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袁绍手下武将和谋士名单及他们的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0.42 KB
- 文档页数:10
45、袁绍手下的文臣武将文臣沮授三国广平人,从小有远大志向,喜欢谋略。
先是冀州别驾,当茂才,当了两次县令,韩馥入主冀州时当韩馥的别驾,被韩馥推荐为骑都尉。
袁绍占领冀州,就投奔了袁绍。
沮授对袁绍可说是尽心辅佐,多献良谋,但多不被采纳,最终于官渡战败后被曹操所擒,拒降而死。
田丰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带)人。
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
其为人刚直,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曹操部下谋臣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
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
官渡之战后,田丰被袁绍杀害。
郭图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
郭图为袁绍所任,曾为之游说韩馥,使绍领冀州。
天子之东,郭图阻绍迎帝。
袁曹争霸,郭图力主决战,并因是谮沮授,使绍分监军为三都督,图亦典其一军。
官渡之战,随颜良攻白马,失利而归,后曹操偷袭乌巢,郭图固请以重兵攻曹营,计失而谮张郃,郃等忿惧而降曹,袁军溃败。
袁绍病死,审配等立袁尚为嗣,郭图因说袁谭攻尚,兄弟交兵,袁谭战败,郭图复说谭呼曹操击尚,去亲就敌。
尚败而谭复叛,曹操攻之,谭败走被杀,图亦见诛,并其妻子。
许攸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
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
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逢纪早期投靠袁绍深受重用曾献计,使公孙瓒将兵南下,协迫韩馥,遂使袁绍领冀州牧。
诋毁田丰致使田丰被杀,后因与郭图不合被杀审配魏郡阴安(今河北清丰北)人。
东汉末年军阀袁绍帐下谋士。
袁绍领冀州,引为治中。
后事袁尚。
及邺城破,为曹操所擒,被杀。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东北)人。
东汉末年曹操部下。
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
建安二十一年(216),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
袁绍得力谋士审配简介审配结局怎么死的?审配(?-204年),字正南,魏郡阴安(今河北清丰北)人。
为人正直,袁绍领冀州,审配被委以腹心之任,并总幕府。
河北平定,袁绍以审配、逢纪统军事,审配恃其强盛,力主与曹操决战。
官渡战败,审配二子被俘,反因此受谮见疑,幸得逢纪力保。
袁绍病死,审配等矫诏立袁尚为嗣,导致兄弟相争,被曹操各个击破。
曹操围邺,审配死守数月,终城破被擒,拒不投降,慷慨受死。
效力袁绍审配少忠烈慷慨,有不可犯之节,以正直不得志于韩馥。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反客为主,协迫韩馥让出冀州,遂领冀州牧,委审配以腹心之任,以为治中别驾,并总幕府。
官渡之战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消灭公孙瓒,挑选精卒十万,骑万匹,以审配、逢纪统军事,准备进攻许都。
审配认为“十围五攻,势如覆手......今不时取,后难图也”,此语正合袁绍之意,袁绍于是让审配留守邺城,发兵攻打曹操。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袁绍、曹操两军在官渡对峙,会许攸家人犯法,审配收系之。
许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而说使袭取乌巢,袁军溃败。
审配的两个儿子被曹操活捉。
孟岱与审配有矛盾,就通过蒋奇对袁绍说:“审配在任独揽权力,宗族大,兵力强,而且两个儿子在南方,他必定想反叛。
”郭图、辛评也这么认为。
袁绍于是任命孟岱为监军,代替审配把守邺县。
护军逢纪同审配不和,袁绍就这件事询问逢纪的意见,逢纪回答说:“审配天性刚烈率直,每次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都仰慕古人的节操,不会因为两个儿子在南边而做不义的事情,您不要对他怀疑。
