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777.00 KB
- 文档页数:31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二、对热和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
三、几何光学的发展。
对经理力学体系形成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
伽利略发现了著名的钟摆的等时性定律,还发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重量无关。
他在1638年发表了《关于两种新科学对话集》,研究了物体的距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无穷集合的概念。
这是伽利略最后一部科学著作,在物理学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他重视实验和数学工具的做法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出现。
开普勒于1609-1619年根据第谷的观测资料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即椭圆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
他也因此被后世学者尊称为“天空的立法者”。
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把物体的运动规律归结为三条基本运动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由此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这样,他就把过去一向认为是截然无关的地球上所谓“世俗”的运动和日月星辰那些属于神圣的“天堂”的运动统一在同一理论框架之中。
这可以说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第一次理论的大综合。
对热现象的实验研究是从测量温度开始的。
16-17世纪,温标和温度计的发明及改进为测量温度的变化提供了便利手段,这是热学走上定量科学的第一步。
1756年,英国布莱克提出潜热和比热的概念,并创立了测定热量的理论和方法,使热学的发展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热质说(热素说):把热看做是一种没有质量、没有体积、具有广泛渗透性的特殊的物质,它可以在热交换中,从一个物体流向另一个物体,但总热量是守恒得。
热质说成为18世纪占统治地位的一种观点。
18世纪对电和磁的实验研究尚局限于静电和静磁方面。
这一时期电学的主要成就是关于静电相互作用和电的运动特性的研究。
1729年,首次对导体和绝缘体进行了区分。
1734年,在自然界中发现两种不同的电:正电和负电。
并证明电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物理学:这个阶段主要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学说。
2. 古典物理学:这个阶段从近代科学革命开始,包括伽利略、牛顿等
科学家的贡献,建立了经典力学、光学和热学等基本理论。
3. 进化物理学:这个阶段来自电磁学、热力学和光学的纳入统一框架,包括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和热力学定律等的推广。
4. 相对论物理学:这个阶段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为主,包括狭义
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为物理学开展了更加完备的理论框架。
5. 量子物理学:这个阶段以量子理论为基础,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特性
和行为,涉及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重要概念。
6. 现代物理学:这个阶段包括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等研
究方向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形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广
阔领域。
请注意,这些阶段是相对的划分,实际上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是相互关
联和交织在一起的。
物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物理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根据它不同阶段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物理学萌芽时期、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一)物理学萌芽时期在古代,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观察,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直觉的、思辨性猜测,来把握自然现象的一般性质,因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本上是属于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和思辨的猜测。
那时,物理学知识是包括在统一的自然哲学之中的。
在这个时期,首先得到较大发展的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力学,如静力学中的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
在《墨经》中,有力的概念(“力,形之所以奋也”)的记述;光学方面,积累了关于光的直进、折射、反射、小孔成像、凹凸面镜等的知识。
《墨经》上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就有八条。
在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公元前450-380)等的著作中也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的论述,并且对光的折射现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
电磁学方面,发现了摩擦起电、磁石吸铁等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指南针。
