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知识点梳理
- 格式:docx
- 大小:22.53 KB
- 文档页数:6
《北京的春节》知识点梳理
1.春节起源:介绍春节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民间信
仰和节庆文化。
2.春节习俗:介绍了一系列与春节相关的习俗,例如贴春联、舞龙舞狮、放鞭炮、守岁等,这些习俗在北京地区有着独特的特点。
3.过年的准备工作:展示了春节前人们进行的一些准备工作,包括全
家团聚、亲友团拜、买年货等。
4.春节文化活动:介绍了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一些文化活动,例如庙会、剪纸、猜灯谜等,这些活动在北京地区有着深厚的传统和参与度。
5.春节美食:展示了春节期间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例如饺子、汤圆、年糕等,以及北京特色的春节美食。
6.春节音乐舞蹈:展示了春节期间人们喜爱的音乐和舞蹈,例如春节
晚会上的歌曲和舞蹈表演,以及传统的京剧、旱船等表演形式。
7.春节的佳节祝福:介绍了人们在春节期间给亲朋好友送去的祝福和
祝福语,例如恭喜发财、身体健康等。
8.春节的社会影响:展示了春节对北京社会的影响,例如在春节期间
的旅游和经济活动。
9.春节的民俗传统:介绍了一些与北京地区特有的春节民俗传统,例
如祭灶、挂面、踩马等。
10.春节的家庭活动:展示了春节期间家庭的庆祝活动,例如贴对联、贴窗花等,以及家庭聚餐和亲友团聚的场景。
通过观看《北京的春节》,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北京地区的春节传
统和文化,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家庭、亲情和传统的重视和珍惜。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二、我会写醋:陈醋米醋醋酸醋罐子饺:水饺饺子蒸饺煎饺拌:搅拌拌和凉拌拌嘴杂拌儿擦:摩擦擦眼擦洗擦黑擦肩而过眨:眨眼眨巴宵:元宵通宵宵禁春宵通宵达旦旦:元旦旦暮旦夕枕戈待旦燃:燃烧燃料自燃燃灯燃放戚:亲戚戚谊戚友哀戚休戚相关贩:贩卖小贩摊贩商贩贩夫摊:摆摊摊主摊子摊牌摊放摊点轿:轿子花轿抬轿轿车轿夫骆:骆驼驼:骆驼驼背驼绒驼峰浒:水浒《水浒传》三、形近字醋(陈醋)酸(酸味)饺(饺子)校(学校)拌(搅拌)伴(陪伴)眨(眨眼)泛(泛舟)宵(元宵)霄(云霄)贩(贩卖)贬(贬低)摊(摆摊)滩(沙滩)轿(轿车)桥(大桥)驼(骆驼)鸵(鸵鸟)四、多音字铺:pù店铺pū铺张看:kàn看见kān看守五、近义词规矩——规则预备——准备充足——充裕热闹——喧闹娴熟——熟练各形各色——各式各样照常——照旧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六、反义词充足——短缺热闹——冷清间断——连续娴熟——生疏高潮——低谷淘气——乖巧七、理解词语【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间断】(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元旦】本文中的“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北京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的首都。
每年的春节,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传统的习俗和文化氛围更是浓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北京的春节风俗和文化。
一、北京春节的传统活动1、除夕夜除夕夜是春节的重要日子,也是人们团聚的日子。
北京的市民们会在除夕夜吃年夜饭,一边吃饭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
吃完饭,有些人会去参观庙会,寺庙里挂满了灯笼,香火鼎盛,人们会在这里向神明祈求平安和健康。
2、大扫除大扫除是过年前的一项重要活动。
人们会把房间里面的所有杂物都清理掉,同时还会烧掉所有的垃圾。
这样一来,人们就会觉得心情愉悦,生活也会更加幸福美好。
3、贴春联在过年之前,人们会贴春联。
春联的内容有很多种,有祝福家庭的、祈求健康的、寓意吉祥的等等。
贴春联的地方通常是在门框上,也有的人会贴在窗户上。
4、放烟火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放烟火。
一边放烟火,一边欣赏节目,这样的气氛非常热闹、喜庆。
二、北京春节的特色文化1、年画年画是春节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
北京的年画种类很多,主题丰富多样,艺术性很高。
人们会把年画贴在家里,寓意着幸福团圆,四季平安。
2、京剧京剧是北京春节时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春节期间,各种剧场都会上演京剧,表演过程非常精彩。
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多样,结构十分严谨,同时又非常艺术。
3、风筝风筝是北京的一种传统民俗。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公园里放风筝,有的人会玩风筝战,让风筝在空中捕捉对方的。
玩风筝不仅锻炼身体,还能提高人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总之,北京的春节风俗和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只有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北京春节的美食1、饺子饺子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尤其是在北京。
北京的饺子形状独特,有马蹄形、尖角形、中心闭合形等等。
饺子的馅料也非常丰富,有猪肉、牛肉、羊肉、鸡肉、海鲜等等,口感非常美妙。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北京的春节一、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文学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
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一生忘我地工作,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二、解词语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例句: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盛大的节日。
