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 格式:ppt
- 大小:6.22 MB
- 文档页数:7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一、教材分析。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第四单元可分两块内容“岩石”和“矿物”,前三节课主要探究“岩石”,后三节课主要探究“矿物”,前三节探究“岩石”课是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
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运用多种感官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获取岩石在表面的信息和一些有关岩石外部的特征,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在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外部特征基础上深入观察岩石的结构和颗粒,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初步认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这些显著的特征,根据资料能够对岩石进行识别,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基础,本课也是观察岩石,但观察的角度和方法已和第一节课有很大的不同,是第一课的延续和拓展。
本课是通过对页岩、板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砂岩、花岗岩的结构和构造等特点的观察,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岩石的方法。
在观察上,不再只停留在颜色、光滑还是粗糙、是否透明等这些常见的物质属性方面,而是要进一步从岩石的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观察。
这是由于岩石是在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是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构成的,由矿物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认识这几种岩石的特性,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这将为今后理解岩石的特性和成因之间的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
二是识别岩石。
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砾岩、石灰岩、大理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及用途。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有不同的特征,岩石的特征和它的成因有关。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记录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和构造。
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以及查阅相关资料。
教科版科学四下4.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三种常见的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从而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地球的知识,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岩石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分不清各种岩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这三种岩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识别三种常见的岩石,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增强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识别三种常见的岩石,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岩石标本,了解岩石的特点。
3.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岩石的变化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岩石标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各一份。
2.准备实验材料:显微镜、岩石切片等。
3.准备教学课件:有关岩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三种常见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岩石,用显微镜观察岩石切片,记录观察到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各种岩石的特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岩石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岩石的形成特点。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他们对岩石的认识。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花岗岩、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砾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
2、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岩石的颗粒特征对岩石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的重要性。
2、通过在活动区自由组成小组对岩石进行观察、记录和在讨论区与指定组员之间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意识。
3、激发继续研究周围岩石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岩石的特征。
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教学准备】1号:花岗岩、2号:砂岩、3号:石灰岩、4号:页岩、5号:大理岩、6号:砾岩、镊子、滴管、滴瓶、稀盐酸、放大镜、碟子、水槽、毛巾。
2、演示实验:在岩石上滴稀盐酸录像、相关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游戏: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猜出他是我们班里的哪位同学。
教师叙述学生外貌,学生猜测。
你是根据我的那几点提示猜出来的?说出他的特征。
为什么这几点提示特别有用呢?这是他的特征。
再做一次,这一次要说明是根据哪几点特征猜测的?最后来猜猜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对象吧,它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上,泥土里,海底深处都可以找到它,它们严严实实地拼在一起,形成地球的坚硬外壳。
学生猜测没错,今天我们将继续围绕“岩石”进行观察(出示课题)上课,师生问好。
一、复习1、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观察到岩石的哪些方面呢?条纹、一层层的,有花斑、一粒粒的……(学生回答,教师跟着出示图片)层理:有的岩石有着像书本一样一层一层叠加起来,这就叫岩石的层理。
