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 格式:pdf
- 大小:162.52 KB
- 文档页数:4
团体凝聚力对体育运动成绩的影响分析作者:梁枫李元庆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6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00-01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综述法探究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及对体育运动成绩的影响分析。
从团队中运动员之间的相似性、人际关系在运动队队员之间、团队内部协作与团队之间的竞争在体育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并探讨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方式。
为团体在体育运动比赛过程中取得预期成绩目标,客观的发挥出团体的运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团体凝聚力体育运动成绩分析体育团体凝聚力是一个团体共同追求同一目标的动力过程,是团体人员心理特征的重要指标。
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团体项目的竞争显得越来越激烈。
一个团队要想取得优异成绩,运动队队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团体凝聚力。
队员之间的情感比较好,在训练或生活中配合比较默契时,才能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
因此,团体凝聚力对于运动团队取得很好的成绩非常重要。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查阅的文献资料包括以下内容:从2000年至2015年的《运动心理学》、《体育科研》、《体育科研》、《广州体育学报》、《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学报》、《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报》、《体育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现代管理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博硕论坛》、《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团体凝聚力与体育运动成绩的关系团体凝聚力是一个运动团体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要求。
研究表明:运动团体的凝聚力和运动效率高了,在比赛中就能正常或超常的发挥出比赛水平,拿到一个满意比赛成绩。
成员之间若比较喜欢进行交流和沟通,运动团队各个队员参加比赛的主动性越高,就会有利于团队目标的实现。
(二)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1.个体队员间的相似性研究表明:当运动队的队员在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相似时,它将能使团队凝聚力增高。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人生态度取向与翻译的选择及策略 ——谈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作者:葛校琴, 季正明作者单位:葛校琴(南京大学外语学院,), 季正明(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刊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年,卷(期):2001,24(4)被引用次数:12次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19922.郭章翻译名家研究 1999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9994.刘志学林语堂自传 19945.罗新璋翻译论集 19846.沈复浮生六记 19997.徐同林中国文学人文风景 19998.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m Theories 19939.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19951.卞建华.BIAN Jian-hua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05(1)2.孙会军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3)3.何萍浅谈译者的文化态度与翻译策略的选择——评析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09(8)4.杨柳.张柏然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5.翟红梅.张德让.Zhai Hong-mei.Zhang De-rang翻译适应选择论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9(2)6.郎江涛.王静林语堂译学思想述评[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9)7.俞兆平.Yu Zhaoping论林语堂浪漫美学思想[期刊论文]-天津社会科学2010,1(1)8.黎土旺.Li Tuwang文化取向与翻译策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之比较[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9.薛军伟.XUE Jun-wei言无达译——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中的问题[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4)10.刘芳汉语文学作品英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兼评林语堂在《浮生六记》中的文化翻译[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4)1.王友琴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以《浮生六记》的文化词翻译策略为例[期刊论文]-琼州学院学报2010(3)2.王立英.孙琳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原因[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6)3.葛校琴古本今译的历时阐释[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3)4.边莉娟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的翻译策略——评析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期刊论文]-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5.王友琴从林语堂的“文化变译”看文学翻译中的改写[期刊论文]-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5)6.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 2006(3)7.刘福莲《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6)8.王素敏试论影响翻译策略的文化因素[期刊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9.张燕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红楼梦》两英译本对比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10.尹昌莉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和诗学操纵:林语堂翻译活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11.杨柳.张柏然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10)12.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学位论文]博士 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jfjwgyxyxb200104019.aspx。
第26卷 第1期2007年3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1Xi’an Univ.of A rch.&Tech.(Social Science Editi on)Vol.26 No.1M ar.2007【建筑文化】近十年国内建筑学与风水相关诸方面研究述评韦宝畏①②,许文芳②(①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②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风水,作为中国建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倍受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过去的10年里,风水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其研究述评却不见于文,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建筑学与风水相关诸方面研究的综述,发现其呈现出研究面广和研究论题与现实紧密结合等显著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应用性研究不够等现实问题。
关键词:建筑学;风水;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T U-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92(2007)01-0056-06Revi ew of Do mesti c Architecture with Geo mancyRel ated Aspects Over the Last10YearsW E I B ao2w ei①②,XU W en2fang②(①J ilin I nstitute of A rchitecture&Engineering,Changchun130021,China;②North west Nor mal 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Abstract:A s an i m portant field of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architecture,the study of Geomancy has al w ays catched scholars cl ose attenti on.Over the last10years,re markakle achieve wieu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is field,but fe w revie ws on it have been published.This paper gives a revie w on the domestic architecture with Geomancy related as pects over the last10years.W e have discovered re 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firstly,the re2 search as pects are very wides p read,secondly,both research questi on and reality are cl osely correlaed.A t the sa me ti m e,there are als o s ome realistic p r oble m s,f or exa mp le,the utility research is insufficient,etc.Key words:architectu re;geo m ancy;research;revie w “风水”,是一种传统文化,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古称堪舆。