腊月|农历十二月。
例句:今年腊月下了一场大雪。
腊八粥|腊八这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例句:腊八到了,妈妈熬了一些腊八粥给我们喝。
空竹|用竹木等制成的玩具,在圆柱的一端或两端安上周围有几个小孔的圆盒,用绳子抖动圆柱,圆盒就迅速旋转,发出嗡嗡的声音。
也叫空钟。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例句: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小年|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彩排|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进行化装排演。
例句:今天是国庆节演出的最后一次彩排。
擦黑|天色开始黑下来。
例句:妈妈告诉我,天擦黑前要回家吃晚饭。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例句:除夕夜,全家人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中。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例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是不会开口请求你的帮助的。
光景|①境况;状况;情景。
例句:他家的光景还不错。
②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用在表时间或数量的词语后面)。
例句:二十年的光景,他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例句:我和小林的性格截然不同。
娴熟|熟练。
例句:爸爸的驾驶技术很娴熟。
三、近义词规矩—规则充足—充裕间断—中断娴熟—熟练照常—照旧万不得已—迫不得已截然不同—迥然不同零七八碎—杂七杂八四、反义词充足—缺乏间断—连续娴熟—生疏高潮—低谷万不得已—心甘情愿截然不同—一模一样五、词语搭配(红红)的对联(酒肉)的香味(各色)的年画(特有)的玩具(快乐)的日子六、词语拓展关于春节的四字词语:万象更新悬灯结彩合家欢乐吉祥如意欢天喜地福星高照含“然”的四字词语:截然不同安然无恙嫣然一笑庞然大物戛然而止油然而生七、文本解读1.第①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俗语的好处是什么?引用俗语说明老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春节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知识点梳理《北京的春节》一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布满京味儿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呈现了春节的隆重与喧闹,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学问点,欢迎阅读!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原文照北京的老法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预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爱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其次件大事是买爆竹,特殊是男孩子们。
唯恐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急。
他们必需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爱。
第1页/共11页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刺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需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分,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喧闹。
家家赶做年菜,处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聚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语文六下北京的春节课堂笔记如下:
课题:《北京的春节》
一、背景知识
①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②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庆祝春节的方式具有代表性。
二、课文要点
1.春节前的准备
①家家户户大扫除,象征着除旧布新。
②贴春联、挂灯笼、摆放福字,营造节日氛围。
③购买年货,包括食品、衣物、礼品等。
2.除夕夜
①全家人团聚,享用年夜饭。
②看春晚(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年度综艺节目)。
③守岁,即熬夜迎接新的一年。
3.春节期间的活动
①拜年,向长辈问好,收红包。
②走亲访友,互相祝福。
③放鞭炮、燃放烟花,以驱邪迎祥。
④吃饺子,象征财富与团圆。
4.庙会
①北京春节期间的特色活动之一。
②有各种小吃、手工艺品、传统表演等。
③人们游玩娱乐,体验传统文化。
三、语言特点
①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节日气氛。
②描述细腻,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春节的热闹和温馨。
四、文化内涵
①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团聚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②反映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和信仰。
五、思考与讨论
①春节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②你的家乡有哪些独特的春节习俗?