如果岩石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平整的凹陷,这可以称为层理吗?生物痕迹:古时候的生物遗体被沙石掩埋,不易腐烂的部分与周围沙土一起石化成岩石。
斑点:PPT人为形成的破损不可以称为斑点同学们上节课观察到的层理、气孔、花斑等特征都属于岩石的构造,岩石的构造是岩石的一种偶然现象还是同一种岩石共有的特征呢?待会你可要仔细观察。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几种常见的岩石,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具体的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岩石的基本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质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岩石这种宏观的地质现象,他们可能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认识和理解岩石的特点和分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岩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岩石标本和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这一自然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岩石的分类:介绍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三种常见的岩石,并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特征。
3.岩石的形成和变化: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岩石的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岩石的分类、特征和形成过程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完整版)《认识⼏种常见的岩⽯》教学设计《认识⼏种常见的岩⽯》教学设计⼀、本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及本课时在单元中的位置;(⼀)本单元内容概述:本课属于教科版四年级下册“地球与宇宙”单元。
本单元围绕地壳由各种岩⽯组成,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地球表⾯和地球内部都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着展开。
本单元内容包括:1.各种各样的岩⽯。
岩⽯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花纹、颗粒⼤⼩、⼿感等⽅⾯有各⾃的特点。
岩⽯可以按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2.认识⼏种常见的岩⽯。
有的岩⽯是地球表⾯物质沉积胶结形成的,如砂岩、页岩、砾岩。
在岩⽯中保留的古代⽣物的遗体或遗迹,叫化⽯。
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构成。
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喷发时,岩桨会从⽕⼭⼝流出来。
3.岩⽯的组成。
花岗岩由⽯英、长⽯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岩⽯都是由⼀种或⼏种矿物组成的。
不同矿物有不同的特征。
4.观察、描述矿物(⼀、⼆)物体有不同的光泽,如⾦属光泽、玻璃光泽、蜡烛光泽、丝绸光泽等。
矿物也有不同的光泽。
物体有不同的软硬,矿物也有不同的软硬。
不同的矿物有不同的条痕。
(⼆)本课在本单元的位置本课是本单元的第⼆课时,指导学⽣认识⼏种常见的岩⽯⼀页岩、砂岩、花岗岩、⽯灰岩、⼤理岩的特征。
在观察上,不再只停留在颜⾊、光滑还是粗糙、是否透明等这些常见的物质属性⽅⾯,⽽是要进⼀步从岩⽯的结构、构造等⽅⾯进⾏观察。
⼆、学情分析:我校地处中卫市城乡结合部,四年级共有5个班,每班⼈数在60⼈左右。
学⽣经过⼀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有基本的科学分析能⼒、观察能⼒、探究能⼒、推测能⼒,学会了基本的搜集、整理⽅法和简单的实验操作⽅法。
多数学⽣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有探索科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科学课教学中,最⼤的问题就是由于学⽣⼈数多,给实验操作带来了很多负⾯的影响,如分组实验:分成每组10⼈,每班在6组,这样,每组⼈数多实验过程中有些学⽣有依赖思想难免偷懒,不能主动参与实验;如果分成6⼈⼀组,这需要开10组实验,给教师实验指导、组织调控课堂带来很多问题。
小学科学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科学教案: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引言:岩石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的生活和地球的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并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特征和用途。
一、目标:1. 了解几种常见的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2. 描述它们的形成过程、特征和用途;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火成岩a. 形成过程:由地球内部高温熔融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b. 特征:晶粒细致、均匀、颜色多为灰白、黑色;c. 用途:火成岩中的花岗岩、玄武岩等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刻和地质工程中;d.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实物和视频展示,学生观察并描述火成岩的形态和质地。
2. 沉积岩a. 形成过程:由岩石颗粒经过风、水、冰等作用搬运沉积产生;b. 特征:层状分布,颜色多样,常含化石;c. 用途:石灰石用于建筑、水泥和肥料制造,煤炭是化石燃料;d. 教学方法:展示不同类型的沉积岩,用实物和图片比较它们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类。
3. 变质岩a. 形成过程:原有岩石受高压、高温等变质作用改变而形成;b. 特征:变质岩的颗粒重新排列,晶粒较大,颜色多样;c. 用途:大理石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板岩可制成屋顶瓦片;d.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图片,对比变质岩和其他岩石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块岩石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并启发学生思考岩石的特征。
2. 火成岩的认识:a. 展示火成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火成岩的形态、质地等特征。
b.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展示并讨论各自带来的火成岩实物,分享观察结果。
c. 概念巩固:通过提问巩固学生对火成岩的理解,并总结形成过程和用途。
3. 沉积岩的认识:a. 展示不同类型的沉积岩,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特征。
