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4.04 MB
- 文档页数:46
沙利度胺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李爱科;杜新生;庞德全;王东娟;李青山;刘艳丽;林萍萍;朱翠敏【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angiogenic effects of thalidomide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from October 2012 to January 2014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alone) and treatment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bined with thalidomide) ,20 cases in each group .Synchronous radiation dose 60 Gy/6 ,30 times a week ;chemotherapy for the PC (paclitaxel 45-50 mg/m2 weekly+carboplatin AUC=2 weekly)/EP (cisplatin 50 mg/m2 D1 ,8 , 29 ,36+VP16 50 mg/m2 D1-5 ,D29 -33);Thalidomide daily 200 mg orally ,first days for 10 weeks .Seru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levels in all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in 6 ,10 and 0 weeks . Results At the 10th week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 of VEGF in the treatment group[(220 .35 ± 82 .61) pg/m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group[(292 .76 ± 152 .06) pg/mL](P<0 .05)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55% )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0% )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5)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sleep improvement ,body weight increase ,appetite increase and pain relief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5) .The control groupbenefited 4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benefited 17 ca‐se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 =16 .942 ,P=0 .000)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on‐hematologic toxicity and hematologic toxicity in the control and treatment groups(P>0 .05) .Conclusion Thalidomide com‐bined with EP/PC regimen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serum levelof VEGF ,improve the local ad‐vanced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clinical benefit rate ,without increasing side effects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在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抗癌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肺癌治疗中,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种常见形式,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其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也备受瞩目。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占据大约85%的肺癌病例。
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手段也在逐步丰富。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但是这些方法的疗效并不理想。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成为了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一个新的方向。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生长来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生长因子,促使新血管生成,从而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肿瘤细胞,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干扰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阻断肿瘤的供血,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近年来,一些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被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是最早被FDA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来阻断肿瘤的供血。
临床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显著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舒尼替尼(Sunitinib)和索拉非尼(Sorafenib)等多种多样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被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阻断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除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在分子靶向治疗领域,一些新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正在不断涌现。
阿昔替尼(Axitinib)、雷沙替尼(Lenvatinib)等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前景备受期待。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摘要】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这些药物能有效阻止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早期研究已经证实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并不断有新的研究进展。
目前,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疗法也被广泛应用,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风险,如高血压、出血等,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关注和管理。
随着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不断研发和进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前景变得更加光明。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关键词:抗血管生成药物、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研究进展、联合疗法、副作用、风险、新型药物、前景、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癌症的血管生成与发展癌症的血管生成是指在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因为它提供了肿瘤生长和转移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正常情况下,血管生成是一个严格被调控的过程,只在特定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才会发生。
在癌症病理情况下,肿瘤细胞会通过释放一系列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来诱导周围组织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从而促进新血管的形成。
血管生成的过程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和管腔形成,它们是肿瘤血管系统的基础单位。
新生血管对于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使得肿瘤细胞在恶劣的微环境中仍能生存和繁衍。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癌症治疗策略,可以通过削减肿瘤的营养供应和氧气输送,阻止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抗血管生成药物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干扰肿瘤周围的血管网络,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效果。
1.2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血管生成药物是一类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或间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破坏肿瘤血管结构以及阻止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等。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的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指南,以便他们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药物,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结合中国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
共识内容涵盖了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发布,能够推动中国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为我国的肺癌防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医疗同仁共同学习、交流,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一共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环境和患者需求。
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VEGFR TKI:此类药物通过抑制VEGFR的活性,阻断VEGF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常见的VEGFR TKI包括帕唑帕尼、舒尼替尼、阿帕替尼等。