”袁绍说:“你不是讨厌他吗?”逢纪说:“从前所争的属于个人私事,现在所说的是国家大事。
”袁绍说:“太对了。
”于是没有罢免审配。
自此审配、逢纪的关系更融洽了。
矫令奉尚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发病去世,众人认为袁谭为长子应为继承人,打算拥立他。
但审配和逢纪向来为袁谭所厌恶,又和辛评、郭图有过节,担心袁谭即位后加害,因而私下改袁绍遗命,立袁尚继位。
图解三国:一文讲清楚袁绍集团的派系斗争(多图警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唯有三国,可以解忧。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斗争。
汉晋之间,天下一分为三。
三国不仅互相争斗不休,内部不同派系也争权夺势。
作为曾经的汉末第一大势力,群雄第一强主公,袁军内部权力斗争的精彩程度比魏蜀吴有过之而无不及。
袁绍集团内部,除了籍贯汝南的主公袁绍,大体分三股势力:冀州派冀州派:以袁绍二号人物冀州别驾田丰为首,以及奋威将军,监军沮授。
军方代表为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
几乎总览袁军精锐。
冀州派代表人物一览表三国志12的田丰三国志12的沮授三国志12的颜良三国志12的文丑三国志12的张郃三国志12的高览南阳派南阳派:同是出身冀州,总领大将军幕府的审配却不屑与冀州派为伍,和出身南阳的逢纪,许攸为一派,在政治上占据优势。
南阳派代表人物一览表三国志12的审配三国志12的逢纪三国志12的许攸颍川派颍川派:颍川郭家的郭图、荀谌,以及辛评、辛毗兄弟,外联军中大佬,颍川人淳于琼。
实力最弱,所以积极钻营。
颍川派代表人物一览表三国志12的郭图三国志12的荀谌三国志12的辛评三国志12的辛毗三国志12的淳于琼梳理好这几人的派系,我们再看袁军在官渡的几招臭棋,就不难理解了。
官渡之战前,田丰给袁绍先后出过两次主意,一次是迅速南下击败曹操,第二次是不要南下与曹军决战。
看似自相矛盾,但结合当时战略环境,两次意见都是正确的。
可惜袁绍不是曹操,对这两次矛盾的计策起了疑心。
而且史评田丰“刚而犯上”,其原因在于背后有冀州大族的支持。
这令外来统治者袁绍感到了威胁,所以果断把二把手抓起来(这段好熟悉......)。
田丰的倒台令冀州派深感不安。
冀州大族不支持南征的原因在于,南阳派颍川派包括袁绍都是外来者。
袁绍如想在河北立足,必然着重依赖冀州人士。
时间一久,地头蛇冀州派必能压倒其他各派,成一家独大之势。
可袁绍南下,是拿冀州的兵来夺取天下,消耗了冀州的实力,巩固袁家的权势。
袁绍手底下有哪些人?谋士阵容超豪华,可惜没用好
本文导读:
可惜的是袁绍无能,不能留住这些人,更不听这些人的建议,才导致官渡之败。
那么袁绍当时的谋士到底有哪些呢?强大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这些人都曾投靠国袁绍,荀彧,郭嘉,沮授,田丰,审配,逢纪,郭图,辛评,许攸,荀谌等,看见这个阵容你是否能想到袁绍当时应该是多么强大,并非如此,他并没有听这些人话,可以这么说多数没用这些人。
如郭嘉、荀彧、可谓世间奇才,可惜的是袁绍都为曾重用过。
荀彧、郭嘉从开始就发现袁绍非帝王之才,所以早早就离袁绍而去。
更有传言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可以想象到郭嘉的军事谋略有多高,比及诸葛亮、庞统都有过之而不及,袁绍却不能识郭嘉、荀彧之才,也是庸君啊。
其他几人虽未转投,但是在袁绍那也好不到哪去,其一:许攸大战之极被袁绍军法打了三十大棍,断然离袁去曹,可以说许攸的投曹对官渡之战的失败有着直接原因。
其二:田丰,一代忠臣谋士。
最后还是被袁绍杀害,更多次劝言袁绍,都被驳回。
袁绍败后更将气撒在田丰身上,
导致一代谋士惨死狱中。
其三:逢纪,袁绍死后,篡改遗嘱,后被袁谭怒杀。
其四:审配,袁绍谋士。
忠义正直无比,袁绍死后,更是极力辅佐袁尚,可惜兄弟两人勾心斗角,最后被曹操所败,临死不屈被杀。
其五:沮授,袁绍谋士,也是除田丰外,最有能耐的谋士,多次给袁绍提出好的建议,都被回绝,官渡之战战败,拒绝投降而被曹操所杀。
袁绍账下之谋士,可谓三国之最。
若袁绍明,天下谁争啊。
官渡曹操早被灭了,可惜的是一代良臣谋士却跟了个庸君,早早就结束了三国的历史生涯,也是他们的悲哀啊!。
袁绍手下有9大猛将,除了颜良、文丑外,还有7人分别是谁袁绍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军阀之一,汉末朝政混乱,群雄割据,各路英豪崭露头角,出身名门的袁绍以“汉末最强诸侯”的身份成为其中最为璀璨耀眼的一个。
