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件常见缺陷及产生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压铸件的缺陷分析压铸是一种高效率的金属成型工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航空、机器制造等领域。
然而,压铸件在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缺陷,这些缺陷会影响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寿命。
本文将详细分析压铸件的几何缺陷、表面缺陷和内部缺陷。
1. 几何缺陷几何缺陷是压铸件中最常见的缺陷之一。
这类缺陷主要包括尺寸偏差、形状不规则、位置偏移等。
(1)尺寸偏差:压铸件的尺寸与设计要求存在偏差。
原因可能包括模具制造误差、压铸温度过高、压力不均匀等。
(2)形状不规则:压铸件的表面形状与设计要求不一致。
原因可能包括模具磨损、浇口设计不合理等。
(3)位置偏移:压铸件在模具中的位置出现偏差。
原因可能包括模具松动、压射头磨损等。
2. 表面缺陷表面缺陷主要包括气孔、夹杂、裂纹等。
(1)气孔:压铸件表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孔洞,直径通常在0.5~1.0mm之间。
原因可能包括模具温度过低、金属原料不纯等。
(2)夹杂:压铸件表面出现黑色或褐色斑点,直径通常在0.1~0.3mm 之间。
原因可能包括原料不纯、模具温度过高、压铸速度过快等。
(3)裂纹:压铸件表面出现垂直于应力方向、宽度在0.1mm左右的微小凹槽或裂纹。
原因可能包括模具温度过高、金属材料脆性大等。
3. 内部缺陷内部缺陷主要包括晶粒间距、偏析、缩松等。
(1)晶粒间距:压铸件晶粒分布不均匀,晶粒大小不一,导致力学性能下降。
原因可能包括冷却速度过慢、浇口设计不合理等。
(2)偏析:压铸件中化学成分分布不均匀,出现局部富集或贫乏的现象。
原因可能包括冷却速度过快、压力不均匀等。
(3)缩松:压铸件内部出现直径在0.3~1.0mm之间的微小孔洞或缝隙。
原因可能包括浇口设计不合理、压力不足等。
针对以上缺陷,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 几何缺陷:通过提高模具制造精度、优化压铸工艺参数(如控制压铸温度和压力)、定期检查和维修模具等方式来减少尺寸偏差、形状不规则和位置偏移等问题。
2. 表面缺陷:通过提高模具温度、选用高质量原料、优化压铸工艺参数(如降低压铸速度)等方式来减少气孔、夹杂和裂纹等问题。
压铸产品铸造缺陷产生原因及处理办法1、表面铸造缺陷1.2、气泡(1)特征:铸件表面有米粒大小隆起的表皮下形成的空洞。
(2)产生原因①合金液在压室充满度过低,易产生卷气,压射速度过高;②模具排气不良;③熔液未除气,熔炼温度过高;④模温过高,金属凝固时间不够,强度不够,而过早开模顶出铸件,受压气体膨胀起来;⑤脱模剂太多;⑥内浇道开设不良,充填方向交接。
(3)处理方法①改小压室直径,提高金属液充满度;②延长压射时间,降低第一阶段压射速度,改变低速与高速压射切换点;③降低模温,保持热平衡;④增设排气槽、溢流槽,充分排气,及时清除排气槽上的油污、废料;⑤调整熔炼工艺,进行除气处理;⑥留模时间适当延长;⑦减少脱模剂用量,尽量少用油脂脱模剂。
1.3、裂纹(1)特征①铸件表面有呈直线状或波浪形的纹路,狭小而长,在外力作用下有发展趋势;②冷裂纹开裂处金属没被氧化;③热裂纹开裂处金属已被氧化。
(2)产生原因①合金中有害杂质的含量过高,降低了合金的塑性;②模具,特别是模腔整体温度太低;③铸件壁厚、薄存有剧烈变化之处,收缩受阻,尖角部位形成应力;④留模时间过长,应力大;⑤顶出时受力不均匀。
(3)处理方法:①正确控制合金成分,②改变铸件结构,加大圆角,改变出模斜度,减少壁厚差;③变更或增加顶出位置,使顶出受力均匀;④缩短开模及抽芯时间;⑤提高模温,保持模具热平衡。
1.6、冷隔(1)特征:压铸件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的、下陷线性纹路(有穿透与不穿透2种)形状细小而狭长,有的交接边缘光滑,在外力作用下有发展的可能。
