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例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12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后随访护理体会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均可引起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损害,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1],因其反复发作的症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使病人非常痛苦,特别是其症状反复,在住院率高的特点,带给患者及家属加大的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
目前,我国35~74岁的成年人中约有400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病率高达0.9%[2]。
有研究证实今后10年心力衰竭的罹患率和发病率均将明显增加,所以,面对这样大的患者群,做好其院后随访,对其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延伸至家庭,降低其再住院率,减轻患者与家属经济与心理压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十分必要。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对2015年3月1日至2015年9月1日我科40-70岁NYHA三级慢性心力衰竭出院患者128例患者进行院后随访,其中男性86例,女性42例。
1.2方法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及护理健康教育,患者给予在院常规护理及护理健康宣教之外采取出院后给予定期电话随访,给予延续性健康指导。
2院后随访制定科室制定心内科NYHA三级慢性心力衰竭出院患者院后随访工作制度,设立高年资护士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以保证电话随访的有效性,要求按患者出院后1W、1M、2M、3M进行随访,主要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病因、诱因、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管理、饮食与液体管理、活动与休息管理、心理护理等方面。
具体健康指导内容如下:2.1评估首先护士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的程度,患者按NYHA分级(I至IV)选择其分级程度,首次随访,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分级,呼吸急、促,程度,评估现有分级有针对性的给予院后指导。
2.2疾病相关知识讲解包含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病因、诱因、治疗方法,多以形象比喻对患者进行讲解,由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后,常常不重视,所以应加强其对疾病认识重要性的理解。
2.3 药物治疗管理我科心衰患者出院后医生都开具药物服用指导书,随访时告知并让患者复述服用药物名称、用量、方法、时间、注意事项等等,以加强药物管理,特殊药物特殊提示,如洋地黄类需注意蓄积中毒,利尿剂注意监测血钾等等,可有效规避患者院外用药风险。
《海南医学》2008年第19卷第9期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同时出现的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的一种综合征。
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近年来,尽管一些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却升高。
这显然与人群年龄老化,冠心病治疗水平提高,患者存活率时间延长有关。
65岁以上的患者住院最常见原因是心力衰竭[1]。
我科自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间共收治CHF患者128例,现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8例CHF患者中,冠心病75例;扩张性心肌病2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22例;高血压3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肺源性心肺病5例;老年性心脏病1例。
年龄最小者36岁,最大95岁,平均年龄61.6岁。
其中65岁以下30例,65岁以上(含65岁)98例,病情好转出院124例,死亡4例,好转率96.875%。
2健康教育的意义尽管现代医学日新月异,有越来越多的手段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由于心力衰竭的反复发作而死亡。
原因在于他们对心力衰竭的发生原因不够了解,需要采取的生活方式及正确服药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在遵医嘱方面也有所欠缺,从而导致心力衰竭的反复发生,住院次数增加,心力衰竭程度加重。
因此对CHF患者进行系统有效的健康宣教,使其由被动变主动,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3健康教育的形式健康教育的形式可采取口头和书面的方法,对于年龄较大(70岁以上),文化程度较低(高中以下)者以书面形式为主,同时将宣教内容告知其一同居住的家属,请家属配合督促患者按宣教内容进行生活和服药。
对于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可让其知道心力衰竭的发生原因,如何防治,如何正确用药及自我监测等等。
形式可以口头为主,辅以书面内容。
在患者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应反复多次地进行,以强化记忆。
4健康教育的内容4.1饮食心力衰竭患者要限制钠盐的摄入,强调低盐饮食,饮水量也应给予控制,防止水钠在体内潴留。
12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标签: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心力衰竭”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这是心脏因疾病、过度疲劳、排血功能减弱,以致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可分为左心力衰竭竭、右心力衰竭竭、全心力衰竭竭,其中以左心力衰竭竭最常见,左心力衰竭竭时有肺部充血,引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痰中带血等症状,右心力衰竭竭时有大循环充血,引起颈部静脉充盈、肝肿大、腹水、下肢水肿等症状。