良禽择良木而栖,袁绍作为一方英雄,名声远扬,不少有识之士前去投靠,因而手底下聚集了不少良将奇才,其中九大猛将为他成就霸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那除了大家熟悉的颜良、文丑外,另外七人分别是谁呢?勇冠三军颜良、文丑。
颜良与文丑这两位是大家最为熟知的袁绍部将,在《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关于他们的精彩描述,颜良、文丑以勇猛闻名,获得“勇冠三军”的称号,就连孔融也对他们十分忌惮,告诫曹操对这两人一定要多加小心,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颜良率领军队进攻白马,被关羽斩杀,文丑率军在延津攻打曹操,被曹操以诱敌之计大破之,文丑于此战中丧生。
宁国中郎将张郃。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发生,张郃响应招募,以韩馥军司马的身份参与镇压叛乱,公元191年,袁绍攻下冀州后,张郃率领部下归顺,担任校尉,公元199年,袁绍攻打幽州公孙瓒,张颌立下大功,升为宁国中郎将,获得袁绍的重用信任。
河北名将高览。
高览武艺高强,浑身是胆,在袁绍手下为将时冲锋陷阵,立过不少功,但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率兵偷袭乌巢,高览与张郃率重兵攻打曹营,遭到埋伏兵败,最后率兵投向曹操,被拜为偏将军、东莱侯。
有情有义牵招。
牵招年少的时候与刘备相识,两人志趣相同,成为刎颈之交,年纪稍大后在袁绍门下担任从事,兼任乌丸突骑,袁绍比较亲近的臣子犯法时,牵招先斩后奏,袁绍很欣赏他的果断,不仅没有追究,反而更加重视,袁绍去世后,牵招追随袁绍的儿子袁尚,为有情有义之徒。
忠心护主蒋义渠。
蒋义渠是袁绍手底下的武将,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后,是蒋义渠将战败的袁绍接到黎阳,并且四处奔走,找回了散落各处的残兵败将,使得袁绍的军队得以恢复到战败前的气势。
锐而轻敌韩猛。
韩猛又叫韩若、韩荀,是袁绍的军事将领,虽然勇猛,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轻敌,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发生的时候,袁绍派韩猛去劫掠曹操军的西道,因为轻敌被曹军部将击败于鸡洛山,后来袁绍又派韩猛去运送粮车,韩猛因为又一次轻敌,被曹军部将徐晃击退。
三国群雄争霸时,袁绍手下的谋士和武将袁绍(字本初)豫州汝南人,为曹操败,吐血亡。
袁谭(字显思)袁绍长子,为曹洪杀袁熙(字显奕)袁绍次子,袁尚(字显甫)袁绍三子,最得袁绍欢喜,高干(字元才)陈留圉人,袁绍外甥,东汉末年并州刺史,为王琰杀高柔(字)陈留圉人,袁绍外甥C陈琳(字孔璋)广陵洪邑人,袁绍主簿“书记官”,素有才名,擅长文笔功夫,降曹岑壁(字)袁谭手下将领,为吕旷斩。
淳于琼(字仲简)颍川人,东汉末年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右军校尉,后为袁绍手下大将,失乌巢,为袁绍斩。
DF逢纪(字元图)冀州?郡人,袁绍麾下著名谋士,辅袁尚,为袁谭杀冯礼:袁尚手下将领,降曹,为审配射杀。
G高览(字望泰)袁绍手下大将,与颜良、文丑、张颌并称河北四大名将,又有“河北四庭柱一根梁”中四“柱子”之一,后降曹,善于用兵高平:袁绍手下将领,高览的两个堂房兄弟之一,使一柄长锤高槐:袁绍手下将领,高览的两个堂房兄弟之一,使一柄镏金铛郭图(字公则)豫州颍川人,袁绍麾下著名谋士,擅长争权夺势,出谋划策,对军队掌握一窍不通,善察言观色揣度人的心思,辅袁谭郭援(字叔业)冀州安平广宗人,袁绍手下猛将,自幼喜欢舞枪弄棒,身形威猛刚健,相貌丑恶狰狞,使一杆月牙戟,弓马纯熟。
H韩荣:河北“四庭一柱、一正梁”中的一根大梁,被称为“河北枪王”,河北名将韩荣在当阳道时年岁已高,须发皆白。
韩琼(字子瑜)“河北枪王”韩荣侄子,也是韩荣亲传弟子,河北大将韩猛:又名韩若、韩荀,袁绍麾下大将,论武艺仅次于颜良、文丑,和张颌、高览不相伯仲,指挥打仗能力一般,自大,作战勇猛,河北名将,袁绍麾下五员大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韩猛被称为河北庭柱,是为四庭一柱,韩猛就是那一柱,其他四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是为四庭韩莒子:袁绍部将,协助淳于琼守备乌巢。
韩珩:幽州别驾,不降曹。