(2)产生原因①两股金属流相互对接,但未完全熔合而又无夹杂存在其间,两股金属结合力很薄弱;②浇注温度或压铸模温度偏低;③选择合金不当,流动性差;④浇道位置不对或流路过长;⑤充填速度低,压射比压低。
(3)处理方法①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②提高压射比压,缩短充填时间;③提高压射速度,同时加大内浇道截面积;④改善排气、填充条件;⑤正确选用合金,提高合金流动性。
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一下压铸产品的缺陷及形成原因,跟大家一起分享,如果有不足或要补充的,请多提意见,谢谢!!流痕:在表面出现波浪或条纹,原因为流入模具内的熔汤熔融状态不充分。
缺料:由于模具充填不充分或入料口、溢料口设计不当而导致。
裂缝:由于外力产生微小的裂纹。
原因为铸件凝固收缩,或脱模时模具有轻微的移动。
缩水:材料有像火山口一样的凹陷。
原因为铸件在肉厚处的收缩。
起泡:铸件表面的砂孔,有像水泡或肿块凸起,为铸件开模或热处理时膨胀。
积炭:熔汤熔着模具表面,使得铸件表面产生缺肉或粗糙的现象。
热裂纹:模具表面有热裂纹的伤痕时使得铸件表面产生同样形状的伤痕。
冲蚀:熔汤高温高速冲蚀模具,使得铸件产生与模具相同的伤痕。
脱皮:铸件表面部分剥离的现象,最易发生在表面光滑的铸件上。
针孔:针状细小的砂孔,或因卷入气体而产生小孔状的内部缺陷,此缺陷有时出现在表面上。
擦伤:由于磨损使表面不理想,有比较长的痕迹。
缩孔:因熔汤凝固收缩而产生的内部砂孔。
气孔:因卷入气体或空气导致铸件内部存在的砂孔。
玷污:其它材料或其它材料的加入使表面变色,如机器润滑油,离型剂等。
隔层:铸件层剥皮。
变形:塑料在模具中部分变形。
凹陷:由于不同的材料的结合度和收缩率不同,引起表面凹陷。
拉伤:铸件表面的磨损或磨擦使得表面不理想。
腐蚀:在材质表面有不连续的痕迹,由氧化引起。
凹痕:由于挤压或撞击而产生的凹坑。
毛刺:在孔或边有粗糙和锋利的棱角(相对于材料的厚度和凸起的高度)。
结合线:在两处或更多的材料融合点有线条(并且终止了结合或流动)分模线:在模具的两块或镶块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线,例如:如果模具安装不当,在模具的主要部分能明显的看到明显的看到微小的凸起的线条壓鑄常見缺陷1).冷紋:原因:熔湯前端的溫度太低,相疊時有痕跡.改善方法:1.檢查壁厚是否太薄(設計或制造),較薄的區域應直接充填.2.檢查形狀是否不易充填;距離太遠、封閉區域(如鳍片(fin) 、凸起) 、被阻擋區域、圓角太小等均不易充填.並注意是否有肋點或冷點.3.縮知充填時間.縮短充填時間的方法:…4.改變充填模式.5.提高模溫的方法:…6.提高熔湯溫度.7.檢查合金成分.8.加大逃氣道可能有用.9.加真空裝置可能有用.2).裂痕:原因:1.收縮應力.2.頂出或整緣時受力裂開.改善方式:1.加大圓角.2.檢查是否有熱點.3.增壓時間改變(冷室機).4.增加或縮短合模時間.5.增加拔模角.6.增加頂出銷.7.檢查模具是否有錯位、變形.8.檢查合金成分.3).氣孔:1.空氣夾雜在熔湯中.2.氣體的來源:熔解時、在料管中、在模具中、離型劑.改善方法:1.適當的慢速.2.檢查流道轉彎是否圓滑,截面積是否漸減.3.檢查逃氣道面積是否夠大,是否有被阻塞,位置是否位於最後充填的地方.4.檢查離型劑是否噴太多,模溫是否太低.5.使用真空.4).空蝕:原因:因壓力突然減小,使熔湯中的氣體忽然膨脹,衝擊模具,造成模具損傷.改善方法:1.流道截面積勿急遽變化5).縮孔:原因:當金屬由液态凝固為固態時所占的空間變小,若無金屬補充便會形成縮孔.通常發生在較慢凝固處.改善方法:1.增加壓力.2.改變模具溫度.局部冷卻、噴離型劑、降低模溫、.有時只是改變縮孔位置,而非消縮孔.6).脫皮:原因:1.充填模式不良,造成熔湯重疊.2.模具變形,造成熔湯重疊.3.夾雜氧化層.改善方法:1.提早切換為高速.2.縮短充填時間.3.改變充填模式,澆口位置,澆口速度.4.檢查模具強度是否足夠.5.檢查銷模裝置是否良好.6.檢查是否夾雜氧化層.7).波紋:原因:第一層熔湯在表面急遽冷卻,第二層熔湯流過未能將第一層熔解,卻又有足夠的融合,造成組織不同.改善方法:1.改善充填模式.2.縮短充填時間.8).流動不良產生的孔:原因:熔湯流動太慢、或是太冷、或是充填模式不良,因此在凝固的金屬接合處有孔.