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中的另类考据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169.50 KB
- 文档页数:3
鉴别古画最简单方法
要鉴别古画,可以参考下述简单的方法:
1. 观察图像细节:古画通常具有精细的细节和纹理,因此观察图像的细节是鉴定古画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面部、手部、身体和背景的细节,如线条、阴影、颜色和纹理等,以判断其年代和作者。
2. 检查画布和颜料:古画通常使用古老的颜料,如矿物颜料、植物颜料和动物颜料等,这些颜料通常具有不同的颜色和光泽。
可以检查画布和颜料是否完整,是否有任何损坏或磨损,以判断其年代和保存状况。
3. 比较图像:可以将不同年代的古画进行比较,以判断其风格、技术和细节的变化。
现代艺术作品通常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复杂的细节,而古画则更注重意境和表达。
4. 研究历史和作者:了解古画的背景和作者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古画是由著名的画家创作的,如唐代的李白、杜甫和王维,宋代的苏轼、辛弃疾和苏轼等。
通过研究这些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古画的价值和年代。
5. 借助工具:现代科技可以帮助我们鉴定古画,如X光扫描、紫外线扫描和红外线扫描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画中的细节和材料,并确定其年代和保存状况。
虽然这些方法可能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它们是鉴定古画时可以参考的一些简单的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古画的历史和价值,帮助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些文化遗产。
古书画的摹制艺术探究摹制是中国传统绘画技艺中的重要部分。
它是指画家在研究古代书画名作的基础上,通过模仿、跟踪与再创造,来继承和发展古代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
摹制不仅是对古代艺术的尊崇与致敬,更是画家自我修养、提高自身技艺的一种重要方式。
古书画的摹制艺术,既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是中国绘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古书画的摹制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很多著名的绘画家都是通过不断地模仿古人作品,才得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在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比如最有名的“古人画不易,砥砺终三老”这句话正是对摹制这种技艺的最好解释。
在宋代,文人墨客的绘画理论和实践把摹制艺术提到了新的高度。
苏轼在其著作《爱莲说》中提出“描摹不作题目,作道者生效而成”。
赵孟頫《张伯简墓志铭》中写道:“师法先圣,门人亦传。
”可见,在古书画的摹制艺术中,摹与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除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古书画的摹制艺术还对中国绘画传统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传统的绘画技法与审美观念却是需要不断传承与发展的。
通过对古书画的摹制,可以使画家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传统技法与表现方式的掌握,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丰富了自己的创作方式,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内容。
古书画的摹制艺术也有助于传承古代绘画家的艺术语言和创作精神,使这些古代名作得到更为丰富的延续和发展。