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名单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地球科学地学前缘第二军医大学学报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测绘科学技术学报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地质科技情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分析科学学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医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工业工程与管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海军工程大学学报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湖南中医学院学报华北电力大学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兰州理工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燃烧科学与技术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上海水产大学学报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实用临床医药杂志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体育学刊天津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现代地质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新疆农业大学学报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应用科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国儿童保健杂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有线电视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安徽理工大学学报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与冶金学报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草原与草坪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大连海事大学学报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大连水产学院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东华理工学院学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电子工程学院学报都市快轨交通防化学报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仿生工程学报工程设计学报公路与汽运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贵阳医学院学报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河南中医学院学报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后勤工程学院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州师范学院学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吉林化工学院学报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金陵科技学院学报军事通信技术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辽宁中医杂志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医药学·蒙古文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文版)内蒙古医学院学报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南昌大学学报(理学版)南京邮电大学学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潜艇学术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理工大学学报韶关学院学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实验室研究与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武警医学院学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泌尿外科杂志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信息工程大学学报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烟台大学学报药学进展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镇江高专学报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中国计量学院学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中国兽医学报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外公路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自然杂志。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jgzy@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ccdx@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cdxuebao@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sdxb@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xb238@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tjdxxb@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xuebao@ byi2001@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njzyxb@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scxzxyxbao@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TSXB@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hzsw@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njdxxb@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zglb@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SWDS@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yvdx@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b_skb@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bsk@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kbjb@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gjxbs@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uebao@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sk2002@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gxss@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bxuebao@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bwk@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kxb@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hbsx@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uebao@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ldjournal@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shekexuebao@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xb3381@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hysz@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kxb@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oxbwk@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jnsh@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bskb@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lzy@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bzsb@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xbsk@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sysg@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sdcbs@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bsk@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XBDR@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ccxbrwsh@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uebao@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xuebao@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yzxb@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ycgb@榆林学院学报 