声学方面,由于音乐的发展和乐器的创造,积累了不少乐律、共鸣方面的知识。
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原子论、元气论、阴阳五行说、以太等假设。
在这个时期,观察和思辨虽然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用实验来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
例如,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声共振实验和利用天然磁石进行人工磁化的实验,以及赵友钦在《革象新书》中的大型光学实验等就是典型的事例。
总之,从远古直到中世纪(欧洲通常把五世纪到十五世纪叫做中世纪)末,由于生产的发展,虽然积累了不少物理知识,也为实验科学的产生准备了一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验,但是这些都还称不上系统的自然科学研究。
在这个时期,物理学尚处在萌芽阶段。
(二)经典物理学时期十五世纪末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和技术的大发展;席卷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起人们的探索精神。
对学科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其现状,展望其未来。
物理学的历史很长,不能样样都谈到,仅从牛顿开始,牛顿以前的很多先驱性的工作只好从略了。
20世纪前物理学的三大综合17世纪至19世纪,物理学经历了三次大的综合。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物理学的首次综合,第二次综合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建立,第三次则是以热力学两大定律确立并发展出相应的统计理论为标志。
第一次综合——牛顿力学17世纪,牛顿力学构成了完整的体系。
可以说,这是物理学第一次伟大的综合。
牛顿将天上行星的运动与地球上苹果下坠等现象概括到一个规律里面去了,建立了所谓的经典力学。
至于苹果下坠启发了牛顿的故事究竟有无历史根据,那是另一回事,但它说明了人们对于形象思维的偏爱。
牛顿力学的建立牛顿实际上建立了两个定律,一个是运动定律,一个是万有引力定律。
运动定律描述在力作用下物体是怎么运动的;万有引力定律则描述物体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
牛顿将两个定律结合起来运用,因为行星的运动或者地球上的抛物体运动都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
牛顿从物理上把这两个重要的力学规律总结出来的同时,也发展了数学,成为微积分的发明人。
他用微积分、微分方程来解决力学问题。
由运动定律建立的运动方程,可以用数学方法把它具体解出来,这体现了牛顿力学的威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如果要计算行星运行的轨道,可以按照牛顿所给出的物理思想和数学方法,求解运动方程就行了。
根据现在轨道上行星的位置,可以倒推千百年前或预计千百年后的位置。
海王星的发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当时,人们发现天王星的轨道偏离了牛顿定律的预期,问题出在哪里呢?后来发现,在天王星轨道外面还有一颗行星,它对天王星产生影响,导致天王星的轨道偏离了预期的轨道。
进而人们用牛顿力学估计出这个行星的位置,并在预计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
这表明,牛顿定律是很成功的。
按照牛顿定律写出运动方程,若已知初始条件——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就可以求出以后任何时刻物体的位置和速度。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物质的本质、结构、运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自然哲学时期,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下面将以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为主题,简要介绍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物理学的萌芽古代物理学起源于古希腊,最早的物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人。
毕达哥拉斯强调数学与自然的联系,提出了宇宙的数学结构理论,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则从观察自然现象入手,提出了四元素理论和天地有机体观念,为古代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物理学的诞生近代物理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时期。
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力学和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伽利略的实验和牛顿的三大定律为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结合提供了范例,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三、电磁学的发展19世纪,电磁学的发展成为物理学的重要里程碑。
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通过实验和理论的研究,建立了电磁理论,揭示了电磁波的存在和传播规律。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发现为电磁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空观念的理解。
狭义相对论揭示了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广义相对论则解释了引力的本质和时空的弯曲。
同时,普朗克、波尔等科学家的量子理论研究,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揭示了微观粒子的奇特性质和量子力学的统计规律。
五、现代物理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物理学发展迅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验成果。
狄拉克方程、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等理论的提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和基本相互作用规律。
