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粮食价格调控的回顾与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7
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变迁回顾与经验启示杜政;亢霞【摘要】粮食是基础性战略资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后乃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粮食供求形势和粮食市场价格情况,围绕保证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的粮食宏观调控总目标,制定了不同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整体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系统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宏观调控的制度变迁,并研究提出几点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的经验启示。
【期刊名称】《粮食问题研究》【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粮食宏观调控;经验启示;政策变迁;粮食市场价格;粮食供求形势;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贸易组织;宏观调控政策【作者】杜政;亢霞【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11粮食是基础性战略资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后乃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粮食供求形势和粮食市场价格情况,围绕保证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的粮食宏观调控总目标,制定了不同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整体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系统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宏观调控的制度变迁,并研究提出几点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的经验启示。
一、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粮食宏观调控措施(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因长期战乱导致粮食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产需、供求矛盾突出,粮食价格乃至物价波动剧烈。
面对严峻的粮食形势,党和政府一方面组织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另一方面根据当时个体商贩和私营粮食商业的实际情况,暂时实行了过渡时期的粮食自由贸易政策。
同时,初步建立了国营粮食经营系统、制定国家粮食牌价、粮食管理由财政部统一管理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框架。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一、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发展中大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但粮食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粮价波动频繁,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粮食供求现状、粮价波动的原因及其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我国粮食供求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包括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将分析粮价波动的原因,包括国际市场影响、国内政策调整、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粮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包括物价水平、居民消费、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粮食流通结构等,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1. 简述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粮食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安全。
粮食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粮食生产又是农业的核心。
粮食的稳定供应是确保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
粮食的充足供应可以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的自给自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粮食的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只有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才能避免外部因素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再者,粮食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024年粮食市场环境分析1. 引言粮食市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粮食市场环境分析是了解和评估粮食市场中各种因素对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
本文将对粮食市场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粮食市场的发展态势。
2. 国内粮食市场概况近年来,中国的粮食市场发展迅速,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7亿吨,创历史新高。
