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精选】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时《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2.探究目标
(1)会采用比较的方法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
(2)会用简单工具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
(3)会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
二、知识梳理
1.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岩石是我们常见的岩石。
2.岩石的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
我们可以从颜色、气味、纹理、颗粒大小、软硬程度、表面光滑或粗糙、轻重等方面对常见的岩石进行观察。
3.在观察岩石软硬程度时,可以借助指甲、铜钥匙、小刀对岩石进行刻画来判断,岩石的软硬分四类,分别是软、较软、较硬、硬。
4.观察岩石颗粒时,可分颗粒细密、颗粒粗疏、颗粒粗大等不同颗粒。
5.观察岩石可以采用眼睛看、手摸、鼻子闻、耳朵听等方法,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手电筒等工具。
三、实验解析
1.实验重现
(1)实验名称: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这三种岩石标本。
(2)探究问题:花岗岩、砂岩、大理岩这三种岩石标本有什么特征?
1 / 3。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花岗岩、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砾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
2、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岩石的颗粒特征对岩石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的重要性。
2、通过在活动区自由组成小组对岩石进行观察、记录和在讨论区与指定组员之间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意识。
3、激发继续研究周围岩石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岩石的特征。
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教学准备】1号:花岗岩、2号:砂岩、3号:石灰岩、4号:页岩、5号:大理岩、6号:砾岩、镊子、滴管、滴瓶、稀盐酸、放大镜、碟子、水槽、毛巾。
2、演示实验:在岩石上滴稀盐酸录像、相关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游戏: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猜出他是我们班里的哪位同学。
教师叙述学生外貌,学生猜测。
你是根据我的那几点提示猜出来的?说出他的特征。
为什么这几点提示特别有用呢?这是他的特征。
再做一次,这一次要说明是根据哪几点特征猜测的?最后来猜猜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对象吧,它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上,泥土里,海底深处都可以找到它,它们严严实实地拼在一起,形成地球的坚硬外壳。
学生猜测没错,今天我们将继续围绕“岩石”进行观察(出示课题)上课,师生问好。
一、复习1、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观察到岩石的哪些方面呢?条纹、一层层的,有花斑、一粒粒的……(学生回答,教师跟着出示图片)层理:有的岩石有着像书本一样一层一层叠加起来,这就叫岩石的层理。
如果岩石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平整的凹陷,这可以称为层理吗?生物痕迹:古时候的生物遗体被沙石掩埋,不易腐烂的部分与周围沙土一起石化成岩石。
斑点:PPT人为形成的破损不可以称为斑点同学们上节课观察到的层理、气孔、花斑等特征都属于岩石的构造,岩石的构造是岩石的一种偶然现象还是同一种岩石共有的特征呢?待会你可要仔细观察。
(完整版)《认识⼏种常见的岩⽯》教学设计《认识⼏种常见的岩⽯》教学设计⼀、本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及本课时在单元中的位置;(⼀)本单元内容概述:本课属于教科版四年级下册“地球与宇宙”单元。
本单元围绕地壳由各种岩⽯组成,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地球表⾯和地球内部都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着展开。
本单元内容包括:1.各种各样的岩⽯。
岩⽯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花纹、颗粒⼤⼩、⼿感等⽅⾯有各⾃的特点。
岩⽯可以按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2.认识⼏种常见的岩⽯。
有的岩⽯是地球表⾯物质沉积胶结形成的,如砂岩、页岩、砾岩。
在岩⽯中保留的古代⽣物的遗体或遗迹,叫化⽯。
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构成。
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喷发时,岩桨会从⽕⼭⼝流出来。
3.岩⽯的组成。
花岗岩由⽯英、长⽯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岩⽯都是由⼀种或⼏种矿物组成的。
不同矿物有不同的特征。
4.观察、描述矿物(⼀、⼆)物体有不同的光泽,如⾦属光泽、玻璃光泽、蜡烛光泽、丝绸光泽等。
矿物也有不同的光泽。
物体有不同的软硬,矿物也有不同的软硬。
不同的矿物有不同的条痕。
(⼆)本课在本单元的位置本课是本单元的第⼆课时,指导学⽣认识⼏种常见的岩⽯⼀页岩、砂岩、花岗岩、⽯灰岩、⼤理岩的特征。
在观察上,不再只停留在颜⾊、光滑还是粗糙、是否透明等这些常见的物质属性⽅⾯,⽽是要进⼀步从岩⽯的结构、构造等⽅⾯进⾏观察。
⼆、学情分析:我校地处中卫市城乡结合部,四年级共有5个班,每班⼈数在60⼈左右。
学⽣经过⼀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有基本的科学分析能⼒、观察能⼒、探究能⼒、推测能⼒,学会了基本的搜集、整理⽅法和简单的实验操作⽅法。
多数学⽣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有探索科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科学课教学中,最⼤的问题就是由于学⽣⼈数多,给实验操作带来了很多负⾯的影响,如分组实验:分成每组10⼈,每班在6组,这样,每组⼈数多实验过程中有些学⽣有依赖思想难免偷懒,不能主动参与实验;如果分成6⼈⼀组,这需要开10组实验,给教师实验指导、组织调控课堂带来很多问题。
教科版科学四下4.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三种基本岩石类型的知识,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岩石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和作用。
教材还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对自然界的探索欲望较强,好奇心旺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地球和岩石的知识,对于岩石的分类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区别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此外,学生对于实践活动充满热情,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三种基本岩石类型,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三种基本岩石类型,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插图和实物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构成,引出岩石的概念。
2.讲解:讲解三种基本岩石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进行展示。
3.观察与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触摸、观察和对比,了解不同岩石的特点。