古书画的摹制艺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摹制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画家需要对名作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掌握其笔墨技法和意境内涵,这就对画家的耐心和毅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摹制古书画的过程需要画家具备相当的绘画功力和理论基础,在素描、构图、用墨等方面都需要有深厚的造诣,这就对画家的绘画功底和理论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摹制作品的真实性和原作相比的程度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古画收藏鉴定方法古画,是一类古玩品。
或者说,是古朝时期所流传下来的。
它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赏析价值。
下面是精心为你的古画收藏鉴定方法,一起来看看。
传统的方法主要是目鉴和考证两种。
近世随着科技的开展,考古学中已利用14碳来测定文物材质的年代,如陶瓷、青铜等,但不适用于书画;利用电脑储存住处来协助鉴定,也尚未付诸实践。
因此,鉴和考仍然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鉴” 就是比拟,“有比拟才能有鉴别”。
比拟是指实物间的比拟,真迹与真迹比,同时代或同一人作品之间相互比,从中寻找共同点;真迹与伪品比,不同时代或不同人作品之间相互比,从中找出相异点。
通过反复比拟,就能逐步掌握时代、个人的风格特点。
因此,多看实物,多作比拟,是提高“目鉴”水平的关键。
同时,观看、比拟实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通过比拟找出其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某时代、画家、作品本质方面的特征,这样才能在心目中牢固地形成准确鲜明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之“样板”,以此作为以后鉴定的可靠依据,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检验、修正、充实、从而到达更客观科学的认识,目鉴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
诚然,以目鉴定真伪的先决条件必须是该时代或该画家的存世真迹多,鉴者见得也多,有实物可资比拟。
“考”就是考证,即借助于画家传记、书画著录、有关诗文、历史知识等等文献,对作品与之关联的某些问题作一番考证,以此来判断真伪。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考证能起一定作用;一是真迹存在甚少的画家或时代,目鉴缺乏必要的比拟条件,而相关的文献资料却比拟多,通过考证往往能对鉴定起作用,如唐、五代的诸多作品。
二是有条件依靠目鉴的初步来判定,但仍有某些问题存疑,这就需要通过考证来进一步解决。
如上海博物馆所藏的题为赵孟俯所绘《百尺梧桐轩图卷》,经专家目鉴,“吴兴赵孟俯”款识笔法滞涩,为裁去原款所补添的伪款,但绘画精雅,当属元人之作,画后七位元末名家题诗亦为原跋真迹。
然此图尚有一些问题没有弄清:本幅无上款,不知图的主人公是谁?画、跋俱真,为何要截去原款,补添伪款?傅熹年先生在“元人绘《百尺梧桐轩图》研究”中对此图作了进一步考证,使上述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解密中国书画造假作者:宗禾来源:《齐鲁周刊》2015年第33期中国画的“造假”自古有之,分刻意和非刻意两种。
这与中国画的传承有关,任何一位中国传统的书画家都是从学习古人开始,历代书画大家都经历过“摹古”的阶段。
比如近代书画大家张大千即为“造假”高手,其临仿的石涛曾骗过著名书画家、收藏家黄宾虹。
但张大千所谓的“造假”是其研究仿古的副产品,属于非刻意造假。
但是历代也有大量为了利益而刻意造假者,尤其是到了现代,随着近现代书画大家作品价格的提升,更是滋生了一大批书画造假者。
书画作伪自古有之。
纵览中国书画史,收藏与作伪始终是相伴相生、形影不离的。
书画作伪始自两晋,缘于当时涌现了一大批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书画名士如王羲之等人,他们的书画一时成为人们竞相购藏与赏玩的对象,赝品也应运而生。