然而,粮食产能过剩和供给依赖进口的问题依然存在。
另外,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减少也对粮食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政策环境分析政策环境对粮食市场的稳定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粮食收购和储备、价格调控、农业补贴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
这些政策旨在保障粮食供给、稳定粮食价格以及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4. 市场需求分析粮食市场需求是粮食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对粮食品质和营养价值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工业发展对粮食需求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此外,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也对粮食需求产生了影响。
5. 供给状况分析粮食市场供给状况是决定粮食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此外,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田面积、农民种植意愿等也影响着粮食市场的供给。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粮食产量逐渐增加。
6. 价格波动分析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是市场调节和供需关系变化的表现。
供求关系、政策因素、国际市场等都会对粮食价格产生影响。
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保持相对稳定,政府通过物资储备和价格调控进行干预,保障市场供应和稳定市场价格。
7. 未来发展趋势粮食市场的未来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饮食变迁见证改革开放40年巨变◇ 杨德孝(口述) 马振华(整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使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尽快富裕起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恢复生产,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为稳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所需要的粮食及各种物资供应,制止和打击投机,从1953年11月起,全国实行粮食计划收购政策。
从1954年起,全国粮食、布、棉等物资全部实行计划供应,所有商品一律凭证、凭票购买。
十一届三中全会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包括农村生产力,为粮食放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1983年,国家首先宣布布票停止使用。
1993年,国家又宣布粮票停止流通使用,粮价放开,市场搞活。
1993年1月1日,武汉市粮食价格和经营全面放开,粮票终止使用,实行了40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那些伴随人们的各种票证,作为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记载,从此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粮食是市场最后放开的一个商品,从计划着吃到变化着吃,人们从只求吃饱到追求吃出健康、吃出特色、吃出品位,看出改革开放这40年的巨大变化。
吃热干面都要用粮票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估计都不知道粮票是什么了,也不会理解,为什么有钱还吃不到饭,还必须要有粮票。
现在大家吃热干面,掏钱就买,甚至都不用掏钱,直接刷手机就能买到。
但在1993年之前长达40年的时间里,没有粮票,有钱也吃不到热干面。
曾经影响几代人的粮票逐渐被遗忘,正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我是1976年结婚的,虽然是机关干部,但也遇到了当时很多人都面临的窘境:要请亲朋好友们吃饭,可粮票不够,买不到米,怎么请人吃饭?正当我发愁时,家住黄陂的亲戚雪中送炭,将自家种的100斤大米挑到了我家。
当时的幸福感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看着亲朋好友们在婚礼上吃着大米饭,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为什么没有粮票,有钱也买不到米呢?说到底就是当时粮食短缺,国家只能靠计划的方式来保证民众对粮食的基本需求,而票证正是短缺经济的主要特征。
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改革与思考◎王 瑾 摘 要:粮食安全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于2004年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稻谷、小麦先后执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
此后,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不断完善调整,政策的实施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护农民收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通过对政策梳理与分析提出要完善生产者补贴,创新粮农增收思路,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与服务以保证粮食长治久安。
关键词: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改革一、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1.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出台自1978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粮食产量节节攀升,至1996年粮食产量突破5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增至414.39公斤,我国粮食生产进入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我国农业也开始进入了以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时期。