b. 引导学生观察各类沉积岩中的化石,解释化石对认识过去生物和地质环境的重要性。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一、教案概述岩石是地球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岩石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变化过程。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定义及特点;2. 掌握几种常见的岩石的分类和识别方法;3. 进行实验和观察,深入了解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4.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定义及特点;2. 常见的岩石分类和识别方法;3. 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内容1. 火成岩的分类及特点火成岩分为火山岩和深成岩两大类,火山岩具有玻璃质及橄榄石等矿物,深成岩则有花岗岩、辉长岩等。
2. 沉积岩的分类及特点沉积岩分为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沉积岩,其特点是粒度不一、含水量大和构造复杂。
3. 变质岩的分类及特点变质岩分为片岩、千枚片岩和角闪岩,其特点是晶粒变大、形态发育和结构变化。
五、教学过程1. 理论讲解介绍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方法,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岩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 观察实验提供不同类型的岩石标本供学生观察,通过观察岩石表面的颗粒、纹理和颜色等特征,帮助学生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对各种岩石的认识和感想,引导他们思考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地球地质历史的联系。
4. 总结提问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检验他们对岩石的认识程度,对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纠正和补充。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 掌握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定义和特点;2. 能够根据岩石的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3. 熟悉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意义;4. 提高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以上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变化过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下4.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三种基本岩石类型的知识,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岩石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和作用。
教材还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对自然界的探索欲望较强,好奇心旺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地球和岩石的知识,对于岩石的分类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区别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此外,学生对于实践活动充满热情,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三种基本岩石类型,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三种基本岩石类型,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插图和实物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构成,引出岩石的概念。
2.讲解:讲解三种基本岩石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进行展示。
3.观察与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触摸、观察和对比,了解不同岩石的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稿【教材分析】岩石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
本课引导学生重点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三种岩石,从肉眼的初步观察到使用工具的细致观察,让学生不但知道三种岩石各自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察岩石的视角与方法。
学生主要借助比较的方法认识三种岩石是否有纹理、分层、是否有斑点、小孔、光滑、粗糙程度、光泽、硬度、岩石成分的颗粒大小、成分是否单一等特征,同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知道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研究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意义。
对于岩石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兴趣。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这三种岩石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区分这三种岩石对于学生来说十分轻松,但在生活对岩石无意识的观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特征认识。
四年级的学生对观察物体已掌握了一些方法,可作为本节课观察岩石的基础,但对岩石观察还有一些独特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但这正是本节课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特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科学家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岩石。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会用感官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
会使用简单工具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会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积极参加观察岩石特征的探究活动,保持对岩石的研究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难点:学生对于岩石光泽的判断【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1个放大镜、1个手电筒、1枚钢钉、1把铜钥匙、活动记录手册,(以小组为单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组)。
【教学过程】一、聚焦:种类繁多的岩石(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3种岩石图片、三种岩石。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沙河明德小学:★教材内容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材分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2课。
