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位移法解题的基本思路及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5
位移法结构力学知识点概念讲解位移法是结构力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结构的位移来求解结构的内力、应力和变形等问题。
它的基本思想是建立结构的位移与应力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位移方程和边界条件,求解结构的位移分布,进而获得结构内力、应力和变形等信息。
1.位移概念:结构的位移是指结构中各点相对于参考点的位置变化量。
通常用向量形式表示,位移向量包含所有结构节点的位移分量。
位移分量包括两个方向的位移:横向位移和纵向位移。
横向位移是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变化,纵向位移是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变化。
2.位移分布方程:位移分布方程是描述结构位移与应力之间关系的基本方程。
根据结构的力学特性和边界条件,可以建立位移方程。
一般情况下,位移方程包含多个线性方程,通过求解这些方程组,可以得到结构的位移分布。
常用的位移分布方程包括静平衡方程、变形方程和边界条件等。
3.静平衡方程:静平衡方程是结构力学中最基本的方程之一,它描述结构受力平衡的条件。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构的受力和位移之间存在其中一种关系。
通过建立结构受力平衡的方程,可以获得结构的位移分布。
4.变形方程:变形方程是位移法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它用来描述结构的变形与应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结构力学理论,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形成内力和应力。
通过建立变形方程,可以求解结构内力和应力分布。
5.边界条件:边界条件是位移法中必须考虑的条件,它是解决位移方程的关键因素。
边界条件主要包括结构的支座约束条件和结构受力边界条件。
支座约束条件指明结构的一些节点固定或受到特定的位移限制,受力边界条件指明结构的一些部分受到特定的外力或力矩作用。
6.内力和应力计算:通过求解结构的位移分布,可以计算得到结构的内力和应力。
内力是指结构中各点所受的力的大小和方向,包括轴力、剪力和弯矩等。
应力是指结构内部各点处的应力大小和方向,包括正应力和剪应力等。
7.变形计算:位移法可以用来计算结构的变形情况,包括横向变形和纵向变形。
位移法典型方程是根据
【最新版】
目录
1.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2.位移法的典型方程的建立
3.位移法的应用和影响
正文
一、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位移法是一种求解固体力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它是基于变分原理和虚功原理发展起来的。
位移法通过引入位移变量,将原问题转化为求解位移变量的问题,从而简化问题的求解过程。
在位移法中,典型方程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它描述了位移变量与应变、应力之间的关系。
二、位移法的典型方程的建立
位移法的典型方程是根据位移原理推导得到的。
位移原理认为,在外力作用下,固体的位移是由于内部应力引起的。
因此,可以通过求解固体内部的应力分布,来确定固体的位移。
位移法的典型方程是一个线性方程,它包含了位移变量、应变和应力三个变量。
通过求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位移变量的值,从而确定固体的位移。
三、位移法的应用和影响
位移法在固体力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来求解许多实际问题,比如梁的弯曲、板的屈曲等。
位移法的典型方程为这些问题的求解提供了一个基础,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容易处理。
此外,位移法还对有限元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限元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值方法,它通过将问题划分为多个子问题,来求解问题。
第1页共1页。
位移法的知识点总结一、基本原理1. 位移法的基本原理位移法是以位移为基本变量进行分析的一种结构分析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结构受力状态和边界条件,通过对结构各部分的变形进行分析,推导出结构的位移场。
根据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通过分析结构的位移场,可以获得结构的受力分布和变形情况,为结构的设计和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2. 位移的重要性在结构力学中,位移是描述结构变形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直接反映了结构受力的情况。
在进行结构分析时,通常可以通过计算结构的位移场来获得结构的受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因此,位移是结构分析的重要变量,在位移法中被广泛应用。
3. 位移法的实质位移法的实质是通过假设结构各部分的变形是线性的,即受到外力作用后,结构的变形与受力成线性关系。
这一假设是位移法能够简化结构分析的基础,使得结构分析更加方便和实用。
二、应用范围1. 适用范围位移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结构,包括梁、柱、板、桁架、壳体等。
它可以用于解决结构在受力作用下的位移和变形问题,对于复杂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设计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2. 适用条件位移法的应用条件包括结构受力状态和边界条件的明确,结构各部分的变形可线性假设,结构受力和变形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等。
