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作文加点“糖”——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激趣
- 格式:pdf
- 大小:146.79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咸阳八方小学徐亚哲宁小丽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的、重要的过程,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好多老师都抱怨,作文不易指导,往往是你在写作上谈了许多,但是学生的作文却不尽人意。
“兴趣乃写作之本”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我认为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情不动,故辞不发。
学生对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觉得无从下笔,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所写事物还处于陌生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写作冲动,尤其是没有情感的冲动,自然难以下笔。
写作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唤起学生对所写事务的认知,情感,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
为了写好《激烈的拔河比赛》这篇文章,比赛前首先精心选拔运动员,组织拉拉队,比赛时全体队员努力拼搏,他们拔河的神态,姿势,心情以及拉拉队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每个人都身临其境,现场激烈的气氛使他们久久难忘,写这样动之以情的作文,一下子就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出真实的情怀。
恰到好处的运用媒体,激发学生情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他有声有色形象直观,可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
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况,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写作兴趣,在兴趣中促使学生投入观察,鲁迅先生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思,一挥而就。
”可见,观察也是何等重要。
在学生学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后,在指导学生进行写小诗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两个视频:一个画面是冬日,一只小鸟在雪地觅食的情景,一个是草叶上的一滴晶莹露珠,下面是一只蚂蚁抬头仰望。
上课时,我先慢放画面。
不妨给学生加点“糖”作者/谢爱军常听人们说这么一句话: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怎么做。
说的就是做事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
有一位卖糖的阿姨,颇受顾客的欢迎。
问其诀窍,她说:"别的售货员往往一下子拿很多的糖到天平上去称,然后再不断地去掉多的,这样顾客会认为你在减他的糖;我卖糖从不多拿,而是不断地往上加,顾客看到他的糖不断增多,自然很开心了……"好一个"加糖艺术"!它洞悉了顾客的心理,同时它给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启示也是深刻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少教师总是给自己的学生定目标、定标准。
达不到目标,就罚学生抄作业、抄课本、罚站等,而且体罚的方式各种各样,完全忽视学生的心理。
赏勤罚懒固然很重要,但学生毕竟是到学校来接受教育,且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的成绩优秀。
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不想要取得好成绩,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如果教师没有探究原因,弄清学生的心理,便采取罚的手段,只能使学生感到恐惧不安,意志消沉。
心理学研究认为,惩罚只能暂时停止不好的行为,并不能导致好的行为产生。
相反却造成人心理上的恐惧与伤害,产生对抗的情绪。
事实上这样做,只会引起学生反感,使学生丧失信心,走向进不的反面。
特别是有的学生,学习上吃了苦、努了力,但是由于未达到教师定的目标,本来心理很难受,还要挨罚挨批,索性破罐子破摔,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业成绩离教师的目标更远。
其实,教师不妨换位想一想,正如那位加糖的阿姨,在总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地给学生加点糖——奖励。
用教师的慧眼去捕捉学生的心灵中的闪光点,不断地表扬、鼓励他们,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心理上得到满足。
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就会为获得成功而不断努力,学业成绩不断提高。
给学生加点“糖”,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认可与理解。
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教育机智、一种教育技巧、一种教育艺术。
作文教学中的激趣教学探究摘要:从写作心理来看,写作的原动力常常来自于作者的兴趣,而作者的兴趣又缘自急切表达倾诉的需要,缘自写作内容的趣味,缘自外界一些有效的物质和精神的激励。
因此,中学作文教学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方面来作一些尝试。
关键词:作文教学激趣教学写作兴趣一、平时教学实践中的兴趣导引与培养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期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实践也证明:当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写作积极性就会提高。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曾经做过很多的尝试:1、我首先尝试着把学生领进文学大门,让他们了解文学、亲近文学、热爱文学。
我每天在课前花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讲”一日一句”。
可以是诗歌、可以是名言、可以是一句有哲理的话、也可以是一句优美的描写。
这样就慢慢地引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进而带动他们自己主动去搜寻学习。
