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30.96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图片呈现诸子百家: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2、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2、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激趣导课: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坚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当社会不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时,文化、历史就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龙应台精讲点拨:一、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1、经济上,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2、政治上,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3、社会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5、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6、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二、各家学派(一)儒家学派1、孔子(名丘,字仲尼)(1)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材料: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高一年级历史课题一、百家争鸣课型新授第一章第1课时总第 2 课时主备人冯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先秦文化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已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1、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导学案、课件、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单元解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学的兴衰。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发展,出现了新儒学—理学;明清期,一些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新课导入】展示材料: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中天由此导入新课第一课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含义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家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各家思想流派。
第一课百家争鸣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我为诸子百家代言”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儒墨道法的思想和影响;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家思想通过“假如我是统治者会使用哪家思想为强国之道”活动,学生通过辩论、表达自己想法深入理解儒墨道法的地位。
通过“古为今用”课后思考题使学生学会以史为鉴,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儒墨道法资料,主动为百家争鸣代言。
教学过程:[导入]: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
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试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
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今天我们走进百家争鸣,除了品读经典,感悟先哲智慧,更是为了体会先先哲们肩负时代重责,不断思考,不断争鸣的勇气和情怀)[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篇一:高中历史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必修3】百家争鸣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流程】【导言】〖文科〗如何学好历史?一、自求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菩萨正撑伞走过。
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
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
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
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1.子曰:“仁者爱人。
”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3.子曰:“有教无类。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5.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材料二:“苛政猛于虎”
【教师提问】依据材料、结合教材总结孔子的思想学说?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
关于仁,大家要把握四个命题:
①仁者爱人。
简言之,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理念,实际上可以从孔子思想里找到它的痕迹。
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可解释为:你要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你要想自己事事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
举个例子,雪中送炭的成语大家都知道,别人有了困难,你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他们,等你遇到了困难,也会得到来自八方的支援。
这是做人的很高的境界。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助人自助”。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简言之,就是要换位思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是做人的底线。
.以邻为壑的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
④克己复礼为仁。
这句话讲的是实现和谐的方法:德和礼。
德指的是道德克制,礼有两个含义:礼仪和社会规范,这里主要指社会规范,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只要人人都能自觉地运用道德约束自己,并且遵守社会规范,就能实现社会和谐。
【教师提问】孔子思想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国内: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师生互动】国外:孔子的思想飘洋过海,影响深远。
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以批判的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师生互动】理解孟子思想。
【展示材料】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仁政:统治者要善待老百姓,民贵君轻。
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把人民的地位抬得比较高,目的就在于引起统治者高度重视,实施仁政,善待老百姓。
主要思想:
【师生互动】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动,威武不能屈。
”
②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③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④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孔孟思想的关系:孔子的“仁”主要指人际关系的和谐,孟子的“仁政”主要指阶级关系的和谐。
孟子的“仁政”是孔子“仁”的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师生互动】理解荀子思想。
【展示材料】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师生互动(1)主要思想
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④人性论:性恶论
⑤主张“礼法并施”,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2)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三: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影响:老庄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后列表说明法家和墨家的学说。
【教师提问】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师生互动】法家思想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1.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具有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
(一)政治观(一)哲学观(三)民生观(四)知识升华1.儒家2.道家
3.法家4.墨家1.儒家2.道家3.法家4.墨家
1.孔子2.孟子3.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