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百家争鸣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35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历史必修3笔记专题一中国传统文恶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经济:铁力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
战争频繁,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不同的社会阶级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抓住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宣扬自己的主张。
3.文化:私学兴起推动民间文化的发展。
二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1)孔子:春秋末期,代表奴隶主阶层观点:①“仁”和“礼”(核心)“仁”爱人,一爱人之心和谐社会关系。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借用而爱人”“民本”“礼”“克己复礼”恢复“固礼”评价: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统治ⅱ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具有一定保守性②“为政以德”③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④“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活动:ⅰ儒家学派创始人ⅱ创立私学ⅲ编纂《六经》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思想不仅对中国产生影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
⑵孟子:(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观点:①性善论②仁政③民本思想(民贵君轻)⑶荀子:(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观点:①性恶论②天人关系“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③政治:主张“仁义”“王道”兼以法制④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⑤君舟民水(民本思想)△孔孟荀思想比较:同:①提出民本思想②都体现“仁”“礼”思想异:1.性论:孟:性善论荀:性恶论2.阶级立场:孔子(春秋):奴隶主阶级孟荀(战国):地主阶级2. 道家老子:①“道是世界的根本”②朴素的“辩证法”③小国寡民④“无为而治”顺其自然3.法家韩非子(集大成者)——地主阶级①加强君主专制②以法治国,例行赏罚③奖励耕战④事异而备变(法律要应时而变)4.墨家墨子(小生产者、平民)观点:兼爱、非攻、尚贤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有哪些重点内容?同学们期中考试就要来临了历史学的怎么样了?为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文都中小学老师将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内容进行了整理,小编分享给大家参考,希望对学习有帮助!下面是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部分内容,请参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解读】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历史必修三“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历史必修三“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在我们的学习时代,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历史必修三“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
荀子: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