根据病情轻重,患者的自觉活动能力,心功能分为四级: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性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到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一般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气急等;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度活动已可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Ⅳ级,体力活动重度受到限制,任何活动都会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甚至休息时也有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1 临床资料我科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1例,男56例,女65例,年龄30岁以下4例,占4.13 %,31~40岁10例,占8.26%,41~50岁21例,占17.36 %,51~60岁24例,占19.8%,61~70岁36例,占29.8%,70岁以上26 例,占21.48%,其中风心病并发心力衰竭31例,占25.6 %,冠心病并心力衰竭36例,占29.8%,高心病并心力衰竭19例,占15.7 %,扩心病并心力衰竭17例,占14%,其他18例,占14.9%,好转114 例,未愈2 例(自动出院),死亡5例。
2 诊断要点2.1 肺淤血、体循环淤血的临床表现2.2 原有心脏病的体征2.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指标(1)X线检查:①心影大小及外形;②肺淤血征象。
(2)超声心动图;(3)心电图;(4)心-肺吸氧运动实验。
3 护理要点3.1 准确评估心功能状态,制定活动目标和计划,合理安排休息对心功能Ⅰ级的患者,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心功能Ⅱ级的患者适当限制体力活动,增加午睡时间,强调下午多休息,可不影响轻体力工作和家务劳动;心功能Ⅲ级的患者,一天大部分时间应卧床休息,并以半卧位为宜,在病情得到控制后,稍事下床活动和自理生活,适当进行户外散步,减少由于长期卧床引起的下肢栓塞、肺部感染和体力、精力日益衰竭,有助于身心健康;心功能Ⅳ级的患者,必须绝对卧床,避免任何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128例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方法:对12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全面细致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感染的防护、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等护理措施,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结果:124例患者康复出院,2例转院,2例死于并发症。
结论: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可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好转的关键。
标签:心力衰竭;护理;慢性;生命质量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作为各种心脏病发展的严重阶段。
正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心血管病变[1]。
在我国过去以新瓣膜病为主,如今冠心病和高血压已成为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病因[2]。
在我国瓣膜病和心肌病位于其后。
本科2010年1~7月,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128例,经过本科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8例,男67例,女61例,年龄50~81岁(平均67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17例,占1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46例,占36%,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48例,占38%,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12例,占9%,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5例,占4%。
1.2 护理措施1.2.1 病情观察注意观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性质及程度,有无发绀,患者未梢循环情况、血氧饱和度情况,患者心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压差等。
1.2.2 饮食护理饮食宜低盐,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每餐不宜过饱,多食蔬菜、水果,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护士要做好解释和记录工作,使患者了解低钠饮食的重要性。
1.2.3 大便的护理护士应关心患者,使其尽快熟悉病房环境,适应病房作息时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要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训练床上排便习惯,病情许可时可协助患者使用便器,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免发生意外。
1.2.4 心理护理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护理建议,用妥当、和善、关心的语言安慰患者,不随便谈论病情,注意沟通时的态度和语言,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及时有效地解除患者和家属的思想顾虑,取得其信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李相宜发表时间:2018-11-26T14:49:22.4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0期作者:李相宜[导读] 配合治疗、提高活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目的配合治疗、提高活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
方法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护理,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结论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对病人的康复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护理0 引言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低下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
心衰按发病缓急可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以慢性居多;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按生理功能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
1 护理评估1.1 评估患者引起心衰的原发病病史及治疗情况此次引起心衰的心衰加重的诱因。
1.2 评估患者目前的症状、体征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食欲不振、水肿、尿量等;有无心脏扩大、颈静脉扩张、肝大、发绀、胸水、双肺底湿性啰音;是否有低血压状态及交替脉。
1.3 评估X线片、动脉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及血糖等。
1.4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不安等。