③如何理解春节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北京的春节庆祝活动中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以下是关于《北京的春节》的实用知识点的梳理。
一、北京的春节起源和传统习俗1.春节的起源:春节起源于古代祭祀年兽的活动,后来发展成为祭祖、拜神、祈福的节日。
2.北京的春节习俗:春节期间,北京人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挂灯笼、燃放烟花爆竹等。
3.贴春联:春节前,北京人会贴春联在门上,春联一般由对联和横批组成,寓意着祈福、吉祥、平安。
4.挂灯笼:挂灯笼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灯笼寓意着明亮、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5.燃放烟花爆竹:在春节的除夕夜,北京的街头巷尾燃放烟花爆竹,这是为了驱赶邪恶的神灵,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二、北京的春节庆祝活动1.春节庙会:春节期间,北京会举办大型的春节庙会,在庙会上有各种传统的民俗表演、美食摊位、手工艺品等。
2.春节花市:春节期间,北京的各个花市都会开放,市民可以购买各种各样的花卉,如梅花、桃花、兰花等。
3.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期间,北京会举办盛大的春节联欢晚会,活动内容包括歌舞表演、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
4.春节游园会:春节期间,北京的公园也会举办游园会,市民可以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品尝传统美食、观看民间艺术表演等。
三、北京的春节传统美食1.饺子:饺子是北京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代表着团圆和吉祥。
2.年糕:年糕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传统食品,形状长条,代表着岁岁平安、年年高升。
3.八宝饭:八宝饭是一种甜品,由糯米、杂果和糖制成,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丰收的祝福。
四、北京的春节文化表演1.京剧表演:京剧是北京的传统戏曲,春节期间会有各种京剧演出,如《红灯记》、《白蛇传》等。
2.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表演活动,舞龙表演寓意着吉祥,“拜年”的一种方式。
3.抖空竹:空竹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春节期间,北京的人们会展示空竹的技巧,进行抖空竹比赛。
六下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笔记
以下是《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一些笔记重点:
1. 文章结构: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初八开始,详细描述了北京春节期间各种传统习俗和活动,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2. 传统习俗:文中提到了许多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年货、贴春联、拜年、逛庙会等。
这些习俗反映了北京人民对春节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 节日气氛:通过作者生动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北京春节浓厚的节日气氛。
人们在这个时候团聚、欢庆,充满了喜悦和温馨。
4. 文化传承: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北京的春节习俗,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些习俗和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5. 语言特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使文章生动形象。
同时,他还使用了一些北京方言,如“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等,增强了文章的地方特色。
6.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介绍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和活动,表达
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描写北京地区春节风俗的文章。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到北京人民过春节的习俗和风情。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梳理:1.春节的含义: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叫过年。
它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庆祝。
2.春节的标志:文章开头提到,北京的春节一到,店铺的门帘上会贴上“对联”,街道两旁悬挂着红红的灯笼,大门口还有饰有红红的彩带和鲜花的对联。
3.除夕夜的庆祝活动:除夕夜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最重要的时刻。
文章中提到,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和亲朋好友一起吃团圆饭,共度佳节。
晚上,人们还会去公园放烟花,庆祝新年的到来。
4.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访亲朋好友,祝贺新年快乐。
在亲戚家拜访时,小朋友们会收到红包,里面装着祝福的压岁钱。
5.春节的庙会:文章中提到了北京著名的庙会,北京庙会,在这个庙会上,人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表演,品尝到各种美食,玩各种游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6.春节的饮食:北京的春节离不开丰盛的饮食。
人们会准备各种各样的美食,如饺子、汤圆、酥皮月饼等。
文章中还提到了一种特殊的传统食品,冰糖葫芦,由串在竹签上的葡萄或山楂沾上冰糖熬制而成。
8.春节的民间艺术表演: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如舞狮子、舞龙、耍假面等。
这些表演寓意着辟邪驱鬼,迎接新年的好运。
文章还提到了一个特色的表演,京剧,这是中国著名的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通过对《北京的春节》的知识点梳理,读者可以了解到北京地区春节的习俗和风情,包括除夕夜的庆祝活动、走亲访友、庙会、饮食、祭拜、民间艺术表演等。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笔记《北京的春节》学习笔记一、课文背景《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展现了春节期间的隆重与热闹,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二、重点词汇1.春节:中国农历新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2.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3.腊月二十三:小年,传统上开始为过年做准备的日子。
4.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全家人团聚吃年夜饭。
5.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有拜年、放鞭炮等习俗。
6.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赏花灯等庆祝活动。
三、课文结构1.开头:简要介绍春节的时间和重要性。
2.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了从腊八到正月十九这段时间内北京人过春节的各种风俗习惯。
o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o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王。
o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守岁、放鞭炮。
o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
o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
3.结尾:总结全文,强调春节的热闹和隆重。
四、课文理解1.感受春节的热闹与喜庆:通过课文中描述的种种习俗和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春节期间北京城的热闹与喜庆氛围。
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乐和祥和之中,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所在。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习俗和庆祝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五、拓展延伸1.比较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除了北京地区的春节习俗外,中国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春节习俗和庆祝方式。
