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的抗血小板治疗阶梯工程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51
少数脑梗塞的症状呈阶梯式进行性恶化引言脑梗塞是指脑血管短时间内发生的局部性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缺氧和缺血,严重时可能导致脑梗死。
脑梗塞的症状呈阶梯式进行性恶化是一种特殊形式,指该病情的症状在短时间内逐渐加重和扩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少数脑梗塞的症状呈阶梯式进行性恶化的特征、机制以及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特征少数脑梗塞的症状呈阶梯式进行性恶化是一种严重类型的脑梗塞,其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症状加重患者最初出现轻度脑梗塞症状,如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肢体无力等。
然而,在短时间内,这些症状会逐渐加重,病情明显恶化。
2. 症状扩展除了症状加重外,少数脑梗塞的症状还会扩展到其他脑区域。
例如,最初可能只是发生在一侧身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可能扩展到对侧身体或面部。
3. 快速进展少数脑梗塞的症状呈现快速进展的特点,通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就能明显看到症状的改变。
这与其他类型的脑梗塞相比,表现出更快的进展速度。
机制少数脑梗塞的症状呈阶梯式进行性恶化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可能的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1. 血栓再栓血栓再栓是指最初的脑梗塞发生后,新的血栓形成导致供血障碍的区域进一步扩大。
这可能与病理过程中的凝血异常和血小板活性增高有关。
2. 栓塞扩散在少数脑梗塞中,可能存在多个脑动脉供血不畅的区域。
当其中一个血栓脱落并通过血流到达另一个血管时,会导致供血不畅的区域扩大,进而加重症状。
3. 血管阻塞脑梗塞常常与血管狭窄或阻塞有关。
在少数脑梗塞中,存在多个血管供血不足的情况。
当一个血管阻塞时,其他血管将负担起更多的供血任务,导致原本供血不足的区域症状进一步加重。
诊断和治疗少数脑梗塞的症状呈阶梯式进行性恶化需要及早诊断和治疗,以尽量减少后果。
以下是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 临床检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重点关注症状的进行性恶化和扩展。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脑CT扫描、脑磁共振成像(MRI)和颅内血管造影等。
脑梗死临床路径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 急性起病;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X线片、心电图;(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易栓检查、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伴H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白管兵;潘波;潘娜【期刊名称】《医学临床研究》【年(卷),期】2024(41)4【摘要】【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ACI)伴H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
【方法】本院收治的100例ACI伴H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ACI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两组患者均维持治疗8周。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血小板相关参数、临床疗效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cy、MPV及PDW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用于治疗ACI伴H型高血压患者,能够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安全性较高。
【总页数】4页(P540-543)【作者】白管兵;潘波;潘娜【作者单位】空军军医大学空军第九八六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相关文献】1.氯吡格雷与拜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2.小剂量尿激酶与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超溶栓时间窗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3.替罗非班桥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影响4.双联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5.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流程及单药、双联、三联等抗血小板治疗要点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建议 AIS 患者在发病后 24~48 h 内服用阿司匹林。
对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通常推迟到 24 h 后服用阿司匹林。
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
3、不建议替格瑞洛(代替阿司匹林)用于轻型 AIS 和 TIA 的急性期治疗。
4、西洛他唑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用于高出血风险的 AIS 患者。
5、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有胃肠反应或过敏等)及高出血风险的 IS 患者,使用吲哚布芬作为替代治疗是可行的。
6、不推荐阿昔单抗治疗 AIS。
7、替罗非班和依替非巴肽的疗效尚未完全确定。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对于轻型 AIS 及高危 TIA 患者,在发病 24 h 内启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 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 75 mg/d(首日负荷剂量为 300 mg),并持续 21 d,后改成单药氯吡格雷 75 mg/d,能显著降低 90 d 卒中复发风险。
2、对发病在 24 h 内、非心源性轻型AIS(NIHSS 评分≤3 分)或高风险(ABCD2 评分≥4分)患者,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荐进行CYP2C19 基因快速检测,明确是否为 CYP2C19 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以决定下一步的治疗决策。
3、对发病在 24 h 内、非心源性轻型AIS(NIHSS 评分≤3分)或高风险(ABCD2评分≥4分)的患者,如已完成 CYP2C19 基因检测,且为 CYP2C19 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推荐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21 d(替格瑞洛首日负荷剂量 180 mg,之后每次 90 mg,每日2次),此后继续使用替格瑞洛(90 mg,每日2次)单药治疗,总疗程90d。
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不推荐三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双嘧达莫)治疗非心源性 AIS 或 TIA 患者。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脑梗死
尤寿江;韩侨;曹勇军;刘春风
【期刊名称】《苏州医学》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脑梗死的急性期及脑梗死的一级、二级预防中具有
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会遇到疑问:是否需要双抗治疗?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R)时如何处理?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的脑梗死患者如何选择
抗血小板药物?伴有微出血的患者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有何不同?本文对上述问题做一综述。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尤寿江;韩侨;曹勇军;刘春风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江苏苏州215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1