1.5 评估患者用药情况及疗效2 常见护理诊断2.1 气体交换受损与左心衰导致肺循环淤血有关2.2 清理呼吸道无效2.3 舒适度的改变2.4 感染2.5 体液过多与右心衰导致体循环淤血有关2.6 活动无耐力与心排血量下降有关2.7 潜在并发症:有跌倒、坠床、受伤的危险;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有猝死、心脏骤停的危险。
3 护理措施3.1 无症状心衰期与心衰易患期的护理心衰常见的诱因有感染、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过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气候骤变、治疗护理不当等。
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化护理体会【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化护理方法,总结归纳进行临床推广。
方法选取我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3例)。
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护理干预内容。
实验组在对照组一般护理内容的基础上加用专科护理、预见性护理、心理护理及运动康复护理等内容。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6 min步行试验平均距离无显着差别(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6 min步行试验平均距离显着大于对照组(p【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护理;系统化【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0..02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
随着我国chf的患病率逐渐升高[1],熟悉和掌握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
笔者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5例进行了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抗凝、扩冠、强心、抗利尿药物治疗。
1.3 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用进行6 min步行试验。
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护理干预内容。
实验组在对照组一般护理内容的基础上加以下护理干预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2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6 min步行试验平均距离无明显差别,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6 min步行试验平均距离显着大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3 护理方法3.1 专科护理对于chf患者,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选择合适卧位,减轻疾病症状。
入科后给予心电监护,吸氧6~8 l/min,同时做好保暖、安全维护措施。
建立两组静脉通道,为治疗与抢救准备。
给药时定时观察血压,密切观察药物效应,使用输液泵严密控制滴数,定时记录汇报患者心率、脉搏、呼吸、氧分压、24 h出入量等各项指标[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目的通过对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专业、全面及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各种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提出的护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从而总结出护理体会。
结果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有29例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护理治疗后症状缓解,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1例患者死亡。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复杂多变,通过专业、全面及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或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护理;效果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因此,做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极为重要。
现对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2018年1月~2018年6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共收治30例心力衰竭患者。
30例心力衰竭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分布在51~72岁之间,平均年龄58岁。
其中左心衰竭4例,右心衰竭5例,全心衰竭21例。
2 护理方法2.1 休息与活动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方法,可使机体耗氧明显减少,肾供血增加[1],有利于水肿的消退。
慢性心衰患者白天应增加卧床休息时间。
急性期和重症心衰患者则应卧床休息。
当心功能好转后,应在家人陪同下进行床下适当活动,注意要掌握活动量,当脉搏大于110次/分,或比休息时加快20次/分以及感到有心慌、气急时,应停止活动并休息。
2.2 饮食①限制钠盐摄入,食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 g,服利尿剂者可适当放宽。
同时限制含钠高的食物,如发酵食品、烟熏制品、海产品、味精、香肠、酱油、碳酸饮料等。
也可根据患者口味适量使用一些调味品如香料、醋、葱、蒜等,以促进病人食欲。
②低热量饮食,可降低病人基础代谢率,从而减轻心脏负荷,但时间不应过长,以防致使营养不良。
临床护士参与心力衰竭慢病管理的实践与体会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综合治疗管理。
作为临床护士,我们在心力衰竭患者的日常护理和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护理管理对于患者康复和治疗的重要性,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实践经验和体会。
一、个体化,以患者为中心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管理,我们要始终以患者为中心,进行个体化治疗。
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方式、意愿以及治疗目标,制定适合患者个体的治疗计划。
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如出现水肿,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水钠限制,给予高枕头位休息等。
二、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表现是我们判断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图、体重以及肺部听诊等进行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及时处理,避免病情加重。
