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公共管理范式(ppt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53
公共管理的新范式公共管理的新范式公共管理是处理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的新范式,它是以公民权利为本位、以切实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为宗旨、公民权利主体成为公共权力主体的新阶段。
摘要:强调“以问题解决”作为一切活动的逻辑,使得整体性治理必须充分利用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专有资源和比较优势,自发生成多变的网络治理结构。
在此网络结构中,协调、整合和信任机制是整体性运作的关键性功能要素。
在数字化时代即将来临的21世纪,整体性治理的思想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公共管理的整体性治理范式日益凸显。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网络结构;协调;整合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方国家开始了一场新的寻找“公共部门协调与整合机制”的改革运动。
这一趋势不仅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被称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锋的盎格鲁一撒克逊国家非常明显,而且在其它并没有致力于推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国家也日益显现。
一、整体性治理兴起的背景从理论渊源来看,整体性治理的出现既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衰落以及19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改革所造成的碎片化的战略性回应,又是一定意识形态的折射还是合作理论的一种复兴,只不过其内容要更加复杂。
首先,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它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衰落和新公共管理改革过程中造成的严重“碎片化”的战略性回应。
传统公共行政范式适合于大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管理,也是管理大规模人口所必需的。
其次,整体性治理风行于西方国家还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后新公共管理时期,在美国对新公共管理进行批评并对其大有取代之势的是新公共服务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特.登哈特。
在英国,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发展起来的是整体性治理范式,其代表是佩里.希克斯和帕却克.邓利维。
英国新工党政府实行的“协同政府”即是作为一种象征,它与之前连续执政18年之久的保守党政府的碎片化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回应了对英国中央政府“空心化”导致的责任问题和能力问题的担忧。
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进入中国之后,对公共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需要从中国国家建设的角度实行反思,当前中国的国家建设处在与西方不同的阶段,通过理性化的官僚制来提供公共物品仍具相关键性的意义。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发达国家批评现代官僚制的产物,而在一个正在建立现代官僚制的国家引入其理念,结果可能带来公共性的忽视和政府治理的困境。
所以,学界应充分理解到中国国家建设的阶段性,了解新公共管理的限度,让公共性回归到公共管理的核心位置,让政府担负其应有的责任。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国家建设;反思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管理领域中,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浪潮。
其主要标志是解除管制、私有化及自由化。
从80年代初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分别在英美的大规模私有化运动开始,这次政府改革波及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其中包括加拿大的“2000年的公共服务”、克林顿-戈尔的“政府再造”、澳大利亚的“公共财政管理改进计划”、奥地利的“行政管理计划”、丹麦的“公共部门现代化”、葡萄牙的“重大选择计划”等等,新公共管理范式就是在这样市场化的大背景中出现的。
此一范式进入中国后,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很快就在实践和理论上被中国学者引入到中国的行政管理中,成了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教材的主流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却对西方公共管理思想中的政治公共性原则避而不谈。
在中国语境,“新公共管理”被表述为不但对于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这个过程,也有一些学者对新公共管理模式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保留看法,并质疑公共性原则的缺失是否妥当。
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从法学的角度观察到新公共管理改革大都发生在英、美、澳、新西兰等盎格鲁-撒克逊体系的国家,这些国家主张“利用私法契约来提供公共服务”,而我国作为大陆法系的国家应该寻求法、德式的法治国家的公共管理改革模式,发扬官僚制中的“精密、速度、明确、连续性、统一性、严格服从”等优势因素,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管理改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