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西方古代新闻传播的比较
- 格式:pptx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7
课程名称:新闻学概论满分分值:100 考试时间:90考生考号:考生姓名:一、填空题。
10*11、新闻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和三部分。
2、1956 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以及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3、新闻具有真实性、、、等特征。
4、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包括公民、新闻媒体、。
5、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重要性、显著性、和趣味性。
二、判断题。
5*21、凡是世界上,新发生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事实与现象,都是新闻。
2、新闻选择的最终标准是受众所构成的媒介市场。
3、新闻的客观性就是报道完全符合客观事实。
4、以社会形态和传播制度划分新闻事业可以分为:集权主义阶段一自由主义阶段一集团垄断阶段一社会责任阶段。
5、宣传是指行为主体通过媒体传播特定内容,目的在于影响他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三、选择题(4、5为多选)。
5*21、新闻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A。
主观意向B。
客观标准C。
心理需求D。
政治标准2、新闻的价值指的是()A。
新闻事实的价值B。
新闻作品通过传播满足社会及其需求的程度C。
新闻满足传播者的需求程度D。
新闻自身的价值3、近代新闻事业诞生的时间标志是()A。
手抄新闻出现B。
口语新闻出现C。
印刷新闻纸问世D。
新闻书的问世4、新闻自由的具体内容包括()。
A、传播、收受新闻的自由B、开办、使用新闻媒介的自由C、通过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D、控制媒介的自由5、党报党性原则通常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A、坚持马克思主义B、坚持为人民服务C、宜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D、坚持党的领导E、不许批评党和政府的错误三、名词解释题5*41、舆论2、新闻价值3、接近权4、新闻事业管理5、新闻道德四、简答题3*101、为什么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2、简述新闻媒体的发展阶段。
3、新闻舆论引导要坚持哪些原则?五、论述题1*201、试论如何加强我国的对外宣传与提升我国的对外传播力。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总结和解释中外新闻传播史的知识点。
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它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和增进了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发展过程和关键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现象、分析媒体角色以及思考其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首先,在“2.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部分,我们将概括国内和国外新闻传播史中的重要要点。
然后,在“3. 解释说明中外新闻传播史要点”部分,我们将对这些要点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影响。
最后,在“4. 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读者深入探讨。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框架,帮助他们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发展历程和关键事件。
通过本文所呈现的概述和解释说明,读者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外新闻传播史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对媒体与社会关系、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传媒产业演变等方面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我们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新闻传播史对我们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来做出有益的决策和行动。
2.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2.1 国内新闻传播史要点:国内新闻传播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通讯方式,如信鸽传递信息、火焰传递信息等。
然而,现代国内新闻传播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重要阶段:- 中国最早的新闻发行机构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都察院”,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新闻机构始于清朝晚期和民国初期。
- 新闻纸媒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当时英国人在上海创办了《北华捷报》,成为中国第一份现代报纸。
- 中国第一份由政府主办的报纸是1902年创办的《京报》。
- 新闻界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大量党派刊物和独立媒体。
- 建国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时期,所有中文媒体被国家控制,并服务于党和政府宣传目标。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朝廷也是以诏书形式向地方发布官方新闻。
3、“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孙处玄发出“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的感叹。
4、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
它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开元杂报”,也属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5、除了朝报,新兴传播媒介中还有“进奏院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
汉朝初建时称邸。