J蒋奇:袁绍麾下大将,袁绍遣蒋奇领兵一万,往救乌巢,被张辽所杀蒋义渠:袁绍麾下大将焦触:南皮人,使一柄大斧,袁绍手下将领,后随袁熙,降曹,为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韩当斩。
三国沮授简介袁绍帐下谋士沮授生平介绍生平史载他“少有大志,擅于谋略”。
曾当冀州别驾,举茂才,并当过两次县令。
后来又当韩馥别驾,被韩馥表为骑都尉。
拟定四州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夺取冀州,沮授归袁绍,并进献大计:占领冀、青、幽、并四州,集合英雄豪杰的才能和大批军队,并且迎接在长安的汉献帝至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
只需数年就能平定天下。
袁绍听后大为欢喜,立刻表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
霸业谋臣兴平二年(195年),汉献帝辗转流亡到河东等地,沮授进谏建议袁绍迎献帝,迁都至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听后打算听从沮授的建议,但郭图等人认为要复兴汉室太难,而且迎立汉帝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劝袁绍不要用此计策,袁绍于是放弃。
次年曹操却在荀彧的支持下迎献帝迁都许县,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袁绍命长子袁谭为青州都督,沮授反对,认为是祸胎,但袁绍坚持是要令三子各据一州,以观察其能力。
后来袁绍死后,三子因争位而大战。
后来,袁绍有意向南方用兵,沮授和田丰劝袁绍勿过份用兵,但郭图等人反对,袁绍亦因而不采纳沮授及田丰之计,沮授就开始渐渐被袁绍疏远。
袁绍于是准备南攻曹操,发动官渡之战。
运筹帷幄在官渡之战前夕,沮授就集合宗族,大散其财并说:“夫(袁绍)势在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沮授的弟弟沮宗不认同说:“曹公士马不敌,君何惧焉!”但沮授看得出曹操的雄才说:“以曹兖州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公孙,觿实疲弊,而将骄主横,军之破败,在此举也。
扬雄有言,‘六国蚩蚩,为嬴弱姬’,今之谓也。
”官渡之战战时,袁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沮授劝说:“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
”反对以颜良独自领军,但袁绍不听。
后曹操救刘延,斩杀颜良。
在袁绍将渡河之前,沮授又认为袁军应该留守延津,分兵进攻官渡,若然战胜,再增兵官渡也不迟;否则,兵众也可以安全撤离但袁绍不听。
沮授叹息,称病不见,袁绍因此憎恨他,将沮授分属的军队都给了郭图统领。
袁绍渡河后,驻屯延津南,遣刘备、文丑向曹军挑战,曹操领军击破,文丑更被曹军击杀,震撼袁绍军。
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谋士田丰、沮授是袁绍手下两名优秀的谋士,对于这两个人,识人用人皆胜袁绍的曹操有过这样的话:对沮授“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对田丰“向使绍用田别驾计,尚未可知也”。
对于袁曹两军,沮授认为“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而田丰也认为“善用兵,变化无方,觽虽少,未可轻也”。
从《武帝纪》记载曹操与袁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来看,田丰、沮授绝非凭空猜测,而是有做过情报工作的。
因此,袁绍决意出兵攻打曹操时,田丰、沮授曾经向袁绍进谏,便献策,其文如下: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
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
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许多人都认为田丰、沮授的战略是打持久战,其实田丰与沮授的真正战略意图是:以军事为辅打经济战。
田丰对袁绍说: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其重点有两个:一是内修农战;二是派精骑扰敌。
以此达到“彼不得安,我取其逸”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持久战就可以概括的。
