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本科内科护理学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41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观察要点】1、观察有无内出血的征象:血压下降、脉搏增快且细弱、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出虚汗、头晕、黑朦等。
2、观察呕血、黑便的时间、颜色、性质,必要时留取大便潜血标本送检。
3、周围静脉充盈程度及尿量的变化,注意脱水的程度、电解质平衡,听取病人的主诉,观察其精神状况,随时与医生联系。
4、观察皮肤、甲床颜色、肢体温度,有无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
【护理措施】1、活动性出血期,绝对卧床休息,病情平稳后指导患者适当床上活动,防止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2、无呕血者可进流质饮食;有呕血者出血期禁食,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可进低温流质,72小时后可进无渣半流质;恢复期宜进软食,定时定量,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注意休息,出血期禁用热水袋,以免加重休克。
3、出血严重时,大血管静脉留置针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快速有效的补充血容量,留取血标本,以备血交叉。
按时完成输血、输液的总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
4、遵医嘱及时使用止血药物治疗(如制酸药:洛赛克、生长抑制素、善宁等)。
5、行急诊胃镜检查及治疗时,应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并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配合及观察。
6、避免恶性刺激,及时清理血迹、呕吐物,做好心理护理,安慰出血期患者消除恐惧、紧张情绪。
【健康教育】1、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和诱因、预防、治疗知识,以减少再度出血的危险。
2、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再出血,应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的规律,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或过冷、过热、产气多的食物、饮料等。
3、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保证身心休息。
戒烟酒,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4、学会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出现呕血或黑便时立即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活动;呕吐时取侧卧位以免误吸;立即送医院治疗。
慢性病者应定期门诊随访。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等部位的出血。
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食管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胃炎、胃肠道炎症性疾病等。
上消化道出血通常会出现呕血(量多少不一)、黑色粪便、恶心、呕吐等症状。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病人的体征和症状变化,特别是呕血量、呕吐情况、皮肤苍白、血压、心率等情况。
及时记录并向医生报告。
2.嘱病人卧床休息:出血时病人通常会有血压下降的情况,因此需要保持平卧位,并确保床头垫高,以减少胃内的压力,减少出血。
3.保持呼吸道通畅:上消化道出血时,病人可能会有呕吐的情况,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出现窒息的情况。
可将病人侧身,嘱其不要用手或其他物体堵住口鼻。
4.减少胃肠的刺激:尽量不要进食或进食液体,给胃肠道充分休息的机会。
忌烟酒和辛辣食物,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
5.给予输液:对于大量出血的病人,可以根据医嘱给予输液治疗,以补充血容量,维持循环稳定。
输液的种类和速度应根据病人的体征和血液检查结果来调整。
6.监测血液指标:定期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PT、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
如血红蛋白下降,应及时给予输血,并密切观察血压及心率等指标。
7.保持胃管通畅: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人,可能需要插入胃管,既可以减少胃蠕动,又可以排出胃内残留物,保持胃肠道通畅。
8.给予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应该按照医嘱,合理给予药物治疗,如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止血药物等。
9.进行并发症预防: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会导致失血性休克、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体征和症状变化,如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并向医生报告。
10.进行心理疏导:上消化道出血对病人来说是一种较大的身体刺激和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病人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
总的来说,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人体征和症状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配合医生的治疗,帮助病人尽快康复。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黏膜的出血情况。
这种情况严重程度不一,一般可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病情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在护理上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常规措施,以及及时的护理干预。
1.监测生命体征:上消化道出血可能造成患者血容量减少,导致休克的发生。
护士需要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休克等并发症。
2.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出血时可能引起呕吐,护士需要及时疏通患者的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果患者有大量呕血,可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减少误吸的风险。
3.胃肠减压:上消化道出血时,应及时进行胃肠减压,以减轻胃肠道内压力,减少出血量。
护士在减压时要确保管道通畅,并观察抽出的胃液颜色和量,及时记录和报告医生。
4.静滴支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时,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或输液来补充丧失的血容量。
护士应按医嘱进行静滴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副作用,如过敏反应等。
5.高位抬头位:上消化道出血时,抬头位可以减少食管和胃静脉压力,减轻出血情况。
护士可以将患者的床头抬高,使患者保持半坐位或半卧位。
6.管道护理:患者出血时,可能需要插入导尿管或胃管等管道,护士要确保插管操作正确,并对管道进行定时护理,如更换导尿管袋、冲洗胃管等。
7.精心观察病情变化: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包括出血颜色、量和性状的变化、腹痛程度、出血后的血压和脉搏变化等,及时向医生汇报。
8.积极预防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时,患者可能需要留置胃管或呼吸机等医疗器械,护士应加强卫生消毒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
9.安抚患者情绪: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紧急情况,患者往往情绪不稳定,护士要耐心对待,安抚患者情绪,减轻其对病情的恐惧和焦虑。
10.配合医生治疗:护士在护理上需与医生密切配合,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化,主动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需要全面的观察和护理措施,包括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胃肠减压、静滴支持治疗、高位抬头位、管道护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感染、安抚患者情绪和配合医生治疗等。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计划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的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护理计划的角度,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患者评估。
1.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出血的时间、频率、量及颜色等情况。
2.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皮肤黏膜的颜色、腹部压痛等情况。
3. 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电解质等。
二、护理诊断。
1. 高危因素,上消化道出血本身就是一种高危疾病,患者可能出现休克、贫血等情况。
2. 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消化道穿孔等。
3. 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等。
三、护理干预。