ylgd@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uebao@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bsk@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bkbjb@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qust_xb@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xuebaorw01@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ycsz@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hekexb@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wkxb@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xbwk1@ xyxb2006@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XTU@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xbswist@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skxb@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xzmz@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uebao2606@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uebao@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xuebao@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bsk@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xbrwb@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djsfxy@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dxbs@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政治、教育学xb1962@ 管理学、历史、文学xuebao000@ 哲学、经济学 1988xb@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ldxyxb@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bsk@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yxxb@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kxb@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kxb@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xbzs@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uebao@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xuebao2261@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yysz@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kxb@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bwk@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ed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woshi909@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uebao@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uebao@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xb@德州学院学报 dzxyxb@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js@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yjzx@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bjb@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hysyxb@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xb@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xuebao@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xbedu@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tctxb@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xuebao@临沂师范学院学 lysyxb@平顶山学院学报 pdsz@ pdsuxb@ 钦州学院学报 qzyxyxb@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wbjb@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6yrx@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cecxbb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sqsyxbbjb@石家庄学院学报 sszk@绥化学院学报 WZF281@台州学院学报 journal@唐山学院学报 xuebao@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TSSY@铜陵学院学报 tlxyxb@潍坊学院学报 journal@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xuebao@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xysyxb@ xysyxbwk@孝感学院学报 xgxyxbbjb@ xgxyxb@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YZSF@许昌学院学报 xcxy.xb@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ybsf@宜春学院学报 yichuncollege@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xb3041@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huzhonghua@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xuebao@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zzszxb@运城学院学报 xuebao@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yxsyxb@ ghj@邢台学院学报 xtsf@襄樊学院学报 xfxyxb@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wnsyxb@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wangqian4870@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ts_xuebao@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tyjyxyxb@宿州学院学报 szxyxb2004@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srxb@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bjb@泉州师范学院学 xb6677@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xuebao@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nbddxb@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nysyxb@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xkjsyxb@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xuebao@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xddxb@ jxddxb@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xbbjbu@怀化学院学报 hhxyxb007@衡水学院学报 xb@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hs_xb@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xb912@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xuebao2006@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zsxb@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gnsy@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flsyxb@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xuebao163712@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长治学院学报 jdns@滨州学院学报 bzsx@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assfxyxb@ assfxyxb@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xuebao@。