改善方法:1.同改善冷紋方法.2.檢查熔湯溫度是否穩定.3.檢查模具溫充是否穩定.9).在分模面的孔:原因:可能是縮孔或是氣孔.改善方法:1.若是縮孔,減小澆口厚度或是溢流井進口厚度.2.冷卻澆口.3.若是氣孔,注意排氣或捲氣問題. 10).毛邊:原因:1.鎖模力不足.2.模具合模不良.3.模具強度不足.4.熔湯溫度太高.11).縮陷:原因:縮孔發生在壓件表面下面.改善方法:1.同改善縮孔的方法.2.局部冷卻.3.加熱另一邊.12).積碳:原因:離型劑或其他雜質積附在模具上.改善方法:1.減小離型劑噴灑量.2.升高模溫.3.選擇適合的離型劑.4.使用軟水稀釋離型劑.13).冒泡:原因:氣體捲在鑄件的表面下面.改善方式:1.減少捲氣(同氣孔).2.冷卻或防低模溫.14).黏膜:原因:1.鋅積附在模具表面.2.熔湯衝擊模具,造成模面損壞.改善方法:1.降低模具溫度.2.降低划面粗糙度.3.加大拔模角.4.鍍膜.5.改變充填模式.6.降氏澆口速度.。
产生原因分析判断及解决办法1、金属液浇注温度低或模具温度低;2、合金成分不符合标准,流动性差;3、金属液分股填充,熔合不良;4、浇口不合理,流程太长;5、填充速度低或排气不良;6、压射比压偏低。
1、产品发黑,伴有流痕。
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2、改变合金成分,提高流动性;3、烫模件看铝液流向,金属液碰撞产生冷隔出现一般为涡旋状,伴有流痕。
改进浇注系统,改善内浇口的填充方向。
另外可在铸件边缘开设集渣包以改善填充条件;4、伴有远端压不实。
更改浇口位置和截面积,改善排溢条件,增大溢流量;5、产品发暗,经常伴有表面气泡。
提高压射速度,6、铸件整体压不实。
提高比压(尽量不采用)。
缺陷1 ---- 冷隔缺陷现象:温度较低的金属流互相对接但未熔合而出现的缝隙,呈不规则的线形,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两种,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发展的趋势。
其他名称:冷接(对接)缺陷2 ---- 擦伤其他名称:拉伤、拉痕、粘模伤痕缺陷现象:顺着脱模方向,由于金属粘附,模具制造斜度太小而造成铸件表面的拉伤痕迹,严重时成为拉伤面甚至产生裂纹。
产生原因 分析判断及解决办法 1、型芯、型壁的铸造斜度太小或出现倒斜度; 2、型芯、型壁有压痕; 3、合金粘附模具;4、铸件顶出偏斜,或型芯轴线偏斜;5、型壁表面粗糙;6、涂料常喷涂不到;7、铝合金中含铁量低于0.6%; 8、合金浇注温度高或模具温度太高;9、浇注系统不正确, 直接冲击型壁或型芯 ; 10、填充速度太高;11、型腔表面未氮化。
1、产品一般拉出亮痕,不起毛。
修正模具,保证制造斜度; 2、产生拉毛甚至拉裂。
打光压痕、更换型芯或焊补型壁; 3、拉伤起毛。
抛光模具; 4、单边大面积拉伤,顶出时有异声修正模具结构; 5、拉伤为细条状,多条。
打磨抛光表面; 6、模具表面过热,均匀粘铝。
涂料用量薄而均匀,不能漏喷涂料; 7、型腔表面粘附铝合金。
适当增加含铁量至0.6~0.8%;8、型腔表面粘附铝合金,尤其是内浇口附近。
压铸件常见缺陷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汇总一、压铸件表面有花纹,并有金属流痕迹产生原因:1、通往铸件进口处流道太浅。
2、压射比压太大,致使金属流速过高,引起金属液的飞溅。
调整方法:1、加深浇口流道。
2、减少压射比压。
二、铸件表面有细小的凸瘤产生原因:1、表面粗糙。
2、型腔内表面有划痕或凹坑、裂纹产生。
调整方法:1、抛光型腔。
2、更换型腔或修补。
三、压铸件表面有推杆印痕,表面不光洁,粗糙产生原因:1、推件杆(顶杆)太长;2、型腔表面粗糙,或有杂物。
调整方法:1、调整推件杆长度。
2、抛光型腔,清除杂物及油污。
四、铸件表面有裂纹或局部变形产生原因:1、顶料杆分布不均或数量不够,受力不均:2、推料杆固定板在工作时偏斜,致使一面受力大,一面受力小,使产品变形及产生裂纹。
3、铸件壁太薄,收缩后变形。
调整方法:1、增加顶料杆数量,调整其分布位置,使铸件顶出受力均衡。
2、调整及重新安装推杆固定板。
五、压铸件表面有气孔产生原因:1、润滑剂太多。
2、排气孔被堵死,气孔排不出来。
调整方法:1、合理使用润滑剂。