但这些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隐患,一方面粮食连年丰产,但粮食价格持续下跌,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致使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粮食产量严重滑坡,200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降至9941万公顷,比1996年减少了1314万公顷,粮食产量降至43069.53万吨,比1996年减少了7384万吨,粮食人均占有量降至334.29公斤,比1996年减少了80公斤,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2004年国务院先后发布《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件指出“要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由市场供求形成粮食收购价格,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当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以此为标志,我国粮食流通体制进入到全面市场化的新阶段,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出台。
2.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执行(1)执行主体。
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执行主体是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及其分公司,各省的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
中国粮食产量现状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一个国家的粮食问题是关系到本国的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我们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多次出现了波动,这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给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产量波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分析近几十年来的中国粮食产量并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对我们认识目前的粮食价格及未来走势有重要帮助。
一、中国粮食产量的历史回顾自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发展,产量不断提高。
见图1:(注:此图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基于EMD的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其成因多尺度分析》一文)从图1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粮食产量在改革开改(1978年)以前都处于30000万吨以下,而改革开放以后突破了30000万吨关口。
考虑到1977年以前的一些相关因素同1978年以后的相关因素没有可比性,我们将这两个时期分开说明。
1、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产量情况(1949-1977年)1949—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发展迅速相对缓慢,总产量都在30000万以下。
而且在这28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五次波动,其中有3次波动幅度较大。
194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仅为11320万吨,但1950—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粮食也出现连续增产。
其中1950年增长率高达16.73%,1952增长14.08%。
但到1953—1954年两年出现了第一次粮食产量增长率下降。
这两年粮食总产量分别比1952年增长1.79%和1.59%,粮食增长率大幅度降低。
1955和1956年这两年,粮食出现了恢复性增产。
1957—1961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历史分析和近期展望报告关键点:●对我国过去20年的几次粮价大涨进行分析●提出供应和消费的增速差是衡量粮价上涨压力的有效指标,而通货膨胀则构成了粮价上涨的触发和推动因素●解释了宏观经济周期和粮价周期一致的原因,分解了供应不足的冲击因素● 对今年的情况做出展望和预测报告摘要:▲1953-1984年的粮食市场,实行的是政府定价的统购统销政策。
1985年以后逐步放开粮食市场,中间有过几次政策的反复,直到2004年才实现购销的市场化▲ 在1985-2006年的22年时间里,我国经历了三次比较明显的粮食涨价(粮食生产和零售价格同比增长>10%),1988-1989,1992-1995,2004▲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绝对量数据难以解释粮价的上涨,我们构造了供应和消费的增速差,从理论和实证上,解释了历年的价格波动▲宏观经济和粮价周期的高度一致性,不仅仅是因为通胀预期和成本推动。
宏观经济的冷热通过农户能够影响粮食市场的供应量▲国家粮食政策在长期看来,是粮食供求关系内生决定的。
从中国和美国十分相似的价格波动概率分布图看来,政策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粮食市场的根本推动力▲ 近两年由于周期性原因和农资价格涨幅过大,种粮收益率处于一个下降的通道,粮食生产增长略显不足,虽然没有2003年供需失衡的情况来得严重,但也不可过于乐观。
而今年的通胀,在短期内无法快速下降。
供应不足和通胀,这两个粮食涨价的基本面和触发推动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 夏季是粮食消费的淡季,而且经过5,6月份的北方粮食库存的调运,南方销区的储备比较充裕,我们认为近两个月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判断今年9月份以后,特别是10月份秋粮收购时期的粮价走势,我们认为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7,8,9月份粮食主产区的洪涝和旱灾的情况,以及通胀的程度。
