断增加。
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
导致耳聋的因素有耳毒性药物、遗传、感染和疾病,因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导致耳聋的人数逐渐增多。
这一人数众多、特殊困难的残疾人群体,已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全国部分城市已经成立了防聋指导小组,开展了耳聋的流行病学调查,并积极拓宽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它国际组织的合作领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卫生部组织颁发的《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对加强耳聋性药物的使用管理,减少听力语言残疾的发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1998年1月,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及在京的听力学界、特殊教育学界的知名专家进行座谈,大家一致建议由卫生部牵头,尽快确立全国“爱耳日”,加强社会宣传,普及耳聋预防和康复知识,以减少耳聋发生。
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 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 号提案。
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2000 年3 月首次全国爱耳日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农历三月初三,时近清明,是时天气暖和,大地返青,河水开流,百花盛开,鸟兽发情,求偶而鸣,人也处于激情勃发时期,是外出郊游和求偶欢会的绝佳时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三月三的简介,欢迎大家参考!【1】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
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三月三是广西法定假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上获悉:每年农历“三月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
具体放假时间,将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每年年初确定后公布。
2014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三月初三、初四放假两天,全区放假。
2015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4月20、21(三月初二、初三)全区放假两天,与周末凑成4天小长假。
2016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放假时间为4月9日(周六)、10日(周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初四。
因为今年“三月三”放假时间正逢周末,所以4月8日(周五)、11日(周一)补休,凑成4天小长假。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等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广西各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
每年,广西12个世代居住民族中有2700多万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壮族三月三”,占全区总人口的54%。
三月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上巳节”或“上巳祭”。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庆祝。
以下是关于三月三的一些介绍:
1. 起源和意义:三月三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平安健康、驱除疫病和邪恶。
这一天也被认为是阳气复苏、万物生发的时刻,人们通过祭祀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2. 习俗和活动:在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在家中或庙宇中设香案、燃香烛、献祭食品等。
此外,还有舞龙舞狮、踏青游玩、草地上放风筝、吃特色美食等传统习俗。
3. 地区特色:三月三在中国各地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比较著名的有江南地区的草地放风筝、踏青游玩,以及湖北的登山祭祖等。
总的来说,三月三是一个与祭祀、庆祝春天到来相关的传统节日。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崇拜自然和祖先的传统观念,也是人们欢度春天、祈求吉祥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月三的节日起源_三月三的传说故事三月三节日起源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
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
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三月三的传说故事相传,很久前,壮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
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乡分给百姓,自己两袖清风,一无所有。
有一年,壮乡大旱,乡亲们求达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粮,达桂跪奏道:“状乡百姓颗粒无收,吾伴千岁前往视察。
”达桂伴驾来到状乡,只见田土龟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黄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
达桂跪下说:“千岁亲见,万望免粮。
”土皇帝无奈只可免去状乡皇粮。
打那以后,他对达桂恨之入骨,可是鉴于达桂的声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计,阴谋陷害达桂。
一天,他把达桂唤道跟前:“达桂,你向来很能干,现在想叫你给我办件事”达桂听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怀好意,但他还是从容地说:“请千岁道来。
”土皇帝半眯着眼说:“我正在建一座楼阁,缺少瓦片,听说壮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经久耐用,我要你在两个月以内给我弄900张壮人皮当瓦片用,到时重重有赏,如果完不成,定要从严惩罚。
”达桂轻松的答道:“到时就请千岁亲自到城门下点货验收吧。
”一个月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五十九天过去了,达桂依然没有动静。
