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是我国的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学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教学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和教训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获奖的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图片以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由来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兴趣。
PPT展示本课标题及学习目标新课:一、“双百”方针的提出问题一:(自主探究)从百花奖的兴衰可以看出“双百”方针贯彻实施经历的哪几个阶段?PPT展示材料:百花奖创办于1962年,有11.7万人参加评选;第二届(1963)增至18万多人,1964年3月1日,第三届“百花奖”开始征集选票。
原拟定于6月下旬发奖。
但由于种种原因,影协不得不于1964年底撤消了这次评奖。
之后,一直中断了17年,直1980年举办了第三届,有70多万人参加评选,此后每年举行一次(直到2004年),自2005年起,金鸡奖与百花奖隔年评选一次,百花奖逢偶数年选。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一引出本科知识线索问题二、(自主探究):结合教材分析得出“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提出、地位、内涵、前提是什么?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需要。
(2)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附:1956年1月,党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会议指出:必须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现有知识分子的力量)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3、地位:是我国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4、内涵:(1)“百花齐放”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三册[人教版]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二、春天的信息1.“双百”方针的提出2.“双百”方针的内涵三、春天的硕果1.科学技术领域的成果2.文学艺术领域的成果四、历史的经验教训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内涵难点:“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及贯彻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可采用谈话法,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提问。
教师课堂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要充分运用教材好课本的内容和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搜集的数据、资料、图片和影视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更直观、全面的了解。
要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会学习。
【导入新课】二千年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曾有一个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时代。
二千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也出现了一个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国科学发展、文学艺术进入到一个繁荣时期。
毛泽东说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必须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这一年年初,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指出: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024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备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的背景、意义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掌握方针实施期间的主要文化成就和文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评价文化政策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以及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树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难点:分析该方针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它对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化现象,如电影、音乐、艺术作品等,激发学生对于文化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政策背景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知识讲解与背景介绍讲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文化领域的状况以及党和国家的战略考虑。
详细解读方针的内涵和目的,包括“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两个方面的具体含义。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下产生的重要文化成果或事件,如某部文学作品、某次艺术展览或某场学术讨论会,进行深入剖析。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文化成果或事件是如何体现方针精神的,它们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当今社会,如何继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选取几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文化领域的人物就文化政策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对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启示。
强调坚持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文化传播和交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包容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和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双百”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艺术繁荣的视频片段,引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介绍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迫切需要发展繁荣的文化事业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2)讲解内涵:“百花齐放”是指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双百”方针的意义(1)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列举在“双百”方针指引下,文学、戏剧、电影等领域涌现出的优秀作品。
(2)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举例说明在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新成果。
3、“双百”方针的曲折发展(1)讲述在“左”倾错误影响下,“双百”方针受到冲击的情况。
(2)分析这一时期文化艺术领域的困境。
4、新时期“双百”方针的恢复和发展(1)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得到重视和贯彻的情况。
(2)展示新时期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景象。
(三)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当今社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有何新的意义和价值?2、如何在网络时代更好地贯彻“双百”方针?(四)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1、让学生收集一些体现“双百”方针的现代文化艺术作品,并进行简要分析。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1、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文艺成就。
2、难点:如何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3、导入新课:
引用春秋战国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引入新课。
4、讲授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①对苏联模式迷信的的破除。
②三大改造的结束。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
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双百”方针的影响
第一,在学术领域:是生物学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
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
二、曲折的年代
“文革”期间数量大幅度减少。
三、文艺的春天
80年代“五讲”“四美”。
“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文学艺术欣欣向荣。
课堂练习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简析这两个高峰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由于本课的某些内容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故本课将运用电脑多媒体进行历史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对抽象的史实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对新知识的把握。
同时采用启发设问和问卷探究方式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及历史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启发讲解法、指导读书法、探索教学法、讨论法教具:电脑多媒体课型:讲授、讨论课板书:一、“双百”方针提出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过程: 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和阐述“双百”方针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3、结果: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二、曲折的年代由于政治运动扩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文艺和科学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三、文艺的春天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强调坚持“双百”方针2、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考考你】你知道当今中国两岸三地有哪些大型的电影奖项评选吗?播放视频,介绍《百花奖》。