有唐一代,复制与临摹成为一种时尚,它更多地体现为书画传播与学习的一种手段。
宋元时书画造假渐多,至明清两代则作伪复古成风,民国时期书画造假更是盛极一时。
解放后,书画作伪曾一时销声匿迹。
近十余年,随着国内收藏热的兴起又再度卷土重来。
尤其是艺术品拍卖市场设立以来,书画赝品伪作层出不穷,充斥市场,其花样之翻新,手段之众多,伎俩之丰富,堪称前无古人。
当今市场上的书画造假手段虽名目繁多,但大体可将其归纳为如下十种,即:原样克隆、改头换位、移花接木、东拼西凑、面壁生造、上款唬人、藏印蒙骗、题跋欺世、著录伪装、“家属”提供等。
从“克隆”到“手术”:如何营造“陌生感”目前市场上最常见、数量最多的伪作即所谓“原样克隆”,以真迹为本照搬照抄,克隆复制。
因有所本,故与真迹相比如出一辙,若双胞胎兄弟一般:或在真迹基础上稍加改动,但在整体面貌上仍大同小异、并无二致。
该类赝品通常只注重外形的模仿,在布局构图、用笔设色等方面皆十分相似,但每每顾此失彼,有形无神。
细加比对,真伪一目了然。
由于买家日渐成熟,克隆品已显得过于幼稚,易露马脚。
因此,许多仿造者开始对真迹进行一番“手术”,或改变方向位置,或颠倒、错位、移动,或增添、删减,使加工出来的伪作焕然一新,以达到令买家产生陌生感、不辨真伪的目的。
宋代花鸟画精选:古画技法析览宋代的花鸟画是中国画的重要分支,它以精致的绘画技法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历史。
特别是在宋代,花鸟画的发展出现了突破性的突破。
画家们使用复杂的绘画技法,创造出大量精美的花鸟画作品。
本文就宋代花鸟画的古画技法做一析览。
宋代花鸟画分为四大流派,分别是书法家“书画合一”的风格、山水画家“山水相连”的风格、工笔画家“立体变形”的风格和软笔画家“空灵理智”的风格。
每一种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技法,在一个画家的作品中共同作用,形成多元的艺术表达。
首先,我们看看“书画合一”的风格。
书画合一是宋代书法家通过结合书法和绘画的技法,以书法的笔法绘制花鸟图案的特殊画风。
这种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表现出深厚的书法文化,以及极高的文人气质。
画家们结合书法笔法,可以制作出别具一格的花鸟图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其次,是“山水相连”的风格。
在宋代,山水画家利用通透自由的画笔,使风景山水与花鸟结合起来,形成宋代花鸟画的特殊风格。
在作品中,画家们不仅勾勒出精美的花鸟图案,而且在背景中塑造出精致的山水画面,使画面更加生动细腻。
再次,是“立体变形”的风格。
立体变形是宋代工笔画家精心创作的花鸟画技法,它融合了古典工笔画法,以精致的线条错落有致,用笔触呈现出花鸟图案,又充分表现出花鸟的立体形态,表现出花鸟生动活泼的质感。
最后是“空灵理智”的风格,它是宋代软笔画家创造的一种绘画方式。
他们摒弃繁复的笔法,使用轻柔的笔法,以简洁明了的线条表现出花鸟的形态,描绘出空灵飘逸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意境。
从上面的技法来看,宋代花鸟画的创作,受到不同流派的影响,以及画家们独特的创作经验,使得宋代花鸟画在绘画技法上创造出了繁多的变化,丰富了宋代花鸟画的艺术表现。
总之,宋代花鸟画在古代画技法上有着深厚的传统,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宋代画家们结合不同学派的特色,使用复杂的绘画技法,创造出大量精美的花鸟画作品,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历史。
古代绘画的题跋书法(上)——文字与图像:中国诗书画之
间的关系
方闻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题跋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悠远的历史,题跋既是文字书写的具体内容,也是文字书写的特定形式。
狭义的绘画题跋指的是作品本幅上书写的文字,广义的绘画题跋指的是本幅以及隔水,引首,拖尾,贉首等其他部分上书写的文字。
【总页数】10页(P4-13)
【作者】方闻
【作者单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2
【相关文献】
1.黄公望题跋赵孟頫法书二则简谈赵孟頫与黄公望之间的师承关系 [J], 王祎;