1. 确保患者的休息,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 观察出血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呕血、便血情况,记录出血量和出血颜色。
3. 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呕吐物。
4.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5.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6. 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减轻其焦虑和恐惧。
四、预防并发症。
1. 预防感染,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及时更换床单、衣物等,避免交叉感染。
2. 预防消化道穿孔,避免患者进食刺激性食物,保持胃肠道的休息。
3. 预防贫血,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给予患者红细胞输血或口服铁剂。
五、护理效果评价。
1.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出血情况、生命体征等。
2.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
3. 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其焦虑和恐惧程度。
六、护理记录。
1. 准确记录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量、出血颜色等。
2. 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3. 记录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
总结,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急性疾病,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并及时进行干预和观察,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效果。
上消化道出血的个案护理措施上消化道出血的个案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一般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直至出血停止。
在此期间,应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让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
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防寒保暖。
2. 呼吸道护理:出血期间应保持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呕血引起窒息。
随时清除口腔和气道内的分泌物、血液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3. 口腔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需每日进行2次口腔清洁,以保持口腔清洁、无味。
呕血时应随时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清洁口腔。
4. 便血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大便次数频繁,每次便后应擦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以防发生湿疹和褥疮。
5. 饮食护理:出血期应禁食;出血停止后,按序给予温凉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的软饮食。
出血后3天未解大便的患者,慎用泻药。
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不同,制定合理的饮食食谱。
6.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神志及面色的变化。
观察呕血、便血的性质和量,以及尿量。
观察有无再出血迹象。
7. 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会感到紧张、恐惧。
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安慰体贴患者的疾苦,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8. 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尽快补充血容量。
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血浆代用品,大量出血时应及时配血、备血,准备双气囊三腔管备用。
9. 使用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治疗时的护理:参照双气囊三腔管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以上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个案护理措施,具体护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的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严重的症状。
常表现为呕血和黑便。
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一)安慰患者,说明安静休息有利于止血。
经常巡视病房,大出血时陪伴患者,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其有安全感。
(二)大出血时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
保持呼吸道通畅,呕血时抬高床头10°~15°,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
必要时吸氧。
(三)限制活动期间,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呕吐后应及时漱口,排便次数多者注意肛周皮肤的清洁和完整,卧床者尤其是老年人和重症患者注意防止压疮。
(四)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宜选择粗大血管,立即配血。
配合医师迅速、准确的实施补充血容量、各种止血治疗及用药等抢救措施。
输液开始宜快,必要时测定中心静脉压来调整输液量和速度,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多、过快引起急性肺水肿。
(五)备好抢救车、负压吸引器、麻醉机、三腔两囊管等各种抢救仪器。
(六)监测生命体征,大出血时根据病情一般30分钟至1小时测量生命体征一次。
观察患者有无微循环血流灌注不足的现象,如是否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四肢冰凉等。
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注意保暖,必要时加盖棉被。
(七)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疑有休克时应留置导尿管,监测每小时尿量,并保持每小时尿量大于30mL。
(八)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以了解出血是否停止。
(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止血后l-2天渐进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限制钠和蛋白质摄入,避免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且应细嚼慢咽,防止损伤曲张静脉而再次出血。
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食,出血停止后渐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半流质、软食,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为正常饮食。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1.评估和监测:护理人员应对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
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以及出血情况的评估。
特别注重监测病人的血压和心率,以及排尿情况。
血压下降和心率升高可能是出血的征兆,需要及时反应。
2.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对于出血病人,保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护理人员应保持病人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
3.给予足够的液体:病人出血后会失去大量的液体,护理人员应给予足够的液体来补充这些液体的损失。
通常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给予液体。
4.观察和记录出血情况:护理人员应时刻观察病人的出血情况,并及时记录。
出血情况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病情以及治疗效果。
5.监测血红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是评估病人失血情况的重要指标。
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病人的血红蛋白水平,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6.管理并发症:出血病人容易出现贫血、休克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积极管理这些并发症。
对于贫血病人,可以给予输血来纠正贫血。
对于休克病人,可以给予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措施。
7.提供心理支持: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恐惧感。
护理人员应给予病人足够的心理支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治疗过程。
8.教育患者和家属: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过程,并提供必要的护理和康复指导。
教育患者和家属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病情和治疗。