抗VEGF单克隆抗体:这些药物通过与VEGF结合,阻止其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贝伐珠单抗是最常用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之一,已经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展王中泰;吴芳;颜彬桔;屈晶晶;张永昌;杨农【摘要】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accounts for 85% of total cases of lung cancer, which has the highest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Most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present with advanced stage disease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With the limited develop-ment of cytotoxic chemotherapy for NSCLC therapy,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receiving platinum-based doublet chemothera-py has been less than one year in several trials. To date, anti-angiogenesis agents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small molecule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 and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were commonly applied in NSCLC instead of purely chemotherapy, which makes a great breakthrough in NSCLC therapy. This review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anti-angiogenic therapy in ad-vanced NSCLC.%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数的85%,大部分肺癌患者初诊时即为进展期.目前,细胞毒化疗在进展期NSCLC治疗的进步较为有限,多项研究中含铂二联方案化疗治疗下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未超1年.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出现打破现状,治疗策略由单纯的细胞毒化疗转换为抗血管生成与化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本文将对进展期NSCLC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应用现状进行探讨.【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8(045)019【总页数】7页(P973-979)【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作者】王中泰;吴芳;颜彬桔;屈晶晶;张永昌;杨农【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病例数近85%[1]。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抗血管生成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它们通过阻断肿瘤生长及转移所需的新血管形成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通过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来发挥作用,由于肿瘤细胞对于血管新生的依赖性较大,因此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新生及生长,并阻断癌细胞的供血,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抗血管生成药物通常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或者作为单药治疗使用。
目前,较常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阿昔替尼等。
这些药物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疗效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证实。
许多临床试验显示,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减少肿瘤的进展和转移。
一些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抗血管生成药物单药治疗也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减少肿瘤的症状。
尽管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患者常常会在治疗的过程中产生药物耐药性。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药性可能与肿瘤的血管新生途径重构有关,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并探索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会成为未来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重要方向。
免疫治疗药物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而抗血管生成药物能够阻断肿瘤的供血,两者联合应用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已经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肺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抗血管生成药物作为肺癌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一、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抗血管生成药物是指能够延缓肿瘤血管新生和发育的药物。
它主要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迁移和形成新的血管,从而阻断肿瘤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和生长受阻,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
目前主要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ngiopoietin)抑制剂等。
1. 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联合应用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雷珠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等。
这些药物主要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发育,增加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与紫杉醇类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缓解症状。
雷珠单抗与顺铂联合应用,也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且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
帕博利珠单抗与卡铂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控制复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
除了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外,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可以作为单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研究发现,单药使用雷珠单抗或帕博利珠单抗,都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缓解症状,特别是对于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而言,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单药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1. 个体化治疗策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不同患者对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一些患者对抗血管生成药物能够产生较好的疗效,而另一些患者则能够产生抗药性。
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化的治疗策略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临床上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来筛选对抗血管生成药物较为敏感的患者,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
HER2阳性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林伟伟1,2,张妍2,3,陈曦1,2,31 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福州350108;2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肿瘤科;3 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占肺癌总数的80%~85%。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一种细胞来源的癌基因。
HER2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扩增或蛋白过表达,是NSCLC的重要致癌变异。
现阶段国内针对HER2阳性NSCLC的一线治疗,主要为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而被批准的靶向治疗药物有限。
HER2靶向治疗药物包括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抗HER2单克隆抗体以及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其中,TKIs包括阿法替尼、达克替尼、奈拉替尼、波齐替尼、吡咯替尼、Tarloxotinib、莫博赛替尼等,抗HER2单克隆抗体主要为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ADC主要为恩美曲妥珠单抗、德曲妥珠单抗。
由于抗HER2单克隆抗体的疗效有限,TKIs和ADC有望成为HER2阳性NSCLC重要的治疗选择。
但目前大多数评价HER2靶向治疗药物在HER2阳性NSCLC患者中疗效的研究规模较小,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13.027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13-0108-04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占肺癌总数的80%~85%[1]。
手术切除是早期NSCLC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辅以铂类为主的化疗;而对于晚期NSCLC,通常采取以全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2]。