如果接下去的水旱灾对秋粮生产的影响较大,通胀继续维持高位甚至反弹,就可以构成粮价上涨的条件。
届时,在政府考虑农民收益,理顺粮价,不多加干预的思路下,粮价在下半年,再加上明年上半年,可能会有20%左右的涨幅。
我国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及中长期走势展望
李晓俐
【期刊名称】《农业展望》
【年(卷),期】2012(008)004
【摘要】中国粮食连续7年丰收,但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究其原因:首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对粮食需求的持续增加。
其次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以及进城打工青壮年农民的增加,使务农成本显著提高。
同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对国内粮价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预测中国粮食价格未来走势,对中国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具有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李晓俐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24.721
【相关文献】
1.我国稻谷市场中长期走势回顾与展望
2.近年我国粮食价格上涨的深层原因
3.我国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及稳定对策
4.近年蔬菜价格上涨原因分析及蔬菜价格中长期走势预测
5.近期我国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5卷第6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45,N o .62018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N o v e m b e r ,2018改革开放40年中国粮食价格调控的回顾与展望胡小平1,范传棋2,高洪洋3(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1130;2.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重庆401120;3.成都大学商学院,成都610106) 摘要:以粮价市场化改革为主线来总结粮价政策变迁的轨迹,可以发现粮价调控的如下演变规律:第一,朝着市场化方向推进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第二,沿着 国家强制干预 到 国家干预为主㊁市场调整为辅 再到 市场调节为主㊁国家干预为辅 的路径转变;第三,粮价调控手段从 单一型 转向 复合型 ;第四,粮价调控是为了平衡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㊂我国目前粮价调控陷入了向上调控无法缓解粮食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向下调控难以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的两难境地,坚持深化粮价市场化改革㊁强调国家干预作为补充手段的重要性㊁保障农民种粮收益㊁充分利用 多元化 粮价调控方式,则是解决当前粮价调控困境所应该坚持的原则㊂关键词:粮食价格改革;粮价政策;粮价调控;粮食安全中图分类号:F 3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8)06-0023-07收稿日期:2018-08-2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我国国家粮食储备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 (18C J Y 037)㊂作者简介:胡小平(1950 ),男,重庆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㊁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㊁国家粮食安全;范传棋(1988 ),男,四川广安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㊁土地改革㊁国家粮食安全;高洪洋(1987 ),女,山东济南人,成都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㊁国家粮食安全㊂ 经过40年的改革,中国取消了非市场化的粮价管理旧体制,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新体制,这种转变经历了粮食领域里六次改革,依次为1978 1984年 保留统购统销制度 的粮价调整㊁19851991年粮价 双轨制 ①㊁1992 1993年 放开粮食销售价格 改革㊁1994 1997年重回粮价 双轨制 ㊁1998 2003年 初步建立市场化粮价调控体系 改革㊁2004至今 完善市场化粮价调控新体系 改革㊂中国粮食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出现过反复与逆转,然而粮食改革的方向很清晰,即建立市场化的粮食调控新体系㊂粮食改革的目标很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㊁稳定粮食市场价格㊁平衡各主体(政府㊁城镇居民㊁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㊂本文基于改革开放后的六次粮食价格改革,回顾了粮价政策的大致脉络,梳理了粮价调控的演变规律,阐述了当前粮价调控的新难题与新思路㊂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价政策的回顾改革开放前②,为满足工业优先发展,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食价格完全由政府制定,粮价调控依靠行政指令,高度集中的粮食管理体制对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㊁维持城镇居民低成本生活以及保障国内粮食平稳供应起了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农业生产的 大锅饭 