6、除了朝报和进奏院状外,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还有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7、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这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8、宋代封建官报除被称为进奏院状报、邸报外,还被叫做“朝报”。
9、宋代的新闻传媒除有合法的邸报以外,还有非法的“小报”。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11世纪我国已经有了印刷新闻。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小报还有一批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的采访人员,南宋末年赵升的《朝野类要》中说:“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10、元代取消了进奏院,也没有中央级的封建官报,邸报制度至此中断。
11、明代邸报的主要内容还有诏令、章奏之类的宫廷动态,但在形式上有了重大发展,即开始采用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明代官报业务上的重大革新。
12、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件,公开出售,人称京报。
13、明末农民起义军还出刊旗报、牌报,即把消息写在旗帜上、木板上,让官兵与群众阅览。
14、清代,咸丰多次申斥朝廷刻印邸报,使邸报仍停留在手写状态。
乾隆允许抄印邸报内容的京报在民间出售,民间报房又兴盛起来。
15、民间报房人原来多在提塘报房干过,民间报房出的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
第一章新闻学的诞生与发展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西方和中国诞生与发展的历程,了解新闻学的学科结构;掌握新闻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西方新闻理论研究的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中国的诞生与演变,掌握新闻理论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掌握四个问题:1.新闻学的学科属性及研究对象。
2.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3.新闻学的学科结构。
4.中西新闻学的产生发展历程。
本章共两节第一节作为社会科学的新闻学;新闻学的学科特点;新闻学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地位;第二节新闻学的发展演变;西方新闻学的发展;中国新文学的萌芽与早期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闻学研究。
本章重点与难点重点:①新闻学的定义和学科定位;②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开山之作;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新闻改革。
难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作为社会科学的新闻学新闻学(定义):【重点】是一门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的本质、揭示人类新闻活动规律的独立学科,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一门社会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实践性学科。
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拥有自由、美好而不悖乎人性的生存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
【附】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科学。
它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
一、新闻学的学科特点。
2点新闻学是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的本质、掲示人类新闻活动规律、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一门社会科学。
1.新闻学是一门年轻的实践性学科。
新闻学的诞生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中后期。
德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学研究论著和新闻学研究机构。
一门学科的基本条件:拥有了专职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专门著作。
新闻学带着鲜明的新闻实践烙印,具有应用性学科的特征。
新闻专业相关知识点汇总一、新闻理论部分。
1. 新闻的定义。
-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定义强调了新闻的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事实,二是报道。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报道是新闻的传播方式。
- 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等基本特征。
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如实反映客观事实,不能虚构、歪曲;新鲜性包括内容新(新事件、新情况、新问题等)和时间新(及时报道);公开性则意味着新闻是面向大众公开传播的信息。
2. 新闻价值。
- 要素:- 时新性:事件是新近发生的,并且包含新的信息。
- 重要性:与社会生活、国家利益、人类发展等密切相关的事件,如重大政治决策、自然灾害等。
- 显著性:涉及知名人物、著名地点或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的事件,例如名人的动态、著名古迹的保护情况等。
- 接近性:包括地理接近(本地发生的事件更容易引起当地受众关注)和心理接近(与受众在情感、利益、文化等方面相近的事件更受关注,如关于本行业、本群体的新闻)。
- 趣味性:具有娱乐性、奇特性、人情味的事件,像趣闻轶事、感人故事等。
3. 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
- 性质:- 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它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一定阶级服务。
- 同时,新闻事业也是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大众性,面向广大社会公众传播信息。
- 功能:- 传播信息:这是新闻事业最基本的功能,通过新闻报道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受众,使受众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 引导舆论:通过对新闻事件的选择、报道角度的确定和评论等方式,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 监督社会: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监督,揭露不良现象、腐败行为等,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健康发展,被称为“社会的瞭望者”。
