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X线诊断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25
软骨肉瘤的X线、CT、MRI影像诊断总结在原发恶性骨肿瘤中,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的发病率仅次于Osteosarcoma.一、Chondrosarcoma起源于软骨细胞二、依发病部位可分为:中央型、周围型两种,发生于骨髓腔或皮质内部,骨外膜下皮质及骨外膜。
三、根据肿瘤发展过程又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
原发性发病年龄早,开始即为恶性,发展较快,预后差。
继发性为骨软骨瘤、软骨瘤等良性软骨病变的恶变,发病较晚,发展缓慢,预后稍差,在软骨肉瘤中占总数的40%左右。
四、Chondrosarcoma的主要成份肿瘤性软骨细胞钙化软骨软骨化骨粘液样组织少见纤维组织少见少量的内肉瘤样骨样组织或肿瘤骨小岛肿瘤中虽然有些软骨可以化骨,但绝不会不经软骨阶段而直接化骨,故有成熟的肿瘤性软骨细胞存存这是在病理上与骨肉瘤的唯一不同点。
五、病理⑴肉眼观察软骨肉瘤为不规则圆形或葫芦状肿块,一部分在骨皮质外,一部在骨皮质和松质骨内。
⑵肿瘤内常杂有不规则的钙化或骨化斑点。
⑶有时纤维间隔将肿瘤分割为数叶,但不如软骨瘤明显。
⑷肿瘤无包膜,与正常周围组织紧密粘连。
⑸部分肿瘤因退行性变而形成假囊肿或粘液样组织。
⑹软骨肉瘤在镜下,其主要肿瘤组织为排列紊乱,大小不一的软骨细胞和少数沾液细胞。
两种细胞广泛散在于成软软骨组织的基质中,部分软骨有不规则的钙化和骨化征象。
六、临床原发性软骨肉瘤患者多为20-20的青壮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约为1.5:1-5.3:1。
好发于四肢长骨,约50%的病例发生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其次为肱骨上端及骨盆。
此外,肋骨、胸骨、脊椎、颅底、颌骨等亦可发病。
症状:⑴钝性疼痛为主要症状,早期为间歇性,逐渐转为持续性⑵病变邻近关节时,可引起关节活动受限⑶局部可扪及包块,无明显压痛⑷表面皮肤可有红、热现象继发性特征⑴多为3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⑵好发于骨盆、肩胛、股及肱骨⑶缓慢生长的包块为主要红状⑷表面皮肤无明显静脉曲张或发热⑸肿瘤邻近关节时可有活动受限及关节肿胀七、X线表现(一)中央型⑴Chondrosarcoma多位于长骨的干骺端,显示于骺端髓腔内的单房或多房状边缘不规则透亮区,其中可见含不规则的钙化和骨化斑点⑵有时大量棉絮状钙化及骨化斑点遮盖着骨质破坏区,形成一片致密阴影⑶由于肿瘤的生长发展,可造成内骨膜的扇形扩张或/和骨皮质膨胀变形⑷招致骨骨皮质均匀性致密增厚⑸一旦肿瘤穿破骨皮质,进入软组织内,形成软组织肿块时,其中可见钙化斑点⑹高度恶性,发展迅速的Chondrosarcoma对骨质的破坏为纯溶骨性的,呈不规则透亮区,其中无钙化和骨化现象⑺肿瘤的钙化和骨化(包括骨内和软组织内的)可视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生长迅速的一个线索。
骨肉瘤影像诊断要点一、影像学表现1. X线检查:骨肉瘤在X线上呈现为破坏性骨病变,常见表现为骨质破坏、骨皮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和骨膜反应。
病变处可见骨质破坏区,边缘不规则,可伴有骨膜反应,即新骨增生或骨膜下放射状骨化。
软组织肿块可见于病变处或邻近区域。
2. CT扫描:CT扫描可更准确地显示骨肉瘤的骨质破坏范围和程度。
在CT图像上,骨肉瘤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域,边缘不规则,可见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CT扫描还可帮助评估骨肉瘤的局部侵犯情况和邻近组织的受累程度。
3. MRI检查:MRI检查是骨肉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评估病变的局部侵犯情况和周围软组织的受累程度非常有价值。
骨肉瘤在MRI上呈现为低信号或中等信号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明显不规则,可见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MRI还可以观察到肿瘤的粘连情况、肿瘤内囊变和出血情况,对于判断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二、诊断要点1. 年龄:骨肉瘤多发生在青少年和年轻成人,约占所有骨肿瘤的15%。
因此,在年轻人出现骨质破坏性病变时,应高度怀疑骨肉瘤的可能性。
2. 骨质破坏区域:骨肉瘤的骨质破坏范围广泛,边缘不规则。
病灶内可见破碎的骨组织片段和骨膜反应。
病灶周围的软组织肿块也是骨肉瘤的特征之一。
3. 骨膜反应:骨肉瘤常伴有骨膜反应,即新骨增生或骨膜下放射状骨化。
这是由于肿瘤细胞的刺激使骨膜细胞增生所致。
骨膜反应在X线和CT图像上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骨质增生区,有助于骨肉瘤的诊断。
4. 软组织肿块:骨肉瘤常伴有软组织肿块,可见于病变处或邻近区域。
软组织肿块的存在可以提示骨肉瘤的可能性,但并非绝对。
5. 骨肉瘤的转移:骨肉瘤常会发生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肺、骨和淋巴结。
肺转移是骨肉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因此对于已确诊的骨肉瘤患者,应进行胸部CT或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肺转移的可能性。
6. 病理活检:影像学表现虽然能够提供骨肉瘤的一些特征,但最终的诊断还需要通过病理活检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