限期到了,达桂才召集900个壮家大汉,每人带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来到皇城脚下,架锅煮糯米饭,煮辣椒菜汤,一个个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坐在城门下饮酒,喝辣椒汤,吃糯米饭。
正当个个酒足饭饱,满头大汗淋漓的时候,土皇帝坐着八抬大轿赶到了。
达桂连忙上前施礼道:“货物已经给千岁送来了,可是这帮贱骨头张张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吗?”土皇帝下轿一看,一个个黑里透红的皮肤上都是湿漉漉的,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臭气扑鼻。
上巳节的来历上巳节,又称为“三月三”或“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主要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这个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和活动,以祈求健康、平安与幸福。
据史书记载,上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据说,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祭祖和祈求风调雨顺,以保障农业的丰收。
而后,在唐朝时期上巳节逐渐演变成了尊崇和纪念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嫦娥。
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是一个美丽的仙女,她因为误食了长生不老的仙药而升上了月亮。
因此,在上巳节这天,人们会在户外准备一个盛放水的容器,代表江河,然后在水中放入一片柳叶,以象征嫦娥投入月宫。
随后,人们会以各种食品、饮品和祭品来祭奠嫦娥,以表达对她的敬意和纪念之情。
除了祭奠嫦娥之外,上巳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
例如,人们会在此时登山、踏青、放风筝等,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登山是上巳节最早的一种主要习俗之一,它寓意着迎接春天的到来和驱散一年的厄运。
在这一天,人们会选择一些著名的高山或风景名胜区,结伴而行,登上山顶,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同时,人们还会准备一些精美的食品,与家人朋友一同分享,并且在山顶上举行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
除了登山之外,放风筝也是上巳节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古代,放风筝被认为是一种祈求好运和吉祥的方式。
在上巳节这天,人们会制作各种不同形状的风筝,如凤凰、孔雀、龙等。
随着风的吹动,风筝在空中翱翔,给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欢笑。
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上巳节还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俗。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一种被称为“春节糕”的食物,它由糯米磨成粉,经过蒸制而成。
这种糕点形状独特,味道香甜可口,象征着幸福和团圆。
此外,人们还会准备一些五彩缤纷的水果和糖果,与家人和朋友一同分享。
上巳节是一个富含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也是人们表达爱和关怀的重要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亲人团聚,互致祝福,祈求健康和平安。
三月三是啥节日三月三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的“水节”。
三月三这个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祭祀山神的活动。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由于人们极为依赖山水,他们将山神视为自然灾害的调解者和保佑农作物的神灵。
因此,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山脚下,祭祀山神,祈求顺利的农耕季节和丰收的年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三月三这个节日的庆祝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祭祀山神外,还有许多与水相关的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水边放龙船,这也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据史书记载,放龙船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那个时候,人们相信扔龙舟可以驱除疫病和灾害,保佑平安和健康。
因此,他们会在节日期间动员和组织起来,一起制作龙舟并在水中放舟。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三月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放龙船外,三月三的庆祝活动还包括草地龙舟比赛、舞龙舞狮表演、水上露天音乐会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看和参加,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在一些地区,三月三还有另一种庆祝方式,那就是涂山粉。
涂山粉是一种由各种天然矿物质研磨而成的颜料。
在这一天,人们会涂抹这种颜料在脸上,化身成为各种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鬼怪。
这一活动既可以增加乐趣,也可以祈求神灵的庇护。
此外,三月三在不同地区还存在着一些独特的庆祝方式。
比如,在江南地区的苏州,人们会举行船灯游行,将成千上万盏装饰精美的船灯点亮江面,营造出迷人的景象。
而在西南地区的贵州,人们则会举行大规模的山歌祭祀活动,展现当地的山歌文化。
对于我国的许多民众来说,三月三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统的延续。
人们在庆祝活动中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亲情关怀,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总的来说,三月三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农历三月初三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十分热闹。
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三月三节日来历意义,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
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农历三月三也是通灵人士,如女巫、神汉等宴请鬼神的日子。