- 提供娱乐:传播娱乐性新闻、文化作品等,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如报道影视明星动态、介绍文化艺术活动等。
4. 新闻自由。
- 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包括采访自由、报道自由、出版发行自由等。
中外新闻传播史绪论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第一节新闻史与新闻事业关于新闻史尼采《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部(1874)中区分了三种历史学:纪念碑的,尚古的与批判的历史学历史与哲学乃是同一的,真正的历史学家必须对所研究的事件进行理解和估价,而他这样做的时候就成为哲学家。
新闻事业•本课程虽然广泛涉及中外新闻传播的历史沿革,但核心还是新闻事业的发生与发展,首先弄清楚新闻事业是什么,从而限定我们的研究范围与向度。
•1、《不列颠百科全书》(Britannica):•所谓新闻事业,就是通过诸如小册子、新闻信、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书籍等媒介,对新闻以及相关的评论和特稿材料进行采集(collection)、编写(preparation)与播发(distribution)。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
新闻事业区别于人际新闻传播活动,有以下特征:(1)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2)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3)拥有已传播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员;(4)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突出标志是“媒介组织”:人和物人类的传播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口头传播阶段,手写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第二节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一、口头传播时期1、语言与社会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发明这一漫长阶段,人类传播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口头传播,这一时期的主要媒介或者说唯一媒介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
2、口头传播口头传播时期主要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
这时嘴巴是主要的传播工具。
《传播革命》一书的作者弗利德里克·威廉斯,绘制了一个传播史表盘,3、非语言传播——口头传播的补充手段结绳纪事、击鼓传讯、烽火报警、实物表意、图画传声等传播方式《希罗多德历史》:波斯国王大流士斯奇提亚人的“礼物”美国语言学家科文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口语传播及其补充手段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并且作为一定时代主导性传播媒介的重要补充。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口语传播第二章文字传播一、名词解释1、古罗马《每日纪闻》(94、99传名):2、新闻信:3、威尼斯小报:4、富格尔通讯:二、简述1、简述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及其意义。
2、古代新闻传播和近代新闻事业的不同特点。
第三章印刷传播与通讯社一、名词解释1、谷登堡(00新名):2、新闻书:3、资产阶级政党报纸: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时期,主要表现为不同党派纷纷创办控制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报刊信赖政党补贴发行;这一时期报刊政治上倾向性明显,侧重于时政新闻和言论,以上层人士和政界为主要读者对象。
4、上层报纸/高级报纸(01新名):5、廉价报纸(91名):6、黄色新闻(91、00新名):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和性等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报导,是报业追逐利润的结果。
来源:表现手法:大号字煽情标题,版面夸张,滥用照片,捏造新闻,星期日增刊登载滑稽和肤浅文章,标榜同情受压迫者,使报纸的作用从宣传时代进入了鼓动时代。
7、报团(90、95名):在两个以上城市,拥有两种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称为报团,表明新闻事业走向垄断,是二十世纪新闻事业最重要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报团是19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
8、传播集团:新闻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9、联合企业 10、“三社四边协定”(93、95、00传名):11、交流新闻社12、国际通讯社 13、国内通讯社14、新闻通讯社: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数据的新闻发布机构,新闻流通的重要渠道,受众广,影响大。
15、埃菲社(98名)16.特稿辛迪加:辛迪加是指授权承担某项责任或进行特定的商业交易的人们或公司的联合体。
特稿辛迪加一般只采访国内新闻,发稿范围也在国内,一般与一个或几个世界性通讯社签有协议以获得国际新闻。
有的国内通讯社也采访国际新闻,但一般只供给国内媒体,作为本国国际新闻的补充。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P1)(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开元杂报:(P5)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这种朝政简报被抄袭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代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中国最早的报纸。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P17)明代邸报的别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明代邸报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皇帝的谕旨。
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
官吏的任免和觐见。
官僚们的章奏。
军事信息。
社会新闻。