达到了引趣的目的。
2、开设”文学欣赏课”。
我每周会利用下午的一节自习课来给学生上一堂”文学欣赏课”。
具体做法是:教师选择名家名篇来阅读给学生听,往往教师读的声情并茂,学生听得如醉如痴!结果这一节课是最受学生欢迎,他们总是翘首盼望”文学欣赏课勺3、开展”讲故事比赛”,训练、引导学生去阅读,去说话。
这个环节我一般是利用早自习来展开,孩子们说故事的积极性往往是很高的。
对于说的好的我会当场给与夸奖,让她在同学们面前小小的”扬名”一把,使他们更加努力的去做这件事情。
精彩的故事我还会让他们写下来,渐渐地引导他们自己去创造”故事”。
长期坚持下来,孩子们再也不会感觉无话可写了!二、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培养与呵护在作文教学中,我大胆突破传统简单的”教师命题一学生写作一教师讲评”三部曲,来改变学生无可奈何、被动写作的状态,显示作文的魅力,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轻松愉快地写作。
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一)采用”设境激趣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多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借助形、声、视、听等手段,生动直观地再现场景,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动情、明理,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人到学习中去,变”厌学”为”乐学”。
浅谈作文中的“情趣”教学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
为了写好一篇作文,师生都付出许多努力,但收获并不太大。
究其原因,由于农村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作文写作激情。
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弊端。
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情感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
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注重积累词汇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学过的课文中有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等,引导学生去感受现实生活,要多渠道地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充满激情。
1、积累语文内容,重视文本知识“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有“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为写作做好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比如:在教完《可爱的草塘》这节课后,就让学生用学过的好词佳句来写熟悉的景物。
2、坚持常写日记,提高写作能力坚持写日记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
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
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有一个自由的表达空间,能够写出比较真实的情感。
比如:组织学生看一次精彩的节目,看一场电影或举办一次集体活动,都可以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写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许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
回忆一下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
例谈作文激趣方法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便是作文成功的一半。
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探索作文激趣的方法,即在阅读积累中培养兴趣,在写作空间里点燃兴趣,在技能训练中产生兴趣,在全面评价中树立自信,激发兴趣。
关键词:作文兴趣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由此可见,提高写作能力必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因此,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一、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培养写作兴趣没有坚硬翅膀的雄鹰是无法在广阔天空中翱翔的,没有强健体格的骏马是无法在无垠土地上驰骋的,没有丰富语句的学生又怎能在写作天地间徜徉呢?可见教师应结合课内外阅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积累丰富的语言,奠定成功写作的基础。
课内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
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都是学生作文的典范,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俯拾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品读、领悟、仿写,这样能使学生对语言有更深的理解。
同时学生灵活应用时也会对语言的生成性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写作的欲望。
在学习毕淑敏《提醒幸福》这篇文章时,学生很喜欢读这么一段:“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望着同学们投入的朗读,我趁机激励学生说:“其实,你们也可以写出这么优美的语句,不信,你们试着仿照这两个句式写一写。
”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
“黑暗中照亮希望的一只蜡烛”、“风雨中同舟共济的一支船桨”、“饥饿中香气喷人的一块面包”、“困窘中真心实意的一份资助”、“孤独中微不足道的一丝微笑”、“沙漠中清凉可口的一汪清泉”、“悲伤中语重心长的一句安慰”……我满意地夸奖同学们:“你们写的真好啊!这些优美的语句都可以写进我们的教科书。
”学生自信地笑了。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延伸,也是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发展。
