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出口动物性产品兽药残留-检测的现状与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控制畜产品药物残留的现状浅析随着我国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提高,畜产品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重要食品之一。
随之而来的药物残留问题也日益凸显,给人们的健康和食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如何有效控制畜产品的药物残留,成为了当前畜产品生产中的一大难题。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控制畜产品药物残留的现状进行浅析,并探讨解决该问题的一些途径。
一、畜产品药物残留的现状1. 药物残留严重当前,我国养殖业中存在着严重的药物残留问题。
养殖户为了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往往会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导致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水平偏高。
这些药物残留会随着畜产品的食用而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2. 监管不力我国畜产品生产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和手段相对薄弱。
养殖户对药物残留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监管部门对于药物残留的检测和处罚不够严格,导致养殖户普遍存在违规使用药物的情况。
3. 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强受地域、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部分消费者对畜产品药物残留问题认识不足,对畜产品药物残留的风险认识不足,购买时往往只注重价格和口感,而忽视了对药物残留的关注。
1. 完善监管体系完善畜产品生产监管体系,加大对畜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测力度和频次,建立药物残留的数据库和溯源体系,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机制。
2. 提高养殖户合规意识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教育,普及畜产品药物残留对健康的危害,强调合规生产的重要性,指导养殖户科学使用药物,并通过激励政策和奖惩措施,营造出合规经营的氛围。
3. 强化消费者教育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宣传,引导消费者关注畜产品的安全问题,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消费者自觉选择安全畜产品的良好氛围。
4. 科研技术支持加强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畜产品药物残留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为监管部门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5. 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学习先进的监管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引进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管理体系,提升我国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水平。
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食品进出口贸易日益增加,而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国际贸易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食品贸易中,农兽药残留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其直接关系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探讨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参考。
一、农兽药残留现状农兽药残留是指在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和兽药残留量超出国家法定标准的问题。
农兽药残留在食品中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例如导致消化道疾病、肝肾损伤、免疫功能下降等。
各国对农兽药残留问题十分重视,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农兽药残留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地区使用农药和兽药不规范。
由于农民对农药和兽药的使用和管理理念缺乏,导致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兽药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过高,长期积累残留量。
2. 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存在农兽药残留问题。
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存在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使用农药和兽药进行非法加工和保鲜处理,导致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量超标。
3. 进口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问题。
我国对进口食品的质量监管仍存在一定问题,一些进口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量不符合国家标准,对国内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出口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出口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一直备受关注。
一些国家对我国出口食品的农兽药残留问题进行严格监管,一旦发现超标,就会立即采取惩罚措施,影响我国食品出口贸易。
2. 进口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消费市场之一,进口食品量也很大。
一些进口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引发了国内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担忧,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也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解决农兽药残留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为了解决食品进出口贸易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我国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制定食品质量标准和贸易规则,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共同维护全球食品安全。
