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9.27 KB
- 文档页数:13
【高频考点解读】目前的试题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融入到文言语的翻译中去,与考查其他文言知识整合起来,形成表面看是翻译,其实是既考查文言实词,又考查文言虚词,也考查文言句式的综合题。
【热点题型】题型一翻译的原则1。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译文:(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译文:(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译文:(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译文:【提分秘籍】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举一反三】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译文:(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题型二翻译的标准例2。
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漏译、误译之处:(2)原句: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译句: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漏译、误译之处:(3)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漏译、误译之处:(4)原句: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译句: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浙江卷)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煲汤( bāo)恫吓( dòng)脐带血( j ì)整齐划一( huà)B. 古刹( chà)衣钵( bō)挑大梁( ti ǎo)言为心声( wèi )C. 掣肘( chè)卤味( l ǔ)处女座( ch ǔ)寅吃卯粮( yín)D. 笃定( dǔ)痤疮( cuó)病恹恹( yāng)血气方刚( xuè)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当前,文艺创作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B. 电视剧播出前,剧组为聚人气而做密集宣传,虽无可厚非,学. 科网也应把握尺度;低俗的噱头或许能暂时博得关注,但终究不会提升电视剧本本身的价值。
C.史铁生、霍金或许抱怨过不公的命运,却并不曾在这个飞扬跋扈的对手面前认输,他们拼尽全力与对手掰手腕,直至打败对手,取得胜利。
D.影片《荒野猎人》中,“小李子”扮演的不再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潇洒绅士,而是蓬头垢面,茹毛饮血,与自然鏖战的拓荒英雄。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B.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C.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D.在媒体的长枪短炮前,明星们也许悟出了言多必失的道理,学科.网鲜有人会再聚光灯前竹筒倒豆子,少说、不说成了他们自我保护的明智选择。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1. 在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恰当的是( )空格人都希望自己/格空格空/ ,却很少有人能沉下来心对生活。
实活很/空/ 空格//空空/,你是诚心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
你越 /空//格//空//格/ /格/,越想得,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默默耕耘,惊就然而。
A. 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 与众不同敏锐浮躁C. 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 标新立异敏锐焦躁2. 列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一项是( )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 人皆可以为尧舜C. 化干戈为玉帛D. 情人眼里出西施3. 列各,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B.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D.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4. 第一组:《<见》《书虫诞生记》对话东坡》《家有书窝》二组《桌的》《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者》第组:《感悟《我的“离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在想些什么》A. 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 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C. 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 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5. 啼中真面目新笙歌衣冠白雪阳春传雅曲/空格空格/格/ 高山水觅知音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偶戏四个文演出专场各准副对联,对与演出场对恰的一项是( )开幕几疑非傀儡 /格/ 台虽小关。
A. 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 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 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 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6. 张霖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的昏聩而落孙山幸主考官的慧眼才榜有名。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 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
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
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
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①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
礼拜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到处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醇厚从容。
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村。
②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
从远处眺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繁杂/繁复)精致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 错落有致。
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式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③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A .蜚(fēi ) 暄哗B .幢(zhu àng ) 宁静质朴C .伫(ch ù) 纯粹D .淳(ch ún ) 淋漓尽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喧哗,C 伫(zhù),D淋漓尽致。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要依据语境选择词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答案】A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解析】试题分析:此项错误在于,选项中所引的诗句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的宛转凄苦的哀歌,表达的是凄苦之情,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A.读万卷书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读万卷书那些花儿指点江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归纳各组文章名字所透露出的内容或情感的共同点。
筛选信息、分析综合【高频考点解读】对于高考文言文中“信息”的筛选,主要是在遵循原文内容事实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指向的理解和把握。
近年来,由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内容取材主要是人物传记文学,因此,在对文中涵盖信息的把握时就要充分理解材料,全面把握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成就等),事件(前因、后果、始末、经过、影响等)。
尤其是对于传记中的主人公人物,一定要从文中准确把握与之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能够体现人物某种性格的信息。
【热点题型】题型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例1、(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文见本单元第一节第1课时“15分钟讲练”)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提分秘籍】高考中用来命题的供被筛选的“文中的信息”可能包括以下方面:①表现人物行为主旨的,②体现人物志向或行为主张的,③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④展现人物性格的,⑤非传记类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
筛选文中的信息试题,一般采用定向筛选的方式,即题干明确限定筛选范围,要求考生判断各选项所作筛选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这种题型通常采用两种命题方式:①题干中只规定一个信息指向,将6个或6个以上的句子组成4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②题干中规定两个信息指向,列四组句子作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
【思维建模】一、明确设问方式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全部)表现(表明、体现、属于)……的一组是……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记述、描写、反映)……的一组是……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描写)……和……的一组是……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间接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不能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二、把握命题特点这类题目经常因不明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而失分,因此透彻地理解把握题干要求,有利于准确排除选项,快速找出答案。
【高频考点解读】目前的试题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融入到文言语的翻译中去,与考查其他文言知识整合起来,形成表面看是翻译,其实是既考查文言实词,又考查文言虚词,也考查文言句式的综合题。