据报道,在大多数国家中肺癌的5年生存率仅10%~20%[3]。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抗血管生成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肿瘤生长所需的新血管生成的药物。
肿瘤生长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细胞需要更多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因此会通过血管生成来满足这些需求。
抑制血管生成可以阻断肿瘤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从而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目前,非小细胞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肺癌类型。
传统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如创伤性大、耐受性差、疗效不佳等。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出现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蔓延。
其中较为常见的机制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其受体来抑制血管生成的信号通路,如贝伐单抗、阿昔单抗等;另一种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的活性来达到抗血管生成的目的,如厄洛替尼、阿帕替尼等。
这些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贝伐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抗血管生成药物还可以缩小肿瘤的体积,减轻肿瘤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患者对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受性较差,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高血压、口腔黏膜炎等。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够获得,一些患者存在耐药性。
寻找患者的预测标志物,以指导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虽然在治疗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持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相信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于抗⾎管⽣成药物,还有你不知道的事2018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达209万余例,肺癌造成的死亡⼈数⾼达176万余例[1]。
⽽⾮⼩细胞肺癌在肺癌病例中占⽐超过80%[2]。
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化疗⽅案是治疗晚期N S C LC 的传统标准⽅案,但对应的5年⽣存率依然不⾜5%[3]。
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新⽣⾎管⽣成在多种实体肿瘤的⽣长、增殖和转移中发挥着关键作⽤[4]。
对于近年来在肿瘤治疗中越来越重要的抗⾎管⽣成药,你了解多少呢?科普君今天就带⼤家来聊⼀下,关于抗⾎管⽣成药你不知道的事。
肿瘤要想⽆限增殖需要从周围的微环境中汲取充⾜的养分,这就需要瘤块内形成⽑细⾎管⽹形成,为实体瘤的后续⽣长及转移提供物质基础。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良性肿瘤⾎管稀少,⾎管⽣长缓慢;⽽⼤多数恶性肿瘤的⾎管⽣成密集且⽣长迅速。
抗⾎管⽣成药物是⼀类可作⽤于肿瘤微环境,使现有肿瘤⾎管退化,同时抑制肿瘤新⽣⾎管⽣成的肿瘤治疗药物。
抗⾎管⽣成药物就是阻断⾎管长进肿瘤⾥,这样肿瘤就⽆法获取养分,就会“饿死”。
⽬前国内已有3个抗⾎管⽣成药物获批⽤于治疗晚期N S C LC 患者,包括⾎管内⽪⽣长因⼦抑制剂贝伐珠单抗[5]、重组⼈⾎管内⽪抑制素恩度[6]和⼩分⼦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安罗替尼[7]。
这三种药品均已进⼊国家医保⽬录。
贝伐珠单抗[5]适应症:贝伐珠单抗联合卡铂与紫杉醇(化疗)⽤于不可切除的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鳞状细胞⾮⼩细胞肺癌患者的⼀线治疗(诊断以后的⾸轮治疗)。
禁忌症:贝伐珠单抗禁⽤于已知对中国仓⿏卵巢细胞产物或者其它重组⼈类或⼈源化抗体过敏的患者。
不良反应:肺出⾎/咯⾎、动脉⾎栓栓塞、⾼⾎压、疲劳或乏⼒、腹泻和腹痛等。
抗⾎管⽣成药物是什么同样是肺癌患者应该选择哪⼀种药物?No.1恩度[6]适应症:长春瑞滨和顺铂(化疗)联合恩度⽤于治疗初治(诊断以后的⾸轮治疗)或复治(⼀线治疗后,患者再次出现肿瘤进展后的治疗包括⼆线和三线)的Ⅲ/Ⅳ期⾮⼩细胞肺癌患者。
安罗替尼抗血管生成联合放化疗治疗屮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李真斌1陈轩s易悟强2汤晓梅1张莉1易向军11.江西省胸科医院肿瘤科,江西南昌330010;2.江西省新建区中医院内科,江西南昌330010[摘要]目的探讨安罗替尼抗血管生成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耀2020年5月江西省胸科医院收治的80例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20例。
A组采用安罗替尼抗血管生成+放化疗方案,B组采用安罗替尼抗血管生成+放疗方案,C组采用安罗替尼抗血管生成+化疗方案,D组采用单纯化疗方案。
比较四组治疗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A组治疗缓解率高于B、C、D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三组治疗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渊P>0.05)遥四组发热、乏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遥结论安罗替尼抗血管生成联合放化疗能提升中晚期NSCLC患者肿瘤局部控制效果,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西他赛;安罗替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9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21)4(a)-0057-04Clinical effect of Anlotinib anti-angiogenesis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iddle-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I Zhe n-b in1CHEN Xuan1银YI Wu-q iang2TA NG Xiao-mei1ZHA NG Li1YIXiang-jun11.DeparLmenL of Oncology,Jiangxi ChesL HospiLal,Jiangxi Province,Nanchang330010,China;2.DeparLmenL of In-Lernal Medicine,Xinjian DisLricL TradiL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Lal,Jiangxi Province,Nanchang33001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LigaLe Lhe clinical effecL of anLiangiogenesis wiLh AnloLinib combined wiLh radioLherapy and chemoLherapy in Lhe LreaLmenL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Methods A LoLal of80paLienLs wiLh advanced NSCLC admiLLed Lo Jiangxi ChesL HospiLal from January2019Lo May2020were selecLed as Lhe research subjecLs,and Lhey were divided inLo group A,B,C and D according Lo random number Lable meLhod,wiLh20paLienLs in each group.Group A was LreaLed wiLh AnloLinib anLi-angiogenesis+chemoradioLherapy,group B was LreaLed wiLh An-loLinib anLi-angiogenesis+radioLherapy,group C was LreaLed wiLh AnloLinib anLi-angiogenesis+chemoLherapy,and group D was LreaLed wiLh chemoLherapy alone.The remission raLe,L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Lions of Lhe four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remission raLe of group A was higher Lhan Lhose of group B,C and D,and Lhe differences were sLaLisLically significanL(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L difference in Lhe remission raLe among B,C and D groups(P> 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L differences in Lhe incidence of fever,faLigue,nausea and vomiLing,bone marrow suppression and radiaLion pneumonia among Lhe four groups(P>0.05).Conclusion AnloLinib anLi-angiogenesis combined wiLh radioLherapy and chemoLherapy can improve Lhe local Lumor conLrol effecL of paLienLs wiLh middle-advanced NSCLC,and iL has high safeLy and is worLhy of promoLion.[Key words]DoceLaxel;AnloLinib;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afeLy肺癌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其中[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20204743)[作者简介]李真斌(1974-),男,江西九江人,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肺癌的诊断与综合治疗银通讯作者:陈轩(1982-),男,江西南昌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肺癌的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0%叫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是目前临床控制晚期NSCLC进展的主要手段,在手术、放疗及化疗联合等治疗模式下,肺癌的5年生存率仍不足15%罠大部分NSCLC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癌症晚期,因此,放化疗仍是目前治疗NSCLC的主要方法[3]遥多西他赛是临床常用的标准二线化疗方案,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8No.10April2021|57但其总有效率不足10%,中位生存时间也仅有5~8个月罠因此,如何提升NSCLC二线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遥有研究认为冋,肿瘤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关键,阻断血管形成可阻断肿瘤赖以生存的营养和侵袭转移的通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遏制恶性肿瘤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