国内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的现状与应对措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进行,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动物食品安全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最突出的是兽药残留问题。
兽药残留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食用动物性食品而在体内蓄积残留的药物,将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多次较大规模的“瘦肉精”中毒事件引起香港和内地有关部门极大的震动,使动物性食品安全重新成为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
对于我们兽医工作者来说,更要提高对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问题的认识,认真思考其产生的根源,从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 我国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1滥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禁用药物如盐酸克伦特罗、β——激动剂、安眠酮和雌激素等,造成药物在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
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氯霉素、孔雀石绿、红霉素、土霉素等药物。
1.2消费者对动物性食品防范意识不强目前在正规的市场上卖的大多都是经过宰前、宰后检疫,证明合格的“放心肉”,但仍然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更多利益,通过各种途径把私宰猪肉运向市场,而且消费者防范意识不强很难辨别。
1.3政府部门对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监测不力政府对基层畜牧兽医站的建设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导致基层防疫检疫队伍参差不齐,人员经费难以保证,站内设备落后,无法完成越来越重的防疫检疫任务。
如近年来时有发生的“瘦肉精”中毒事件。
1.4兽医检疫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学历不高,专业技能不强。
兽医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不强,导致对动物性食品的药物残留检疫工作的疏忽,容易出现漏检、误检的现象。
1.5国内兽药残留检验手段滞后近期上海发生的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突出地反应了我国某些地区兽药残留检验手段严重滞后。
上海等地方现行的对猪肉流通领域的管理还是沿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兽医卫生检疫规则,那时主要是针对猪的疫病、传染病,而没有把一些饲料添加物的残留作为强制性的检验范围。
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殱殱殱殱调查研究收稿日期:2023 05 02禽蛋兽药残留检测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王 娜(锦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辽宁锦州121000)中图分类号:S85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7307(2023)06-0017-002 兽药被广泛用于防治畜禽疾病,提高畜牧业养殖效益。
然而,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兽药的过度使用和滥用在动物生产中普遍存在。
过度使用这些药物会导致环境问题和食用动物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安全问题。
当食用动物产品中这些残留物的浓度超过标准规定时,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不良影响,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禽蛋是中国消费者饮食中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增加和城市化加速的推动下,对禽蛋的需求一直在增长。
粮农组织表示,自1970年以来,全球鸡蛋产量增加了两倍,这归因于鸡蛋在食品工业中越来越广泛使用。
经加工的蛋制品(液体、冷冻、干燥或粉末状)主要在食品工业中用于增稠、乳化等各个方面。
近年来,禽蛋中存在兽药残留的报道频繁,包括非法添加氟喹诺酮类和金刚烷胺类药物残留超标等。
因此,禽蛋的安全是中国消费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然而,目前关于禽蛋兽药残留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品上,对检验检测机构在禽蛋兽药残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没有深入研究。
为确保人类食用禽蛋的安全,本研究旨在评估检验检测机构在禽蛋兽药残留的潜在风险中发挥的作用,为我国市场禽蛋安全提供新的认识,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和预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兽药残留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1.1 抽样覆盖面不够,样品代表性不强 兽药残留监控抽样要求应严格执行《抽样和检测技术操作要点》,但是在抽样过程中还存在抽样人员操作不规范,有些检验检测机构不能根据抽检不合格产品来源和日常监管发生的问题开展跟踪追查。
农民更加追求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不清楚抗生素的停药期,经常在没有咨询兽医的情况下对整个鸡群使用抗生素,导致抗生素使用不当,造成禽蛋中有害残留积累,兽药残留超标。
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研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贸易国之一,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食品贸易的快速发展给消费者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多样化的选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其中农药、兽药残留问题是较严重的一个。
本文将从我国进出口食品贸易的角度出发,对我国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的现状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食品出口规模逐年增长,在全球食品进口和出口中处于重要地位。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2.2万亿人民币,其中食品进出口额达20337亿元,同比增长3.3%。
我国食品进口主要来源于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大豆、猪肉、牛肉、奶粉等为主要进口产品。
而我国食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为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产品为水果、海鲜、肉类、蔬菜等。