2.古代绘画的题跋书法(下)--先唐的赞与画赞 [J], 张志勇;
3.浅论中国诗书画三维一体的统一关系 [J], 陆萱
4.绘本中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J], 夏平
5.在文字地位、学术规范与图像泛滥之间的徘徊
——对中国文学研究图像史料著作编撰的反思 [J], 龙其林;钟丽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制国画的几种方法
复制国画的几种方法包括:
1. 人工临摹法:这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它通过人工模仿原画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制作出尽可能接近原作的复制品。
这种方法需要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因此成本较高。
2. 照相复制法:通过拍摄原画,然后在纸张上印刷照片来复制国画。
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保留原画的色彩和构图,但难以复制原画的笔墨技巧和质感。
3. 木版水印法:这是一种传统的印刷技术,通过雕刻木版,再用墨和水印刷在纸上,制作出复制品。
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复制原画的线条和构图,但难以复制色彩和笔墨技巧。
4. 珂罗版法:这是一种较新的印刷技术,通过在玻璃表面涂上感光胶,然后曝光并固定在原画上,再用油墨印刷在纸张上。
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复制原画的色彩、构图和笔墨技巧,但成本较高。
5. 数字印刷法:这是一种最新的印刷技术,通过数字文件和打印机将原画复制在纸张上。
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制作出复制品,而且成本较低。
但需要高分辨率的数字文件和高质量的打印机。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来复制国画。
书画作伪的方法一、传统摹仿作伪法。
1.1 直接摹写。
这是最笨但也有人用的法子。
造假者对着真迹,一笔一划地摹写。
就像小学生练字似的,不过这小学生心术不正。
他得有点绘画或者书法的基本功,可这摹出来的东西往往是有形无神。
比如说摹一幅古代山水画,真迹里那山水的神韵是画家当时心境、对自然感悟的体现,造假者哪能体会得到?就只能画个表面的样子,看起来就像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子。
1.2 双钩填墨。
这种方法有点技术含量。
先用细笔把字或者画的轮廓双钩出来,就像描红一样,然后再往里面填墨或者填色。
这就好比是给一个骨架填充血肉。
但是这填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填得死板。
拿书法来说,真的书法作品中笔画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淡那都是自然书写时的节奏体现,造假者这么一填,就像一个机器人写出来的,生硬得很。
二、利用现代技术作伪法。
2.1 高清印刷。
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些造假者就动起了歪脑筋。
他们用高清扫描仪把真迹扫下来,然后再用高级的印刷设备印刷。
印出来的东西乍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
可这就像是塑料花,再逼真也没有真花的生命力。
你看那真迹,纸张的纹理、墨色的渗透感都是独特的,印刷品可没有这些。
而且你要是仔细看,印刷品的色彩总是有点过于均匀,没有真迹那种自然的变化。
2.2 电脑合成。
还有更过分的,用电脑合成。
把不同真迹上的元素拼凑到一起,组成一幅新的所谓“作品”。
这就像是把张三的胳膊、李四的腿拼凑成一个假人一样。
比如说把一幅古画上的人物和另一幅画的背景合成起来。
这完全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是对艺术的亵渎。
三、作旧法。
3.1 化学药剂作旧。
造假者会用一些化学药剂来让新作看起来像旧的。
他们把书画泡在一些特殊的溶液里,或者用化学药剂涂抹。
这就像给一个新东西强行披上一件旧衣服。
但是这种作旧后的书画往往会有一股刺鼻的化学味道,而且颜色的变化也不自然。