教学是在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已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描述岩石的特点,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
在学会观察岩石外部特征的基础上深入观察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能够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石、石灰岩、大理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利用岩石的显著特征能够识别岩石的种类,分析颗粒组成进一步鉴别岩石的种类。
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下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
对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了解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的观察目的,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
二是识别岩石。
能够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来辨别是哪种岩石。
要求学生能够在对岩石进一步观察的基础上,综合概括不同编号的岩石的显著特征,通过查阅资料,识别不同编号的岩石分属什么种类,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学家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的方法,如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的成分和颗粒组成,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观察的方法学生应该可以掌握,但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对生活中的岩石进行识别还有点困难,因此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能使学生形成对岩石进行初步识别的概念。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砾岩等几种常见的显著特征;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记录几种常见岩石的结构、构造;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的重要;2、通过说说猜猜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科学交流的质疑意识和合作意识。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知道岩石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并能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观察过程中不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对岩石进一步的观察,知道岩石的特征并能鉴别它们的种类。
教学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大量的岩石(在第一课中已经分类),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代表。
放大镜,小刀,榔头,钳子、滴管、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觉得比较粗糙,有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称了一下比较重。
还知道了在生产和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的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等常见的岩石,那么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呢?二、探究过程1.进一步观察岩石师:除了上节课我们采用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些岩石?(1)学生交流反馈。
(放大镜、互相撞击等)(2)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还可从它们的构造和组成来观察。
观察中可以从岩石上弄下一些颗粒。
(3)岩石遇酸反应的实验讲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另一个实验来认识岩石,这个实验是将一种叫“盐酸”的化学药品滴一两滴在岩石上,观察岩石有什么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边讲边演示滴盐酸的方法)提示:在学生实验前,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盐酸是一种腐蚀性比较强的化学物质,如果不小心滴到皮肤上和衣物上,会腐蚀皮肤和衣物,如果不小心滴到了手上,请马上到水龙头去用水清洗。
往岩石上滴稀盐酸一定要用滴管,每块岩石只滴1-2滴;为了安全,稀盐酸最好装在滴瓶里,且稀盐酸的量不要过多。
(4)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在岩石观察记录表中。
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教科版)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对各种岩石进行了初步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第一课.本课书分两部分:猜测岩石的来历和火山喷发实验.对于猜测岩石的来历,学生的经验积累较少,并且缺乏进行科学推测的基础,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把猜测岩石的来历作为本课书的第一课时.其次,云南省是一个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岩石种类颇为丰富的省份.大量奇特的地貌,各种千奇百怪的岩石,为本次教学提供了优厚的教学资源.本课以调查沉积岩的成因为主线,因此我特别结合了地方特色,选取云南省楚雄州饱满乡的沉积岩为观察材料.饱满乡的沉积岩分层明显,层与层之间容易剥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富含云南“楚雄鱼”化石,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容易找到生物遗体或遗迹,能较好地寻求到沉积岩形成的有力证据.猜测岩石的来历主要是启发学生从结构、构造方面进一步观察岩石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运用自己的经验推测砂岩等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教学好这课书,将会对下一课认识火山岩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岩石已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于岩石的形成,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深入考虑过这个问题,也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更没有经历过从细致观察到推测成因这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因此对于成因的推测具有一定的难度.二、教学设计特色为了使学生在观察和推测的过程中,获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运动变化的一些粗浅认识,领悟到岩石的构造等特征与成因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学到一些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在思维水平上有所提升,我作了如下设计、安排:1.