观袁绍从决定出兵到真正出兵一共拖了将近八个月,时间不可谓不长,而结果是让曹操利用这段事件进行了战略部署,并解决突然在徐州叛变的刘备,袁绍是即没有按他既定之策马上出兵,也没有采取田丰、沮授之策内修农战,外疲曹军,反而什么事也不干,白白浪费了时间。
假如袁绍肯按他既定之策马上出兵的话,胜算也是很大的,因为当时曹操内有忧患,董承、刘备的野心家在内蠢蠢欲动,连年征战,士兵、百姓皆疲乏,“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
不然则按田丰、沮授之策。
那么田丰、沮授之策是不是良策呢?首先看看内修农战,所谓“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汉末,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自遭荒乱,率乏粮谷。
坐拥河北的枭雄的谋士团都有哪些人?(一)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编继续喽!坐拥河北的袁绍作为与曹操争夺天下的对手,其手下也有许多谋臣猛将,看看袁绍的谋士们都有哪些人?袁绍一、田丰田丰,字元皓,冀州巨鹿人。
田丰打小天资聪慧,生性正直且博学多才,算是个名人。
公元191年,袁绍夺取冀州后,听到了田丰的名声,亲自出马招揽田丰,任命为别驾。
田丰别驾,全称为别驾从事史,亦称别驾从事。
汉朝时置别驾,为州刺史的佐吏。
因其地位较高,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驿车随行,故名别驾,所以田丰就属于是袁绍这位冀州牧的亲信官员了。
公元196年,袁绍的好友已将汉献帝迎奉至许都,从此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田丰建议袁绍直攻许都抢夺汉献帝,可惜袁绍又没听。
田丰公元199年,经过田丰的多番谋划,袁绍了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据四州。
官渡之战前,刘备背叛曹操夺取了徐州,田丰建议袁绍趁着曹操讨伐刘备时,直接后方偷袭,结果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推脱拒绝。
然后在刘备被曹操平定后,袁绍反而要开始攻打曹操了,田丰认为时机错失劝说不要进军还是实行持久战好,袁绍不听还将田丰关押起来,真的是无语。
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想到了田丰瞬间懊悔,但在逢纪趁机进谗言后,袁绍将田丰杀了。
没错,袁绍竟然将这位自己邀请的谋士也杀了,因为内心猜忌。
田丰田丰作为袁绍的首要谋士,帮助袁绍平定河北坐拥四州功不可没,包括在与曹操的争夺战中,也是奇谋不断,但就是碰到袁绍这么个大脑袋,好建议不听呢老要猜忌别人,袁绍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力,最后竟然还将田丰杀害,这可是你自己亲自请来的,就这么随随便便弄死了,活该被曹操消灭。
二、沮授沮授,广平人。
沮授“少有大志,多权略”,属于是智略谋士。
沮授公元191年,为韩馥别驾的沮授劝谏韩馥要硬刚,不要将冀州让给袁绍,可惜韩馥不听将苦心经营的冀州拱手让给袁绍。
公元191年,袁绍从韩馥手上取得冀州后,辟沮授为从事,沮授为新主公献上吞并四州鲸吞天下的计策,袁绍立刻表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
田丰(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士,官渡之战后被袁绍杀害)田丰(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士,官渡之战后被袁绍杀害)?田丰(?-200年),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带)人,一说渤海人。
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
其为人刚直,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曹操部下谋臣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
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
官渡之战后,田丰被袁绍杀害。