2、增设及修复排气孔,使其排气通畅。
六、压铸件表面有缩孔产生原因:压铸件工艺性不合理,壁厚薄变化太大。
金属液温度太高。
调整方法:1、在壁厚的地方,增加工艺孔,使之薄厚均匀。
2、降低金属液温度。
七、压铸件外轮廓不清晰,成不了形,局部欠料产生原因:1、压铸机压力不够,压射比压太低。
2、进料口厚度太大;3、浇口位置不正确,使金属发生正面冲击。
调整方法:1、更换压铸比压大的压铸机; 2、减小进料口流道厚度;3、改变浇口位置,防止对铸件正面冲击。
八、压铸件部分未成形,型腔充不满产生原因:1、压铸模温度太低;2、金属液温度低;3、压机压力太小,4、金属液不足,压射速度太高;5、空气排不出来。
调整方法:1、2、提高压铸模,金属液温度;3、更换大压力压铸机。
4、加足够的金属液,减小压射速度,加大进料口厚度。
九、压铸件锐角处充填不满产生原因:1、内浇口进口太大;2、压铸机压力过小;3、锐角处通气不好,有空气排不出来。
压铸产品的几种常见缺陷和对应分析一、铸件表面有花纹,并有金属流痕迹产生原因:1、通往铸件进口处流道太浅。
2、压射比压(压射比压是压铸机压射力除以料缸的截面积,填冲比压应比压射比压小)太大,致使金属流速过高,引起金属液的飞溅。
调整方法:1、加深浇口流道。
2、减少压射比压。
二、铸件表面有细小的凸瘤产生原因:1、表面粗糙。
2、型腔内表面有划痕或凹坑、裂纹产生。
调整方法:1、抛光型腔。
2、更换型腔或修补。
三、铸件表面有推杆印痕,表面不光洁,粗糙产生原因:1、推件杆(顶杆)太长;2、型腔表面粗糙,或有杂物。
调整方法:1、调整推件杆长度。
2、抛光型腔,清除杂物及油污。
四、铸件表面有裂纹或局部变形产生原因:1、顶料杆分布不均或数量不够,受力不均:2、推料杆固定板在工作时偏斜,致使一面受力大,一面受力小,使产品变形及产生裂纹。
3、铸件壁太薄,收缩后变形。
调整方法:1、增加顶料杆数量,调整其分布位置,使铸件顶出受力均衡。
2、调整及重新安装推杆固定板。
五、压铸件表面有气孔产生原因:1、润滑剂太多。
2、排气孔被堵死,气孔排不出来。
调整方法:1、合理使用润滑剂。
2、增设及修复排气孔,使其排气通畅。
六、铸件表面有缩孔产生原因:压铸件工艺性不合理,壁厚薄变化太大。
金属液温度太高。
调整方法:1、在壁厚的地方,增加工艺孔,使之薄厚均匀。
2、降低金属液温度。
七、铸件外轮廓不清晰,成不了形,局部欠料产生原因:1、压铸机压力不够,压射比压太低。
2、进料口厚度太大;3、浇口位置不正确,使金属发生正面冲击。
调整方法:1、更换压铸比压大的压铸机;2、减小进料口流道厚度;3、改变浇口位置,防止对铸件正面冲击。
八、铸件部分未成形,型腔充不满产生原因:1、压铸模温度太低;2、金属液温度低;3、压机压力太小,4、金属液不足,压射速度太高;5、空气排不出来。
调整方法:1、2、提高压铸模,金属液温度;3、更换大压力压铸机。
4、加足够的金属液,减小压射速度,加大进料口厚度。
压铸常见缺陷原因及其改善方法1).冷紋:原因:熔汤前端的温度太低,相叠时有痕迹.改善方法:1.检查壁厚是否太薄(設計或制造) ,较薄的区域应直接充填.2.检查形狀是否不易充填;距离太远、封閉区域(如鳍片(fin) 、凸起) 、被阻挡区域、圆角太小等均不易充填.並注意是否有肋点或冷点.3.缩短充填时间.缩短充填时间的方法:…4.改变充填模式.5.提高模温的方法:…6.提高熔汤温度.7.检查合金成分.8.加大逃气道可能有用.9.加真空裝置可能有用.2).裂痕:原因:1.收缩应力.2.頂出或整缘时受力裂开.改善方式:1.加大圆角.2.检查是否有热点.3.增压时间改变(冷室机).4.增加或缩短合模时间.5.增加拔模角.6.增加頂出銷.7.检查模具是否有錯位、变形.8.检查合金成分.3).气孔:原因:1.空气夾杂在熔汤中.2.气体的来源:熔解时、在料管中、在模具中、离型剂.改善方法:1.适当的慢速.2.检查流道转弯是否圆滑,截面积是否渐減.3.检查逃气道面积是否够大,是否有被阻塞,位置是否位於最后充填的地方.4.检查离型剂是否噴太多,模温是否太低.5.使用真空.4).空蚀:原因:因压力突然減小,使熔汤中的气体突然膨胀,冲击模具,造成模具損伤.改善方法:流道截面积勿急遽变化.5).缩孔:原因:当金属由液态凝固为固态时所占的空间变小,假设无金属补充便会形成缩孔.通常发生在较慢凝固处.改善方法:1.增加压力.2.改变模具温度.局部冷却、噴离型剂、降低模温、.