根据国际贸易规则,出口食品必须符合目的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农药、兽药残留限量和检测方法等。
然而,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我国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数百起食品安全事件,其中不乏因兽药、农药残留等问题引发的事件。
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我国食品出口的形象和信誉,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
二、农兽药残留问题的成因食品中的农药和兽药残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中的化学物质残留,二是食品进口中的污染物质。
在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兽药的使用对农畜产品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若使用不当,就会留下安全隐患。
一方面是因为农药的极易抗性和长期残留,另一方面是因为未按照正确方法使用兽药导致的兽药残留。
而进口食品可能会受污染的原因包括:监管不严、生产条件落后、不良生产习惯、灌溉水源不洁净、野生动物、环境污染等。
我国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已经走到了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时刻。
对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2019年,国家发改委、中央扫黑除恶办、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严禁非法添加“三无”农药,加强农药市场管理,严打假农药生产贩卖。
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食品进出口贸易量不断增加。
在这一过程中,农兽药残留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农兽药残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就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我们来了解一下农兽药残留问题的现状。
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农兽药的使用量在不断增加。
在保障农产品生产的也导致了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问题的日益严重。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农兽药残留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不在少数,严重影响了国内外的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的信任度。
农兽药残留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中的一大隐患。
农兽药残留问题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农兽药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长期食用农兽药残留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导致慢性中毒,或者甚至引发严重的疾病。
农兽药残留问题也会对食品贸易造成负面影响。
一旦发现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超标,就会导致相关食品被召回,甚至遭到进口国家的制裁和惩罚。
这不仅会损害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还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食品进出口贸易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我国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近年来,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对农兽药残留的监管标准和责任部门。
我国加强了对农兽药的使用管理。
通过加强对农药和兽药的许可管理和使用监督,遏制了一些不法商贩和农户对农兽药的不合理使用。
我国还加强了对食品质量的抽检监测。
通过建立健全的抽检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农兽药残留超标的食品,确保了食品的安全。
要想彻底解决食品进出口贸易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
我国应当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进口国家的合作,共同制定和落实农兽药残留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形成全球统一的监管体系。
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农民培训和宣传活动,增强农民对农兽药使用规范的认识,减少农兽药残留问题的发生。
畜产品兽药残留危害及检测和控制方法摘要:近年来,畜产品中的兽药残留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公众健康的重大挑战。
这种药物残留不仅对人类健康有很大的威胁,还会直接影响整个畜牧业生产和发展。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畜产品兽药残留危害和检测办法,提出相应的控制办法,希望对该行业绿色健康发展有所帮助,保障人类生命健康。
关键词:畜产品;兽药残留危害;检测;控制方法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也在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畜产品的安全性更是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
但由于目前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养殖户缺乏相关知识等原因,使得很多不规范的养殖场使用违禁药品或添加剂,从而导致畜产品质量不合格,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因此,加强对畜产品兽药残留危害以及检测和控制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畜产品兽药残留危害(一)威胁食用者身体健康现阶段,养殖人员在实际饲养过程中,过于关注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和需求,通常会在畜产品的质量方面下功夫,以猪肉为例子,养殖人员会在猪饲料中加入大量的瘦肉精,不仅可以保障肉类质量,而且还有效缩短了肉类的成长周期。
这种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瘦肉精本身具有潜在的毒性,长期服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包括肝脏和肾脏的损伤,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根据实验模拟表明,长期给动物注入瘦肉精成分,虽然可以帮助食用者消除肠道不良微生物,但是也会对益菌群造成一定影响,会导致益菌群的生殖繁衍能力下降,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肠内益菌群无法满足身体机能,继而出现一系列肠道疾病[1]。