播放各种岩石的图片,学生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筛选后,确定研究主题: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很多岩石,再次播放各种典型的岩石图片,可以唤起学生对探索岩石奥秘的兴趣,从而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但学生提出的问提往往比较散乱,因此教师和学生共同整理和筛选,确定研究的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后继活动的展开,还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2.学生对研究的主题进行猜想.其实学生对岩石形成的看法有的是来源于课外书,有的是听说的,有的是想象的,基本没有学生亲自研究过,这时教师告诉学生:科学研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即在证据基础上进行推理,进而向学生引入科学研究的方法.3.观察岩石,推测成因.人类不可能回到远古时期去研究过去发生的事,但可以利用远古时期留的痕迹或信息来推测远古时期的情况,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我根据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程序设计了观察、推测、汇报环节,具体安排如下:①通过观察各种沉积岩,获取相关的信息,即收集证据.观察前先讨论观察方法,让学生通过看、摸、刻、敲等方法对岩石的构造进行有序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而获得推测的证据.②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进行推测.学生通过观察岩石获得大量的信息后,经过整理、分析,并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从而对岩石的成因进行解释.③集中汇报、交流.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想法、思维明晰化、外现化,还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审视,深化各自的认识,建构出更合理的推测.4.在教学环节中还设置了模拟实验,模拟砾岩、页岩形成的一些原理,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对岩石形成的推测,为教学增加了一个亮点.5.在教学的最后,播放采集岩石地的地貌视频,目的是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这些岩石是沉积形成的,就应在水底或低洼处,为什么会在山上找到呢?以这样的问题结束教学,深化了学生的思维,保持和发展了学生对岩石研究的兴趣,并将探索延伸到课外.三、授课效果本节课的教学贴近学生,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活动,不仅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学生还获得了新的认识,体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四、教学反思1.开放型的教学模式,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求知识,展开讨论,并在争论、交流中相互启发,促进了思维,学会了学习.2.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中的一切活动设计,力求从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出发.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研究实践活动,交流探索到的信息和自己的推测,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增长新知,在探索中培养能力,在探索中体会科学的本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3.选取的实验材料典型,具有地方特色.本节课观察岩石的结构特征是重点,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岩石成因的推测.为使学生观察的岩石更典型,特征更明显,教师根据云南的地质地貌,带领学生从昆明的筇竹寺、楚雄等地采集了很多岩石,并从中挑选出一部分作为本课书的实验材料,为学生收集推测的证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 背景和目标本课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的特征。
在观察上,不再只停留在颜色、光滑还是粗糙、是否透明等这些常见的物质属性方面,而是要进一步从岩石的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观察。
这是由于岩石是在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是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构成的,由矿物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这几种岩石从成因上分类分别属于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在结构和构造上有显著的不同。
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认识这几种岩石的特性,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将为今后理解岩石的特性和成因之间的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二是“怎样识别它们”。
科学概念.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及用途。
.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岩石的特征和它的成因有关。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记录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和构造。
.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以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标签或记号笔。
教师演示器材::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滴管、稀盐酸、放大镜、岩石标本,滴管、稀盐酸,有关岩石用途的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记录几种岩石的特征。
难点是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它们。
第一部分:进一步观察岩石在第一课初步了解到岩石的外部特征后,本课通过对几种常见岩石的观察和识别,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岩石的方法。
教科书选用的是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花岗岩、大理岩。
为什么选用这几种岩石呢,因为这几种岩石比较普遍又容易找到,还被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
从成因上分类,它们分属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在结构和构造上特征明显。
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知识点+同步练习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知识点1.观察岩石常见的工具:放大镜、小刀、手电筒、铜钥匙等。
2.观察下面三种常见岩石(1)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颜色为黑麻肉粉色(肉红色至浅灰色不等),形状不规则,表面较无光泽。
砂岩:颜色为土黄色,形状不规则,表面无光泽。
大理岩:颜色为白色,形状不规则,表面有光泽。