有时只是改变缩孔位置,而非消缩孔.6).脫皮:原因:1.充填模式不良,造成熔汤重叠.2.模具变形,造成熔汤重叠.3.夾杂氧化层.改善方法:1.提早切換为高速.2.缩短充填时间.3.改变充填模式,浇口位置,浇口速度.4.检查模具強度是否足夠.5.检查銷模裝置是否良好.6.检查是否夾杂氧化层.7).波紋:原因:第一层熔汤在外表急遽冷却,第二层熔汤流過未能将第一层熔解,却又有足夠的融合,造成組织不同.改善方法:1.改善充填模式.2.缩短充填时间.8).流动不良产生的孔:原因:熔汤流动太慢、或是太冷、或是充填模式不良,因此在凝固的金属接合处有孔.改善方法:1.同改善冷紋方法.2.检查熔汤温度是否稳定.3.检查模具温充是否稳定.9).在分模面的孔:原因:可能是缩孔或是气孔.改善方法:1.假设是缩孔,減小浇口厚度或是溢流井进口厚度.2.冷却浇口.3.假设是气孔,注意排气或捲气問题.10).毛边:原因:1.鎖模力缺乏.2.模具合模不良.3.模具強度缺乏.4.熔汤温度太高.11).缩陷:原因:缩孔发生在压件外表下面.改善方法:1.同改善缩孔的方法.2.局部冷却.3.加热另一边.12).积碳:原因:离型剂或其他杂质积附在模具上.改善方法:1.减小离型剂喷洒量.2.升高模温.3.选择适合的离型剂.4.使用软水稀釋离型剂.13).冒泡:原因:气体捲在铸件的外表下面.改善方式:1.減少捲气(同气孔).2.冷却或防低模温.14).粘模:原因:1.鋅积附在模具外表.2.熔汤冲击模具,造成模面损坏.改善方法:1.降低模具温度.2.降低划面粗糙度.3.加大拔模角.4.镀膜.5.改变充填模式.6.降氏浇口速度.引言:在纯铝中参加一些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所熔制的铝合金是一种新型的合金材料,由于其比重小,比强度高,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航空工业、汽车制造业、动力仪表、工具及民用器具制造等方面。
压铸不良原因与措施压铸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用于制造各种各样的金属零件。
然而,在压铸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良情况,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或无法使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压铸不良原因及相应的措施。
1.缩孔(针眼)原因:高温熔融金属凝固时,金属液缩小所形成的孔洞。
措施:-控制材料的熔点和凝固温度,避免温度过高。
-提高注入压力和速度,确保金属充实完全。
-控制铸造工艺参数,如浇注温度、压力和速度,减少气体夹杂物。
2.气孔原因:熔融金属中混入空气或水分,冷凝成孔洞。
措施:-净化材料,确保金属液没有杂质。
-增加浇注温度,减少金属和气体冷凝。
-提高注入速度,使气体远离金属液。
3.热裂纹原因:金属在凝固过程中,由于残余应力、金属浓缩和组织缺陷等原因引起的开裂。
措施:-优化铸造工艺,减少或消除金属残余应力。
-控制金属的凝固速度,避免快速凝固造成应力集中。
-添加合适的合金元素,改善金属组织结构。
4.狭长缺陷原因:熔融金属填充模腔的过程中,金属液流动不均匀,形成局部过渡缩小的缺陷。
措施:-设计合理的铸造模具,确保金属液能够均匀填充模腔。
-调整铸造工艺参数,如入口和出口位置、浇注温度和速度,改善金属液流动状态。
-使用合适的流道和浇口设计,使金属流动更加均匀。
5.长气孔原因:金属液注入模腔的过程中,气体无法顺利排出,形成长而突出的孔。
措施:-增大出口尺寸,提高气体排出的通道。
-调整浇注顺序,避免气泡在金属液中积聚。
-使用适当的排气装置,确保顺畅排出气体。
6.表面不良原因:压铸件表面出现裂纹、气孔、疤痕等缺陷。
措施:-增加模具的冷却系统,提高金属液凝固速度。
-优化模具表面处理,减少摩擦和热传导。
-控制铸造工艺参数,如浇注温度和速度,减少金属液与模具的接触时间。
总之,压铸不良的原因和措施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优化材料、设计模具、调整工艺参数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压铸不良,提高产品质量。