(二)使畜禽动物产生耐药性养殖人员为了能够维持畜禽动物的生命健康,一般会对动物长期注射抗生素类药物,以此来预防各类传染病暴行,但是此法并不是十分可取的,如果长期注射同一类抗生素药物,会导致动物对该抗生素药物产生一定的耐药性,继而便会产生一系列的耐药菌株,导致抗生素药物效果不明显,无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对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现状及改进对策摘要:动物性食品安全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兽药残留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还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潜在了危害,对养殖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本文对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控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兽药残留防控;动物性;现状问题一、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现状及问题1、现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兽药残留联合立法委员会的定义,用药后蓄积或存留于畜禽机体或产品中原形药物或其代谢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就是兽药残留。
肉、蛋、乳及其制品都是动物性食品。
目前抗生素类和激素类等药物都会造成我国出口动物性食品的兽药残留,而在食品中众多的兽药残留成分中,最主要的兽药添加剂和兽药残留药物就是抗生素,其中的原因就是抗生素能够促进畜禽的机体生长,改善产品品质,因此在对动物进行饲养和疾病治疗时,人们会经常将抗生素用于对动物的非治疗性防病和促生长上,使动物生产量和性能得到相应的提高,生产者也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更有甚者,有极个别的生产者甚至使用违禁药物。
2、问题有些养殖者对兽药残留危害没有充分的认识。
我国对兽药残留问题提出的时间比较晚,相关部门对兽药残留问题也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导致对兽药残留的监控力度不强。
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动物性食品监控体系,多个部门分头监管兽药残留的监控工作,没有统一指挥,对产品的质量状况不能准确地进行把握。
时间一长,对违禁药品的使用监管就会造成疏漏,进而对兽药残留的监控效率造成影响。
兽药残留检测能力有限。
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国内有数以万计的畜牧养殖场和饲料生产单位,而且散养目前还是大多数畜牧养殖者的养殖方法。
因此,想要做好饲料生产和畜牧养殖中的兽药残留防控监管工作,就需要消耗大量的人、财、物。
由于经费不足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兽药残留检验机构和必要的检测设备缺乏。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摘要: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是动物性食品安全中最常见的污染物。
本文从兽药残留的现状入手,分析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从而提出解决兽药残留的对策。
关键词:兽药残留;动物性食品安全;对策动物性食品又称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动物生产的肉、蛋、奶等可食性组织及其加工的产品。
它们富含优质蛋白质,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是国民饮食结构的主要副食品。
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还可通过环境和食物链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近十年由兽药残留引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如2001年广东河源“瘦肉精”中毒事件;2006年河北“红心咸鸭蛋”苏丹红事件;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浙江金华含乳饮料中添加皮革奶事件;2010年三聚氰胺奶粉在多个省份重现;2011年双汇产品“瘦肉精”事件,在社会上产生恶劣影响。
因此,了解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现状,采取有效对策有着深远的意义。
1 兽药残留的现状兽药残留是指给畜禽使用兽药或添加剂后,药物以其原形及其代谢产物的形式蓄积或储存在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或可食性产品(如蛋、奶)中。
兽药残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兽药产品自身问题,二是兽药违规使用问题。
1.1兽药产品自身问题(1)兽药行业不规范。
在我国,兽药行业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一批人建起了以小作坊为基础的兽药分装厂房。
经营的项目主要是原料的分装和药品的自主研发及销售。
虽然近些年这些兽药生产企业的硬件、软件及产品质量都有所提高,但仍不能使人满意。
(2)兽药合格率不乐观。
农业部发布的2011年第三期兽药监督抽检情况的通报数据显示,兽药抽检合格率为92.1%。
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含量不合格、产品鉴别项和性状项存在问题,其中含量问题占通报不合格产品的47%,部分产品甚至无法检测到含量;产品鉴别项、性状项不合格分别达到40.4%和15.9%。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及防控分析摘要:在动物体内施用兽药或添加剂后,兽药残留以其原形态和代谢物的形式贮存于动物细胞、组织、器官或可食性制品中,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威胁。
因此,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兽药残留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分析了我国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并分别概括了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并据此提出了相对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检测及防控;1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成因分析引起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量超标的因素主要有6种。
①养殖场违反休药期的相关规则。
兽药是防治动物疾病的重要手段。
有些养殖场经常会使用大量的药物,从而减少动物的死亡率,提高经济效益,但这种行为不符合规定的休药期。
②大规模使用抗病毒药品。
目前国内的养殖规模都比较小,大部分都建设在城市外围,属于小规模群体,易流行动物瘟疫。
为了降低动物疾病造成的损失,养殖场必须大量使用抗疫病药物,以对抗病原体。
③兽药的非法使用。
部分养殖场违法使用兽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④兽药的标签和使用说明不合格。
兽药工厂对药品的功效进行夸大宣传,不公开主要成分、禁忌及副作用等。
另外,在药品的名字上,随意更改,导致出现一药多名或一名多药的现象。
⑤兽药残留量监管不力,检验标准不完善。
国内对动物类食物中的兽药残留问题重视程度较低,大多数人忽视了动物是否有传染病、寄生虫、动物制品的外观、是否存在假劣等问题,缺乏对药品残留的认识。