在这一天通灵人士常聚在一起欢庆,并摆宴席宴请鬼神,以感谢他们赋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三月三的习俗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
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
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
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
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
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三月三举家出游赏杏花“春明三月杏花香”,三月初三,举家出游,有的人家带着酒菜在郊外野餐,而这时正是迎春第一支杏花开放的时期,古有“三月杏花香”的说法,还有“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香”的说法。
实际上作为赏花来看,杏花并不算好看,但除去迎春花以外,它是“东风第一枝”开得早,农历三月已经绽放,在城市内蛰伏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春暖乍寒,人们走向郊外赏杏花成了“三月三”的一个活动了。
青岛也不例外,郊区“小水村”一带遍植杏花,城里市民去赏杏花的人群络绎不绝。
古代大姑娘、小媳妇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在三月初三结友郊游,因而人们三月三“看丽人”。
唐诗又写有:三月三日天气暖,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大中学校还有三天春假,在公立四月,农历三月三上巳日,各校安排春游,过去崂山交通不便,人们郊游去丹山一带的最多。
老舍先生的文章中就写有:春天来了,学生们忙着去逛丹山。
丹山一带是水果之乡,以杏树和桃树最多,这恰是杏、桃花开之际,几千名大中学生三月初三走向了丹山。
丹山是一个传统上特指的游览区,它从丹山到少山这二者之间的区域,两座山上都有赏花亭供游人们休息。
这一带几乎尽植杏树、桃树,从山上看下去粉白的是杏花,红的是桃花,绿的是麦苗,如大地织锦,好一幅天然图画。
从地面穿行于桃杏之间,青岛的桃花品种枝干矮,桃花的枝干触及头部,到处欢声笑语,青年女生脱去棉衣尽展青春的风采,真是“丽人行”,“桃花人面相映红”,一派春色在丹山。
读中学的时候,同朋友从市内骑着自行车去丹山一带郊游,去的时候沿着四流路过沧口转向丹山一带,中午在法海寺进午餐,下午经中韩、山东头而归,至今难忘。
有一年,电影《葡萄收了的时候》摄影组的演员们住在法海寺,有许多明星,包括于洋、张平、李百万、蔺娜等,被影迷们包围,青岛一中剧团去与他们联欢。
一中的剧团中如韩兰芳、潘霞以后也成为了影星。
在青岛,三月初三,即墨的丈二山有庙会,丈二山上有关帝庙,以此为依托形成庙会,各种商贩、小吃、文艺演出云集在庙会,是即墨“三大庙会”中人最多的,这里有许多民间工艺品,出售的七级竹鸟笼是一大特产,全国闻名。
丈二山庙会始于明代初年有近700年的历史了。
吃鸡屎藤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云南曲靖农村,同样有很多人喜欢吃鸡丝藤。
但曲靖不像琼海、北海等地会在三月三或七月初一专门吃鸡丝藤,带有很隆重的仪式的味道。
在那里,只要是鸡丝藤发嫩芽的日子,当地人家就采摘下来食用了,或用来炒肉,或是素炒,或是凉拌,就如同食普通的蔬菜一般简单自然。
放风筝“正是人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三月初三还有放风筝的民俗,风筝的来源有很多的说法。
有人说曾为战争中传递情报的功具等,但在民间是一种游戏。
大人、孩子都喜欢放风筝,有人认为是一种健身活动。
风筝的做法形形色色,难得有大的不同,许多已经成为工艺品。
人们也认为经过了冬天,应该到户外活动,所以三月初三放风筝,其实不仅这一天,可以说从上巳日到清明都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城市中楼房林立,各种电杆、电线到处都是,难以放风筝,而青岛得天独厚,有大片大片的海滩,最适宜于放风筝,所以从前海的栈桥到第一海水浴场,到汇泉广场到处都是放风筝的人,从老人到孩子一片欢声笑语。
三月三情人节在少数民族内仍保留三月三情人节的习俗。
比如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
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
所以歌会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种食俗,就是吃“春饼”,把面赶成薄薄的饼,把鸡蛋煮熟剥去皮,捣碎,有的人家还加进去蒜泥,把薄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经有了小葱,用春饼卷小葱吃。
三月三吃什么1、鸡屎藤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农历三月初三,在侨乡江门家家户户都有吃“鸡矢藤”饼的习俗。
先将其叶子洗净,与糯米一同磨碎,拌入煮溶的糖水,搓成粉团,压成饼状。
部分还会在饼面印有“福、禄、寿”等吉祥字。
用鸡矢藤叶做出的饼甘凉可口,别有风味,食后清热解毒。
2、荠菜煮鸡蛋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汉族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3、五色糯米饭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
壮家人把五色糯米饭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传说古时候壮家村寨有个青年叫特侬,外出干活总是带着糯米饭。
而山上的猴子总是把糯米饭抢去。
有一次,特侬随手扯了枫叶驱赶猴子,却发现自己掐枫叶的手被染上了黑色。
他灵机一动,回家后把枫叶浸泡到糯米饭里蒸煮,制成了黑色糯米饭。
猴子看见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以为是毒物不敢碰。
特侬吃了黑色糯米饭,口不干不燥也不腻倦,反而觉得浑身是力。
后来,壮家人都学着特侬做黑色糯米饭,后又逐渐用黄栀子、红蓝草等做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糯米饭。
4、蒿子粑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
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
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
这种美好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延续至今,演变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风俗。
做蒿子粑的蒿子,是青蒿的俗名,又名香蒿、花蒿,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能食用的野生天然植物。
春天,轻风和煦、万物复苏。
据医书介绍,蒿子有清热、泻火、利湿、解暑、平肝、安神等功效。
看来,蒿子粑“粑魂”虽是传说,祛病健身之言却是不虚。
5、薄饼农历三月初三吃薄饼,是同安人的传统习俗之一。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
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
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