总的来说,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不仅包括对其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的监测,还需要积极处理并发症,提供心理支持,并给予足够的教育和指导。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与医疗团队的沟通和协作,以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出血部位位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出血。
这种疾病常见于慢性胃炎、肝硬化、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
上消化道出血会导致呕血、食欲不振、黑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患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下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
首先,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患者在出血过程中应保持安静、平卧位,头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减少出血量。
同时,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输血、输液等治疗。
还需做好监测工作,如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并记录出血量、颜色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医生。
其次,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特别是密切注意患者的症状变化。
如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相关的护理措施。
同时,注意观察和测量患者的输出液,如尿量、呕吐物量等,并记录在病历上,以便及时判断病情的变化。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饮食和用药进行管理。
患者在出血过程中,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为主,如米汤、面汤、牛奶等。
同时,应避免给予容易引起胃酸分泌过多的食物,如辛辣、油腻、酸性的食物,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对于患有胃溃疡的患者,还应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以免加重病情。
此外,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给予他们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化解内心的痛苦。
同时,还可开展一些心理干预活动,如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最后,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教育。
患者的康复和护理工作需要家属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护理人员要向家属普及关于上消化道出血的知识,如病因、症状、疾病的预防措施等。
同时,还要告诉家属如何正确照料患者,包括饮食调理、药物管理、病情观察等方面。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家属对患者的护理水平,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1.病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情的轻重、病因的确定、伴随症状的记录等。
及时观察患者出血的性质、颜色及量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2.患者的休息:患者出现出血后,应给予充分的休息,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者干扰休息的因素。
3.护理常规:护理人员需要经常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
还需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状况。
4.温暖保暖:要保持患者的体温正常,防止受凉。
出现出血后,患者往往处于虚弱状态,需要避免因为寒冷导致更大的疾病风险。
5.维护水电解质平衡:患者出血会导致体内的水电解质丧失,护理人员应定期记录体温、大便,尤其是颜色和性质。
同时,注意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尿液性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6.平稳情绪:患者由于出血而可能出现情绪波动,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精神支持,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
7.控制出血: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应迅速采取措施止血。
常用的方法有内镜治疗、导管止血等。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操作,并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
8.药物治疗:根据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如给予抑酸药、止血药等。
同时,需要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和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9.饮食调理:患者需要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流质饮食或者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避免粗糙食物和辛辣刺激物的摄入,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10.安全防护:护理人员需要保持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防止感染的发生。
同时,还要预防跌倒和其他事故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还需要注重教育患者及其家属。
告诉他们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病因、发病机制等。
教育患者注意休息,定期复查,遵从医嘱,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等,以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评估病情,采取相应措施,并注重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通过维护水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药物治疗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护理及健康教育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出现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的出血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胃酸过多、消化道溃疡、胃食管反流等原因引起的。
对于患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护理和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以下是针对这些患者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建议。
护理措施:1.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呕血、黑便等明显出血症状。
及时发现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2.给予氧气吸入:如果患者存在低氧状况,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以维持正常的氧合状态。
3.维持静息状态:患者在出血期间应保持平卧状态,避免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以减少出血量。
4.药物治疗:护士应协助医师合理用药,如给予抗酸药物、止血药物等。
同时要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5.密切观察:定期检查患者的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等项目。
观察患者有无新的出血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6.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由于大量出血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护士应及时纠正和监测患者的水电解质情况。
饮食中应适量给予盐分、蛋白质及含铁食物,以促进补充失血和造血。
健康教育:1.饮食宜清淡:患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忌辛辣、刺激性和粗糙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生葱等。
宜选择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
2.合理饮食:患者应均衡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每餐要控制食量,减少肠胃的负担。
3.避免刺激性饮料和食物:禁止饮酒、吸烟等有刺激性的饮料和食物,以免刺激消化道黏膜,增加出血风险。
4.定期复查:患者在出院后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血常规、胃镜等检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5.注意休息: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6.重视个人卫生: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细菌感染,保持良好的面容和环境清洁。
7.服用药物时遵医嘱:患者应按时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