此外,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不统一,不能完全禁止非法药品的使用。
2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2.1 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在医药、化工、环境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采用HPLC法对猪肉中7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了检测,其中以氟喹诺酮类为主的药物在3.5 min内能实现基线的分离,而待测成分与峰面积在0.2~50.0 μg·mL-1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5~4.6 ng·mL-1。
动物生产中的兽药使用与残留问题近年来,动物生产中的兽药使用与残留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兽药在动物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提高养殖效益。
然而,不适当的兽药使用和兽药残留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
一、兽药使用的现状兽药在动物生产中广泛使用,涉及畜牧业、渔业等多个领域。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兽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其中包括抗生素、激素、疫苗等各类药物。
不同的兽药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有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问题。
二、兽药使用存在的问题1. 过度使用:一些养殖户过度使用兽药,不按照规定剂量使用,甚至滥用动物禁用药物,以期获得更高的养殖效果。
2. 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在动物生产中被大量使用,导致了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的抗生素疗效受到影响。
3. 兽药残留:动物经过兽药治疗后,体内可能会残留一部分药物,这些残留物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三、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药物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对兽药中的成分有过敏反应,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2. 慢性中毒:长期食用含有兽药残留的食物,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引发肝肾疾病等健康问题。
3. 抗生素耐药性:长期摄入兽药残留物,容易导致人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强,影响了人类对疾病的防治。
四、解决兽药使用与残留问题的对策1. 加强监管:政府应加大对兽药的监管力度,对不合规范使用的兽药进行处罚和制止。
2. 宣传教育:加强对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兽药知识宣传,提高其对兽药使用和残留问题的认识。
3. 使用替代品:开发和推广无兽药残留的替代品,如天然植物提取物、生物制剂等,减少对抗生素等药物的需求。
4. 定期检测:建立兽药残留检测体系,对市场上出售的动物产品进行定期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置不合格产品。
5. 加强国际协作:在兽药使用和残留问题上,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共同努力,共享经验,寻求全球范围内的解决方案。
五、结语动物生产中的兽药使用与残留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课题,需要政府、农户、消费者等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兽药残留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同时也涉及到生产经营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控制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分析了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阐述了残留的原因,并提出了控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对策。
关键词兽药残留;动物性食品;原因;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不断繁荣和发展,兽药(包括药物添加剂)的使用日益广泛,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改善产品品质方面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但是,兽药的使用无疑会导致兽药及其代谢产物在动物体内的滞留或蓄积,并以残留的方式进入人体及生态系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兽药残留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也涉及到生产经营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例如,我国是世界主要蜂蜜出口国之一,年出口量大约5万吨,其中3万吨远销德国西部,1990年在我国出口的蜂蜜中,德国卫生检疫机构检测出脒残留超标,此后便拒绝进口;接着,欧盟、美国、日本也拒绝进口我国蜂蜜。
1990年在我国出口日本的1万吨肉鸡中,由于在日本海关检测出抗球虫药物添加剂氯羟吡啶的残留量超过0.01mg/kg,便要求我国政府销毁所有产品,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为保障人类的健康,保护环境卫生以及保障我国的正常出口贸易,控制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1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1过敏反应虽然许多抗菌药物被用作治疗药或饲料添加剂,但是只有少数抗菌药物能致敏易感的个体,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内抗体的形成。
其中以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也最为严重,轻者引起皮肤瘙痒、皮炎和荨麻疹,重者引起急性血管性水肿、休克甚至死亡。
在我国因食用牛、羊奶后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屡见不鲜,这主要是由于在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治疗奶牛、羊乳房炎和全身性感染时不遵守弃乳期造成奶中药物残留引起的。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控制1 我国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控制的意义随着我国养殖业由传统饲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的转变,养殖生产中对兽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由于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具有三致作用、毒性损伤、激素样作用等危害,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已成为人类的隐形杀手。
