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8
农业开发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第11期青岛市新型农业发展的模式探讨潘明菊1,赵书海2(1.平度市南村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山东平度 266700; 2.平度市南村镇政府,山东平度 266700)摘要:新产业、新业态在大中小城镇的发展,激发了农村农业资源的多元整合,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从产业整合与产业链的延伸角度出发,以青岛市的现代都市农业为例,对青岛市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为推动青岛市城市农业的发展,应从成功的经验和加速提升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都市农业;新业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0 引言近几年,青岛市把农业农村作为发展的出发点,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为自己的使命。
以农业新旧动能转化为契机,发展都市农业,培育了智慧农业、创意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都市渔业、会展农业等新兴的农业新业态。
通过对青岛市区域内的资源聚集与农业职能的扩展,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城市农业新的发展方式。
1 高科技向农业渗透衍生出创新型农业从高技术到高技术的渗透,以高技术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互动和渗入为核心,从资源利用、经营效率、系统弹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
智慧农业、科技农业、大数据农业等新兴产业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青岛市在2017年以“新六产”(一、二、三产一体化)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发展智能高技术农业,并将青岛市西部滨海地区打造成智能高端园区。
建设以“绿色硅谷”为代表的一系列智能农业园区和生产厂家,实现智能化的农业。
青岛“绿硅”科技园区集中了先进的技术力量,加大了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入,并与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努力,打造青岛市西部新区的“新动能转化”智囊团,以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以青岛市特色林果、经济茶叶、农旅文创等高增值产业为基础,将智慧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艺等农业园区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公司+示范园+基地+农户”的双赢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园区的发展和农户的利益联系,带动13万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增加收入。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现代都市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与城市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城乡发展的双赢。
目前,我国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年来,城市周边的农业逐渐向现代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农业生产不再只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而且开始向高品质、绿色、有机农产品转变。
同时,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等产业链也得到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其次,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是土地利用问题。
城市扩张导致农用地减少,农业产能受到限制。
虽然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如土地流转、土储政策等,但仍然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其次是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等农业用品的过量使用,导致农田土壤和水源受到污染。
此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膜、农药包装袋等农业垃圾也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卫生状况。
此外,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还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尽管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但是高品质、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较高,部分市民仍然倾向于购买廉价的农产品,导致现代都市农业销售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其次,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另外,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加大对现代都市农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总之,现代都市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但要解决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动现代都市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探讨都市区环境下的城郊农业发展模式邝卓鹏【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要求也愈加强烈,因此,都市区环境下的城郊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必然性。
根据都市区环境下的城郊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其需要具备科技、生产性、休闲文化旅游、服务性等多种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
本文就都市区环境下的城郊农业发展模式应满足的条件进行分析,提出都市区环境下的城郊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策略,以推动我国成交经济和谐发展。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年(卷),期】2016(000)017【总页数】2页(P10-10,13)【关键词】都市区;城郊农业;发展模式【作者】邝卓鹏【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农业服务中心,广东中山528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7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市的整体布局、功能等都在重新优化与重组,需要提高城郊农业发展模式的适应性,并合理对其进行调整与创新,才能更好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从而推动都市区环境下城郊农业发展模式的现代化发展[1,2]。
1.1 农业发展基础比较良好在都市区环境下城郊农业想要很好的发展,必须具备非常良好的农业基发展础,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水源、肥料和销售市场等。
一般情况下,农业发展基础指的是自然环境和技术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进而促进农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最终提高农业市场占有份额。
1.2 农产品是绿色环保的、自然环境具有原生态特性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工业化,并且,都市区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给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自然环境尽量保持原生态特性,才能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的环境质量,从而促进都市区环境下城郊农业发展模式向着新的方向发展。
1.3 服务功能比较多样化在都市区不断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城郊农业发展需要向着服务功能多样化发展,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不一样的服务。
都市现代农业的源起、现状与发展方向作者:蔡海龙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04期【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城乡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都市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城郊型农业,再向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的转变。
近年来,资本、技术下乡,入局农业,都市现代农业作为一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业态,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正确认识都市现代农业,理解其发展背后的历史过程、理论逻辑和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是当务之急。