【热点题型】题型一翻译的原则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译文:(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译文:【提分秘籍】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变动。
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举一反三】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题型二翻译的标准例2.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漏译、误译之处:(2)原句: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译句: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漏译、误译之处:(3)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4)原句: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句: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
漏译、误译之处:【提分秘籍】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
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
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
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
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举一反三】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1)原句: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2)原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3)原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句: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
不“达”之处:(4)原句: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译句:但只有信陵君能够接见那些隐没在各个角落的人物,不以结交下层人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
不“达”之处:题型三关键实词例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
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
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
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
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
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
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
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
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
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
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
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
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
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
(选自宋濂《桃花涧修禊诗序》)(1)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译文:(2)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
译文:(3)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
译文:【参考译文】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山葱茏茂密地高耸着,(那)是元麓山。
山的西面,桃花涧水从那里流出来。
在元顺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
前一天晚上,使各位贤士大夫住下。
第二天,出发了,互相带领着向北走,随身带着酒壶和酒杯。
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入山。
又过了三里的地方,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
相傍有很多苍松,高耸入云好像到了青云间。
忽然看见鲜花点缀在湿润青翠的树间,好像火苗升起要燃烧一般,值得观赏。
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
上面平整,可以坐下来吹箫,叫作凤箫台。
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坛宽八尺到一丈,可以(在上面)垂钓。
听说下大雪时,四周都是如美玉般的树林,更显得清冷绝美,叫作钓雪矶。
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试。
琴声跟泉水声音相和,非常好听。
【提分秘籍】对确定好了的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
例如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不能照抄句中原字。
这里,要特别注意对下面三类词的翻译:1.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一定要拆开翻译。
如“亲信”是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亲近”“信任”两个词。
2.活用词。
它们在翻译时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固有的格式。
①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②活用作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③活用作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
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④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
(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⑤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
[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3.疑难或陌生的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的推断方法,并联系自己平时的积累去较为合理地翻译它,而不是硬译或干脆不译。
【举一反三】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
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意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明·程启充《游千山记》)(1)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译文:(2)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译文:题型四关键虚词例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悯獐[清]侯方域客有过侯子以獐献者。
侯子曰:“獐可驯乎?”客曰:“夫至德之世,兽可同群而游,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侯子曰:“然。
”营室而授獐焉。
王仲凫闻之,曰:“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侯子曰:“子之庭有二物焉,其大者类西旅氏之獒①,而小而骏者韩子卢之裔②也,是皆有欲于獐,奈何?”仲凫笑曰:“子非特不善于獐也,又且不知吾二犬。
吾将导獐而见之二犬,侵假③而共牢以为食,侵假而共寝以为处,侵假而相与为友,而日以益善,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侯子曰:“虽然,子曷使童子守之,而犹授獐以索?”仲凫默然不应。
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童子矣。
视二犬之貌,且翦翦④焉适矣。
”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索矣。
视二犬之情,且煦煦⑤然亲矣;虽然,獐犹有间焉。
”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獐无间矣,与二犬者为一矣。
”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寝也噬之,獐竟以死。
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
侯子曰:“子固未知之耶?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适者,所以饵吾童子也,既而煦煦焉若亲者,所以饵去其索,而恐或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无间者,乃所以饵夫獐也。
撤其防,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无所用其力,而南宫万之所以毙也,何况于獐哉?”仲凫大怒,抽戈以逐二犬。
侯子曰:“无庸也,夫世之相与为友,日以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
”或曰:“是獐也,狷中而狭外,类于人恒有所不可者,即无二犬,亦将有灾焉。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①西旅氏:古代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
獒:猛犬。
②韩子卢:猎犬名。
裔:后代。
③侵假:逐渐。
④翦翦:和睦的样子。
⑤煦煦:和悦的样子。
(1)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译文:(2)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译文:(3)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译文:(4)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
译文:参考译文有个宾客来探访我时,送给我一只獐子。
我说:“这獐子能驯服吗?”宾客回答说:“在道德完善的远古时代,野兽可以成群结队地在一起游戏,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我说:“是这样。
”于是建造了兽圈并接受了獐子。
王仲凫听说了这件事,说:“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我说:“你的庭院里有两条狗,那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犬,而那小且跑得快的是猛犬韩子卢的后代,它们都有吃掉獐子的欲望,怎么办?”王仲凫笑着说:“你不仅不善于驯养獐子,而且还不了解我的两条狗。
我准备引导獐子去见那两条狗,逐渐让它们在一个圈里吃食,逐渐在一处睡觉,逐渐成为好朋友,并且日益友好,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我说:“虽然这样,你何不让童仆看守那两条狗,并且将獐子用绳索拴住?”王仲凫没有回答。
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将童仆辞退了。
看那两条狗的样子,与獐子相处比较和睦了。
”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把拴獐子的绳索去掉了。
看那两条狗的神情,对獐子和悦的样子很亲近;虽然这样,獐子还存有嫌隙。
”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獐子已经没有嫌隙了,与那两条狗混为一体了。
”又过了三天,两条狗趁獐子熟睡之际咬它,獐子最终被两条狗咬死了。
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