为学生作文加点“糖”作文能力是检测一个人语文能力水平最为重要的尺度之一,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只要曾从事过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都会为作文教学而深感头疼。
上课时,一宣布作文课,学生便唏嘘连声,叫苦不迭,一铺开稿纸,学生便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
“作文难,难作文”已经成了学生的通病,这也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学生为何如此的“谈作文而色变”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1.没有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
这也许是现阶段学生中最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本来基础差,而某些教师又大搞“背作文”之“高招”,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便生厌恶之情。
2.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生活缺乏体验。
中学生由于年龄尚幼,如果在这过程中老师不认真引导,学生便不会对身边的人或事感兴趣,对身边的一切都会变得淡然处之,不冷不热。
于是一旦举笔写作文,则会搜肠括肚、绞尽脑汁,也难吐一字。
3.老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体会不到作文的愉悦。
学生由于平时的作业较多,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也小,老师布置一篇作文后好不容易从“茶壶里倒出了几个饺子”,但老师却没能及时地发现其作文中的一处或两处的闪光点。
于是一次又一次不理想的作文分数和批语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也许,写文章的确是一件苦差事,而要写一篇作文,则更是煞费一番心思。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
反之,如果是在饥饿感的驱使之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他则会乐意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
”兴趣在学习中是“每个学生基于自己对某一次或某几次学习内容(科目)的需要、愿望或情感而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
”因此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搞好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善于动作激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动手能力也较强。
初中作文教学要加点“糖”有人曾对一所中学的初一到初三三个年级学生的作文心理进行调查,不喜欢写作的学生竟达85%,造成这种令人吃惊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
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拥有一种成就感。
那么,怎样让学生拥有一种成就感呢?让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加点糖吧。
让他们尝到学作文的糖味儿。
一、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让学生作文成功的环境1、更新教师对作文的评价观,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中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那些没有什么写作天赋并在写作中常常失败的学生,他们的确害怕写作。
所以讲评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个学生在一篇作文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作为语文老师,应及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进步之处给予表扬,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这样做不但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并不可怕”,而且起到激发写作的动力。
如本班的黄小红同学,语文基础并不扎实,但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经过多次的表扬及鼓励,她更加爱写作了,而且更喜欢语文科了。
要排除学生惧怕写作的心态,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增强自信,使学生轻松写作。
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存在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不够的倾向: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
我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
学生真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常常被判为幼稚、琐碎、不典型。
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写作常常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不敢写自己的普通的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好撇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
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其次,不要求全责备。
在作文评改时,我们喜欢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有一点毛病就意味着作文的失败。
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挑出毛病,即使经典之作。
给作文加点“趣味”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在作文语言表达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不知道如何才能写出有文采的文章。
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能让学生更加有效的提高自己作文的语言水平,给学生的作文语言加点趣味标签:化实为虚;句式多变;借用名句;蕴含情理;形象描写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都有同样的困惑,我心里有很多话想说,但表达出来却平平淡淡、毫无文采,很难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如何能让我们的作文言之有物、平中见奇、常中见情、自然表达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给我们的作文语言加点趣味,使我们的文章更有韵味。