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致使粮食产3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量停滞不前㊂改革开放后,粮食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围绕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展开㊂根据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不同,中国粮食价格调控经历了六个阶段㊂(一) 统购统销 制度微调阶段(1978 1984)1978 1984年,我国在粮食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在维持统购统销基础上,提高粮食收购价格㊂1979年国家规定从当年夏粮上市起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超购价按照新统购价再加价50%③㊂价格调整后,全国六种粮食平均价④从10.64元增加到12.68元,增幅为20.86%[1]97㊂同时,国家三次缩减农产品统购派购范围,到1984年底,统派购品种从1980年的183种减少38种[2]207㊂除此之外,国家还放开了粮食集贸市场,迈出了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㊂1984年,中国集市数量56500个,比1978年(33302个)增长69.66%;1984年,粮油类集市贸易成交额45.60亿元,比1978年(20.08亿元)增长127.09%[3]477㊂建国以来的长期低粮价政策导致农民收入低下,改革开放初期粮价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㊂1977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7.1元,只比1965年(107.2元)增长9.24%[4]22,粮价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㊂首先,改变了粮食紧缺的局面㊂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30476.5万吨,1984年增长到40730.5万吨,净增加10254万吨[5]255-258,解决了粮食紧缺问题㊂其次,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㊂1984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3元,比1978年(133.6元)增长165.94%㊂1979年粮价调整,在中国粮改史上具有重要意义㊂它缓和了政府与农民紧张的关系,终结了长期形成的廉价粮食政策,再加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㊂此次改革保持了社会稳定,在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时维持销售价格不变,城镇居民生活未受到影响,购销亏空由政府承担㊂提高粮食收购价格㊁缩小统购派购范围㊁放宽粮食集贸市场等政策都触及到原有的粮价管理制度,虽然粮价仍由政府制定,但开启了 粮价由市场调节 的改革之路㊂(二)粮价 双轨制 阶段(1985 1991)在粮食提价政策和土地承包制双重激励下,粮食连年丰收,这为改革粮食统购制度奠定了物质基础㊂仓容危机和财政负担重引发了1985年的粮食改革㊂1983 1984年出现全国性 卖粮难 问题㊂1984年,粮食露天存放量超过300亿公斤以上,形成 收不起㊁存不下㊁调不走㊁销不掉 的困局[4]46㊂同时,超购加价政策以及粮食购销差价补贴,使国家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㊂1984年,国家财政用于粮食超购的补贴达到129.88亿元[7]454,用于 购销价格倒挂 ⑤的粮油副食品补贴达到321亿元,占当年政府预算支出的21%[8]83㊂为扭转上述局面,1985年1月,中国中央㊁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取消统购派购,改为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⑥㊂经过1985年的粮食改革,统购派购制度被废止(统销制度仍保留),自由合同订购取代了国家强制性收购,从而形成了两种粮食价格,即合同订购的粮价由政府制定㊁合同订购外的粮价由市场决定,中国粮价进入了计划与市场并存的 双轨制 时期㊂实行粮价 双轨制 是中国粮价调控的转折点,国家承认了自由交易的合法性,并赋予市场调节更大的空间,形成了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调控机制㊂然而合同订购执行不到一年便出现逆转,主要是因为粮食收购价格下降而导致的1985年粮食大幅减产⑦㊂为控制粮源㊁保障供给以及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国家赋予合同订购 国家任务 性质,并封锁粮食市场进行强制收购㊂合同订购性质的改变,标志着粮改折回到 统购统销 政策原点,也意味着粮价进入 虚位双轨制 时期(计划有效运行㊁市场无效运行),中国粮价市场化改革出现第一次反复㊂(三) 全面放开粮食销售价格 改革阶段(1992 1993)在充分借鉴改革试验区经验基础上,国家决定改革粮食统销制度,主要思路是提高粮食销售价格,逐步实现粮食购销同价㊂为减少改革阻力,提价分两次进行,同时向城镇居民发放粮食补贴㊂1991年5月㊁1992年4月完成两次提价(提价幅度分别高达67%㊁43%⑧),实现了粮食购销同价㊂随后国家放开了粮食价格,但保留了粮食订购数量⑨㊂截止1993年底,除了云南㊁甘肃境内25个县以外,中国98%以上的县市放开了粮食购销以及价格[9]㊂这标志着中国取消了长达40年的统销制度,国家开始探索市场化的粮食销售价格,同时也意味着粮价进入暂时的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状态㊂24胡小平范传棋高洪洋改革开放40年中国粮食价格调控的回顾与展望然而遗憾的是,这次改革并未持续下去㊂主要是由于价格机制不完善㊁粮价调控体系未形成,难以稳定粮食市场价格㊂1993年,全国粮价暴涨,迅速引发1994年通货膨胀㊂1994年,全国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59.44元,比1992年(28.43元)上涨109.07%,远超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4年比1993年上涨24.1%)以及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94年比1993年上涨21.7%)的上涨幅度⑩㊂为平抑物价和稳定粮食市场,国家挂牌限价㊁抛售粮食储备㊁强制压低粮价,粮食市场再次由国家控制,粮价市场化改革出现第二次反复㊂(四)重回粮价 双轨制 阶段(1994 1997)1994年,国家强制压低粮价造成粮食减产,原定的 保量放价 政策被搁浅,粮食市场化改革被迫中断,粮食收购恢复了政府管控㊂为保障粮食供给,国家下达了5000万吨订购任务,并增加4000万吨议购指标,部分地区为完成收购任务而强制封锁粮食市场㊂除此之外,国家还强化了粮食部门对流通领域的干预,要求粮食部门必须掌握社会商品粮源的70% 80%(9000万吨)[10-11]㊂新一轮的调控政策意味着重回粮价 双轨制 ,粮价市场化改革回到原点㊂1995年,国家实行 米袋子 