真的古书画的陈旧感是岁月沉淀的结果,那是一种自然的、和谐的陈旧,不是这种化学药剂能模拟出来的。
3.2 烟熏火燎作旧。
古画作品是真还是假的根据和理由是什么即判定一件作品是真还是假的根据和理由是什么?这些根据,当然必须从作品本身所呈现的诸因素中去找,如本幅画面、作者款印、他人题跋、鉴藏印记、质地、尺寸、装潢等。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称为主要依据,此即本幅画面所反映的时代风格个人风格(包括画家本人的款印风格),其它因素则称辅助依据。
所谓理由,就是对作品本身的这些因素,进行剖析,判定真伪。
要充分阐明理由,根据作品本身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其它实物或已在心目中树立的“样板”,通过目鉴来进行比较分析,同进参考有关文献作必要的考证,然后才能得出言之有据,令人信服的结论。
全球最顶级的检测机构:香港中科研发(原香港中文大学中科古物鉴证实验室)+ 免费运作(瓷器)古玩交易,文物鉴定,出具权威鉴定证书,文物古董无痕修复修基础搜集计划:1、书画:中国书画、名人名作、扇面、册页、长卷;2、油画:中国油画、西洋油画,古画3、瓷器:青花瓷,高古瓷器,官窑瓷器,瓷器精品、名窑特性精品;4、玉器翡翠:玉雕精品、和田玉、翡翠、珠宝、国石,田黄石,鸡血石,玉质佳、雕工巧、皮色好;5、文房用品、紫砂壶、印章、砚台、雕塑等;6、各式特性的金银器、佛造像、铜镜,青铜器;7、名人书札、印谱等、拓本、邮品、钱币、票证、徽章;8、明清特性家私、木器、漆器、犀角,牙雕件等。
在搜集的一起,能够帮您专业的剖析您藏品的商场特性和价值,关于藏友中有陶瓷类的藏品,能够进行热释光检测,热释光检测年法的利益是:查验准确度比较高。
鉴定古画要先断代,再看其个人风格,鉴定起来相对难一些。
笔墨之中,笔法又是主要的。
所谓“笔法”,简单讲就是用笔的方法,包括执笔的方法,那高低、竖立、侧斜、悬臂、悬肘、悬腕或手腕着纸等;以及下笔的方法,即轻、重、缓、急、顺、逆等。
这些不同的执笔和下笔方法,就形成不的笔法特点,笔法特点具体论述起来,各时代和每个国家又有名自的具体特色。
概括讲,在笔法形式上可归纳为中锋、侧锋、卧锋、回锋、顺锋、逆锋以及中正、偏侧、圆转、方折、虚笔、实笔等;在人物画中,笔法主要体现在线条上,形成各种描法,如明人归纳的“衣纹十八描”;在山水画中,笔法的主要部分是“皴法”,即用各种粗或细、长或短、光或毛、干或湿的线条,来表现山石的结构脉络和高低凹凸,于是又有“二十四皴”之谓;另外,笔法体现在点上,又有点、攒、擢、剔之别。
文物鉴定中的伪造手法和识别技巧文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正因为如此,文物鉴定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能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由于文物本身的珍贵性,伪造文物的手法也日益翻新,给鉴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文物鉴定中常见的伪造手法和识别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文物。
一、伪造手法1.1假冒真迹假冒真迹是伪造文物手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试图通过模仿真迹的风格、笔法、色彩等来欺骗鉴定者。
这种伪造手法往往需要对真迹进行深入研究,并具备较高的绘画技巧。
例如,在丝绸上伪造明代名画,制作者需要掌握明代绘画的特点和技法,绘制出与真迹相似的作品。
1.2伪造款识伪造款识是指伪造者在文物上刻写或绘制虚假的款识,以增加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身份认定。
这种伪造手法需要对历史文献和真实款识有一定了解,并具备较高的书法或刻字技巧。
1.3修复与拼凑一些文物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战火的蹂躏,因此受损的状况较为普遍。
伪造者常常通过修复和拼凑的手段,将损坏的文物恢复完整,并且尽可能使修复痕迹难以察觉。
这不仅需要匠人的技巧,也需要对文物的材质和年代有一定的了解。
二、识别技巧2.1鉴别材料文物的材料是识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因为不同的时代所使用的材料不同。
例如,在青铜器鉴定时,可以通过分析其成分和质地来确定其年代和真伪。
