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激趣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尝试激趣鼓励,焕发作文教学的生机活力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作文教学也就撑起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有趣的问题或采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欢愉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这种激趣鼓励法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为此,对作文教学中如何激趣鼓励做粗浅地探讨。
关键词:激趣;鼓励;分类指导;因势利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面对写作文,只能是“望洋兴叹”。
如何让学生不再为作文“头痛”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采用激趣鼓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从感悟生活入手,鼓励快乐写作苏霍姆林斯说:“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他的观点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让我们从中领悟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可以通过体验成功的快乐来达到的。
在写作教学中,语文老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从平常的经历中感悟生活,发现新的观察视角。
在生活中,有同学感悟到一棵不起眼的小草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一股清泉表现出生命纯净的美,小蜜蜂是勤劳而智慧的,这就是很好的题材。
我们应训练学生学会“我口表我心”,充分展现自我。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多肯定学生的情况下,激发其潜在的兴趣。
二、适时激趣鼓励,加强分类指导(一)寻找切入点,适时鼓励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有或多或少的可取之处。
为此,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我尽量寻找这些优点,一旦发现,就先写上赞语,或留上表示写得好的曲线或圆圈。
这些赞语、曲线或圆圈,就好像奖给学生的勋章。
随着学生作文水平的逐步提高,作文的优点也就越来越多,受鼓励的机会也就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写作兴趣也就越来越浓。
这样,作文教学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境界。
(二)因材施教,分类鼓励1.对全班群体的鼓励社会学认为,班级亦即群体,班级教学亦即群体教学。
作文教学中应“趣”字当头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杏头小学林伟强[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那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以“趣”当头:一、多欣赏、多赞美——激趣;二、走进生活、回归自然——引趣;三、师生合作,创设多种有意义的训练素材——创趣。
[关键词]作文教学激趣引趣创趣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之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难点。
但小学生常把作文当作负担,每逢看到题目,便愁眉苦脸,迟迟不能下笔;有时候烦恼得无话可说,有时候却越写越有劲,一股无穷的动力推动着你战胜作文中的一切困难。
其实这股动力就是兴趣。
创造源于兴趣,奇迹始发于激情。
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那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以“趣”当头。
一、多欣赏、多赞美——激趣任何一个人,如受到欣赏,都会心情愉悦,信心百倍。
一位教育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样聪明的两个学生,他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对一个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给予表扬鼓励;同样对另一个学生的行为则不闻不问,甚至还表现出些不悦。
一段时间下来,受欣赏的学生各方面都突飞猛进,另一个却颓废不已,成绩一落千丈。
从中证明,欣赏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优秀学生,我们要欣赏他,给予他足够的自信,让他放手一博。
部分教师往往有后进生、优生“两种脸”的现象,说到优生,就是春风拂面,说起后进生苦水一大堆,满面愁容。
后进生大多内心敏感、个性软弱、智商不高、行为习惯不好。
对于他们,我们应多一点惊奇,少一分责难,少一分黯淡。
哪怕他写对一个字,说对一句话,老师就要给他一个惊奇的表扬,一个了不起的信号,树立他们写作的自信,通过自救方式,获得进步。
教师对待学生应“不吝赐教”,也应“不吝赞美”。
任何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赞许,以此肯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优生如此,后进生更是如此。
对于学生的每次进步,每一个小发现,我们都要及时予以赞美,用亲切的语言,用轻柔的行为,如摸摸他的头,搂搂肩,拍拍脸,竖起大拇指等,这些微小的动作,足以给学生十倍的信心。
浅谈“激趣”在习作中的应用摘要: 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保障。
在作文教学中,要从各个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养成乐于观察、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 兴趣、阅读、观察、方式、体验、评价、展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
而当今作文写作的现状却是:每当作文,很多学生眉尖紧蹙,苦不堪言,以致作文被学生戏称为头痛课,教师也颇有赶鸭子上架之嫌,逼出来的文章就自然可想而知了,文思晦涩,更何谈创新。
我觉得培养学生”乐之”情感非常必要且迫切.因此,指导写作旨在改变学生心目中作文之旧貌,变憎之恶之为喜之好之。
要达到这一目的,激趣是关键,如何激趣呢?一、针对性指导,激发阅读兴趣1、循序渐进,推荐读物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
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知识结构要适应某一学习阶段学生普遍能接受的形式,安排好知识结构的合理序列,深浅程度应适合于认知发展的水平。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要拾级而上,强化学生阅读时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介绍读物时,对低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童话和通俗的寓言读物,并尽量提供直观感性材料,如声像材料;对中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科普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介绍;对高年级学生,则介绍民间故事、短篇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