省长负责制,将粮食区域供求平衡作为政治任务㊂为解决农民 卖粮难 问题,1997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购粮的通知“,要求坚决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 ㊂1994 1997年,中国粮食市场最鲜明的特征是以政府管制和行政干预为主,粮食市场化调节作用被弱化㊂(五)初步建立市场化粮价调控体系阶段(1998 2003)粮食过剩以及粮企亏损是引发新一轮粮改的主要原因㊂1996-1997年,中国出现粮食过剩,农民再次遭遇 卖粮难 问题,同时国有粮企巨额亏损,财政负担重㊂1992年4月1日到1998年5月31日,中国粮食系统亏损挂账1200多亿元(平均每天亏损1个亿)[11-12]㊂为解决上述问题,1998年启动了 三项政策㊁一项改革 为核心的粮食改革,为全面放开粮价铺平了道路,标志着 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 新模式的开启㊂2001年,中国加入WT O,为适应国际规则,中国降低了农产品关税,并对玉米㊁小麦㊁稻谷设置了进口配额 ,表明中国开始有条件接轨国际市场,并将进出口作为粮价调控的新手段㊂2001年7月,国家提出 放开销区㊁保护产区㊁省长负责㊁加强调控 的粮改新思路,进一步深化和全面放开粮价改革㊂截止2003年6月,已有16个省(市㊁区)完全放开了粮食价格,中国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的粮价调控新体系㊂(六)完善市场化粮价调控新体系阶段(2004年至今)2004年以后,国家粮价调控体系出现了新变化,表现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价管理新机制,逐步形成了以 最低收购价政策㊁临时收储政策㊁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㊁粮食进出口调节政策㊁粮食补贴政策 为核心的粮价调控新体系㊂在新体系下,粮价主要由市场决定㊂国家采取粮价区间干预政策,当粮价超出合理区间时,国家动用粮食储备抑制粮价上涨;当粮价低于合理区间时,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格托住粮价㊂随着粮价调控政策的完善,粮价调控效果逐渐显现㊂例如,2006年下半年至2008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中国运用粮价调控组合政策,成功化解了粮价危机,稳定了国内粮食市场㊂经过多年实践,中国建立了市场化的粮价调控新体系㊂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价调控的演变规律中国粮价调控政策是随着粮食供求关系㊁粮食改革目标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动态调整的,其演变规律主要沿着四条线索展开㊂第一,粮价调控政策的选择与演变路径始终沿着市场化的大方向推进,同时还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安排相适应,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以及契合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粮价调控政策是解决好粮食问题的关键㊂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粮价调控政策在特定阶段出现过反复与逆转,然而市场化改革的根本方向从未动摇㊂上述论断主要有两点依据:其一,从结果看,经过数次渐进性改革,形成了市场化的粮食价格,建立了市场化的粮价调控新体系,并且当前粮价改革依然沿着市场化方向进一步深化;其二,从过程看,粮价市场化改革步伐从未真正停止,历史上改革进程出现过反复,然而摆脱粮食困局后,国家又启动了更深层次的粮价市场化改革㊂例如,1985年,粮食短缺和农民收入问题初步解决后,国家启动了 改统购派购为合同订购 的粮25价市场化改革;在稳定粮食市场㊁平抑物价后,1998年国家启动了 全面放开粮食价格 的市场化改革㊂同时,粮价调控政策的选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联,粮价市场化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大环境中推进的㊂理论上,经济体制改革主导和决定粮价市场化改革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价格机制改革,1985年的粮价改革契合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1998年的粮价改革符合1992年国家提出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要求㊂第二,粮价调控思路遵循从 国家强制干预 到 国家干预为主㊁市场调节为辅 再到 市场调节为主㊁国家干预为辅 的渐进式转变过程,且在任何一个改革时期国家干预始终存在,成为提高国家粮价调控能力的重要保障㊂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强制干预是粮价调控的唯一模式,这契合了当时的 统购统销 制度㊂在 粮食市场未放开㊁粮价调控方式缺乏㊁粮食供求紧张 的情况下,国家强行干预具有合理性,既保障了粮食有效供给,又稳定了粮食价格㊂经过1985年的粮改,粮价调控思路过渡到 国家干预为主㊁市场调节为辅 ,粮价由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订购议购粮食价格由政府决定㊁其余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㊂由于订购议购的粮价具有引领作用,因此市场化粮价调控只是作为补充㊂1998年粮改后,粮价调控思路转为 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干预为辅 ㊂1998 2003年,弱化国家干预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销区粮食价格完全放开,市场调节成为粮价调控的主要模式㊂2004年以后,粮价主要由市场决定,国家干预降至次要地位,只有出现粮食危机时,国家才强行干预市场㊂第三,粮价调控手段从 单一型 向 复合型 转变,多元化的粮价调控方式对稳定粮食价格至关重要㊂计划经济时期,粮价调控手段单一,主要依靠行政指令㊂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粮价调控方式趋于多元化(见表1)㊂1985年以后,粮价调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专项粮食储备以及国家粮食批发市场相继建立,标志着粮食吞吐和粮食竞价交易成为粮价调控的重要手段㊂2000年以后,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逐步形成了以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㊁临时收储政策㊁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政策㊁粮食进出口调节政策㊁国家粮食补贴政策 