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来了解并比较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差异。
2.探究春节习俗的历史渊源: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习俗和庆祝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可以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或咨询专家学者来探究春节习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知识点梳理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满族,生于北京。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我会写:蒜:suàn(大蒜、蒜泥、鸡毛蒜皮)醋:cù(米醋、吃醋、添油加醋)饺:jiǎo(饺子、水饺、蒸饺)摊:tān(摊位、地摊、烂摊子)拌:bàn(凉拌、搅拌、拌嘴)擦:cā(擦洗、擦脸、摩拳擦掌)眨:zhǎ(眨巴、眨动、一眨眼)宵:xiāo(元宵、通宵、通宵达旦)燃:rán(燃烧、点燃、燃眉之急)贩:fàn(贩卖、商贩、二道贩子)彼:bǐ(彼此、彼岸、顾此失彼)贺:hè(祝贺、贺岁、贺喜)骆:luò(骆驼、骆驿不绝)驼:tuó(驼铃、驼背、驼绒驼峰)恰:qià(恰好、恰巧、恰到好处)形近字:醋(陈醋)酸(酸味)饺(饺子)校(学校)拌(搅拌)伴(陪伴)眨(眨眼)泛(泛舟)宵(元宵)霄(云霄)贩(贩卖)贬(贬低)摊(摆摊)滩(沙滩)轿(轿车)桥(大桥)驼(骆驼)鸵(鸵鸟)多音字:铺:pū(铺路)pù(店铺)分:fèn(分外)fēn)(分开)间:jiān(中间)jiàn(间隔)更:gēng(三更半夜)gèng(更加)近义词:热闹——喧闹娴熟——纯熟分外——格外规矩——规则欢喜——欢乐预备——准备反义词:充足——短缺热闹——冷清间断——持续截然不同——一模一样娴熟——生疏理解词语:【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间断】(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元旦】本文中的“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残灯,快要熄灭的灯。
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
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词语扩展:“各~各~”式:各形各色各种各样各式各样各色各样各行各业各家各户“有~有~”式:有声有光有声有色有模有样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有说有笑有钱有势有棱有角有理有据有条有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头有脑有始有终句子解析: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
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3.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
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4.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
写出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5.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文写春节期间观灯逛庙会的快乐时光,到了正月十九,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下文该写一切归于正常了。
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子中。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为春节作好各种准备。
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
其中第8自然段描写除夕的热闹场景,第9、第10自然段描写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第11自然段描写初六店铺开张后的情形,第12、第13自然段描写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的欢乐情景。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课文主题: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问题归纳:1.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月初就开始了,说明人们很重视春节。
3.“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这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孩子们的欢喜,也引起下文大人们的忙乱。
4.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什么叫守岁?从“味、色、声”的角度体会除夕真热闹。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从人们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把“又”字去掉行不行?不能把“又”字去掉。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一个“又”字,让人自然回味起春节的前几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用。
6.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的什么风俗?有什么特点?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7.“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8.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课后习题答案:1、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
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例: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3、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老舍先生多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让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第一句中的“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就是其中的代表。
另外,老舍先生还大量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第二句中的“闲在”是北京方言,是“悠闲、清闲”的意思,读来具有浓厚的北京味道。
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
《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年饭。
重点描述一家人在这一天的忙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
课外拓展:与“春节”有关的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除夜雪》小练笔: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写你眼中的元宵节元宵节的晚上,彩灯无数,有的像燃放的彩球,有的像展翅的蝴蝶,有的像翩翩少女……教材分析: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的一个传统节日。
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散文,选入教材时作了一些删节和改动。
作者用他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
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课文共十四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
总体可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为春节作好各种准备。
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
其中第8自然段描写除夕的热闹场景,第9、第10自然段描写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第11自然段描写初六店铺开张后的情形,第12、第13自然段描写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的欢乐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