同时,我国畜禽养殖业要持续健康发展,畜禽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也必须严格控制药物残留。
因此,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控制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动物性产品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需要。
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兽药残留控制力度,完善工作,严格管理,把残留监控工作提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避免在我国畜禽养殖上发生类似英国“疯牛病”事件、比利时的“二恶英”事件和法国的“李氏杆菌”事件,加快我国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2 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控制现状2.1国外兽药残留控制的现状由于食品中药物残留可以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早在20世纪70年代,食品药物残留问题就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成立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下设立了食品中兽药残留法典委员会(CCBVDF)。
兽药残留法典委员会负责讨论药物残留的有关问题,制定动物源性食品中药物残留的允许限量标准。
欧美等发达国家于上世纪70年代开展了对食品药物残留的监测工作,现已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检测机构体系、技术队伍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同时,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纷纷立法,对兽药、杀虫剂、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以及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等进行严格的监控。
在1998年,欧盟禁止螺旋霉素、泰乐霉素、维及尼霉素和杆菌肽锌等一系列人畜共用的抗生素被用作饲料添加剂。
2002年3月底,欧洲委员会提议"欧盟将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作为饲料促生长添加剂"。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畜产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问题是指在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和安全隐患,包括畜产品中可能存在的化学污染、微生物污染、激素残留、抗生素残留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也会损害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声誉。
针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针对畜产品中可能存在的化学污染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检测。
在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兽药的使用是常见的,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者不合理,就会导致畜产品中残留有害物质。
对于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应该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其不超过国家标准。
针对畜产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问题,我们应该做好畜产品的卫生管理。
在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应严格执行生产卫生管理制度,保证生产场所的清洁卫生。
针对畜产品的卫生状况,应进行定期的微生物检测,确保畜产品符合卫生标准。
针对畜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激素残留和抗生素残留问题,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
激素和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畜产品中残留激素和抗生素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该建立健全的激素和抗生素使用监管制度,对激素和抗生素的使用进行限制和监管,确保畜产品中不含有违规的激素和抗生素残留。
还应该提高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制定并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者的责任和义务,强化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加强对生产经营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其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和能力,加强对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的行为,提高畜产品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应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应用先进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部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兽药残留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农业部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兽药残留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兽药残留问题。
一、兽药残留现状兽药是畜牧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药品,它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动物的生产能力,为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兽药的滥用和不规范使用会导致兽药残留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兽药残留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兽药在治疗期内没有完全代谢和排泄,导致兽药残留;另一种是因为兽药的滥用和不规范使用,导致兽药含量超标。
兽药残留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也会导致畜牧业的经济损失。
因此,加强兽药残留监控也变得尤为重要。
二、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体系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农业部建立了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体系。