三、合理用药,监控药物不良反应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离不开药物治疗。
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原则和用药顺序,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按规律用药。
同时,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如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四、教育患者,关注症状自我管理对于患者来说,病情的管理不仅仅是医院治疗,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也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运动、饮食、水分摄入、心理支持等多方面的教育,帮助患者自我管理病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总之,心力衰竭的治疗管理需要临床护士和医疗团队高度配合。
临床护士需要细心耐心、全面综合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减轻病人的痛苦,为其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护理心衰病人心得体会护理心衰病人心得体会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中最多见、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疾病。
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的医治、复原过程当中占有主导位置。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护理心衰病人心得体会(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护理心衰病人心得体会120XX年对于全世界注定是不平凡的,20XX对于我也同样是特殊的,在阔别学校14载后,我又有幸回到久违的课桌前,拿起熟悉又陌生的纸笔,重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下面我就分享下我参加心血管病护理及技术培训的心得体会。
20XX年5月的这个初夏,我带着我们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信任和期望,参加了第五届心血管病护理及技术培训班的学习。
此次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学习部分。
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更加新颖的线上教学模式。
邀请国内知名的医疗护理专家亲自授课,以丰富的医疗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理论结合实际案例的授课方式,深入浅出,面面俱到,为我们呈现了专业性强的理论盛宴。
开课前,我以为教学内容仅仅为介入方面的知识,但当我真正开始我的学习之旅之后,发现内容不仅涵盖了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还有胸痛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心脏衰竭治疗进展、明明白白心电图、心血管疾病药物及护理、ECOM的原理及护理等多项课程。
从医、药、护、康复、管理等丰富的内容,大量融入最前沿的医疗和护理知识,全方位,立体化的武装了我们的头脑,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让我在认清自身许多不足的同时,也使我坚信我可以做的更好,我对护理工作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完成了理论学习之后,我们又投入了此次培训的第二部分:基地实操。
充足的临床实践,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所学内容,在7月的盛夏,我们有幸来到了天津胸科医院进行实操课的学习。
天津市胸科医院成立于1947年,是一所以治疗心、肺疾病、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是国家卫生计生委授权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先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
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体会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也可以说是由于心室功能失常及病理重构而导致的渐进性综合征。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负荷过重,心肌病损及收缩力减弱,都可导致心力衰竭,临床上以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和组织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常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
笔者将在2000~2006年对236例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护理中深刻体会到做好护理工作对治疗心力衰竭整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现总结几点护理体会如下。
1 做好护理评估1.1 心力衰竭的评估临床上具备以下2个主要条件或1个主要条件和2个次要条件时可判断患者有心力衰竭。
①主要条件:颈静脉怒张、肺部罗音、心脏扩大、急性肺水肿、奔马律、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静脉压上升超过12mmHg(1.6kpa),循环时间>25s,肝颈静脉反流阳性。
②次要条件:踝部水肿、夜间咳嗽、劳累性呼吸困难、淤血性肝肿大、胸腔积液、潮气量减少到最大量的1/3、心率大于120次/min的心动过速。
1.2 诱因评估身体或精神过度疲劳,急性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钠盐过多、输液过多或输液速度过快,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和各种快速心律失常、饮食不当、用力排便、强心、利尿药物不足或过量;心脏负荷加重,如妊娠、分娩等。
2 护理2.1 体位选择协助病人采取有利于呼吸的卧位,如高枕卧位、半坐位、端坐卧位、坐位、双下肢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
2.2 氧气疗法根据病人缺氧程度给氧。
一般缺氧每分钟1~2L,中度缺氧每分钟3~4L,重度缺氧及肺水肿每分钟吸氧4~6L。
肺水肿病人可用20~30%酒精湿化氧气吸入。
2.3 呼吸道护理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
按时帮助病人翻身叩背,利于痰液的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教会病人正确咳嗽与排痰的方法:尽量坐直,缓慢地深呼吸。
屏气3~5秒,用力将痰咳出,连续2次短而有力地咳嗽。
128例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方法:对12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全面细致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感染的防护、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等护理措施,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结果:124例患者康复出院,2例转院,2例死于并发症。