[讲授新课]【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百花奖的设立体现了党和政府什么科学艺术发展方针,其含义是什么?当时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方针?【小组讨论,百家争鸣】阅读教材97页,“双百”方针提出后,到“文革”前我国的文艺科学发展状况如何?发挥想象,请以最形象的方式(画、写、简单手工艺……),把这种状况表达出来。
教师归纳:“双百”方针提出后,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自主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问题:请从教材中归纳“第三届百花奖”黯然撤消的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毛泽东的两段话导入。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解释一下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讲授新课】一、“双百”方针的提出(课件1---12)1、“双百”方针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在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被当成政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3)1956年党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会议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双百”方针的提出“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
首先要明确“双百”方针的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使学生明确,“双百”方针的针对性。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本课教材主要从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经验教训。
“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中国的国情;“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基本方针,对促进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3)运用:通过讨论在“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学会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来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认识到这个政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国国情;(2)通过对“双百”方针提出的过程和基本内涵的了解;对春天的硕果展示与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对比分析,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2)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勇于探究,敢于创新,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教学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教学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本课教材主要从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经验教训。
“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专题概述(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
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材分析】“‘双百’方针的提出”一目,采用学生讨论法,教师适当指导。
给出几个讨论问题:为什么要提出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是如何提出的?它的提出有何意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一目,主要阐述了“文革”期间文学艺术遭到了沉重地摧残。
教材阐述地非常详细,教师依据课本讲述即可,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准备一些图片、影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认识。
“文体育事业的繁荣”一目,主要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只需要将教材讲清即可,无需拓展。
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育事业方面有哪些发展,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学情分析】从高二学生知识的状况看,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是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所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阶段特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的经验与技巧,并形成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经验教训。
“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
由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较丰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文艺作品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本课引言是由一幅照片和文字说明两部分内容构成,突出表现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双百”方针的提出给科学和文艺领域带来的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
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一、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问题二、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
“双百”方针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
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抛弃苏联错误的东西,走出自己的建设道路来,这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从国内来看,三大改造结束,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毛泽东作出了阶级斗争已经结束的论断,要求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这样,发掘和动员建设资源,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直接的、间接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成为当务之急。
其中,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央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知识分子问题,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提出了改善知识分子工作条件,包括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环境条件的重要许诺,承认知识分子经过参加社会活动、政治斗争,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思想改造,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对象。
毛泽东则在讲话中批评了那种“老子革了一辈子命,没有知识分子也行”的论调是“很不聪明的”。
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是革什么命呢?是革技术的命,是革文化的命,要搞科学,革愚昧无知的命。
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没有你也行啊,没有他们(知识分子)就不行了。
”毛泽东的这番话,无疑给知识分子带来巨大的鼓舞。
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对当时面临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历史任务的理解、对知识分子评价的变化以及文艺政策的逐渐松动,是“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原因和有利条件。
2、“双百”方针的提出“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
首先要明确“双百”方针的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使学生明确,“双百”方针的针对性。
然后再通过毛泽东对双百方针的阐述进一步理解其含义:材料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3、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
养育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学过程
导课
阅读引言,提问: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学生看书回忆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来建设伟大的国家。
引导回顾: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
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提出:学生回答——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结果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自由争论。
硕果累累:《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2、结果:百花凋零
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遭到政治批判
三、艺术的春天
1、背景:“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
邓小平指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
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
讲”“四美”。
2、内容:出现以“文革”为主题“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改革”为主题;社会生活为主题。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3、结果:中国文艺再次繁荣,走向世界
四、“历史的经验教训”。
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包括:“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执行过程遇到了哪些问题,“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应该如何处理三个关系?贯彻“双百”方针有什么现实意义?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使“双百”方针又恢复了它的生命力,我们要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使文艺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这种形势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
教师可结合“三个代表”的理论,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