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位移法可以有效地用于解决各种结构受力和变形问题。
三、操作步骤1. 结构建模首先需要对结构进行建模,确定结构的几何形状、受力条件和边界条件等。
通过建模可以获得结构的刚度矩阵和载荷向量,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2. 变形分析根据结构的刚度矩阵和载荷向量,可以建立结构的位移方程。
通过对位移方程进行分析,可以获得结构的位移场,揭示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关系。
3. 反演求解根据结构的位移场,可以反演求解结构的受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通过求解可以获得结构各部分的受力情况,评估结构的受力状况和安全性。
4. 结果分析最后需要对求解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位移法基本概念汇总位移法(也称位移法向量解法)是一种力学分析方法,用来求解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位移。
它通过将物体的整体位移分解为线性组合的简单位移元素,从而简化力学问题的计算。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向量、简单位移、整体位移和位移相加、位移相减的规则等。
以下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介绍。
1.位移向量:位移被视为一个矢量量值,具有方向和大小。
通常用r 或Δr表示位移向量。
位移向量指示了一个物体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最终位置之间的变化,在三维空间中有三个分量,分别表示在x、y和z方向的位移。
2. 简单位移:简单位移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其中一特定方向发生的位移。
简单位移用Δri 表示,其中 i 表示位移方向。
简单位移可以表示出位移向量的各个分量。
3.整体位移:整体位移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总位移,它是各个简单位移的线性组合。
整体位移用Δr表示,可以通过将所有简单位移相加得到。
4.位移相加规则:位移相加规则表示位移向量的加法规则。
位移向量是矢量量值,遵循向量相加的几何法则。
当位移向量是直线的时候,位移相加规则即为向量相加法则;当位移向量不是直线的时候,位移相加规则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进行计算。
5.位移相减规则:位移相减规则表示位移向量的减法规则。
位移相减规则是位移相加规则的逆运算。
对于两个位移向量r1和r2,其差向量Δr=r1-r2,表示从r2到r1的位移。
6.位移法解决问题的步骤:利用位移法解决物体位移的问题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物体的外力情况和几何形状,确定简单位移的方向,画出位移图。
(2)根据位移图,求出整体位移向量,相加所有简单位移的向量。
(3)根据位移向量的大小和方向,解释和理解物体的位移情况。
通过使用位移法,我们可以方便地求解物体在各种复杂力学系统中的位移。
位移法可以用于解决弹性体(如弹簧)、刚体、杆件等不同类型的力学问题。
同时,位移法也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变形的重要数学工具,在力学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第6章 位移法小结一、基本概念1.位移法的基本思路位移法是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又一个基本的方法,它以结构中的某些结点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可按两种思路求解结点位移和内力。
第一种思路:把结构分离成单个杆件,建立杆端位移和杆端力之间的物理关系,利用杆件隔离处的杆端力应满足的平衡条件形成位移法方程,求出杆端位移后,再求杆端力。
第二种思路:先对结点施加约束,阻止位移,形成基本结构,然后放松结点,消除附加约束,恢复原有位移。
通过这一过程,建立位移法典型方程,求出结点位移和杆端力。
2.基本未知量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是结点的位移(角位移、线位移),未知量的总数等于刚结点的独立角位移数与独立线位移数之和。
独立角位移数等于刚结点的个数。
独立线位移数按以下方法确定:设想将结构的所有刚结点和固端支座都改为铰结接,使原结构成为铰结体系,欲使此体系保持几何不变而需加的最少链杆数就是结点的独立线位移数。
3.基本结构在确定结构的基本未知量的同时,设想在每个刚结点上加一个只限制转动的附加刚臂,在每个独立线位移方向上加一个限制移动的附加链杆,使原结构成为由一些单跨超静定杆组成的体系,这个无任何位移的体系称为位移法的基本结构。
二、基本理论与公式1.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转角位移方程表示了某杆件上的荷载、结点位移与杆端力的关系。
以下是常见的三类杆件的转角位移方程。
(1)两端固定杆642f AB A B AB i M i i M l θθ=+-∆+ 624f BA A B BA i M i i M lθθ=+-∆+ (2)A 端固定B 端铰支杆33f AB A AB i M i M l θ=-∆+ 0BA M =(3)A 端固定B 端为滑动支座杆f AB A B AB M i i M θθ=--+ f BA A B BA M i i M θθ=--+式中 l —杆AB 的长度;i —杆件的线刚度,EI i l=; AB M 、BA M —杆端弯矩,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反时针方向为负;f ABM 、f BA M —单跨超静定杆的固端弯矩,以顺时向为正,反时向为负; A θ、B θ杆端转角,以顺时针转动为正,逆时针转动为负;∆—杆端相对线位移,以使杆件顺时针转动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