为核心的 复合型 粮价调控方式,成为国家稳定粮食价格的制度保障㊂表1.1978年以来中国粮价调控方式的变化阶段调控背景调控方式具体措施调控效果1978 1984改革放开前粮食缺口大,农民收入低下价格干预与政府行政干预提高粮食价格,缩小农产品统购派购范围,放宽粮食集贸市场改变了长期以来粮食短缺的局面,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1985 1991全国出现 卖粮难 问题,粮食购销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国家定价和市场定价,国家加强对粮食购销领域的行政干预,开始建立粮食吞吐与粮食竞价调节机制淡化合同订购,恢复国家订购任务,执行粮食价格 双轨制化解了农民 卖粮难 问题,稳定了粮食市场价格,确保了粮食平稳供应1992 1993粮食购销价格倒挂,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和销售最高限价政策,引入粮食风险基金取消购销制度,实行 保量放价 政策缓解了购销价格倒挂带来的财政负担1994 19971994年粮食减产以及粮食价格暴涨,出现 卖粮难 问题强化国家行政干预,粮食购销完全由政府掌控,市场价格调控机制被弱化重新恢复粮食订购议购任务,封锁粮食市场,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以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掌握了粮源㊁保障了粮食有效供给,平抑了粮食价格1998 2003出现农民 卖粮难 问题,国有粮食企业巨额亏损弱化国家行政干预,粮食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建立了粮食进出口调节机制三项政策,一向改革 ,加入WT O,放开粮食销区市场价格解决了农民 卖粮 难问题,缓解了粮食企业亏损挂账,开始全面放开粮食价格2004至今防止再次出现农民 卖粮难 问题,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干预为辅 的多元化粮价调控新体系最低收购价政策㊁国家临时收储政策㊁国家粮食补贴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了粮食供求平衡,完善了粮食价格调控体系6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粮价调控是为了协调和平衡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期望在国家㊁城镇居民和农民之间形成一种稳定㊁可靠㊁良好的利益分配关系㊂粮食价格是国家㊁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利益交集点,历次粮改都要考虑平衡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㊂对于国家和农民的关系,粮价调控呈现出 向农民索取剩余 到 与农民公平交易 再到 财政补贴农民 的变化轨迹㊂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基础薄弱,为完成工业原始积累,国家实行低粮价政策,向农民索取农业剩余,农民成为经济建设的贡献者㊂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严峻的粮食形势,为刺激粮食生产,国家提高粮食价格,主动让利给农民,承担了粮食改革成本,与农民形成了公平的交易关系㊂1998年粮改后,中国工业反哺农业,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国家与农民形成了新型的支持与补贴关系㊂对于国家和城镇居民的关系,粮价调控更加注重社会稳定,国家主动承担粮改成本,减少了改革阻力㊂例如,国家改革统购制度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时,并未提高粮食销售价格,购销差价由国家承担;国家改革统销制度时,提高粮食销售价格分步骤实施,并对城镇居民给予生活补贴,后来数次粮改均沿用这种思路,维持了社会稳定㊂因此,调控粮价时,能否处理好国家㊁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决定了粮改的成败㊂改革经验表明,保障农民收益是确保粮食供给的基础;避免由粮价上涨引起物价水平大幅上涨,是减少改革阻力㊁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㊂三 中国当前粮价调控面临的新难题当前,中国粮价调控面临的新难题表现为粮食生产成本 地板 抬升以及粮食价格 天花板 压顶,粮价调控可操作的价格区间越来越小㊂种粮成本过高,造成农民种粮收益下降㊂同时,国内粮价大幅上涨,与国际市场形成价差,导致大量粮食进口,冲击国内市场㊂对世界粮食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使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13]㊂(一)种粮成本过高,造成农民种粮收益下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显示:2001 2005年三种粮食每亩平均总成本383.70元,2006 2010年达到552.29元,2011 2016年迅猛增长到1001元,是2001 2005年的2.6倍(见表2)㊂粮食总成本增加主要是由土地成本㊁人工成本㊁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引起的㊂土地成本方面,2001 2005年为52.48元,2006 2010年达到99.48元,2011 2016年增加到190.21元,比2001 2005年增长262.44%㊂人工成本方面,2001 2005年为137.86元,2006 2010年达到180.35元,2011 2016年增加到403.41元,比2001 2005年增长192.62%㊂物质与服务费用方面,2001 2005年为184.36元,2006 2010达到272.46元,2011 2016年增加到407.38元,比2001 2005年增长120.97%㊂表2.2001 2016年三种粮食平均成本收益情况单位:元/亩年份项目总成本生产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净利润2001 2005383.70331.22184.36137.8652.4879.522006 2010552.29452.81272.46180.3599.48189.212011 20161001810.79407.38403.41190.2192.69 注:三种粮食是指稻谷㊁小麦㊁玉米;总成本=生产成本+土地成本,生产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成本分类参照‘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2002-2017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关数据计算得到㊂粮食生产成本过高影响到农民种粮收益㊂2001 