同时,超导、激光、半导体等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总结起来,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科学革命,再到现代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的过程。
欢迎共阅一、古典物理学与近代物理学:1、古典物理学:廿世纪以前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古典物理学,以巨观的角度研究物理,可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主要分支。
2、近代物理学:廿世纪以后(1900年卜朗克提出量子论后)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近代物理学,以微观的角度研究物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为近代物理的两大基石。
理12341)和化(1)半导体制成晶体管,体积小、耗电量少,具有放大电流讯号功能。
(2)半导体制成二极管具整流能力。
(3)集成电路(IC):(A)1958年发展出「集成电路」技术,系利用长晶、蚀刻、蒸镀等方式于一小芯片上容纳上百万个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感、电容等电子组件之技术,而此电路即称为集成电路。
(B)IC之特性:体积小、效率高、耗电低、稳定性高、可大量生产。
(C)IC之应用:计算机、手机、电视、计算器、手表等电子产品。
(4)计算机信息科技之扩展大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故俗称第二次工业革命。
2、雷射:(一)原理:利用爱因斯坦「原子受激放射」理论,诱发大量原子由受激态同时做能态之跃迁并放射同频率之光子,藉以将光加以增强。
(二)特性:聚旋光性好、强度高、光束集中、频率单一(单色光)。
(三)应用:(1)工业上:测量、切割、精密加工……(2)医学上:切割手术(肿瘤、近视)……(3)军事上:定位、导引……(4)生活、娱乐上:激光视盘、光纤通讯……3、光纤:(一)光纤:将高纯度石英熔融抽丝制成极细之圆柱体,柔软可挠曲,含内层(纤芯)及外层(包层)两层。
(二)原理:纤芯之折射率大于包层,光讯号以特定角度射入纤芯之一端后,因连续之全反射而传递至另一端。
(三)特性:(核2。
(1)向量:兼具大小及方向性者,如:速度、力……(2)纯量:仅具大小无方向性者,如:体积、时间、功……(二)依定义方式而分:(1)基本量:由基本概念定义而出之物理量,共有时间、长度、质量、电流、温度、发光强度(光度)、物质的量(物量)七种。
一、古典物理学与近代物理学:1、古典物理学:廿世纪以前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古典物理学,以巨观的角度研究物理,可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主要分支.2、近代物理学:廿世纪以后1900年卜朗克提出量子论后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近代物理学,以微观的角度研究物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为近代物理的两大基石.一、古典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力学: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滑轮、斜面、螺旋、劈……2、光学:一反射原理:1平面镜:镜子……2凹面镜:手电筒、车灯、探照灯……3凸面镜:路口、商店监视镜……二折射原理:1凸透镜:放大镜、显微镜、相机……2凹透镜:眼镜、相机……3、热学:蒸汽机、内燃机、引擎、冰箱、冷暖气机……4、电学:一利用电能运作:一般电器用品,如: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二利用电磁感应:发电机、变压器……三利用电磁波原理:无线通讯、雷达……二、近代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半导体:一半导体: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间之一种材料,可分为元素半导体如:硅、锗等和化合物半导体如:砷化镓等两种.二用途:1半导体制成晶体管,体积小、耗电量少,具有放大电流讯号功能.2半导体制成二极管具整流能力.3集成电路IC:A1958年发展出「集成电路」技术,系利用长晶、蚀刻、蒸镀等方式于一小芯片上容纳上百万个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感、电容等电子组件之技术,而此电路即称为集成电路.BIC之特性:体积小、效率高、耗电低、稳定性高、可大量生产.CIC之应用:计算机、手机、电视、计算器、手表等电子产品.4计算机信息科技之扩展大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故俗称第二次工业革命.2、雷射:一原理:利用爱因斯坦「原子受激放射」理论,诱发大量原子由受激态同时做能态之跃迁并放射同频率之光子,藉以将光加以增强.二特性:聚旋光性好、强度高、光束集中、频率单一单色光.三应用:1工业上:测量、切割、精密加工……2医学上:切割手术肿瘤、近视……3军事上:定位、导引……4生活、娱乐上:激光视盘、光纤通讯……3、光纤:一光纤:将高纯度石英熔融抽丝制成极细之圆柱体,柔软可挠曲,含内层纤芯及外层包层两层.二原理:纤芯之折射率大于包层,光讯号以特定角度射入纤芯之一端后,因连续之全反射而传递至另一端.三特性:1通讯容量大频宽较大,约为传统铜线之10倍以上.2重量轻、价格便宜.3传输过程中耗能低,利于长程传输.4不受干扰,保密性佳.四应用:通讯.4、核能发电:一核能:较大原子核发生分裂核裂变,如:核弹、核电厂内部或较小原子核发生融合核聚变,如:氢弹、太阳内部时,因生成物质量减少而转变成能量,此能量称为核能.二原理:质量与能量之转换遵守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之「质能互换公式」:2E mc=.三过程:利用铀235在可控制的情形下进行核分裂反应,产生之核能转变成热能使水变成水蒸气后,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核能⇒热能⇒动能⇒电能.5、超导体:一超导体:1908年翁内斯发现部份物质于某特定温度临界温度T以下,c其电阻完全消失,此时此物称为超导体.二特性:超导体具有「零电阻」及「完全反磁性」之特性.三高温超导体:1987年朱经武、吴茂昆发现钇钡铜氧化物之临界温度约为92K,高于液态氮之沸点77K,称为「高温超导体」.四应用:超强力磁铁、磁浮列车.