首先,我们可以化虚为实巧设喻。
我们可以看这样两段话①善意,让你感受被关爱的温暖,让你感到人生的饱满,让你感到前程的光芒。
②善意,有时候是一般清泉滋润你干涸的心田,让你感受被关爱的温暖;善意,有时候是一缕春风带给你追求的希望,让你感到人生的饱满;善意,有时候是一束灯光打破你黑暗的寂寞,让你感到前程的光芒。
通过比较,哪一段效果好,更贴切传神,用了什么方法。
很明显,第二段表达效果更好,将善意的含义更生动的表达出来。
这是因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由此可见,通过比喻,可以使内容的表达更形象、具体。
一句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两句,对称中语义得到丰富;三句,又能构成排比,进一步增加气势。
所以在作文顺利中,不妨让学生试着学习写一些比喻排比的句子,来将自己要论述的话题更真切的阐述出来。
其次,句式多变更灵活。
写作时要善于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
长短句的交错。
整散句的结合。
整句和散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还可加上反问句和感叹句的运用。
文章通过大量的反问和感叹,让自己的情感更加强烈,观点更加鲜明。
文章中能综合运用多种句式,语言就会大放异彩。
语言的文采有时表现为一种变化之美,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句式的选用上,即通过长句与短句、整句和散句、反问和感叹等追求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感。
加点“糖”就甜美这个学期快结束了,在对待学生方面,我虽教书二十来年,可心情从未有过如此舒畅。
为什么呢?以前,我们总以“老师”自居,总想在学生面前树老师的威严。
学生一有出格言行,就视为“大逆不道”,就觉得有失老师的面子,就要大动肝火,就想用各种惩罚手段来征服学生,使学生屈服。
这不但治服不了学生,反而使学生与你对立,师生关系越来越僵化。
有的学生是大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概”,大不了不读书了,辍学走人。
而老师呢,不可能就此辞职不干了吧?你只有活受气的份儿。
这正如“赫耳墨斯”作为庇护神想得到人间对他的尊重反而不被重视一般,落得个灰溜溜的、哭笑不得的下场。
以前,我认为:教育学生,仅有爱的赏识教育是不够的,将学生的缺点、不足加以美化、含蓄化,只是助长其傲慢与嚣张。
转化“双差生”时,对其赏识、鼓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简直是“对牛弹琴”,如同“东郭先生和狼”;如能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的话,则是“铁树开花”、“枯木发芽”。
总认为他们是“厕所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是“朽木不可雕”,因此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眼不顺,气不顺。
然而,这个学期,说来也奇怪(初中三年一轮教完,又从初一开始教),一进教室我就说:“今天我心情很舒畅,因为走进了安静的教室。
”这句话带给了我一个学期的好心情,也许以后还会如此。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时地加以鼓励说:“听别班的老师说上晚自习,他们的学生吵得慌,我们班好像没有这样,谢谢同学们带给我好心情……”学生听了更认真做作业,一声不吭,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语文有要背的,我先表扬学生说:“相信我们班的同学都不错,都能完成背的任务,不会像我以前教的班,其中总有一两个顽固分子就是背不出来……”学生有了自信,百分之百地背完了。
有些长一点的文言文,我说可以分成几次来背。
学生化整为零,把困难缩小,背得轻松,都能背完。
现在讲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选文是寓言、童话,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象杰作,每到下课时,还有不少学生举手说:“老师,等一下下课,让我来说,我还没说呢……”学生不舍得下课了,这样的课怎不让你心情爽呢?最后,我要说:在师生关系上,我们老师要加点“糖”,说话讲究点艺术,讲究方式方法,让爱和美丽在学生心里流淌,注入我们老师心田的即是甘泉――清澈、甜美,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给写作练习加点“糖”【案例描述】那天,我去超市买了许多阿尔卑斯奶糖,把它们装进一个纸盒子里,进了课堂。
小朋友都惊奇地看着我,不时和同桌交换着眼色,准是猜想:今天老师带一个盒子来做什么呢?我环视一下孩子们,故作神秘地问:“知道里面是什么吗?”“不知道!”“猜猜看!”小朋友都来了兴趣,有的说是玩具,有的说是铅笔橡皮,有的说是书……一时间众说纷纭。
我摇摇头,说:“都不对!”这下,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那会是什么呢?”一张张小脸洋溢着兴奋和好奇。
我把盒子摇了摇,发出“哐哐哐”的响声。
“是黄豆”、“是铅笔”、“是橘子”……于是,我给大家猜了一个谜语:“身穿花衣裳,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叫起来:“是糖!”随着我把盒子打开,他们都开心地“哇”地叫起来。
我继续给小朋友介绍,穿黄色衣裳的是原味的,穿紫色衣裳的是蓝莓味的,穿橘黄色衣裳的是甜橙味的……接着,每个小朋友从盒子里摸了一颗糖,回座位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活动结束后,我引导小朋友按事情的先后顺序说说一幕幕情景和自己的心情。
由于事情刚刚发生,情节也比较简单,加上小朋友的情绪还很高涨,一个个都争着说,说得也比较流利。
于是,趁热打铁我让小朋友把它写下来,还提醒小朋友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老师提供的词语和句式。
【案例反思】本案例属于“情境作文”。
它主要是通过师生一齐参与活动,激发学生自我表达的兴趣,让孩子在生动可感的情境中去参与、感知、体验,表达自我,畅所欲言,最终实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目标。
小学生天真烂漫,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彩色的、美丽的,都具有生命,因为他们这个时候主要是通过直观的形象和想象来感知世界,因此我们应该设法把他们带进生动形象且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准确用词造句和语言片段描述的能力。
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借助情境鼓励孩子开始写诗、写话,收获着孩子“乐写”、“会写”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