(2)更细致地观察这三种岩石标本。
①仔细观察这三种岩石标本是否有条纹、层次,是否有斑点、小孔。
花岗岩无纹理、分层,有斑点,无小孔;砂岩无纹理、分层、斑点、小孔;大理岩无纹理、分层、斑点、小孔。
②组成岩石的颗粒花岗岩由颗粒组成,颗粒粗疏,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砂岩由颗粒组成,颗粒细密,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大理岩由颗粒组成,颗粒粗大,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③用手分别触摸这三种岩石标本的表面,感觉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花岗岩粗糙,砂岩粗糙,大理岩粗糙。
④用手电筒照射这三种岩石,看一看它们有没有光泽。
花岗岩、大理岩有光泽,砂岩无光泽。
⑤分别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刻画岩石,看一看它们的硬度。
花岗岩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无痕迹,用小刀刻画无痕迹。
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花岗岩很硬。
砂岩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有痕迹,用小刀刻画有痕迹。
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砂岩较软。
大理岩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有痕迹,用小刀刻画有痕迹。
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花岗岩较软。
3.岩石观察记录表。
4.矿物的硬度标准:软:能用指甲刻画出痕迹。
较软:不能用指甲刻画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画出痕迹。
较硬:不能用铜钥匙刻画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画出痕迹。
硬: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画出痕迹。
5.交流我们的观察结果,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各有哪些特征?花岗岩:花斑状,有黑、白、肉红等颜色或无色透明的颗粒组成,颗粒较粗,粗糙,很坚硬。
砂岩:有红、土黄、灰等多种颜色,看起来像许多粗细差不多的沙子黏合在一起,粗糙,硬。
小学科学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引言: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也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岩石的种类繁多,其中有一些常见的岩石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教学设计以小学科学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区分不同的岩石类型,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和分类能力。
一、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岩石是地壳的组成部分之一,认识岩石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辨别并区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岩石的特点和用途。
二、教学内容1. 岩石的定义和分类- 讲解地壳的组成,强调岩石的重要性。
- 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地壳结构知识,引出岩石的定义。
- 分类介绍岩石的三大类别: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火成岩- 火成岩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 介绍几种常见的火成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 观察和比较不同火成岩的颗粒质地、颜色和用途。
3. 沉积岩-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 介绍几种常见的沉积岩,如砂岩、石灰岩等。
- 观察和比较不同沉积岩的颗粒质地、颜色和用途。
4. 变质岩- 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 介绍几种常见的变质岩,如片麻岩、云母片岩等。
- 观察和比较不同变质岩的颗粒质地、颜色和用途。
三、教学活动1. 观察岩石标本- 提前准备好不同种类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观察其颗粒质地、颜色等特点。
- 学生自由讨论,尝试分类和描述这些岩石。
2. 实地考察- 安排学生到周边的山脉、河流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 学生观察和采集不同种类的岩石标本,回到教室进行进一步观察和描述。
3. 制作岩石模型- 提供黏土和颜料等材料,让学生制作不同种类的岩石模型。
- 学生通过塑造和上色,加深对不同岩石特点的理解。
4. 团队竞赛-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赛,出题形式可以是辨认岩石标本、描述岩石特征等。
- 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学生的报道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不同岩石的特点和用途的文章,可以包括观察到的实例和自己的见解。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第一章:岩石概述1.1 岩石的定义与分类1.2 岩石的形成与变化1.3 岩石的重要性第二章:沉积岩2.1 沉积岩的定义与特征2.2 沉积岩的分类与实例2.3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第三章:火成岩3.1 火成岩的定义与特征3.2 火成岩的分类与实例3.3 火成岩的形成过程第四章:变质岩4.1 变质岩的定义与特征4.2 变质岩的分类与实例4.3 变质岩的形成过程第五章:常见岩石鉴赏5.1 鉴赏方法与技巧5.2 我国著名岩石景点介绍5.3 岩石收藏与保护第六章:岩浆岩6.1 岩浆岩的定义与特征6.2 岩浆岩的分类与实例6.3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第七章:火山岩7.1 火山岩的定义与特征7.2 火山岩的分类与实例7.3 火山岩的形成过程第八章:侵入岩8.1 侵入岩的定义与特征8.2 侵入岩的分类与实例8.3 侵入岩的形成过程第九章:碳酸盐岩9.1 碳酸盐岩的定义与特征9.2 碳酸盐岩的分类与实例9.3 碳酸盐岩的形成过程第十章:金属矿床岩石10.1 金属矿床岩石的定义与特征10.2 金属矿床岩石的分类与实例10.3 金属矿床岩石的形成过程第十一章:沉积岩的生态环境与应用11.1 沉积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1.2 沉积岩在工程与环境中的应用11.3 沉积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二章:火成岩的地质意义12.1 火成岩与地壳构造的关系12.2 火成岩与地质事件的研究12.3 火成岩在地学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变质岩的形成与改造13.1 变质岩形成的条件与过程13.2 变质岩的地质意义13.3 变质岩的应用与价值第十四章:岩石的风化与侵蚀14.1 岩石风化的类型与过程14.2 岩石侵蚀的作用与影响14.3 岩石风化与侵蚀的防治措施第十五章:岩石的科学考察与研究15.1 岩石研究的方法与技术15.2 岩石科学考察的实践案例15.3 岩石研究的未来趋势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岩石的定义与分类:岩石是地球表面最基本的地质单元,根据成因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