【相关文献】
1.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 [J], 张志
华
2.抗血小板聚集对大面积脑梗死治疗的效果分析 [J], 孙量
3.赣龙抗栓胶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J],
祁占宁;刘文;来海欧;殷成龙;姬利
4.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急性脑梗死
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比较 [J], 高亚亚;柴旭兵;闫俊;叶楠;杨莹
5.血栓弹力图在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王迎涛;梁桂娟;孙振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脑梗死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急性期(一般指脑梗死发病6小时后至2周内,进展性卒中稍长)的抗血小板聚集推荐意见如下:
(1)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 mg/d。
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150 mg/d;
(2)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h后开始使用;
(3)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
此外,在抗血小板聚集二级预防的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除少数情况需要抗凝治疗,大多数情况均建议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TIA复发;
(2)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50~325 mg/d)都可以作为首选药物;有证据表明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尤其对于高危患者获益更显著;
(3)不推荐常规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
但对于有急性冠状动脉疾病(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
死)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推荐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随着我国目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缺血性脑卒中占卒中总数的80%。
按照国际TOAST病因分型,将缺血性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及不明原因型5类卒中。
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1]。
卒中急性期未溶栓者尽早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
因此是否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何选择双抗药物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3]。
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对防止脑梗死的进展、降低脑梗死引起的致残率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及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
所有患者均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CT检查确诊,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4]。
入组标准:①病程<72h;②错过时间窗未能溶栓治疗或家属拒绝溶栓;③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评分8~25分;④无吞咽困难,无意识障碍;⑤经头CT或MRI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⑥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意识障碍者;②既往有脑出血病史者;③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④血小板计数<100×109/L;⑤近期有消化道出血或其他系统出血或有明确胃、十二指肠溃疡者。
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35例)、B组(37例)和C组(36例)。
其中A组男性16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7±9)岁。
B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9±10)岁。
C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9±9)岁。
3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A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片100mg治疗,1次/晚,连用14d。
B组确诊后第1天给予口服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300mg联合阿司匹林100mg,第2天及以后给予口服氯吡格雷75mg联合阿司匹林100mg,1周后给予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mg,连用14d。
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一、引言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逐渐加重,呈阶梯式进展,病情恶化。
急性期治疗是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本文将对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
二、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现状1. 早期识别与诊断早期识别和诊断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5小时内,若符合溶栓治疗适应症,应尽快进行溶栓治疗。
此外,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神经功能评估量表(如NIHSS)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以判断是否进展性脑梗死。
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
溶栓药物主要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UK)。
研究显示,溶栓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然而,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溶栓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3.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研究显示,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然而,抗血小板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抗血小板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4.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另一种方法。
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等。
研究显示,抗凝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然而,抗凝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抗凝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5.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新技术。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
研究显示,介入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然而,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