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过程型激励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55.50 KB
- 文档页数:14
过程型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激励理论一直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它强调个体在工作过程中的体验和参与感对于激励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过程型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过程型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过程型激励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心理学研究,旨在解释个体在工作过程中的激励机制和效果。
相较于传统的结果导向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更加关注工作过程本身对于个体动机和表现的影响。
1. 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过程型激励理论认为,个体的激励可以来自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内在激励是指个体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自主、成长、认同等内在满足感,而外在激励则是指个体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工资、奖励、晋升等外在回报。
2. 任务特性和激励效果过程型激励理论指出,任务的特性对于个体的激励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工作过程中,任务特性包括任务的多样性、自主性、反馈与奖励等方面。
如果任务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并能够及时给予个体明确的反馈和奖励,那么个体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激励效果。
3. 自我决定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决定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在工作中追求的是自主性和主动性,而认知评价理论则强调个体对于任务本身的认知评价对于激励效果的影响。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过程型激励理论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以更好地激励员工和提升组织绩效。
以下是过程型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几个主要应用方面:1. 设计有挑战性和意义的任务根据过程型激励理论,管理者可以通过设计有挑战性和意义的任务来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和参与感。
这种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感到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且能够看到自己的工作对组织和社会的价值。
2.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奖励过程型激励理论强调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对于个体的激励效果至关重要。
管理者应该及时给予员工关于工作表现的反馈,包括肯定和建设性的意见,以帮助员工持续改进。
第五章需要、动机、激励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第一节行为与动机第二节需要与激励第三节激励理论及其应用第一节行为与动机一、人的行为及其特点(a)1.行为的概念人类行为从广义来说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反应(含心理反应与外部动作反应)。
从狭义来看仅指外显性的行为活动、动作或操作方式。
2.行为的模式各派理论相互补充,使人的行为逐渐演变为大家熟悉的一个基本模式:(S—O—R)。
这里刺激(S)、个体(O)、反应(R)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5-1表示。
这个模式是循环性、连续性的,满足需要,实现目标,行为暂时完成;目标完成又作为反馈信息提出新目标,使行为向更高水平发展。
3.人类行为的特点(b、c)人类的社会性行为有以下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利于调动人的行为活动积极性。
(1)自觉性与主动性。
人类行为具有自动、自发的特点,外力可能影响人的行为,但无法发动其产生真正的效忠行为。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提高人的自觉性,才会有积极主动的行为。
(2)因果性。
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起因。
人的动机、需要、能力与个性等是行为的内部原因,外界环境、人际关系与管理是外部原因。
归因方式对行为有重要影响。
(3)目的性。
人的行为有直接目标,也有间接目标;有总目标,也有子目标;有长远目标,也有短近目标。
目标既有动力作用,又有导向与定向功能,目标管理是重要的激励方法。
(4)稳定性与可塑性。
人类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训练、重复、实践形成较稳定的、习惯的个性化的行为方式;环境的变化也会造成行为的可塑性特点。
(5)个别差异性与共同性。
人的需要、能力与个性差异会影响行为的差异,人的社会性与团队行为又有共同准则、规范与特征。
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性还表现在竞争与合作行为、创业与守业行为、工作与关系行为等方面。
二、动机与目的1.动机的概述(a)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从这个定义看,动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