本文在梳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源起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类研究,并针对其当下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应对之策。
都市农业是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逐渐发展起来的产物,率先在国外诞生。
都市农业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中发展较为成熟,并呈现不同的特点。
其中,欧洲是都市农业的发源地,20世纪初德国的市民农园,是都市农业的早期雏形,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为解决城市化中的一系列问题,也相继发展了形式多样的都市农业,其共同点是强调休闲绿色、市民参与、合作经济,并有完善的配套制度与高额补贴。
与欧洲不同,美国的都市农业偏重生产功能,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迅猛发展的城市化下,逐步建立以大都市为中心、大型家庭农场为主体,高度专业化和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把控国际农业产业链,实现出口创汇。
后推十年,日本、韩国为解决快速城市化中农业生产萎缩、农村凋敝等问题,推行小规模农户+社会化生产组织的模式,发展出观光农业、市民农园、社区支持农业等多样化的都市农业形态,用2%的都市农地创造了8%的农业产值,力图兼顾生产和休闲功能。
我国都市农业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上海先行实践,引进国际经验,并将发展都市型农业写入“九五”规划中,深圳、北京、苏州、武汉等地随后陆续推进。
2012年出台《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意见》,都市现代农业首次进入国家文件。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中提到,“稳定大中城市郊区蔬菜保有面积,确保一定的自给率”。
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包括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及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现在发达国家早已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从总体上看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
但是目前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多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我国其他地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也很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则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概念,按照舒尔茨教授的界定,传统农业就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其特征是技术状况长期内保持不变。
现代农业是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农业,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先进的科技广泛应用,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生态环境受到重视,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发达国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大体上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主要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源丰富型现代农业,以日本为代表的资源短缺型现代农业,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源适中型现代农业。
而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应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和资源约束型国家,人地矛盾突出,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现代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三农”问题异常突出。
特殊的国情决定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独特的约束条件,不能照搬其他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约束条件以及由此导向的农业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于: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中国具有多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别和地区间差异较大;农业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农业经营方式相当粗放;农民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经营理念比较落后。
关键词:农业设施;都市农业;模式创新;对策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在武汉现代都市农业中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回顾“十一五”期间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可发现,现代都市农业既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过程,也是农业生产装备、生产手段进步和技术改造的过程,更是生产组织变革与创新过程和传统生产要素逐渐被现代生产要素更新、替代的过程。
1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中农机化简况近年来武汉市农业装备正在积极进行调整。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产品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传统使用人力畜力进行耕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逐渐消失,新型农机装备的引进、开发力度明显增大,有先进技术装备支持的都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明显提高和延伸。
2011年全市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引进推广节水灌溉、马铃薯自动播种机、毛豆脱荚机、蔬菜移栽机、芦笋扦插机、油菜直播机等新机具3200多台(套),直接受益农户过万户,推广农机实用新技术20余种。
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
在设施农业方面,我市温室栽培技术始于1957年,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始于1973年,到目前为止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发展到2×104hm2,全市已建各类设施农业示范园60个,花卉园45个。
从设施上来看既有从荷兰、法国等国引进的全自控玻璃温室和双层充气式温室,又有国内知名企业生产的连栋温室,还有本市企业自行设计生产的温室大棚。
此外滴灌、喷灌、多功能田园管理机、湿帘风机降温系统、温室供暖热风炉等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也逐步得到应用。
随着我市“农机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也明确提出了武汉市今后农机装备(设施)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突出重点和全面推动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相结合,强化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发展建设,完善示范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机械化作业服务水平,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绿色发展是全面、综合、系统的发展理念,转变原有粗放式发展模式,实现更健康、环保的永续发展,是当今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上海市以绿色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背景下,积极应对和把握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机遇与挑战,以崇明岛为核心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片区,形成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相匹配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格局。
一、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一)都市农业的概念和功能。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农业。
都市农业是以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务的多功能农业,尤以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功能为主,发展水平较高。
都市农业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教育与示范功能、创汇功能等五大功能。
生产功能,是利用现代工业、科技的武装,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生态功能,是指都市农业具有洁、净、美、绿的特色;生活功能,是指都市农业具有明显的农业教育、品赏农业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示范与教育功能,是指都市农业具有“窗口农业”的作用,对其他地区能起到样板、示范作用;创汇功能,是指都市农业是超地域、超时空的开放型农业,可与国际市场接轨,发展创汇农业,提高农业的外向度。