压铸件的缺陷及产生的原因十一、网状痕迹、网状毛刺模具零件热裂造成铸件表面上的痕迹和突出金属刺,而又因模具热裂多呈现网状(放射状),当热裂程度较轻时,印在铸件上的即为网状痕迹;而热裂程度严重时,常形成裂缝,铸件上便有网状毛刺。
熔点愈高的合金,这种热裂造成的现象愈严重。
例如铜合金的模具,热裂就较为严重。
而黑色金属压铸就更为严重。
压铸上的网状痕迹一般是不作限制的。
而网状毛刺在轻微程度时,通常都允许的;当达到严重程度时,则按使用条件而定。
造成模具热裂的原因有:1. 内浇口附近磨擦阻力最大,经受熔融金属的冲蚀最为严重,最易产生热裂。
2. 模具成型零件有较大平面是薄弱(实体厚度小)区域。
3. 冷却系统调节不当。
4. 水剂涂料未经过预热,或喷涂不当,对模具激冷过剧。
5. 涂料有化学腐蚀作用(如氟化钠)。
6. 成型零件上镶拼(包括型芯孔至边缘过小)造成薄弱的部位,也会产生早期热裂,但这热裂是条纹状的。
同样也再现痕迹和毛刺两种。
7. 推杆和型芯(压铸件为小圆孔)处于经受金属流冲蚀较剧烈的部位(如浇口、浇道)时,其配合的孔口上缘将产生早期热裂,裂纹呈放射状扩展。
使压铸件表面也会产生痕迹和毛刺。
8. 模具材料有原始缺陷,锻造工艺不当、热处理方法不对所造成的潜在裂纹。
十二、接痕因模具零件的镶拼、活动零件或分型接合处所造成的高低不平的印痕,称为接痕。
接痕交界的两相邻表面的斜度有同一方向的和方向相反的两种。
十三、顶出元件痕迹模具上顶出元件(如推杆)与铸件接触的顶面处于型腔内的工作位置时,与原型面不一样平齐,铸件便出现顶出元件痕迹。
顶出元件痕迹又有凸出凹入两种,其凸起高度和凹入深度应根据铸件要求而定。
十四:铸件变形铸件的变形一般是指整体变形而言。
常见的变形有翘曲、弯扭、弯曲等。
产生变形的原因有:1. 铸件本身结构不合理,凝固收缩产生变形。
2. 模具结构不合理(如活动型芯带动、镶拼不合理等)。
3. 顶出过程中,顶出温度过高(铸件的)、顶出结构不好、顶出有冲击、顶出力不均衡,都会使铸件产生变形。
铝合金压铸件的缺陷分析铝合金压铸件是指通过将铝合金熔化后注入铸模中,在高压下快速凝固而形成的铝合金制品。
它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强度高、重量轻、加工性好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建筑等领域。
然而,铝合金压铸件在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缺陷,影响其质量和性能。
下面将分析铝合金压铸件的常见缺陷及其原因:1.粘合缺陷:铝合金压铸件在注模过程中,由于铝液与铸模表面的接触面积较大,容易出现液态铝与模具表面产生粘合现象。
导致铸件表面出现明显的凹痕和粘合痕迹。
这种缺陷主要是由于铸造温度过高或模具表面粗糙度不足造成的。
2.空洞缺陷:空洞是指铸造件内部出现的孔洞。
空洞缺陷主要由于铝液在凝固过程中未完全填充铸型腔体,造成残留气体无法排出,从而形成气孔。
这种缺陷主要是由于铸造温度过低、注模速度过快、铝液中气体含量过高等原因造成的。
3.热裂缺陷:热裂是指铸造件在冷却过程中,由于内部应力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而产生的裂纹。
热裂缺陷主要由于铝合金压铸件在凝固过程中温度梯度过大、结晶过程不均匀等原因造成的。
4.气泡缺陷:气泡是指铝合金压铸件内部出现的气体聚集。
气泡缺陷主要由于熔铝中的氢气在凝固过程中无法完全排出,导致气泡形成。
这种缺陷主要是由于熔铝中氢气含量过高、注模速度过快、温度过高等原因造成的。
5.灰斑缺陷:灰斑是指铝合金压铸件表面出现的较大灰白色斑点。
灰斑缺陷主要由于模具表面氧化层未能完全清除、铝液中含有过多的杂质等原因造成的。
为减少这些缺陷的出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控制铸造温度,确保合金能够充分熔化并达到适宜的流动性,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产生缺陷。
2.提高模具表面的粗糙度,以增加与铝液的接触面积,减少粘合缺陷的发生。
3.控制注模速度,确保铝液完全填充铸模腔体,避免空洞和气泡的产生。