1.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bbjb999@2.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ahdzxxzyjsxyxb@3.《安徽工业大学(社科版)》xbskb@4.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xuebao@5.《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ahttcxb@6.《安徽教育学院学报》ahjy-xb@7.《安徽理工大学学报》xuebao@8.《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ahndskxb@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ahsd@10.《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sdxyxb@11.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amcxbb@12.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xuebao@13.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asgt@14. 鞍山市师范学院学报assfxyxb@assfxyxb@15. 宝鸡文理学院杂志社bjwl@16.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xuebao@17. 《北华大学学报》bhdxxb@18.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xuebao@19.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xuebaosk@2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bhskxb@21.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kxb@shekexuebao@22.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bjgy@23.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bfxbsk@24.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bjjx@25. 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bjcaimao@bjb@26. 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27.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ielei@28.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xuebao_6256@29.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btjy-xuebao@30. 渤海大学学报woshi909@31. 《昌吉学院学报》cjxy@cjxykyc@32.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k@33. 《长春大学学报》xueb@34.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xb503@35.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zqspc@36. 长沙大学学报xbbjb@37.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dlxysk8185@38. 《巢湖学院学报》chxyxb@39. 成都大学学报cddb@40.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cdjy@41.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skbjb@42.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cdxuebao@43. 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dzybianjibu@44.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zhiyansuo@45.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46.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j@47.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dljy@48.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xuebao@49. 德州学院学报dzxyxb@50.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dswkxb@51. 《东华大学学报》xuebao@52.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skxbzf@53. 《鄂州大学学报》ezdxxb@54.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pypxb@55.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edj@56.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xbyznu@57.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rxyxb@58.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sk2002@59.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GSXB@60.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gnsy@61.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CRTVUJ@6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zsxb@63.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gdjzyxb@64.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xb@65.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gdyoung@66.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GGB@67.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xb3260122@68.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gxql@69.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gxss@70.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xb@71.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gzjyxyxb@72.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loocy-wppd@73.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gzsdxb@74. 哈尔滨学院学报xuebao0451@75.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zhubian@76.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xbwk@77.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sunaimin@78.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hs_xb@79.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hsyxuebao@80.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杂志社hfgs@81.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职业学院学报》hbgc1886@82.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只接受在线投稿/social/ch/index.aspx83.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aojiaosuo@84.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xuebaobianjibu1@85.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xueb@86.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shekeb@87.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xbbjb@88.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skxb@89.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hnzfxyxb@90.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xbbjb@91.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hljb@92.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社hysyxb@93. 《红河学院学报》hhu364821@94.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hlbrxyxb@95.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dppd@96.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xb-sk@97.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hbsx@98.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exyxb@99.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gzls@;zlsh51@100.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yyszxb@ yyszxb@101.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PY1719@102.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hgbjb@103.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HGZJ@104.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xb@105. 淮海工学院学术期刊社xuebao@106.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rxyxb@107.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bjb@108.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xb@cddxxb@109. 新疆兵团党校学报btwf@110.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6yrx@111. 《四川教育》scjy200@112.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yxsyxb@;ghj@113. 