(二)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都市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率先兴起,随后在杭州、武汉、成都等省会城市及宁波、大连、青岛等发达地市迅速崛起。
根据我国14个大中城市的研究发现(表1),因各地资源禀赋差表1 基于我国14个大中城市案例的8种典型模式模式特征功能业态城市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模式高产、优质、生态、安全高品质健康食物供给设施农业石家庄、广州、杭州特色农业集群发展模式区域化布局、品牌建设特色农副产品供给多种业态青岛农业园区引领模式功能集聚、产业融合综合载体生产功能为主,兼顾生态、生活及示范辐射现代农业科技园、生态农业园、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西安休闲观光带动模式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休闲、旅游、体验、观光等农家乐、民宿农庄、民俗风情园、农业公园等成都、长沙、南京科技创新驱动模式农业科技资源科技输出籽种农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等北京、天津、深圳产业化经营推动模式产业链、价值链,一体化经营生产、出口外汇加工农业青岛、武汉、沈阳高效生态循环促进模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北京、上海、武汉机制创新驱动模式制度设计多种功能多种业态成都2020.05 | 29推进现代都市绿色农业发展的举措与成效——以上海市崇明区为例文/信 军 谷莉莎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也各具特色。
打造都市休闲农业的⼋种创新模式打造都市休闲农业的⼋种创新模式导读:通过⼟地流转,在城市周边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区域,并融⼊休闲、娱乐等元素,同时打造⽥园风光以吸引受众。
⼀、都市⽥园 ●特点:通过⼟地流转,在城市周边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区域,并融⼊休闲、娱乐等元素,同时打造⽥园风光以吸引受众。
●作⽤:满⾜现代都市⼈亲近⾃然的⼼理;带动乡镇区域经济发展,拓展城市功能;是发展休闲旅游度假⼀个很好载体;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的问题。
●案例:北京国际蓝调庄园。
以种植蓝莓为主线,提出“蓝⾊浪漫”的休闲⽂化创意,突破传统⼿法,根植于农业特⾊⽔果种植,成功的将休闲娱乐功能融⼊农业⽣产中,并使其与传统农家乐旅游区别开来。
⼆、农业综合体 ●特点:在农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服务功能,以农业为依托,集合⼯业、旅游、创意、研发、商贸、储运、地产、娱乐、会展、博览等三种以上的相关产业为⼀体,在进⾏农业⽣产以及产业经营的同时,展现农业⽂化和农村⽣活,从⽽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产业综合体。
●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种趋势;有⼒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传播现代农业理念,促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向转变;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形成产业集聚、功能互补的良好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案例:延庆农场。
强调以农业为载体,⽴⾜农业产业化发展,将衍⽣产业与休闲度假功能提升到新的⾼度,是北京市⼤区域农业综合体开发的⼀个典型案例。
三、⽥园城市 ●特点:可以是⼀个乡镇、⼀个村落或者⼀个园区,在规划上却满⾜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农业是作为提升城市景观、美化城市环境的⼀个版块;国内侧重于对城市周边乡镇的改造,使其保留农业⽥园元素,在不破坏当地风⼟环境的前提下打造出具有城市功能的乡村⽥园。
●作⽤:是解决城乡统筹问题的重要⼿段;它提升了区域的城市功能和地块的品质与价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留了⽥园元素,维护⽣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中国的都市农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中国的都市农业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或周边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方式,它将传统的农业与现代的城市生活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的农产品。
都市农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土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城市居民对于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都市农业应运而生。
都市农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包括屋顶农场、垂直农场、城市农田和农业科技园等。
这些农业形式使用创新的技术和理念,使得农业生产可以在城市环境中进行。
例如,屋顶农场利用屋顶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垂直农场利用垂直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市农田利用城市空地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园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
这些都市农业形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减少了农业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依赖,并提供了城市居民所需的新鲜农产品。
都市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
首先,它提供了城市居民所需的健康食品。
由于都市农业的地理位置靠近城市,农产品可以在短时间内送达到城市居民手中,确保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
其次,都市农业减少了农产品的运输距离和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
此外,都市农业利用了城市废弃土地和空间,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土地的浪费。
最重要的是,都市农业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经济互动和合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然而,都市农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和土地开发的压力,都市农业的用地成本较高。
其次,都市农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设备投入,包括温室、灌溉系统和监控系统等,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此外,由于城市环境的特殊性,都市农业需要采取特殊的农业管理措施,包括土壤改良、水质治理和农产品质量监测等,增加了管理难度和成本。
最后,都市农业需要解决农产品销售和市场渠道的问题,确保农产品能够顺利流通和销售。
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
都市农业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作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
一、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都市农业具有发展导向的差异性、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产业间的融合性等特点,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开放循环的产业。
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要素流动,一产必然向二、三产延伸,二、三产自然反哺农业,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互促,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度融合,农业的内涵不断拓宽。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和肥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
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有活力的农业新产业。
设施农业的发达程度是现代农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种苗业。
充分利用城市科技、人才、资金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良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农业高端产品,积极发展农作物良种、蔬菜种苗、花卉苗木、优质畜禽、名优水产良种培育基地和现代化包装业。
(三)农产品现代物流业。
逐步在城市形成以大型物流企业为龙头,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较强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
(四)观光休闲农业。
观光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后出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经济区域。
(五)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是集科技核心区、科技示范区和科技辐射区三种功能为一体,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企业。