4.控制铸造过程中的温度梯度,确保均匀凝固,减少热裂缺陷的发生。
5.提高熔铝的纯净度,减少杂质的含量,避免灰斑的产生。
综上所述,铝合金压铸件的缺陷主要包括粘合缺陷、空洞缺陷、热裂缺陷、气泡缺陷和灰斑缺陷。
压铸件的缺陷及产生的原因压铸件是指通过将金属液体注入金属型腔中,经过固化后制成的零件。
但是,在压铸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缺陷,影响零件的质量和性能。
下面将介绍压铸件的一些常见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
1.翘曲缺陷:也称为翘边、翘曲、变形等。
翘曲缺陷是指零件的表面或边缘呈现出翘曲,失去了平整的状态。
主要原因有:a)模具设计不合理或施工差,导致模具收缩不均匀。
b)注射压力过大或注射时间过长,导致零件超出模具限度。
c)压铸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不当,导致局部过热和不均匀。
2.气孔缺陷:是指零件表面或内部存在气体囊泡。
主要原因有:a)金属液体中含有过多的气体,例如铁水中的氢气或氧气。
b)浇注速度过快,金属液体在注射过程中未能顺利排出气体。
c)压铸设备不符合要求,导致金属液体中气体无法排除。
3.砂眼缺陷:是指零件表面或内部存在砂眼。
主要原因有:a)压铸过程中模具受到振动或冲击,导致砂芯松动或破裂。
b)铸造材料中含有过多的细小颗粒,容易形成砂眼。
c)压铸设备的压力控制不当,导致铸件内部砂芯松动。
4.缩松缺陷:是指零件表面或内部存在空洞或空隙。
主要原因有:a)金属液流动速度不均匀,导致金属液中气体无法排出,形成缩松。
b)金属液温度过低或过高,凝固速度过快或过慢,容易形成缩松。
c)压铸设备的注射压力和速度不匹配,导致金属液无法充分填充模腔。
5.热裂缺陷:是指零件在冷却过程中出现裂纹。
主要原因有:a)压铸件的凝固收缩不均匀,产生内部应力,导致零件热裂。
b)零件的壁厚不均匀,导致凝固速度不同,产生应力集中。
c)零件冷却速度过快,导致表面和内部温度差异大,产生应力热裂。
除了以上列举的缺陷外,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的缺陷,如砂眼、金属氧化、皮肤等。
这些缺陷的产生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模具的设计、注射过程的控制、金属材料的选择等等。
因此,为了减少和避免压铸件的缺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控制:1)模具设计和制造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2)铸件的金属液配方和处理技术。
压铸件不良及原因分析压铸件是指通过压力将熔化的金属注入热锻模具中进行成型的一种金属制造方法。
由于制造过程的复杂性和品质要求的严格性,压铸件不良问题时常出现。
本文将通过分析压铸件的不良问题及其原因,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1.表面缺陷:表面缺陷包括气孔、夹杂物、氧化皮等。
其主要原因有:-铸造温度过高:过高的铸造温度会导致铸体内部氧化反应加剧,产生气孔等缺陷。
-模具表面粘附物:压铸过程中,模具表面可能存在铁屑、氧化皮等物质,导致铸件表面产生缺陷。
-熔化金属的气体含量过高:熔化金属中的气体含量过高,会在铸件凝固过程中析出气泡,形成气孔等缺陷。
2.尺寸偏差:尺寸偏差包括尺寸过大、过小、不均匀等情况。
其主要原因有:-铸造温度过高或过低:过高或过低的铸造温度都会导致铸件收缩率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尺寸偏差。
-模具设计不合理:模具设计中未考虑到金属的收缩和变形特性,导致铸件尺寸不准确。
-注射速度和压力控制不当:控制注射速度和压力不当,会导致金属流动不均匀,引起尺寸偏差。
3.冲击性能不佳:冲击性能不佳是指铸件在受到冲击载荷时易产生破坏或断裂。
其主要原因有:-金属组织不均匀:熔化金属在快速冷却过程中,易产生晶粒过大、晶界异常等问题,导致冲击性能下降。
-含气量过高:熔化金属中的气体含量过高,会在铸件凝固过程中析出气泡,降低冲击性能。