本名田丰字号元皓所处时代东汉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钜鹿(一说渤海)去世时间200年主要成就助袁绍灭公孙瓒职业谋士官职冀州别驾人物生平弃韩就袁田丰自幼天姿聪慧,少年时丧亲守丧,守丧的时间虽然已过,但他仍笑不露齿,因此为乡邻所器重。
而且田丰博学多才,在冀州很有名望,最初被太尉府征辟,推荐为茂才,后来被选为侍御史,因愤恨宦官当道、贤臣被害,于是弃官归家。
不久,成为冀州牧韩馥的部下,因为正直而不得志。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以反客为主之计智取冀州,成为冀州牧,听说田丰威名,带着贵重礼物,非常谦卑地招揽田丰,任命其为别驾,对他很是信任和器重。
计权合变初平三年(192年),田丰随袁绍出战公孙瓒,从事期间参与界桥之战。
公孙瓒军逼近袁绍,包围袁绍数重,射来的箭像下雨一样。
田丰扶着袁绍,让他退入一堵矮墙里里面。
袁绍摘下头盔扔到地上,说:“大丈夫应当上前战死,怎么反而逃进墙裹面呢?”催促箭手竞相射箭,射伤公孙瓒的不少骑兵。
公孙瓒的部众不知道是袁绍,不少人渐渐退走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都,从此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每次接到诏书,总担心对自己不利,于是想要天子搬迁靠近自己,派人对曹操说许县低洼潮湿,洛阳又残缺被毁,应当将都城迁到甄城,以便靠近完整丰足的地区。
曹操不答应。
田丰对袁绍说:“迁都的计策,既然不被采纳,最好早点儿谋取许县,接来天子,动辄假托天子韶令,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是最好的办法。
不这样做,最终将受制于他人,那时即使后悔也不起作用了。
”袁绍没有采纳。
2019年袁绍手下武将和谋士名单及他们的简介篇一:袁绍四大谋士四大谋士:审配审配,字正南,以正直不得志于韩馥,袁绍领冀州,被委以腹心之任,并总幕府。
河北平定,袁绍以审配、逢纪统军事,配峙其强盛,力主与曹操决战。
官渡战败,审配二子被俘,反因此受谮见疑。
袁绍病死,审配等矫诏立袁尚为嗣,导致兄弟相争,被曹操各个击破。
曹操围邺,审配死守数月,终城破被擒,拒不投降,慷慨受死。
逢纪袁绍去董卓出奔,逢纪与之俱诣冀州,甚受亲信,更为之定计,胁迫韩馥,遂使袁绍领冀州牧。
袁绍以审配、逢纪统军事,与曹操决战。
官渡之战战败,逢纪更谮田丰,使绍羞而杀之,却不因与审配不睦,为其开脱。
袁绍病死,逢纪等矫诏立袁尚为嗣,袁谭出军黎阳,袁尚少与兵而使逢纪随之,谭求益兵不得,遂怒杀逢纪。
郭图郭图字公则,郭图为袁绍所任,曾为之游说韩馥,使绍领冀州。
天子之东,郭图阻绍迎帝。
袁曹争霸,郭图力主决战,并因是谮沮授,使绍分监军为三都督,图亦典其一军。
官渡之战,随颜良攻白马,失利而归,后曹操偷袭乌巢,郭图固请以重兵攻曹营,计失而谮张郃,郃等忿惧而降曹,袁军溃败。
袁绍病死,审配等立袁尚为嗣,郭图因说袁谭攻尚,兄弟交兵,袁谭战败,郭图复说谭呼曹操击尚,去亲就敌。
尚败而谭复叛,曹操攻之,谭败走被杀,图亦见诛,并其妻子。
许攸许攸年青时与袁绍、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
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傲慢无礼,口无遮拦,最终触怒曹操,被杀。
武将:颜良河北名将。
建安四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准备攻许,次年兵进黎阳,遣颜良攻白马。
曹操北救,以荀攸计分兵渡河,引袁绍西应,自率轻兵掩袭白马,颜良仓猝逆战,遂被关羽击斩。
颜良是中国东汉末期袁绍部下的武将。
有威名。
与文丑一起作为袁绍军队的勇将而闻名,孔融以颜良、文丑作为袁绍军队的武将代表劝谏曹操小心他们。
200年,袁绍、曹操终於在官渡交战。
开战时,沮授劝谏袁绍「颜良性急不可单独任用」,但是袁绍仍以颜良进攻单独守护白马的曹将刘延。
(《后汉书·袁绍传》,《三国志·武帝纪》中颜良是与郭图、淳於琼一起进攻。
)面对这个形势,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扮作攻击袁绍军队背后的样子,因为参加了进攻所以打算防御的袁绍军队变得缺少,颜良军因而孤立地作战。
这时,张辽推荐当时变成曹操俘虏的关羽,关羽作为援军被派遣而跟颜良碰上。
据说颜良才看到了关羽,关羽就闯入到袁绍军中刺杀颜良,带回了颜良的首级。
在《三国演义》中白马之战时,颜良斩杀作为曹操属下的武将魏续和宋宪,惊慌失措的曹操派遣关羽出马就是为了斩颜良。
所以文丑才会履行和结义兄弟的誓言,然后被关羽所斩,不过,那样的剧情《三国志》等的史书找不到。
文丑河北名将。