2005年三种粮食每亩平均净利润79.52元,20062010年增长到189.21元㊂但值得注意的是,2011 2016年三种粮食每亩平均净利润出现大幅下降,减少到92.69元,比2006 2010年下降51.01%㊂在种粮收益下降的背景下,为保障粮食供求平衡,提高粮食价格是常规的政策选择,然而当前中国粮价已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以提价政策为核心的调控思路面临很大挑战㊂(二)国内粮价大幅上涨,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2004年以来,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㊂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比2005年上涨73.10%,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比2006年上涨64.29%,2015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比2008年上涨33.33%㊂在国际粮72胡小平 范传棋 高洪洋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粮食价格调控的回顾与展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价平稳背景下,国内粮价大幅上涨,国内外粮价倒挂引发粮食大量进口㊂例如,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施后,收储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饲料企业使用进口的高粱㊁大麦㊁D D G S等原料替代国内玉米,玉米消费市场受到冲击㊂2012年,中国粮食(玉米㊁小麦㊁大豆㊁高粱㊁大麦㊁稻谷和大米)进口7227.06万吨,此后基本保持逐年增长(只有2016年略有下滑),2017年中国粮食进口量高达12074.68万吨,比2012年增长67.08%(见表3)㊂如果继续上调粮食价格,必然加重进口粮食对国内市场的冲击[14]㊂表3.2012 2017年中国不同品种粮食进口量单位:万吨年份玉米小麦稻谷和大米大豆高粱大麦合计2012520.74370.10236.7358388.66252.837227.06 2013326.56553.55226.946340.48107.80233.547788.87 2014260.05300.50257.857139.91577.60541.309077.21 2015473.14300.69337.698174.0310701073.1311428.68 20163183413568323664.7549910501.75 20172814424029556505.6888812074.68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开数据整理,h t t p://w w w.c u s t o m s.g o v.c n㊂中国当前粮价调控陷入两难境地㊂粮价向上调控能够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粮食产量,但会加剧进口粮食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不利于国内粮食(玉米)去库存;粮价向下调控能缓解进口粮食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有利于国内粮食(玉米)去库存,但无法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以及粮食的稳产或者增产㊂四粮价调控新思路的展望针对当前粮价调控面临的新难题,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同时,还要以新的视角去思考粮价调控政策㊂(一)坚持深化粮价市场化改革㊂纵观粮食改革历程,粮价市场化改革是解决粮食危机的有效途径㊂中国是WT O成员国,粮价市场化改革也是参与国际贸易的内在要求㊂针对中国粮价过高的问题,应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引导粮价向下调整,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缓解粮食大量进口带来的压力㊂在粮价调整过程中,需把握好调价幅度,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以及国际市场粮价,确定合理的调价区间㊂(二)保障农民种粮收益㊂历史经验表明,农民种粮收益与粮食产量高度相关㊂如果执行粮价下调政策,必然影响到农民种粮收益㊂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应对农民实行专项粮食补贴政策,参照粮价下调幅度和农民损失确定补贴金额,并保障粮食补贴真正用于支持粮食生产㊂同时还应补贴国内大量进口的粮食品种,例如大豆㊁高粱㊁大麦等,增强这些品种的自给能力㊂(三)强调国家干预作为补充手段的重要性㊂坚持粮价市场化改革方向,并非等同于粮价完全市场化㊂粮食是特殊的商品,关系到国计民生,完全市场化不符合中国国情㊂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国家适度干预具有政策上的合理性,这为解决粮食市场失灵提供了选择㊂在粮食改革过程中,出现粮食危机时,国家干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㊂例如,1986年政府 买粮难 ㊁1994年粮价暴涨,国家毅然进行干预,稳定了粮食市场㊂(四)充分利用多元化调控方式调控粮食价格㊂除利用国内粮食生产㊁消费政策外,针对当前进口粮食带来的压力,重点发挥进出口政策对粮价的调控作用㊂应根据国内供需形势,在符合WT O框架下采用配额制度㊁进口检验检测措施调节粮食的进口数量,以达到调控国内粮价的目的㊂重点关注进口的高粱㊁大麦对国内市场的影响,适时启动 反倾销㊁反补贴 调查,缓解高粱㊁大麦大量进口带来的压力㊂注释:①粮价 双轨制 是指粮食价格的形成有两种形式,即合同订购的粮食价格由国家计划制定㊁其余部分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㊂②改革开放前在本文指1956年(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前夕㊂③197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h t t p://w w w.c h i n a.c o m.c n/a b o u t c h i n a/d a t a/z g n c g-g k f30n/2008 04/10/c o n t e n t_14814063.h t m㊂④六种粮食平均价是指稻谷㊁谷子㊁玉米㊁高粱㊁大豆㊁小麦每50公斤加权平均统购价㊂⑤由于粮食收购价格大幅提高,而城市粮食销售价格基本保持不变,造成粮食收购价格高于粮食销售价格的局面,当时这部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