山西省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llxk@ (邮箱无用)114. 《康定民族师专学报》xhbjb@115. 《保山师专学报》bsszxb@116.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117.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nauxb@118.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xuebao@119.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dlb@120. 中北大学出版部xbsk@12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xb3381@122.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uebaso@123.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twhliu@124.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kxb@12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xb03@126.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hdxbzsb@12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ssust@128. 《怀化学院学报》hhxyxbsk@(社科),hhxyxbzk@(自科),129.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xuebao2261@130.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bjb2004@131. 淮海工学院学术期刊社xuebao@13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xbbjbu@133.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hysz@134.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xuebao@135. 黄山学院学报hsxbhdm@136. 吉首大学学报skxb@137.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xbzs@138.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xbbjb99@139.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hwxb@140. 嘉兴学院学报jxxyxb@141. 嘉应学院学报JYUJED@142. 《江汉大学学报》xbbjb@143. 江南大学学报Jdrwxb@144. 《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skxb@ (现在只能在线投稿)145.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xbskb@146.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xuebao@147.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tctxb@148.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skxb@149.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xddxb@jxddxb@ 150.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wuebao8309741@151.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xkjsyxb@152.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jxndsk@153.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Jxsasb@154.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jxxzxyxb@155. 河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学报skxb@156.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xbbjb@157.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wkxb@158.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xuebao@159.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iaowang22@ (邮箱无用)160.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kssb@161. 开封大学学报xb@162.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ss@163.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xbsk@164.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lfsyxb8536@ (无用)165. 《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llxx2001@166. 《丽水学院学报》lsxyxb@167.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b@168. 《凉山大学学报》ldjwccmp@ (邮箱无用)169. 《聊城大学学报》ldxbs@170.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lysyxb@17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llxyxb@172. 《洛阳大学学报》ldxb@xuebao@173.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wkxb@或lkxb@174.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zyxbbianjibu@175. 茂名学院(更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gdshxb@176.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mysyxb@177.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njsyxb@178.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gelxbsk@179.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nmndskxb@nmndxbsk@180.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Sankan@181.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njybjb@182.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xbzsb@183.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184.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xuebaotang@185.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nyxb_sh@186.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xbskb@187.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xb@188.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nzd@189.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xbjkb@190.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hyxb@191.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ntzdxb@ (同时需纸质版寄送)192.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nysyxb@nysf@193. 宁波大学学报xbrwb@194.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nbddxb@195.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btpxb@196. 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machb@NXDX@197. 攀枝花学院学报xuebao@198. 《平原大学学报》pdxbbjb@199. 《莆田学院学报》ptxyxb@200.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pyjy@201.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qdxb0452@202.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qnsyxb99@203.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qdds@204.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205.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b@206.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xuebao@207.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wbjb@(文科)lbjb@(理科)208.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xb6677@209. 《三峡大学学报》1.文学、语言、教学与管理等,联系人:杨老师yangyong888@;2.历史、文化、体育等,联系人:刘老师lzb9212@;3.思政、社会、外语等,联系人:赵老师xlzhb@;4.法律、经济、移民、经济管理等,联系人马老师e-mail:mjp658@ 210.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xuebao@211.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gaojiao@212.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dxxb59@213.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b@214.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6yrx@215.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qks@216.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sxqgy_kyc@217.