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教科版)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对各种岩石进行了初步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第一课.本课书分两部分:猜测岩石的来历和火山喷发实验.对于猜测岩石的来历,学生的经验积累较少,并且缺乏进行科学推测的基础,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把猜测岩石的来历作为本课书的第一课时.其次,云南省是一个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岩石种类颇为丰富的省份.大量奇特的地貌,各种千奇百怪的岩石,为本次教学提供了优厚的教学资源.本课以调查沉积岩的成因为主线,因此我特别结合了地方特色,选取云南省楚雄州饱满乡的沉积岩为观察材料.饱满乡的沉积岩分层明显,层与层之间容易剥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富含云南“楚雄鱼”化石,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容易找到生物遗体或遗迹,能较好地寻求到沉积岩形成的有力证据.猜测岩石的来历主要是启发学生从结构、构造方面进一步观察岩石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运用自己的经验推测砂岩等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教学好这课书,将会对下一课认识火山岩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岩石已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于岩石的形成,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深入考虑过这个问题,也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更没有经历过从细致观察到推测成因这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因此对于成因的推测具有一定的难度.二、教学设计特色为了使学生在观察和推测的过程中,获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运动变化的一些粗浅认识,领悟到岩石的构造等特征与成因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学到一些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在思维水平上有所提升,我作了如下设计、安排:1.播放各种岩石的图片,学生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筛选后,确定研究主题: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很多岩石,再次播放各种典型的岩石图片,可以唤起学生对探索岩石奥秘的兴趣,从而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但学生提出的问提往往比较散乱,因此教师和学生共同整理和筛选,确定研究的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后继活动的展开,还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2.学生对研究的主题进行猜想.其实学生对岩石形成的看法有的是来源于课外书,有的是听说的,有的是想象的,基本没有学生亲自研究过,这时教师告诉学生:科学研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即在证据基础上进行推理,进而向学生引入科学研究的方法.3.观察岩石,推测成因.人类不可能回到远古时期去研究过去发生的事,但可以利用远古时期留的痕迹或信息来推测远古时期的情况,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我根据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程序设计了观察、推测、汇报环节,具体安排如下:①通过观察各种沉积岩,获取相关的信息,即收集证据.观察前先讨论观察方法,让学生通过看、摸、刻、敲等方法对岩石的构造进行有序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而获得推测的证据.②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进行推测.学生通过观察岩石获得大量的信息后,经过整理、分析,并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从而对岩石的成因进行解释.③集中汇报、交流.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想法、思维明晰化、外现化,还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审视,深化各自的认识,建构出更合理的推测.4.在教学环节中还设置了模拟实验,模拟砾岩、页岩形成的一些原理,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对岩石形成的推测,为教学增加了一个亮点.5.在教学的最后,播放采集岩石地的地貌视频,目的是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这些岩石是沉积形成的,就应在水底或低洼处,为什么会在山上找到呢?以这样的问题结束教学,深化了学生的思维,保持和发展了学生对岩石研究的兴趣,并将探索延伸到课外.三、授课效果本节课的教学贴近学生,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活动,不仅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学生还获得了新的认识,体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四、教学反思1.开放型的教学模式,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求知识,展开讨论,并在争论、交流中相互启发,促进了思维,学会了学习.2.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中的一切活动设计,力求从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出发.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研究实践活动,交流探索到的信息和自己的推测,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增长新知,在探索中培养能力,在探索中体会科学的本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3.选取的实验材料典型,具有地方特色.本节课观察岩石的结构特征是重点,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岩石成因的推测.为使学生观察的岩石更典型,特征更明显,教师根据云南的地质地貌,带领学生从昆明的筇竹寺、楚雄等地采集了很多岩石,并从中挑选出一部分作为本课书的实验材料,为学生收集推测的证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材简析】第2-4课为本单元的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岩石展开。
本课是研究岩石的第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知道了岩石和土壤对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变迁具有重大意义,从本课开始将对岩石和土壤进行更细致、科学的观察研究。
岩石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
本课将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共有三个活动:1.引导学生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去观察三种岩石的外部特征;2.学习科学家们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比较不同岩石的颜色、坚硬程度、颗粒粗细等特征,同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知道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科学的方法;3.根据探究中记录的表格,总结归纳出三种岩石的特征,学会观察岩石的视角和方法,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观察物体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对岩石的结构特征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能熟练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岩石。
在上一课的学习后,学生理解了研究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观察岩石还有一些更细致、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相对比较陌生,但也正是本节课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