在课型特点上,低年级多开阅读物介绍课,中年级多开阅读汇报课,高年级多开阅读欣赏课、读书笔记指导课,使学生“读有所用,读有所得”,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钥匙,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
2、借助课文,引导阅读首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字优美,感情丰富。
作文教学中的激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13-01
在写作课中我们经常无奈地发现,总是有那么多的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或束手无策,抓耳挠腮;或一脸茫然,枯等下课;更多的则是一听说要写作便唉声叹气,应付了事。
为何占比分如此之重的作文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呢?我想,这与学生兴趣缺失有莫大关系,为师者要善于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下面,笔者从三方面浅谈做法。
1.导出趣味
作文教学中,老师的引导可作为激趣的重要手段。
所谓的导,就是启发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帮学生打开思路,从平凡的物与事中开发”新奇”的题材。
我们都知道,创作个体只有在被某事物深深打动时,才会产生创作激情,迸发灵感的火花,而初中生生活实践有限,对事物的认识也是片面、肤浅的,因此,写作前,老师可通过导语的创设,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某些感触,并产生把感受诉诸文字的欲望。
一次写作课,我准备布置学生写一篇观察作文。
针对所教学生语文基础不好,又身处农村,接触面不广的特点,我设置了一个导语,拟从关注身边一事一物来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生发感想。
布置作文前,我先展示了几片从操场上捡来的形态各异的树叶,告诉他们,树叶很普通,甚至极不起眼,但是,我却从树叶的脉络中看到
了它们的生命轨迹,从汲取母体的养分到化作春泥养育新枝,我认识到了生命中索取与奉献的关系;我还从几片树叶的外形对比中,认识到了生命个体是有差别的,但各有各的精彩;我还从几片树叶中,感受到了绿色生命的可贵,由此联想到了环保问题、、、、、、这段导语,让学生的表情由原本的茫然到恍然再到惊喜、沉思,而我则趁势引导他们回忆生活中碰到的物或事,让他们也抒发一段感想。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效果确实不错,从自然景观到生活小事,学生观察角度各异,但都能写出他们独特的感受。
这样的导,为师者只是”授之以渔”,而学生却能举一反三,悟出新奇的题材,写作趣味更是大增。
2.教出趣味
在对写作技巧的指导上,一些老师只要求学生严格按固定模式进行写作,这无异于为写作加上了一重枷锁,最终会使学生有口难言,有心难表,有手难书。
为师者的本意是好的,但目的与结果却是南辕北辙。
那么,如何在教学写作技巧时教出趣味呢?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
2.1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以读带写。
初中教材文质兼美的佳作很多,从思想到选材到结构到表达均可找出可供仿写的范本,而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不仅能在仿写中使写作能力得以提高,还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
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对第二自然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百草园美不美?哪里美?为何把它写得美?怎样把它写得美?通过讨
论,使学生理解了段落内容、作者的情感,也了解了先从大处落笔,再从细处渲染的写景顺序及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还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后,我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仿写一段话,融情入景,表现对心中乐土的情感。
因为对写作技巧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学生的仿写兴味自是不小。
2.2作随堂的作文升格训练。
学生习作往往问题很多,倘若只靠老师的批改点评,效果不大,且笼统的评语会让学生抓不住方向,一久,他们自会丧失了写作的兴趣。
不妨挑选一两篇作为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进行作文升格训练。
一次,我布置学生写有关农忙假见闻的作文,发现大多学生只会简单地叙事,不会描写,文章显得干巴巴,不生动。
于是,我挑选了其中一篇很具代表性的作文,把它打印后分发给学生。
课堂上,我先就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类型、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再以一片断改写作为示例,告诉学生可通过在哪里加入哪些描写来使叙述达到生动;然后,以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分别对该文各段内容加以润饰修改,并通过讨论,选出最佳答案。
当然,老师也可适时展示一下自己修改的文章以供参考(效果会特别好)。
这样的训练,可操作性很强,能使学生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获益颇多,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3.改出趣味
叶圣陶先生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
本人。
”但大多语文老师对这批改权不敢放手,学生的每篇作文都定要经过自己兢兢业业的修改,但结果是,学生对老师的评语并不感兴趣,同样的毛病下次还是会再犯。
其实,如果我们把”改的优先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既体会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意味,也能在互改或自改中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那么,学生的写作兴趣定能被大大调动。
至于怎么改,得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对于基础不够好的学生,可先从修改的基本要求做起,即看格式,看卷面,看错字,看病句,看标点符号等;等修改了几次后,再从审主题,审所用材料,审结构,审表达等选一两方面作高层次的要求。
改的方式可多种多样,既可单独改也可小组改,并且,在修改过程中,还须强调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单要打分数,还要写评语,并且还要有签名。
因为要求具体,学生批改有方向性,有针对性,改的人,改得兴味盎然,并能反思借鉴;被改的人,对评语则看得津津有味,或赞同或质疑,但都很在意。
写作的趣,在这个过程中,已被大大激发出来。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方法很多,其目的都在于让学生从乐写到善写,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在写作天地中展露才华,就让我们继续上下而求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