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 格式:docx
- 大小:624.83 KB
- 文档页数:4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一、教材分析。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第四单元可分两块内容“岩石”和“矿物”,前三节课主要探究“岩石”,后三节课主要探究“矿物”,前三节探究“岩石”课是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
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运用多种感官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获取岩石在表面的信息和一些有关岩石外部的特征,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在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外部特征基础上深入观察岩石的结构和颗粒,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初步认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这些显著的特征,根据资料能够对岩石进行识别,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基础,本课也是观察岩石,但观察的角度和方法已和第一节课有很大的不同,是第一课的延续和拓展。
本课是通过对页岩、板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砂岩、花岗岩的结构和构造等特点的观察,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岩石的方法。
在观察上,不再只停留在颜色、光滑还是粗糙、是否透明等这些常见的物质属性方面,而是要进一步从岩石的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观察。
这是由于岩石是在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是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构成的,由矿物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认识这几种岩石的特性,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这将为今后理解岩石的特性和成因之间的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
二是识别岩石。
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砾岩、石灰岩、大理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及用途。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有不同的特征,岩石的特征和它的成因有关。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记录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和构造。
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以及查阅相关资料。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一、教案概述岩石是地球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岩石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变化过程。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定义及特点;2. 掌握几种常见的岩石的分类和识别方法;3. 进行实验和观察,深入了解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4.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定义及特点;2. 常见的岩石分类和识别方法;3. 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内容1. 火成岩的分类及特点火成岩分为火山岩和深成岩两大类,火山岩具有玻璃质及橄榄石等矿物,深成岩则有花岗岩、辉长岩等。
2. 沉积岩的分类及特点沉积岩分为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沉积岩,其特点是粒度不一、含水量大和构造复杂。
3. 变质岩的分类及特点变质岩分为片岩、千枚片岩和角闪岩,其特点是晶粒变大、形态发育和结构变化。
五、教学过程1. 理论讲解介绍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方法,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岩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 观察实验提供不同类型的岩石标本供学生观察,通过观察岩石表面的颗粒、纹理和颜色等特征,帮助学生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对各种岩石的认识和感想,引导他们思考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地球地质历史的联系。
4. 总结提问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检验他们对岩石的认识程度,对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纠正和补充。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 掌握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定义和特点;2. 能够根据岩石的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3. 熟悉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意义;4. 提高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以上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变化过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稿【教材分析】岩石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
本课引导学生重点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三种岩石,从肉眼的初步观察到使用工具的细致观察,让学生不但知道三种岩石各自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察岩石的视角与方法。
学生主要借助比较的方法认识三种岩石是否有纹理、分层、是否有斑点、小孔、光滑、粗糙程度、光泽、硬度、岩石成分的颗粒大小、成分是否单一等特征,同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知道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研究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意义。
对于岩石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兴趣。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这三种岩石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区分这三种岩石对于学生来说十分轻松,但在生活对岩石无意识的观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特征认识。
四年级的学生对观察物体已掌握了一些方法,可作为本节课观察岩石的基础,但对岩石观察还有一些独特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但这正是本节课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特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科学家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岩石。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会用感官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
会使用简单工具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会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积极参加观察岩石特征的探究活动,保持对岩石的研究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难点:学生对于岩石光泽的判断【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1个放大镜、1个手电筒、1枚钢钉、1把铜钥匙、活动记录手册,(以小组为单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组)。
【教学过程】一、聚焦:种类繁多的岩石(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3种岩石图片、三种岩石。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一、本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本课时在单元中的位置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第四单元可分两块内容“岩石”和“矿物”,前三节课主要探究“岩石”后三节课主要探究“矿物”,前三节探究“岩石”课是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
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运用多种感官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获取岩石在表面的信息和一些有关岩石外部的特征,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在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外部特征基础上深入观察岩石的结构和颗粒,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初步认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这些显著的特征,根据资料能够对岩石进行识别,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基础,第三课则更深入地让学生分析构成岩石的颗粒即岩石构成岩石的矿物。
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
对页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了解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的观察目的,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
二是怎样识别岩石。
要求学生在进一步观察岩石的基础上,综合概括不同编号岩石的显著特征,并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岩石资料来识别岩石,最后验证自己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科学概念方面: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部分对岩石的了解,并且通过第一课的学习,知道需要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如何比较准确地描述岩石的特征,知道岩石在颜色、花纹、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并能根据特点对岩石进行分类。
科学探究方面:通过近两年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观察、描述、交流能力;已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能具有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学生初步形成描述能力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去正确描述岩石的特征,关注岩石本质特征是困难的,学生的观察很容易只停留在对岩石外在特点的观察和描述上。
如何悉心指导学生使用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要关注岩石本质特征就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情感态度方面:四年级学生初步具有勇于创新,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尊重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原理;依据客观事实的出结论,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但还往往容易以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想象来代替实际科学实验情况,因此要在课堂中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砾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及用途。
2.不同成因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岩石的特征和他的成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
2.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的重要性。
2.通过组内分工合作,描述汇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意识。
3.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认真记录的科学态度,以及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岩石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五、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1号花岗岩、2号大理岩、3号石灰岩、4号页岩、5号砂岩、6号砾岩、镊子、滴管、滴瓶、稀盐酸、放大镜、碟子、水杯、湿毛巾。
2.演示实验:岩石标本、滴管、稀盐酸、滴瓶、碟子、相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个人评、小组内互评以及教师课堂及时点评
八、设计特色简述
1、进一步指导观察几种常见岩石的结构和构造,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能够记录并描述出这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精心地挑选每一块岩石,再让学生自主自己进行仔细地观察。
稀盐酸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一开始就呈现在学生面前,有碍其他观察项目的顺利进行。
所以,我让学生在其他各项观察活动基本结束后领取稀盐酸,既体现了提供材料的层次性,又让学生能潜心观察岩石。
还留给学生对所收集的事实进行交流、梳理、完善的时间,使学生能有条理的陈述自己的发现,捕捉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
学生在汇报时,第一个学生只能是照本宣科,第二个、第三个学生能借助观察记录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岩石的特征,第四个学生则能比较着描述出石灰岩和板岩的异同,体现了汇报描述的层次性。
这也是对学生前面有效探究活动的最好诠释!
2、是识别岩石。
要求学生在进一步观察岩石的基础上,提炼不同编号岩石的显著特征,并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岩石资料来识别岩石。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树状结构是图来降低难度,并要求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进一步明确提炼岩石的显著特点是识别岩石的好方法,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
3、是利用泡泡图验证自己的判断。
这个泡泡图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显得有点复杂,一次性呈现使人眼花缭乱,几次试教下来都发现学生的验证无从入手。
于是,我巧设为岩石找家的游戏,人人手拿岩石,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激活了,几乎是全部学生都给岩石找到了家,说明前面的识别是正确无误的。
九、实验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