在完成本课的学习后,相信学生已经能区分几种常见岩石的特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科学家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岩石,但对于完成岩石特征知识的迁移,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实践巩固。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知道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科学思维]借助参照物,采用比较的方法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并能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
[探究实践]借助感官和简单工具,由浅入深地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细致、科学的观察,如实记录观察结果。
[态度责任]在观察岩石的过程中,保持对岩石的探究热情,意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沙河明德小学:★教材内容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材分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2课。
教学是在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已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描述岩石的特点,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
在学会观察岩石外部特征的基础上深入观察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能够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石、石灰岩、大理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利用岩石的显著特征能够识别岩石的种类,分析颗粒组成进一步鉴别岩石的种类。
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下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
对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了解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的观察目的,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
二是识别岩石。
能够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来辨别是哪种岩石。
要求学生能够在对岩石进一步观察的基础上,综合概括不同编号的岩石的显著特征,通过查阅资料,识别不同编号的岩石分属什么种类,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学家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的方法,如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的成分和颗粒组成,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观察的方法学生应该可以掌握,但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对生活中的岩石进行识别还有点困难,因此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能使学生形成对岩石进行初步识别的概念。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砾岩等几种常见的显著特征;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 背景和目标本课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的特征。
在观察上,不再只停留在颜色、光滑还是粗糙、是否透明等这些常见的物质属性方面,而是要进一步从岩石的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观察。
这是由于岩石是在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是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构成的,由矿物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这几种岩石从成因上分类分别属于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在结构和构造上有显著的不同。
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认识这几种岩石的特性,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将为今后理解岩石的特性和成因之间的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二是“怎样识别它们”。
科学概念.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及用途。
.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岩石的特征和它的成因有关。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记录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和构造。
.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以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标签或记号笔。
教师演示器材::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滴管、稀盐酸、放大镜、岩石标本,滴管、稀盐酸,有关岩石用途的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记录几种岩石的特征。
难点是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它们。
第一部分:进一步观察岩石在第一课初步了解到岩石的外部特征后,本课通过对几种常见岩石的观察和识别,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岩石的方法。
教科书选用的是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花岗岩、大理岩。
为什么选用这几种岩石呢,因为这几种岩石比较普遍又容易找到,还被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
从成因上分类,它们分属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在结构和构造上特征明显。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第2 课时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科学概念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知道岩石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并能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观察过程中不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对岩石进一步的观察,知道岩石的特征并能鉴别它们的种类。
教学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大量的岩石(在第一课中已经分类),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代表。
放大镜,小刀,榔头,钳子、滴管、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觉得比较粗糙,有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称了一下比较重。
还知道了在生产和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的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等常见的岩石,那么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呢?二、探究过程1、进一步观察岩石师:除了上节课我们采用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些岩石?(1)学生交流反馈。