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bjb@218.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slgxb@219.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sxqg@220. 《汕头大学学报》ybweng@22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sqsyxbbjb@22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kxb93@223. 《上饶师院学报》srxb@224. 韶关学院学报sgxyxbbjb@225. 邵阳学院学报syxyxbskb@226.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xuebao@227. 《沈阳大学学报》sydxxb@228.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uebao@229.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在线投稿/new.asp?id=3 230.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wkxb@231.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csdzs@23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huzhonghua@233.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shekexb@234.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YYS@235.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236.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zngdxb@23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zqxb@238.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xuebao@239.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xuebao962@240.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zzhyxb@241.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xb@242.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zsdxb_cn@243.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zjsdxbskb@244.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xbbj@245.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zhangy@246.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bbj@247. 《肇庆学院学报》xbbjb@248.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ynnups@249.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ynmyxb@250.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ynufe@ynufe@251.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xuebao@252.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grylz@253. 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skxb@254.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uebao@255. 《石河子大学学报》sdzsbxb2001@256.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bianjisi@257.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ssxb206@258.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999www@259.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syjyxyxb@260.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ylj6688@261. 《岳阳职业技术学校学报》yyzyxb@262.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yxsyxb@;ghj@263. 《榆林学院学报》在线投稿/264. 《宜春学院学报》Yichuncollege@ jxycxyxb@(文)(无用)265. 《宜宾学院学报》ybxyxb@266.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yxb-kt@267.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a0432-yn@268.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kylvtc@269.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xuebao@270.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yzjy222@271. 扬州大学学报xuebaorw01@272.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bskb@273.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ybsf@274.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ycsz@275. 盐城工学院学报ycgb@276. 延边大学学报shekexb@277.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yajyxb@278.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xuebao@279.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uebao@280.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xxuebao@281. 邢台学院学报xtsf@ (无用)282.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xbwk@283.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sdxb1980@284. 新疆大学学报xuebao@285.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YZSF@286. 孝感学院学报(更名为湖北工程学院)在线投稿:8080/xgxb/ 287.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fzy@288. 《襄樊学院学报》xfxyxb@289. 湖南科技大学期刊社xuebao@290. 《湘潭大学学报》JXTU@291. 湘南学院学报xuebao@292.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xysyxb@ xbbjb@293.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xmjy@294.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wkxb@295.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85522071@296.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xbswist@297.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gjs@298.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xzmz@299. 《西藏大学学报》zdxb@3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2606@301.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xbmz0931@xbmz@302.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aojs@303.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XBDR@304.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305.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wlxbsk@306.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skxb@30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zkjds@30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bsk@.309.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310.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wkdskxb@311. 五邑大学学报journal@312.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wlmqzydx@313.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kych-8812@314.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xuebao@315. 《温州大学学报》xuebao@31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xb@wolf@317. 《潍坊学院学报》journal@318. 《皖西学院学报》wxxyxb@319. 《天水市行政学院学报》TSXB@320.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TSSY@321.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tjttu_xbbjb@;xbbjb@ 322.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techedu@323.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TZFG@324.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jsdxb@325.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稿件一般不超过6000字xuebao525@ 326. 泰山学院学报xuebao@327.