建安四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准备攻许。
五年,袁绍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与刘备挑战,曹操以辎重就道饵敌,文丑兵乱,遂被操击破而死。
高览与张郃并为袁绍大将。
官渡之战,曹操率军偷袭乌巢,袁绍从郭图之请,仅以轻骑救援,而命高览、张郃率重兵攻曹营,营坚不能下,粮谷被燔,郭图惭其计失,复谮于绍,高览等忿惧,遂焚攻具,率众降于曹操。
张郃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先从韩馥,后投袁绍,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多有功劳。
官渡之战时,张郃受郭图陷害,率众投降于曹操,得以重用,随曹操平定北方,远征乌桓,平马超,灭张鲁,多有战功。
后来,张郃随夏侯渊驻守汉中,在夏侯渊被杀后暂代主帅,维持败兵。
魏明帝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郃奉命救援陇右,在街亭大败蜀将马谡,导致诸葛亮撤兵;诸葛亮第四次时,张郃随司马懿前往相拒。
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而亡。
谋士除了上面最著名的四个,还有田丰、沮授田丰冀州巨鹿人,博览多识,权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
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应其邀请,出任别驾,以图匡救王室之志。
后袁绍用田丰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据四州。
田丰曾劝袁绍早日图许,奉迎天子,占据政治上的主动,袁绍不能从。
建安四年,曹袁争霸,田丰亦提出稳打稳扎的持久战略,袁绍执意南征而不纳,但在曹操东击刘备时,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田丰的奇袭许都之计,错失良机。
官渡之战,田丰再议据险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乃至强谏,被袁绍以为沮众,械系牢狱。
建安五年,袁绍官渡战败,因羞见田丰而将其杀害。
沮授(?-201)字则注,袁绍手下谋士。
沮授,是三国时期广平人,从小有远大志向,喜欢谋略。
先是冀州别驾,当茂才,当了两次县令,韩馥入主冀州时当韩馥的别驾,被韩馥推荐为骑都尉。
袁绍占领冀州,就投奔了袁绍。
官渡之战一开始,沮授就提出了正确的战胜曹军的办法,这就是打消耗战,因为袁绍军队的粮草要比曹操军队多得多,只要一坚守下来,曹军将不战自乱。
袁绍就可不费吹灰之力而战胜曹操。
从整个三国时期来看,沮授的这一战法是与后来司马懿战胜诸葛亮的方法不谋而合的。
但当时的袁绍正在踌躇满志之时,他如何能听得近沮授的这一番话?最终沮授被无情的关进了大牢。
最终袁绍兵败,沮授被曹操抓获。
曹操很欣赏沮授的才能,对沮授以礼相待,但沮授誓死不降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二:袁绍的谋士袁绍的谋士袁绍手下的谋士比较著名的有:田丰、沮授、审配、逢纪、郭图、许攸、陈琳、辛评等人。
除田丰、沮授二人让人敬佩外,其他的都不怎样。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曹操手下著名谋士荀彧和郭嘉原来也是袁绍的部下,只是此二人太聪明了,一眼就看出袁绍不是做大事的人,很早就转投曹操了,这就是那个时代名士的一般作风——"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篇三:读读《三国演义》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每当我听到这句歌词时就想到我国文学的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翻开书的扉页,试着重新复制那个时代,我再一次认识了一位位英雄……现在想想三国的确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想想关羽生擒于禁斩杀庞德之后,再次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
将士们取出箭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疗伤。
关羽却下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