此外,邸报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
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P20)《万历邸钞》:《万历邸钞》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
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上转录下来的。
《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
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早期新闻传播异同及其原因——杨瑢新闻学1502班201530402128【摘要】人类诞生以来,信息传播一直都是十分有利的生存工具。
从简单的口耳相传,到书信,到电话,到报纸,再到今天的广播电视互联网,新闻传播也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
中西方对新闻自由观念认识的不同源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源于不同国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源于中西方杰出新闻研究者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文化精神核心特质的差异。
【关键词】:新闻传播中国西方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们,把这些思想融合起来,促成了我们把道德观念与人格价值置于生命之上的观念,这是一种利他的社会观念,即道德礼义至上,强调的是社会的群众意识与社会意识,认为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群众,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以商业气息为主,西方人多信仰耶稣基督,古希腊指着学派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就体现了他们注重的是,“人”这个个体的文化传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分离性与独立性。
总的来说,西方文化所倡导的就是,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人的权力是与生俱来的,享受权利是理所应当的。
这就和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文化理念正好相反。
通过对各自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其对各自新闻传播的影响,可以得知我国与西方新闻传播大不相同。
在唐代人的著作和有关史籍中,已经出现“新闻”,“编辑”等名词,至于“报”“状”等名词则出现的次数更多。
唐代是中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当时有朝廷发布的“报”,也有来自进奏院的“状”。
但“报”只有文字记载,无实物可考,而“状”则有实物可考。
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的《邸报》条中说明了“邸报字见于史书,盖始于此时”。
宋代的邸报内容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战报等。
当时还出现了一种“小报”,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传抄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新闻评论的历史溯源1、没有言论的中国古代报纸2、殖民主义国家在我国宣传殖民主义时期3、资产阶级改良派宣传变法维新的言论时期(报刊政论时期的到来)4、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反对封建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6、新中国建立:党和人民报刊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言论时期没有言论的中国古代报纸《邸报》:“宫廷动态”不作评论原因:古代报纸是专制社会的产物,是封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这是其本质属性,这也决定了其传播内容主要是与封建王朝密切相关的信息。
作用:上情下达,了解朝廷和官场的动态(虽也有奏章等,但仍不超出封建统治范围)内容和作用也决定了古代报纸的经办人并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办报,发表意见,因此不存在编辑。
殖民主义国家在我国宣传殖民主义时期言论的出现言论的演变华文报刊言论的崛起早期报刊评论的成因及走向言论的出现(1)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1815年,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宗教性报纸,刊登宗教言论,完全是宗教说教其中有一篇《负恩之表》,虽然没有时效性,却标志着新闻评论迈出了象征性的一步。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广州(境内)在新闻评论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进步:突出表现在该刊的言论部分,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从“天国”回到“人间”,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评论,企图引导社会舆论不足:时效性很差,仅是一个雏型言论的演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出现,仍首先出现在“外报言论”变化:中国作者的言论开始出现在外籍中文报刊上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在香港和上海的报纸(1)香港(2)上海言论的演变:香港《香港船头货价纸》发表《猪仔论》卓南生称其“将它视为华文报纸最早的一篇社论也不为过”香港言论特点:华人作为言论的主笔出现言论的演变:上海上海的第一份近代化报纸《上海新报》,林乐知 1861年,早期报刊评论的“标本库”,其言论可分为三类:①说教式的泛论60篇,宗教色彩浓,与现实社会有一段距离,与时事政治更是无关,无新闻性;②针砭时弊的短论(类似短评,要么置于文前,或附于文后,相当于编者按语,论点集中,篇幅较小,新闻时效性较强,有现实针对性)40篇;③评说时局的政论50篇,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逆寇略论》王韬(着重分析太平天国)1872年《申报》开辟言论新格局言论演变的意义A 确定了言论在报纸上的地位,从而确定了言论作为近代报纸的四大要素之一B 聘请了中国文人作为报纸的主笔,负责编辑工作戈公振关于报刊评论的著述1927年《中国报学史》:梳理报海源流,研读收藏指南提出现代报刊的四大要件:新闻言论副刊广告报刊的两大基本职能:报告新闻,揭载评论这一时期言论的特点1、言论数量激增,且质量颇高,大都登在报纸显要的位置上,醒目的编排是言论的地位突出2、数量上是每日必有言论缺陷:A、质量不容乐观,没有将文学作品与新闻评论区分B、时效性不强,缺乏新闻观念,与没有高水平的固定撰稿人有关;为什么确立了言论在报纸上的重要地位?满足读者对新闻的深层意义解读的需要不拘一格采纳稿件的态度培养了自己潜在的作者,作者群比较广泛,读者成为作者。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