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dsyi@328.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sk@329. 《太原市教育学院学报》tyjyxyxb@330.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szjy2003@331. 《苏州职业大学学报》xb@332.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jxsdxb8031_cn@333.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gnsfxyxb@gnsy@ 334.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wuebao8309741@335.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xbkyclgc@336. 《上饶师院学报》:srxb@337. 《宜春学院学报》Yichuncollege@Yichuncollege@ycyz06@338. 《新余高专学报》:xygzxb@339.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xb@340.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341. 《江南大学学报》:Jdrwxb@342. 《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skxb@343.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lygszxb@344. 南京师大学报:wkxb@345. 苏州大学学报:sdcbs@346.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xuebao@347.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uebao@348. 盐城工学院学报:ycgb@349.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ycsz@350. 扬州大学学报:xuebaorw01@ 部分教育类期刊和学报地址351. 比较教育研究bjb@352.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jypl@353. 复旦教育论坛jylt@354. 高等教育研究gjbjb@355. 高教研究与探索bianjibu@ 356. 教育探索info@357. 教育科学研究Esr1203@358. 教育导刊JYDK@359. 教育参考Jyck2002@360. 教育发展研究eduyj@361. 教育研究jyyjzz@362. 教育科学Jykx915@363. 教育与职业Zazhi1917@364. 教育与经济JYJI@365. 江苏高教jsgjzjs@366. 江西教育科研YANG@ 367. 教师博览jsbl@368. 课程教材教法maed@369.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ysbjb@ 370. 师范教育sfjyzzh@371. 上海教育科研Shanghai-edu@ 372. 上海教育Sh_education@37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adge@374. 学前教育研究xqjyyj@375. 语文建设ywjs@376. 职业技术教育yzjyjxlh@377. 中国大学教学zgdxjx@378. 中国教育学刊ziyx@379.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cvte@ 380.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xqz@es.shec,381. 中国高教研究Cher1234@382. 中国高等教育gdjy@383. 中国成人教育zcry@ 384. 中国研究生bjb@385. 中国特殊教育cjse@386. 教育传播与技术chong@387. 教育信息化mis@388. 教育信息技术gddjzz@389. 电化教育研究aver@390. 教育技术研究etr@391. 信息技术教育teacher@392. 现代教育技术xdjyjs@393. 现代远距离教育yyc@394. 远程教育杂志zz@395.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itedu@396. 中国电化教育cet@397. 中小学电教edu@398. 中国远程教育chinadisedu@chinadisedu39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assd@400.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swkxb@40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kxb@402.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Gxss@403. 贵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gzsdxb@40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xbjk@405.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hunnu@406.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nmjx@407.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xbjkb@408.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lsxbwk@ 自然科学lsxblk@ 409.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03@410.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HNSK@411.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xsdb8031_cn@412.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iaoyub@413.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wkxb@414.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uebao@415.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uebao@416.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SLXS@417.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c@41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uebao@419.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Ssxb206@420.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dxb1980@421.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TJJK@422.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sdxb@423.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wkxb@424. 西南教育论丛xnjylc@425.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uebao@426. 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zjsdxbskb@427.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ahjy-xb@428.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bjjx@429.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xb@430.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liugongmao@431.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版)zhiyejiaoyuban@432.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hsyxuebao@433. 江西教育学院xuebao8309741@434.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SJB@435.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ntxuebao@。
第25卷第2期2007年3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Journal of Quanzhou N ormal Univer sity(Natural Science)Vol.25No.2M ar.2007析相光度法测定食品中微量铜的研究李国清,林玉妹(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摘 要:在pH为9.0的N H4Cl NH3 H2O缓冲介质中,研究了Cu() 苯基荧光酮(PF) T rito n X 100析相体系的最佳显色条件及其吸收光谱的分析特性.结果表明,Cu() PF T r iton X 100胶束溶液在95!下加热1h,配合物即被T r iton X 100相完全富集,其最大吸收峰为546nm,铜含量在0.5~8 g/5ml,符合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为4.7∀104L mol-1 cm-1;并尝试以氟化钾、酒石酸钾钠、柠檬酸钠为掩蔽剂,应用于食品中铜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关键词:苯基荧光酮;析相光度法;铜#中图分类号:O65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07)02-0065∃03析相光度法[1,2]的特点是将分析测试过程中的显色、分离、富集融为一体,与胶束增溶法比较,此方法灵敏度更高,选择性更好,同时条件宽容,仪器设备简单,适用于微量金属的测定[3,4].本文采用苯基荧光酮作显色剂[5],研究了Cu() PF T ritonX 100析相光度体系,建立了直接测定食品中微量铜的方法.1 实验部分1.1 试剂与仪器1.1.1 试剂 Cu()标准溶液为4.0 g/m l[6];苯基荧光酮(PF)溶液浓度为0.04%;NH4Cl NH3 H2O缓冲溶液(pH=7.5~10.0按文献[6]配制);Tr iton X 100溶液20%(W/V);混合掩蔽剂(5.0g氟化钾,2.5g酒石酸钾钠,2.5g柠檬酸钠用水配成250ml溶液);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配制试剂及实验用水均为二次蒸馏水.1.1.2 仪器 721-E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0.5cm比色皿;pH S-3C数字酸度计(杭州东星仪器设备厂);SC-15数控超级恒温槽(宁波海曙天恒仪器厂);BS224S电子天平(北京塞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1.2 实验方法取Cu()标准溶液5ml于50m l析相管中,加水至35ml,加2.5ml混合掩蔽剂,3.0m lpH为8.5的NH4Cl NH3 H2O缓冲溶液,3.5ml20%T riton X 100,1.0m l0.04%苯基荧光酮,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并置于95!