(放大镜、互相撞击等)(2)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还可从它们的构造和组成来观察。
观察中可以从岩石上弄下一些颗粒。
(3)岩石遇酸反应的实验讲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另一个实验来认识岩石,这个实验是将一种叫“盐酸”的化学药品滴一两滴在岩石上,观察岩石有什么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边讲边演示滴盐酸的方法)提示:在学生实验前,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盐酸是一种腐蚀性比较强的化学物质,如果不小心滴到皮肤上和衣物上,会腐蚀皮肤和衣物,如果不小心滴到了手上,请马上到水龙头去用水清洗。
往岩石上滴稀盐酸一定要用滴管,每块岩石只滴1-2滴;为了安全,稀盐酸最好装在滴瓶里,且稀盐酸的量不要过多。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石灰岩、大理岩、玄武岩、砂岩、花岗岩、页岩等几种常见的显著特征。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
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的重要。
2、通过说说猜猜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科学交流的质疑意识和互动有效性。
重点: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岩石的特征。
难点:1、描述岩石。
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分组实验:1号石灰岩、2号大理岩、3号玄武岩、4号砂岩、5号花岗岩、6号页岩、镊子、滴管、滴瓶、稀盐酸、放大镜、水杯、湿毛巾、玻璃皿。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分)1、出示一块岩石的标本,提问:这是什么?它从哪儿来?2、提问:关于岩石,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3、提问:地球上的岩石都一样吗?二、观察岩石实验(9分)1、讨论观察方法(出示:花岗岩、砂岩)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岩石,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方法来观察这两块岩石有什么不同?2、交流反馈(1)学生汇报两块岩石的不同。
(2)刚才同学们是用看的的方法来观察这两块岩石的,除了看颗粒不同以往还可以看什么呢?★看:看什么?(颜色、形状、条纹等)随机出示条纹、生物痕迹等图片(板:看)除了用眼睛看,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来观察。
(板:放大镜)猜一猜利用放大镜还可以观察到什么?(随机出示岩石的条纹、斑点、生物痕迹等)★摸:摸什么?(粗糙还是光滑)(板:摸)追问:为什么有的岩石摸上去会感觉很粗糙呢?导出:因为有的岩石上面有一颗一颗的东西。
(这一颗一颗的东西叫颗粒,(板:颗粒)出示颗粒图片,(大的颗粒既可以摸出来,也可以看到)专家把岩石颗粒分为三级,即粗粒、中粒、细粒,比芝麻大的颗粒为粗粒,比芝麻小比面粉粒大的为中粒,肉眼看不见的为细粒。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三种常见的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岩石的基本特征,区分各种岩石,并了解它们形成的过程。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自然环境充满了好奇。
但是,他们对岩石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分不清各种岩石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三种常见的岩石,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三种常见的岩石,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区分各种岩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岩石的图片和实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岩石的图片和实物,以便进行观察和实验。
2.准备实验材料,如显微镜、岩石样本等。
3.准备教学课件,以便进行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岩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岩石?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岩石的奥秘。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岩石的特征。
例如,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岩石样本,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纹理等。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知道岩石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2、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并能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3、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观察过程中不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岩石进一步的观察,知道岩石的特征并能鉴别它们的种类。
教学难点:
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大量的岩石(在第一课中已经分类),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代表。
放大镜,小刀,榔头,钳子、滴管、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觉得比较粗糙,有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称了一下比较重。
还知道了在
生产和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的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等常见的岩石,那么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呢?
二、探究过程
1、进一步观察岩石
师:除了上节课我们采用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些岩石?
(1)学生交流反馈。
(放大镜、互相撞击等)
(2)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还可从它们的构造和组成来观察。
观察中可以从岩石上弄下一些颗粒。
(3)岩石遇酸反应的实验
讲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另一个实验来认识岩石,这个实验是将一种叫“盐酸”的化学药品滴一两滴在岩石上,观察岩石有什么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边讲边演示滴盐酸的方法)
提示:在学生实验前,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盐酸是一种腐蚀性比较强的化学物质,如果不小心滴到皮肤上和衣物上,会腐蚀皮肤和衣物,如果不小心滴到了手上,请马上到水龙头去用水清洗。
往岩石上滴稀盐酸一定要用滴管,每块岩石只滴1-2滴;为了安全,稀盐酸最好装在滴瓶里,且稀盐酸的量不要过多。
(4)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在岩石观察记录表中。
(5)汇报交流观察结果,教师指导。
2、怎样识别它们?
(1)通过我们对岩石的进一步观察,知道了以上不同编号的岩
石分别具有的特点,但是不知道它们是哪种岩石?请大家阅读文中的资料(P68),来识别它们并说说理由。
(2)阅读资料并与以上的观察作比较。
(3)汇报交流(存在分歧)
(4)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学家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的方法,如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的成分和颗粒组成;岩石颗粒的大小和结构。
(5)阅读P69页颗粒情况图,并再次鉴别岩石的种类。
(6)学生再次鉴别
(7)汇报交流,把认同的岩石的种类名称填入记录表中。
(8)小结。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岩石的成因和分类》
2、把收集的岩石进行种类鉴别并贴上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