该监控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兽药使用和监督管理制度。
农业部建立了兽药管理制度,严格监管兽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同时,农业部还加强对兽药的标签识别、使用指南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兽药的规范使用和标准化管理。
2.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检测技术。
农业部加强了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确保对兽药残留的检测能够覆盖到尽可能多的兽药种类,并且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兽药残留。
3.监测网络平台。
农业部建立了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测网络平台,实现了对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统计和管理。
这个平台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兽药残留问题,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4.监测标准制定。
农业部制定了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检测标准,确保检测工作能够按照科学、标准化的方法进行。
标准制定过程中考虑到了科学、安全、实用等因素,确保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农业部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工作的效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农业部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范围扩大。
我国进出口动物性产品兽药残留\检测的现状与对策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进出口动物性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兽药残留作为影响动物性产品食用安全的重要因素,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对造成兽药残留、检测水平等方面的现状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关键词:兽药残留;动物性产品;检测Situ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and Detection in Animal Products of Entry-Exit TradeAbstract: As the people's lives improving, the demands of import and export livestock products on the were growing.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as o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animal products safety, had become a common concern. The status and inspection of the veterinary drug residue; and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veterinary drug residue; Animal derived food; Inspection; control measures随着全球国际贸易一体化加剧,动物性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其中兽药残留问题尤为突出。我国由于不仅养殖条件差异大和法规不完善,而且许多养殖企业一味的追求养殖效益,致使养殖过程中兽药性添加剂过量添加的情况屡见不鲜,进而使我国动物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兽药残留问题日趋严重,常造成出口贸易量减小或被禁的尴尬境地,这对于进出口检验和兽医工作者来说都是必须认真思考和充满挑战的一个课题。1兽药残留现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兽药残留联合立法委员会的定义,兽药残留是指用药后蓄积或存留于畜禽机体或产品(如鸡蛋、奶品、肉品等)中原形药物或其代谢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动物性食品是指肉(包括肝、肾等内脏)、蛋和乳及其制品的总称[1]。目前造成我国进出口动物性产品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在于抗生素类、激素类、驱虫药等药物,据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报告,食品中的兽药残留达120种,抗生素是最主要的兽药添加剂和兽药残留药物,约占药物添加剂的60%[2],原因在于其具有促进畜禽机体生长、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和改善产品品质等功效。为此,人们将其广泛应用到动物疾病治疗和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非治疗性防病和促生长等方面,这些将会给生产者带来直接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会提高动物生产成绩和性能,进而许多生产者为了最大化追求经济利益,而在生产中广泛加大使用剂量,甚至已经超过了其治疗剂量(个别者造成过量性中毒);另外,有些生产者甚至使用违禁药物、不合药理用药和使用假劣药物等,上述情况皆是在实际生产中造成进出口动物性产品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尽管我国农业部一直要求饲料、养殖和兽药等各类生产型企业要按标准实施,但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的相关法规和法律不健全、监管体制有待完善、监督检验体系不健全等因素,进而导致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兽药残留情况普遍存在,这不仅会影响我国国民食肉安全,而且在我国动物性食品对外进出口贸易方面屡屡受阻,近年来呈日趋加剧之势[3]。2国内检测水平我国农业部一直在组织进出口动物性产品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共发布了几十种兽药在动物性产品中的传统的残留检测方法,已为我国在此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就兽药种类上,仍然太少,且许多药物已被禁止使用;另外,方法上大多局限于传统的仪器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上述仪器由于价格昂贵且方法操作复杂,存在检测成本高、检测周期长等缺点,目前已经不适宜或不能满足进行大规模检测和监控;而我国研制出的适宜商品化检测的兽药残留试剂盒种类有限,也没有一套健全的兽药残留危险性评估、检测体系。本课题组对恩拉霉素酶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就在国内外鲜有报道(其具体研究结果在另文报道)[9],目前仅日本厚生劳动省对该项残留物质在畜、水产性食品中有常规检测技术报道[10]。对日益严重的技术壁垒问题,目前我国还是被动地去适应,如农业部发布的《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和国家标准委验收的《我国主要农产品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分析研究》标准中,有关药物残留标准中规定的兽药种类还主要是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兽药以及禁止使用的兽药,而对那些国外已注册使用且有限量标准的兽药却很少涉及。