结论: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可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好转的关键。
标签:心力衰竭;护理;慢性;生命质量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作为各种心脏病发展的严重阶段。
正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心血管病变[1]。
在我国过去以新瓣膜病为主,如今冠心病和高血压已成为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病因[2]。
在我国瓣膜病和心肌病位于其后。
本科2010年1~7月,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128例,经过本科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8例,男67例,女61例,年龄50~81岁(平均67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17例,占1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46例,占36%,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48例,占38%,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12例,占9%,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5例,占4%。
1.2 护理措施
1.2.1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性质及程度,有无发绀,患者未梢循环情况、血氧饱和度情况,患者心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压差等。
1.2.2 饮食护理
饮食宜低盐,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每餐不宜过饱,多食蔬菜、水果,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护士要做好解释和记录工作,使患者了解低钠饮食的重要性。
1.2.3 大便的护理
护士应关心患者,使其尽快熟悉病房环境,适应病房作息时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要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训练床上排便习惯,病情许可时可协助患者
使用便器,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免发生意外。
1.2.4 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护理建议,用妥当、和善、关心的语言安慰患者,不随便谈论病情,注意沟通时的态度和语言,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及时有效地解除患者和家属的思想顾虑,取得其信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5感染的防护
1.2.5.1 监测体温的变化,观察皮肤清洁情况及完整性,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咳痰症状,鼓励尽量将痰液咳出,定时翻身,协助拍背,避免发生肺部感染和坠积性肺炎。
1.2.5.2 加强无菌操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留尿管的患者,定时更换尿管,保持尿道口清洁。
1.2.6吸氧
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根据病情作动脉血气分析,及时调整氧流量,肺水肿患者湿化瓶内加20%~30%酒精湿化。
1.2.7 应用药物的观察变化
1.2.7.1 指出患者掌握安全用药的重要性,知晓药物作用、用法,主要不良反应,提高自身监测能力。
静脉应用扩血管药物应严格控制药物滴速;一般不超过30滴/min。
1.2.7.2 洋地黄类药物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有效药物,在其使用过程中要观察有无中毒反应,应密切观察心率变化和心律变化。
对于有房颤的患者,静脉应用此药时应监测心电图,以防止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给药前测脉搏,当脉搏小于60次/min或节律不规则时应暂停用药并告诉医师。
1.2.7.3 尿量的变化,每天清晨测体重,准确记录尿量,正确使用利尿剂,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预防,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低钾血症,易诱发心律失常或洋地黄的中毒,应监测血钾及有无乏力、腹胀、肠鸣音减弱等低钾血症的表现,同时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西红柿、菠菜等,必要时遵医嘱补充钾盐。
1.2.7.4应用硝普钠时应随时观察血压,避光泵入,同时避免突然坐起,直立,以免低血压晕厥。
1.2.8 防止血栓的形成
由于长期卧床,使用利尿药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下肢静脉易发生血栓[3-4]。
应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下肢和做下肢肌肉收缩,协助其做下肢肌肉的按摩,用温水浸泡下肢,以加速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1.2.9皮肤护理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做好晨晚间护理。
定期更换体位,加强对水肿部位皮肤的护理,防止皮肤破损。
1.2.10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同时要尽可能保证充足的睡眠。
2 结果
本组124例患者临床治愈出院,2例转院,2例死亡。
1例死于重症肺炎,1例因瓣膜病加重死亡。
3 体会
恰当的护理能有效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改善病情,防止心脏进一步恶化,延长生命。
临床护理主要是做好对症处理,同时在并发症前,做好疾病预防的护理。
在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应掌握护理原则,使患者尽快康复,走向社会[5]。
[参考文献]
[1]刘俊英.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2):184.
[2]王爱红.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现代观念[J].山东医药,2005,45(13):71-72.
[3]邓晓兰.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J].当代护士,2010,3(10):87.
[4]刘鹏,王仁阳.艾司洛尔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结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1):60.
[5]宁毅军,柴若楠,贾卫.老年人心力衰竭诱因及护理对策等[J].沈阳部队医药,2007,20(3):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