-金属材料的不合理选择:选择不合适的金属材料,其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可能不满足冲击性能要求。
4.裂纹:裂纹是指铸件表面或内部出现的细小或明显的裂缝。
其主要原因有:-材料内部应力过大:熔化金属在凝固过程中,由于收缩等原因会产生内部应力,过大的应力会导致铸件出现裂纹。
-注射速度和压力控制不当:控制注射速度和压力不当,使得金属充实不充分或过量,都会导致铸件的裂纹。
-模具温度不均匀:模具温度不均匀会导致铸件冷却速率不均匀,产生应力过大而发生裂纹。
5.金属疲劳:金属疲劳是指铸件在循环载荷下产生的微裂纹最终引起断裂。
铝合金压铸件常见缺陷及产生原因
压铸件的缺陷特征,产生原因,防止方法
名称流痕及花纹网状毛翅脆性裂纹缩孔缩松
特征及检查方法外观检查:铸件表面上有与金属液流动方向一致的条纹,有明显可见的与金属基体颜色不一样无方向性的纹路,无发展趋势。
外观检查:压铸件表面上有网状发丝一样凸起或凹陷的痕迹,随压铸次数增加而不断扩大和延伸外观检查或金相检查:合金晶粒粗大或极小,使铸件易断裂或碰碎外观检查:将铸件放在碱性溶液中,裂纹处呈暗灰色金属基体的破坏与裂开呈直线或波浪形,纹路狭小而长,在外力作用下有发展趋向裂纹有穿透和不穿透两种解剖外观检查或探伤检查;缩孔表面呈暗色并不光滑,形状不规则的孔洞,大而集中的为缩孔,小而分散的为缩松
产生原因 1,首先进入型腔的金属液形成一个极薄的而又不完全的金属层后,被后来的金属液所弥补而留下的痕迹。
2,模温过低3,内浇道截面积过小及位置不当产生喷溅。
4,作用于金属液上的压力不足花纹:涂料用量过多。
1,压铸模型腔表面龟裂2,压铸模材质不当或热处理工艺不正确3,压铸模冷热温差变化太大4,浇注温度过高5,压铸模预热不足6,型腔表面粗糙7,压铸模壁薄或有尖角 1,合金过热太大或保温时间过长2,激烈过冷,结晶过细3,铝合金含有锌铁等杂质太多4,铝合金中含铜超出规定范围在铸件上由于应力或外力而产生的裂纹1,锌合金铸件的裂纹(1)锌合金中有害杂质铅,锡,铁和镉的含量超过了规定范围(2)铸件从压铸模中取出过迟(3)型芯的抽出或推出受力不均(4)铸件的厚薄相接处转变剧烈(5)熔炼温度过高 2,铝合金铸件的裂纹(1)合金中铁含量过高或硅含量过低(2)合金中有害杂质的含量过高,降低了合金的的可塑性(3)铝硅合金:铝硅铜合金含锌或含铜量过高;铝镁合金中含镁量过多(4)模具,特别是型芯温度太低(5)铸件壁厚有剧烈变化之处(6)留模时间过长(7)顶出时受力不均 3,镁合金铸件的裂纹(1)合金中铝硅含量高(2)模具温度低(3)铸件壁厚薄变化剧裂(4)顶出和抽芯受力不均匀 4,铜合金铸件的裂纹(1)黄铜中锌的含量过高(冷裂)或过低(热裂)(2)硅黄铜中硅的含量高(3)开模时间晚,特别是型芯多的铸件缩孔是压铸件在冷凝过程中,内部补偿不足而造成的孔穴1,浇注温度过高2,压射比压低
3,铸件在结构上有金属积聚的部位和截面变化剧烈4,内浇道较小
防止方法 1,提高模温2,调整内浇道截面积或位置3,调整内浇道速度及压力4,适当地选用涂料及调整用量 1,正确选用压铸模材料及热处理工艺2,浇注温度不宜过高尤其是高熔点合金3,模具预热要充分4,压铸模要定期或压铸一定次数后退火,打磨成型部分表面 1,合金不宜过热2,提高模具温度,降低浇注温度3,严格控制合金成分在允许的范围内 1,合金材料的配比要注意杂质含量不要超过起点要求2,调整好开模时间3,要使推杆受力均匀4,改变壁厚不均匀性 1,正确控制合金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可在合金中加纯铝锭以降低合金中含镁量;或在合金中加铝硅中间合金以提高硅含量2,提高模具温度3,改变铸件结构4,调整抽芯机构或使推杆受力均匀 1,合金中加纯镁以降低铝硅含量2,模具温度要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3,改进铸件结构消除厚薄变化较大的截面4,调整好型芯和推,杆使之受力均衡 1,保证合金的化学成分合金元素取其下限:硅黄铜在配制时,硅和锌的含量不能同时取上限2,提高模具温度3,适当控制调整开模时间 1,改变铸件结构消除金属积聚及截面变化大处2,在可能条件下降低浇注温度3,提高压射比压4,适当改善浇注系统,使压力更好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