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师资队伍—教师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153.41 KB
- 文档页数:5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庄绎传(CATTI英语专家委员会顾问)漫谈翻译2005年9月27日于北京翻译漫谈(一)翻译的乐趣我从小就喜欢翻译。
记得在青岛上中学的时候,曾把英语课本里的故事译成中文,不是为了发表,纯粹是觉得好玩儿,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大学毕业后,留在北外当老师,后来有幸参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著作的翻译和修订工作,参加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
当时我觉得学习外语,能做这样的工作,是无上的光荣,这种感受也鞭策我努力钻研。
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没想到天下竟有这样好的译文,它本身就像一句谚语,然而它又与原文如此接近,如此吻合,使我惊讶不已。
后来我又看到这样一句话: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To win this victory will not require much more time and effort, but to consolidate it will.原文里重复出现的词语,译文没有重复,一个小小的will竟然替代了原文用二十多个字表达的意思。
我在这里看到了道地的英语。
每当我看到这样好的译例,就回想起小时候在海边玩耍,捡拾贝壳。
阳光下,那贝壳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拿在手里,别提多么高兴了。
近年来,参加了几本词典的审定工作。
原书都是英英词典,加上汉语译文后,变成英汉双解词典。
译文对不对,顺不顺,这就是审定者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原文:The cold weather frosted up the track last night.译文:昨晚寒冷的天气使跑道上结了霜。
改为:昨晚天气寒冷,跑道上结了霜。
原文:My toes were frostbitten from skating too long.译文:滑冰的时间太长使我的脚趾冻伤了。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英语口译专业导师介绍(二)十五、王立弟个人简介:王立弟,院长,教授,博导,BA,MA,M Phil,Ph.D研究领域:语言学、翻译学教授课程:当代翻译理论十六、徐亚男个人简介:徐亚男,客座教授,联合国事务和会议管理部文件司中文处处长十七、李正仁个人简介:李正仁,客座教授,联合国驻日内瓦口译处处长、十八、Prof.Dr.Martin forstner个人简介:Prof.Dr.Martin forstner,客座教授,德国梅因茨大学教授,跨文化研究生中心主任,哲学博士,CUITI秘书长。
十九、Prof.Dr.Hannelone Lee-Jahnke个人简介:Prof.Dr.Hannelone Lee-Jahnke,客座教授,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CUITI荣誉主席二十、Juan Jose Alarcon Riubanys个人简介:Juan Jose Alarcon Riubanys,西班牙语兼职讲师,BA,MA研究领域:汉西口译教授课程:西汉口译二十一、钟震宇个人简介:钟震宇,法语兼职教师,BA,MA研究领域:汉法口译教授课程:法汉口译二十二、李丽秋个人简介:李丽秋,韩语兼职讲师,BA,MA,Ph.D研究领域:韩国古典文学、中韩比较文学、韩中翻译教授课程:韩汉口笔译二十三、管雪青个人简介:管雪青,俄语兼职讲师,BA,MA研究领域:汉俄口译教授课程:俄汉口译二十四、Johannis Bayer个人简介:Johannis Bayer,兼职讲师,BA,MA,M Phil 研究领域:汉英口译教授课程:汉英笔译二十五、朱玉犇个人简介:朱玉犇,讲师,BA,MA研究领域:汉英口译教授课程:视译二十六、周正个人简介:周正,讲师,BA,MA研究领域:汉英口译教授课程:英汉同传二十七、尹珺个人简介:尹珺,讲师研究领域:汉英口译教授课程:汉英交传二十八、屈强个人简介:曲强,讲师,BA,MA,Ph.D Candidate研究领域:汉英口译教授课程:视译二十九、陈可个人简介:陈可,讲师,BA,MA研究领域:汉英口译教授课程:汉英同传三十、张婕个人简介:张婕,讲师,BA,MA,Ph.D Candidate研究领域:汉英口译教授课程:汉英交传三十一、霍斯量个人简介:霍斯量,讲师,BA,MA研究领域:汉英口译教授课程:汉英交传(转载自考研网)。
按语:下文作者为李长栓——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同声传译员,联合国认证笔译员。
本人已得到原文作者的授权首次发表。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请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如需转载请咨询原文作者。
请尊重原创。
谢谢合作!我的童年农村的生活状况农村非常贫困。
我小的时候,能吃饱饭就不错了。
那时大多数家庭只能吃玉米面、高粱面、窝窝头。
我家稍微好些,可以吃高粱面和白面做的花卷,其他小孩很羡慕。
因为我爸爸当工人,每月有19块钱的工资(后来涨到40多块)。
一般家庭,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顿肉。
有的家庭一年吃一次肉——全家十几口人,买一斤肉,剁成馅,吃顿饺子就算过了年。
人们穿的也是补丁摞补丁,过年才有新衣服穿。
小孩一般都是穿大人的旧衣服改造的衣服。
一般人家住的是土坯房子;能住里生外熟(墙体内层是土坯,外层包裹了一层砖)的,是有钱人家。
一般人出门靠步行,因为买不起自行车。
永久牌自行车最好,但买到永久牌自行车,需要拉关系,托熟人,弄到专门的供应票,才能买到。
当时就200多块钱,需要一个工人半年的工资才能买得起。
我爸是一个邮递员。
邮电局处理旧车时,我爸买了一辆,全村人都来借。
娱乐基本没有。
个别时候,村里请个戏班子,唱几天戏。
村里(当时叫大队)有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记得审判四人帮时(1976年),大队部挤得人山人海。
我当时上小学二年级。
师资水平我上小学和初中就在我们村子里,同一个校园,叫“戴帽中学”——意思是小学上面戴了顶中学的帽子。
我的小学和初中老师,绝大多数是民办教师(村里出钱雇用的读了几年书的农民),有的是高小毕业(小学高年级),多数是初中毕业,少数是高中毕业。
公办教师学历最高的是中师毕业(相当于高中,不过是师范学校),连一个大专毕业的都没有。
所以,老师的水平都不算高。
主要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有专门的老师教,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等次要课程,都是主课教师附带上的。
即使有专门的老师教,也不一定按时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