它以企业化的方式独立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或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中心,以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示范、推广为手段,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企业利润增长和农民富裕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六)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现代农业增长方式。
(七)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
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并无太大改观,而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实践表明,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将成为制约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都市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影响都市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二)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
政府对农产品在市场运行中还存在较多的行政干预。
农副产品的产销信息相对闭塞,其生产经营组织、营销手段和方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
(三)资金、科技投入不足。
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
都市农业是依靠大城市提供的高科技来发展的,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1%,农业技术推广费用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2%,这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科技投入不足。
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表现为开发项目没有重点,融资渠道不畅。
另外,目前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投入不够,主要表现在科技原创及突破性创新少,技术集成不够,新型资源整合平台缺乏,科技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四)政府规范和扶持力度不够。
伴随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政府以新的经济活动规则来规范和扶持。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一个权威的主管部门来统管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地方政府也不大重视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更缺乏具体的法规政策,使都市农业发展艰难。
三、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策未来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应呈现“五个化”:一是功能发展多元化;二是产业发展集中化;三是手段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四是经营国际化;五是农民高素质化。
基于此,发展都市农业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改变农业单一生产功能的局面,迅速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都市农业的多种功能包括:一是产品功能为市民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
即使都市农业不能完全满足市民副食品的需求,也可起到补充调控作用,特别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保证城市供给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生态功能为城市提供绿色生态屏障。
如,水稻田既是耕地又是湿地,能有效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
三是服务功能通过完善科技、认证、物流、会展、信息等服务平台,构架起大中城市服务全国农业的桥梁。
四是就业功能使农产品供应链连接起各行各业,这不仅可为未来的都市农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也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围绕农业的多功能性进行农业经营模式的转换。
(二)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区县功能定位,结合本地区自然禀赋优势来发展本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
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
特色现代农业以“特”、“优”、“名”、“精”、“新”等为基本特点,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
都市近郊地区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其建设模式以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景观绿地、花卉公园等为市民体验农耕和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的观光型农业为主。
远郊地区是农产品的主产地,以“优质、高产、高效”都市农业为重点,建设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垂钓乐园、少儿农庄等。
(三)创新都市农业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多元化。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单纯依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的过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人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才能形成可靠的资金支撑。
应加大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投资。
政府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
(四)培育都市农业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借助城市发展起来的快速道路体系,农业物流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运输时间,延伸农产品的可达性和科技性,利用农业物流为农产品开拓市场。
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物流的发展。
如,荷兰农业的高价值得益于其强大的物流系统。
在荷兰,近25%的物流属于农业物流。
荷兰的冷冻行业非常发达,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居世界第一。
荷兰的航空货运也非常发达,据统计,全世界65%的花卉贸易就是通过荷兰进行交易的。
在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撑下,荷兰农产品加工体系得到大力发展,而且精深加工的水平比较高。
而农业物流在我国却是最为欠缺的环节。
我国在发展农业物流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连接城乡道路体系和网络系统,从外部环境上给予保障。
二是借助农业协会组织,把物流系统延伸到乡村。
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产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四是开发先进的采摘、运输、储存技术,减少农业物流中的损失。
(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应采用多种渠道培养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形式,各发达国家对农业教育都十分重视,有着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
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减少,而农业生产却大幅度增长,这与农民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在劳动力方面的主要障碍,不是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而是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不高。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开办培训班,资助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六)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打造都市区域农业品牌。
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开发更多的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在城郊的一些地方可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辖区内的特色,打造区域农业品牌。
如,北京市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形成了一系列知名农产品,怀柔板栗、门头沟樱桃、大兴西瓜、平谷鲜桃、通州花卉、昌平苹果、房山磨盘柿等一批区域农业品牌已经逐步引领市场。
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力度。
在农业生产上,要立足于对广大消费者负责,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发展无公害、绿色安全农产品,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条,保证城乡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应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延长销售半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