将士们见关羽的病情日益严重,便派四人去寻求名医,一天,有一个人自己驾船来到寨前,自报姓名为华佗,要为关羽疗伤,关羽问华佗怎么个治疗方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个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
“关羽笑着说”不用捆。
“然后吩咐别人招待华佗,关羽喝了几杯酒就与别人下棋,把手臂给了华佗。
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
”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都捂住眼睛,再看关羽,只顾下棋,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说“我的胳膊像以前一样,可以屈伸自如。
“华佗你可真是神医!华佗说我从来没见像你这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关羽之所以这样,是想告诉人们,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学会坚强,不能见到困难就退缩,要以要以一颗坚强的心去面对生活,乐观的活着……在三国茫茫的英雄人物中,袁绍可谓为是让我明白道理最多的一个人,历史上有好多人评价了袁绍。
曹操说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曹操可谓是非常了解袁绍的,因为他和袁绍从小就认识,并且也共事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曹操认为袁绍不时英雄,并且在今后的包括官渡之战的一系列的战争中大败了袁绍。
他对袁绍的评价可以说基本反映出了袁绍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表面勇敢但内心怯懦,喜欢思考谋划但关键时刻往往不能决断是非,也可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想法很多行动很少缺乏执行力。
想干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却总害怕又风险,可是见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仁义道德拼命争取。
”很多人把曹操胜利的原因归结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了天时的优势,而实际上袁绍手下的田丰在董卓灭亡后早就提出了这个建议,但袁绍认为汉帝有名无实,不会给他打来什么好处,所以并没有采纳,可见袁绍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
所以这样的人确实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只能失败。
这是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另外还有一个有历史记载的评价来自袁绍手下的谋士郭嘉,郭嘉在准备离开袁绍投奔曹操的时候对郭图等人说:袁公有招揽四海能人的志向,却没有识别能人并好好利用的才能。
我想这也是袁绍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有一个惊人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曹操的很多能臣武将以前都是袁绍的部下。
就拿曹操早期的五大谋士来说:郭嘉,荀域,荀攸,贾诩,程昱。
这个五个决定聪明的人竟然有四个以前都效力过袁绍,而最终袁绍都没有能留住。
没有能留住到算了,这四个人可以说是对袁绍不忠不用也就算了,就算没有他们四个袁绍还有田丰,沮授等他们可是忠心不二,没有半点弃袁绍而去的想法,但袁绍似乎不领他们的情,把他们杀的杀,贬的贬,只留下郭图这样的人害走天才的将领张颌,安能不率百万之众尽献曹公。
三国时期既是一个人才倍出的时代,又是一个战乱的时代,多少杰出的英雄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精神啊!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这些青少年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使中国成为永远的东方之珠!初二(3)班吴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