一、物理量:1、定义:物理学上所使用的量.2、分类:一依有无方向性而分:1向量:兼具大小及方向性者,如:速度、力……2纯量:仅具大小无方向性者,如:体积、时间、功……二依定义方式而分:1基本量:由基本概念定义而出之物理量,共有时间、长度、质量、电流、温度、发光强度光度、物质的量物量七种.2导出量:由基本量所定义出之物理量,如:体积、面积、速度等. 3物理学力学上最常用的三个基本量:时间、长度、质量.二、测量:1、定义:将待测物理量与一标准量做比较的过程.2、结果:⎧⎧⎫⎪⎨⎬⎨⎩⎭⎪⎩準確值 數值有效數字測量結果一位估計值單位 3、科学记号:将一数字化为n a 10(1a 10)⨯≤<之形式,称为科学记号.4、数量级:一数化为科学记号后一若a 3.16≥≈,则其数量级为n 110+ 二若a 3.16<≈,则其数量级为n 10三、单位:1、定义:物理量之比较标准.2、条件:单位须具「恒常性」及「方便性」.3、SI 单位:国际度量衡局选定七个基本量之单位基本单位作为单位系统之基础,简称SI 单位,亦称为公制单位.45、辅助前缀:一意义:置于单位前方,用以表示极大或极小物理量之符号.四、物理学三大基本量之测量及单位:1、时间之测量及单位:一秒之定义:11967年前:A定义:以太阳日为标准.地球上任一点连续2次对正太阳之时间间隔称为太阳日,一年内太阳日之平均值称为平均太阳日,再将一平均太阳日分为24小时,1小时分为60分,1分分为60秒,故1秒1=平均太阳日.86400B缺点:a平均太阳日逐年改变.b使用不便.21967年后:原子间之振动具良好之恒常性,故国际度量衡局于1967年会议中,选定了以铯原子之某一固定振动70次的时间定义为1秒,此标准沿用至今.二单摆之等时性:1当单摆之摆角不大摆角<︒时,其周期T25=只与摆长有关.g2周期T2=秒之单摆称为秒摆,其摆长1m≈三半衰期半生期τ:1定义:放射性物质衰变数量达原来总数之一半即剩下一半尚未衰变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或半生期.2公式:设半衰期为τ之某放射性物质原数量为0N ,经过时间t 后,剩下数量为N,则:τ=t 210)(N N 3应用:利用物体所含C 14之浓度可鉴定其年代.2、长度之测量及单位: 一公尺之定义: 118世纪:以北极经巴黎至赤道的子午线长之一千万分之一为1公尺,并以此标准制作了一标准尺铂铱合金棒.21889年后:因标准尺长之一千万倍不等于子午线长,遂改以标准尺为1公尺之标准,其缺点为易受环境影响.31961年:国际间同意将公尺之标准改订为氪的同位素所发出某一特定光的波长的倍.41983年:国际度量衡会议决议将光在真空中8分之一秒所行之距离定义为1公尺.二常用特殊长度单位:1光年.:光在一年中所行之距离159.4610m ≈⨯.2天文单位.: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之平均半径111.4910m ≈⨯500光秒 3埃oA :o101A 10m -≈,常用于表示原子之大小.3、质量之测量及单位: 一公斤之定义: 11889年前:A 定义:定义4C ︒、1公升之纯水其质量为1公斤.B 缺点:a 纯水取得不易.b 易受环境温度影响.21889年后:国际度量衡会议决议采用铂铱合金制之「公斤原器」为1公斤之标准.4五、密度ρ之测量:1、密度之定义:单位体积中所含的质量.2、公式:M()V=ρ=質量密度體積 3、质量可由天平测得.4、形状规则之物体如:正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体积可由边长测量求出,形状不规则之物体其体积则可用「排水法」求出.5、单位: 一SI 制:3kg m二常用:3gcm 三换算:33g kg 11000cm m =。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与成就近代物理学是指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包括了经典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学、量子物理学等领域的物理学发展历程。
这个时期见证了人类对物质的本质认识的深入拓展,物理学成为现代科学中的一个核心领域。
本文将从下列方面探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与成就。
I. 经典物理学的发展经典物理学是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开端。
运用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理论,研究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质。
牛顿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哈密顿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等重要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规范了物理学发展的轨迹。
物理学家从中获得了洞察物质本质规律的灵感,上述理论已成为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重要参考。
经典物理学的发展为随后的量子力学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II. 量子力学的颠覆性进展量子力学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物理学理论,其颠覆性的进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本质的认识。
量子力学推翻了牛顿力学的决定论,放弃了物质在经典条件下的固定位置和速度,而是用概率性描述了微观世界的行为。
量子力学中的“量子态”和“测量”等重要概念,开创了研究微观世界的新视角,使人们深入理解到物质本质的本质规律。
III. 深入研究的核物理20世纪初期,核物理研究接续发展。
人类对原子核结构的认识加深,原子核的大小、质量、质子和中子的结构、放射现象等成为研究的热点。
通过核物理的研究,人类首次制造出原子弹和核电站,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
IV. 伽马射线和宇宙射线伽马射线和宇宙射线都是目前未知流行的两种自然现象。
伽马射线属于一种高能量光辐射,其波长小于X射线和紫外线,高于X射线和辐射。
伽马射线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在核物理研究、地质勘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宇宙射线是来自地外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其来源和途径至今还未被完全揭示,但是宇宙射线的探索已经成为了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V. 计算机模拟的重要意义计算机模拟是20世纪晚期出现的模拟计算模型,通过模拟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相互联结方式,在纯计算机环境中模拟真实物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