常用的鉴别方法包括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和质谱分析等科学手段。
2.2比对历史文献历史文献中常常记载了大量有关文物的信息,这对于鉴定其真伪和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仔细研读史书、古籍和史料,可以找到与文物相符的描述或记载,进一步核实文物的真实性。
2.3考证历史背景每个文物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通过考证这些背景信息,鉴定者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文物的真伪。
考证历史背景需要研究文物的时代特征、艺术风格、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内容,进而结合相关历史事件和史料,进行综合分析。
古画中的另类考据方式作者:任田
来源:《收藏·拍卖》2019年第05期
人间有美景,也常有穿帮BUG。
这里说的BUG主要指那些古画中出现的器物,其实现实中真的存在,不是虚构出来的。
BUG不美,但穿帮也要看颜值。
绝大多数的穿帮因为粗糙而丑陋,所以称BUG;而超级网红故宫《十二美人图》的“穿帮”却见考据,令美恒美,互见光辉。
十二美人图
观赏《十二美人图》中的画堂美人时,读者的视觉焦点往往在美人而非陈设,图中恰巧有水仙盆和僧帽壶,另个侧面提供了“多宝格”及实物规模尺寸的具体印象,我们知道画个平面陈列图和实际把东西填进去是两个概念,而《十二美人图》与别不同,令我们了解了故宫宫殿内建筑、陈列古玩的多宝阁和开架陈设“软装”具体的比例标准,且互相印证,呈现出类似样360板房的美感。
这种细节真是越多越好。
因为它可堪玩味。
图中“出戏”的水仙盆和僧帽壶,其实是比十二美人更早出名的头等古玩,都是养心殿精挑入選的88件多宝阁爱物之二——水仙盆全名叫青瓷无纹水仙盆,来自北宋汝窑;僧帽壶身标志的宝石红釉,来自明宣德年代,对,就是那个宣德炉的宣德,世界上人人梦寐以求又最多假货云集的宣德年代。
水仙盆玉洁若水,僧帽壶浓烈深沉,各显美态,摆在起又分外和谐,绝无冲突撞色的担忧。
弘历古装行乐图
无独有偶,乾隆皇帝的画像中也常有这样的“镜头”。
常有一种人,手里不拿东西就没法照相。
乾隆皇帝也是这样枚“恋物癖”,手里不抓个东西没法叫人给他画像,但以他的身份来说,又不需要拿任何东西。
好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手里不提个包,就没法搭配服装,但谁都知道,她的包包里毛钱都没有。
人间至尊,哪需要用钱?又不能有失体统,手里塞个双截棍。
如何平衡这种心理癖好与身份高贵之间的关系?幸亏世界上有如意这种摆件。
在清廷,如意是个佳节馈赠的好礼,不仅皇帝往下赏赐,群臣也向上供奉,而且往往还对对出货,制作如意的材质众多,“如意富贵”意头又好,乾隆皇帝曾作诗云:“意实发于心,以应理与事,于我愿皆备,而何曲琼者,乃亦名如意。
”足见他对如意的偏爱。
你看,他手里永远都拿着柄如意,克服了衣裳没有口袋的慌乱,穗子整齐地悬垂在外,暗示不用劳动的皇家体面,就好像那些深宫贵妇,头发一丝都不能乱,而整齐,是需要臣仆们鞍前马后精心打理的。
弘历古装行乐图中他用的这柄如意——木柄雕锦纹三镶青玉镂空夔龙如意,细节已经很清楚。
谁都不否认乾隆是个大俗人,他年轻时候喜欢那些金的玉的宝石的珐琅的,唯恐不热闹,唯恐不阔气。
年纪大了之后却偏爱这种竹木的,是因为老年人拿在手中不会冷吗?还是他已经对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热闹有点点厌倦呢?
当然他又作了首咏如意诗,里面有句:得含三趣可祥。
意思说这个如意是三镶的,云头镶玉,柄身镶玉、器尾镶玉,买送三可真不赖。
他大俗人的底子点没褪,这种三镶如意也是清代的首创,
我们讨论逗漏,这张画里还逗漏了个重要细节:小童子双手端尊“金瓯永固杯”,这是暗示大清江山永固,统万年的大意头。
(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正月初举行开笔仪式专门用来盛放屠苏酒的酒杯,是帝王开笔试笔的象征物,金瓯永固象征家法传承、江山永固。
)
所以这幅画比后宫的十二美人图更见祈福之意:皇帝的个人吉祥(如意),大清的江山永固(金杯)。
历史没有闲笔。
做了60多年皇帝,乾隆对权力依然是警惕的,虽然他的手中已经换成了样式淡泊的竹木柄青玉如意,但他的江山永固杯还在暗侧灼灼放光。
这是另种帝王式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