近年来,因我国缺乏相关的检测标准,加上国外的畜产品大量蜂拥而入,进而导致我国优质产品无法走出国门和在输入国遭到被退货或销毁,同时严重威胁着我国国内的动物性食品食用安全和阻碍着出口贸易的发展步伐。3国际兽药残留检测水平由于畜产品中兽药残留的限量越来越低,常常需要进行微量或超微量甚至是痕量或超痕量分析,而其涉及的兽药种类众多,化学结构和组分复杂,有的还要检测其有毒代谢物、降解物、转化物、中间产物等。这些趋势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检验水平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检测手段和仪器上,近年来的发展也日益提高,在检测设备上,从20世纪60年代的高效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到近年来的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仪、荧光分光光度仪、质谱仪和氨基酸分析仪等;另外在检测方法上,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色谱法、光谱法、同位素标记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等,上述仪器的应用使现代国际贸易间手段更具有便携化、系列化、速测化、高技术化的时代特点,这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已体现出巨大的技术优势和贸易壁垒[6]。据了解,美国FDA(Food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食品中360多种药物残留物,德国则可检测325种,加拿大的方法可检测251种,邻国日本就有多达6 000多个检测标准,几乎涉及到从动物性的原料到动物性产品。当然,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兽药残留检测方面,仍将不断开发出越来越新型的检测方法和兽药检测种类,且其检测技术和水平还将不断提高[7,8]。4展望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兽药残留的要求日趋严格,如欧盟要求2008年后在欧盟市场上可使用的农兽药品种从967种减少到350种,这就意味着使用过禁用药物的兽药产品将不能出口到欧盟。2002年,瑞士、英国等3家建立了达到检测硝基呋喃残留量为1 μg/kg的实验室,其在贸易中也相应的提高了检测标准。同样,日本将进口食品兽药残留标准的范围由229种扩大到所有食品,且要求如在进出口畜产品中发现有未设残留量标准的兽药,不管含量多少,对人体有无危害,一律禁止流通,而且在未规定兽药残留项目中采用0.01 mg/kg或0.05 mg/kg等限量要求。与此同时,只要日本政府认定某国是“兽药残留超标国家”,无须检查即可停止从该国进口食品。又如日本厚生劳动省在2003年5月根据《食品卫生法》修正案,提出了与现行制度有着本质区别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其中规定很多药物的最高允许残留限量仅为原来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对没有设立限量指标的,执行“一律标准”,即允许残留的上限为不超过0.01 mg/kg[4,5]。目前国际上进出口动物性产品中兽药残留检测的常用手段和方法一般是先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放射免疫测定法(RIA)等检测方法对大批样品进行快速筛选和检测,筛选出的可疑样品再用气质联用、液质联用等仪器方法进行确证,再开发相关的检测试剂盒进行应用,旨在以“廉价、省力、快捷和高效”的原则保证频繁和众多的国际间贸易。根据上述经验,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①引进国外已有的检测方法和相关检测技术进行有选择性的应用和推广;②完善和改进已有的传统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③加快开发和研制适宜国情的兽药残留检测试剂盒;④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能,挖掘已有技术和方法的潜力;⑤加速转化已有的检测技术成果,进行商业和生产应用和推广[11,12]。总之,我国进出口动物性产品中兽药残留的形势十分严峻,而且检测技术和水平较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完善和提高相关工作仍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合作,只有实现饲料、兽药、养殖、屠宰、检测及监控成为一体,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才能使我国动物性产品从生产到出口成为一站式服务,这正是广大检验检疫和兽医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13,14]。参考文献:[1] 陈一资,胡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原因分析[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9,28(2):162-116.[2] 胡滨,陈一资,朱雅冬.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的危害及原因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09,03(1):21-23.[3] 聂芳红,徐晓彬.食品动物兽药残留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9):71-75.[4] 日本厚生劳动省食品安全厅. Introduction of the positive list system for agricultura chemical residues in foods.[2007206208]. http://www.mhlw.Go.jp/english/topics/foodsafety/positivelist 060228/ introduction. Html.[5] 顾长青.借鉴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J].中国标准化,2007(2):61-63.[6] 程景,李英杰,张易,等.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10):8-9.[7] 耿天霖.国内外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差异性及技术壁垒措施研究[J].家禽科学,2005(7):5-8.[8] 耿天霖.我国畜禽产品药物残留限量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分析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4(3):25-28.[9] 袁而森,陈子红,林安清.出口肉及肉制品中持久霉素残留量检验方法的研究[J].口岸卫生控制,1999(2):5-8.[10] 日本厚生劳动省.畜、水产食品中的残留物质检验方法[S].[11] 张汉云, 张丽红. 国内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的现状与应对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2007,26(5):114-115.[12] 刘德炎.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畜牧兽医,2009(2):14-15.[13] 金忠辉.我国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现状浅析[J].兽医食品卫生,2009(12):47-50.[14] 董义春.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监控[J].中国兽药杂志, 2009,(10):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