恒温器中加热析相60min,取出析相管,稍冷,立即吸弃上层清液,用水稀至5.0 ml,微热摇匀,10min后于波长为546nm处,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其吸光度.2 结果与讨论2.1 配合物吸收光谱特性按实验方法,绘制配合物对空白试剂和空白试剂对蒸馏水吸收光谱,其中,图1中空白试剂吸收光#收稿日期:2006-11-18作者简介:李国清(1965- ),男,副教授,福建莆田人,从事环境分析化学研究.基金项目: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Z200236)谱(蒸馏水做参比);配合物吸收光谱(空白试剂做参比).由图1可知,形成的三元配合物Cu( ) PF Triton X 100的最大吸收峰波长为546nm.图1 吸收光谱 图2 pH 值的影响2.2 测定条件的确定2.2.1 酸度对析相显色的影响 按照上述实验方法,改变酸度进行测定,结果(如图2)表明:Cu( ) PF T rito n X 100析相显色最佳酸度为pH 等于8.0~9.5.因此,实验选pH 为9.0的NH 4Cl NH 3 H 2O 缓冲溶液来控制体系酸度.2.2.2 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改变缓冲溶液用量,测定相应吸光度.结果(如图3)表明:缓冲溶液用量在2.5~ 4.5m l 之间时吸光度最大且恒定,故实验选用3.5ml.图3 缓冲溶液用量的影响 图4 苯基荧光酮用量的影响2.2.3 苯基荧光酮用量的选择 按照实验方法,加入不同量的0.04%PF,测定相应吸光度,结果(如图4)表明:实验选用1.5m lPF 时,吸光度达最大.2.2.4 T riton X 100用量的选择 改变Triton X 100用量,测定相应吸光度.试验结果(如图5)表明:Triton X 100用量在3.5~5.5m l 范围内吸光度较为稳定,从实验效果和节省试剂二方面综合考虑,本实验选用T riton X 100用量为4.0ml.图5 T rito n X 100用量的影响 图6 工作曲线66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年3月2.2.5 温度、时间的影响 按照1.2的实验方法,分别固定析相温度和时间,观察析相情况.结果表明:当析相温度为85!时,2h 析相不完全;90!时,1.5h 析相完全;95!时,1h 析相完全.为节省析相时间,本实验选用95!析相1h.2.2.6 配合物的稳定性 析相后,将配合物放置不同时间后测定相应吸光度,结果表明:配合物放置15min 后吸光度达最大,而且在1.5h 内基本稳定不变.2.3 工作曲线按照实验方法,分别加入一系列不同量的铜( )标准溶液,析相后测定吸光度,可得工作曲线(如图6),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 =0.0756x +0.0018(x 单位: g/5ml),相关系数为r=0.9989,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 4.7∀104L mol -1 cm -1,铜含量在0.5~8ug /5m l(即0.1~1.6 g ml -1)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进行空白实验(n =10),s =0.00422,检出限 =3s/k =0.167 g /5m l.2.4 共存离子的影响在所选定的实验条件下,对于4.0 g 的Cu( ),误差不超过5%时共存离子的最大允许量(以mg计)为:K +、N a +、NH +4(1.0);M n 2+、Al 3+(0.25);Cr 3+、Zn 2+(0.1).3 样品分析3.1 试样制备花生仁:取样约10g ,用自来水清洗几次,再用二次蒸馏水洗涤3-4次,于100!左右烘干备用.取一定量干燥花生仁于研钵内,研磨至碎末.准确称量4.000g 于30ml 坩埚中,小心地在电炉上低温炭化完全,移入马弗炉中,在500!左右灰化3~4h,取出冷却至室温,残渣为白色.若其中有黑渣,则滴加几滴H NO 3(1+5)润湿,继续灰化.白色残渣以H NO 3(1+5)浸取,中和至近中性,定容于50m l 容量瓶.3.2 试样分析及其标准回收取5m l 样品于50m l 析相管中,按确定的实验方法测定吸光度,从工作曲线上查得Cu( )含量,以此计算样品中含铜量,分析结果见表1.表1 花生仁样品分析结果( g/g)样品测定值/ g 标准偏差/%加入量/ g 加入测得值/ g 回收率/%含量/ g/g PS 法14.03 2.170.5 4.5195.110.0824.021 4.9498.010.0634.07 1.55.59101.310.1544.052 6.10102.510.125 4.02 2.5 6.4998.810.054 结论采用Cu( ) 苯基荧光酮(PF) T riton X 100析相体系的分析方法对铜含量在0.5~8 g/5m l 范围内的检测结果符合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为4.7∀104L mol -1 cm -1,尝试以氟化钾、酒石酸钾钠、柠檬酸钠为掩蔽剂,测定食品中铜含量的结果令人满意.参考文献:[1] 周发连,刘峙嵘,刘云海.铁( ) 5 Br PADAP 乳化剂OP 体系析相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应用研究[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0,23(4):1-5.[2] 周发连,曾 峰,宋金如.Fe(11) 5 Br PADAP Tri tonx 100析相光度法测定痕量铁[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1,14(2):189-194.[3] 姜春秀,田志茗.铬天青S 析相光度法测定痕量铝[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21(1):31-33.[4] 崔昆燕,曾 锋.铀(VI) 邻氯苯基荧光酮 Tr iton X 100析相显色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分析实验室,2000,19(5):34-36.[5] 潘教麦,李在均,张其颖.新显色剂及其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6] 张铁垣.化验工作实用手册[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下转第74页)67 第2期李国清等:析相光度法测定食品中微量铜的研究74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年3月[3] GRASES F et al.Deter mination of cop per and mercury based on their catalytic effects on th e autoxidation of2,2%-dipyridylk etoneh ydraz on e[J].Anal.Ch im.Acta,1980,119:359-365.[4] 冯秦玲,程定玺,张桂恩.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铜[J].分析化学,1995,23(10):1230-1234.[5] 陈四箴.动力方法概况[J].分析化学,1978,1(6):42-58.[6] 袁 宏.碘-四氯化碳萃取光度法间接测定食品及水中痕量铜[J].预防医学论坛,2005,11(5):569-570.[7] 范文秀,张玉泉.2%,7%-二氯荧光素荧光光谱法测定饲料中微量总砷[J].光谱实验室,2005,22(2):347-349.[8] 朱展才,朱红斌,汪 静.异硫氰酸荧光素荧光法测定痕量铈[J].分析化学,2001,29(10):1234-1234.[9] 朱展才,许文伟,汪 静.氧化还原荧光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J].分析化学,2001,29(8):941-943.[10] 苑宝玲,林清赞.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J].分析化学,2000,28(6):692-695.Flu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Copper Ionin Water With4,6-DibromofluoresceinWENG Wen t ing(School of Chem.&Bio science,Q uanzhou No rmal U niver sity,Fujian362000,China)Abstract:A fluorimetric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 r microdetermination of copper ion in w ater w ith 4,6-dibrom ofluorescein.It%s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s that Cu2+can ox idize I-and generate element iodine at pH=3.0~ 4.0,and I2can reacte w ith dibrom ofluor escein and make the fluorescence being quenched.T he mechanic of r eaction is discussed and w av elength of the so lution system%s fluorescence em ission is em=531nm.T he calibration g raph is linear over the r ange12~170 g/m L w ith the equa tion!I F=0.3473C+1.5466(C: g/mL),r=0.9989.and the detection lim it is5.3 g/mL.The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copper ion in the w ater w ith a satisfactory results.Key words:4,6-dibromo fluorescein;fluorimetric method;iodine;co pper ion(上接第67页)Study on Containing of Copper by Phase separation PhotometryLI Guo qing,LIN Yu mei(Schoo l o f Chem.&Bioscience,Quanzhou N or mal U niv ersity,F ujian362000,China)Abstract:The optimum co ndi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bsorptio n spectrum of the phase separation and chro mom eric reaction of copper w ith2,6,7 trihydr ox y 9 phenyfluo rone in the presence o f T riton X 100are studied.In pH9.0NH4Cl NH3 H2O buffer medium,the com plex can be enriched in T riton X 100phase by heating for1h at95!.The max im um absorptio n of the complex lies at546nm.Beer%s law is obey ed w ithin0.5~8 g/5m l Cu()w ith apparent mo lar absorptiv ity of4.7∀104L mo l-1 cm-1.The proposed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determ inatio n of tr ace copper in food samples w ithsatisfactory results in the presence of a m ix occult reagent of potassium fluoride,sodium citrate and po tassium sodium tartrate.Key words:pheny fluorone;phase separation photom etry;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