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名中医脾胃学说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21
【关键字】精品脾胃学说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十分重要的脏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胃主受纳水谷,有“水谷之海”之称,是津液、宗气、糟粕所出之处,是气血的根源,又称“气血之海”;有津液气血才能灌溉五脏六腑而生荣卫,故又称“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但水谷入胃,其精微之气全靠脾的运化,故胃腑同属于脾脏。
脏腑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内容丰富,是祖国医学的重要遗产之一。
一、理论探讨(一)脾胃学说源流梳理1、脾胃学说渊源于《内经》《内经》除对脾胃的解剖有粗略的记述外,对于脾胃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均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脾胃学说的根底。
对脾胃病的病因作了多方面的论述:生理功能:《内经》对脾胃功能的论述散见于各篇,但从总体上肯定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在整体上强调脾胃是一个功能系统主肌肉与四肢,开窍于口,其荣在唇,在志为思,连结的经络为足太阴与足阳明;同时通过脾胃的气、味、声、畜等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具体图示如下:脾与胃分属一脏一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
《内经》论运化的过程,大略如下表:然而《内经》有些论述,看来较难理解,特别是与外界联系的部分。
在脏象学说中,的确有其牵强附会的地方,要逐步加以扬弃。
但《内经》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脾胃建立在脏腑经络系统中,这个观点已在医疗实践中反复证明确实行之有效。
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从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观点来看,也是合于辩证法的。
至于其中有不尽不实之处,则可以批判地继承。
《内经》论脾胃不止于此,但这是中医脾胃学说的根底。
病因方面,在六淫病因中特别突出风湿二邪伤脾而致病,如《素问·气交变大沦》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又如“湿伤脾,牌恶湿”,“湿胜则濡泄”,“诸湿肿满,皆属于睥”等;七情方面,特别突出“思伤脾”、“怒伤肝”致伤脾胃的病变;饮食方面,特别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甘伤脾”,“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
古代名医孙思邈的脾胃调理秘籍在古代中医学史上,孙思邈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名医。
他不仅在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对脾胃调理秘籍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孙思邈的脾胃调理秘籍,帮助你了解如何保护和改善脾胃健康。
脾胃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它们的功能失调会导致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甚至是脾虚、胃寒等疾病。
孙思邈从多个方面总结了脾胃调理的方法,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秘籍:1. 合理饮食孙思邈认为饮食是脾胃健康的关键。
他鼓励人们养成定时进餐的习惯,并且提倡饮食均衡、多样化。
他主张食用新鲜、天然的食物,避免过度加工和高热量的食品。
此外,人们还应该根据自身体质和季节特点调整饮食结构,比如在夏季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而在冬季选择温热的食物。
2. 注意饮食禁忌孙思邈强调避免过食或过饮,尤其是对于容易刺激脾胃的食品和饮料,如辛辣、油腻的食物、浓茶、咖啡等。
同时,他也提到了一些特殊的饮食禁忌,比如忌食生冷、寒凉、过热等食物。
这些禁忌的遵守将有助于保护脾胃健康。
3. 调节情绪在孙思邈看来,情绪波动与脾胃健康密切相关。
他认为急躁、焦虑、愤怒等情绪会对脾胃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他建议人们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通过适当的运动和休息来缓解压力,维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4. 合理运动合理运动是孙思邈推荐的调理脾胃的方式之一。
他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消化功能,并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
然而,他也强调运动的量要适中,过度剧烈的运动会对脾胃产生负担,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5. 中药调理作为一位名医,孙思邈对于中草药的应用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中草药可以为脾胃调理提供有效的辅助治疗,比如在脾胃虚弱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能益气补血、健脾开胃的中草药来调理。
然而,在使用中草药时需要遵循医嘱,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孙思邈的脾胃调理秘籍包括合理饮食、注意饮食禁忌、调节情绪、合理运动和中药调理等方面。
浅析《伤寒论》脾胃学说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
《伤寒杂病论》在脾胃学说继承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文就《伤寒论》中关于脾胃学说的内容作个简要的分析。
一、重视保护脾胃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
故仲景非常注意保护脾胃,以免损伤。
祛邪依据脾胃盛衰。
患者脾胃素虚,仲景或先补后攻,如“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条),或禁汗如“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条),或禁攻下如“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194条),或根据胃气盛衰而减少易伤胃气之药如”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条)。
祛邪不忘保护脾胃。
仲景在祛邪时或在方中配伍护脾胃之药如中白虎汤,方中之粳米、甘草能使阴寒之石膏不损脾胃;竹叶石膏汤、桃花汤之用粳米,皆旨在培补脾胃元气。
或用护脾胃之药送服峻药,如十枣汤中用大枣(肥者十枚),就是为了避免峻药伤及胃中之津液。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本经》云:“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液……”[1]。
其次,在《伤寒论》112方中,很大一部分都有甘草、生姜、大枣。
甘草、生姜、大枣都是补脾胃之品。
二、重视脾胃的枢纽作用脾胃居中央而运四维,心肺之降、肝肾之升,皆有赖脾胃升降斡旋之力。
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则气机升降失常,则病由生。
黄元御在论“厥”时说:“平人阳降而交阴,阴升而交阳,两相顺接乃不厥冷。
阳上而不下,阴下而不上,不相顺接则生逆冷,不顺而逆,故曰厥逆。
足三阳以下行为顺,足三阴以上行为顺,顺行则接,逆行则阴阳离析,两不相接。
其所以逆行而不接者,中气不运也。
”故《伤寒论》中多有从中土治疗疾病治病。
如“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条),陈修园曰:“此一节言少阴水火之气,皆阳明之水谷以资生,而复交会于中土。
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李杲,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对脾胃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在《脾胃论》中详细阐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及调理方法,对后世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
一、脾胃为后天之本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后天的根本。
脾胃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化生为气血津液,滋养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皆需脾胃供养。
若脾胃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百病丛生。
二、脾胃与整体关系密切李杲强调脾胃与整体的关系密切。
他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脾胃为中央土脏,与其他脏腑关系尤为密切。
脾胃功能失调往往与其他脏腑病变相互关联,治疗时应从整体出发,调理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脾胃升降是气机枢纽李杲认为,脾胃升降是人体气机运行的关键。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协调平衡,使体内气机升降有序。
若脾胃升降失调,则气机不畅,脏腑功能紊乱,导致多种疾病。
因此,调理脾胃升降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方法。
四、脾胃虚是百病之源李杲指出,脾胃虚弱是许多疾病产生的根源。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调理脾胃需注重补益脾胃之气,增强脾胃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调理脾胃应平衡饮食李杲认为,调理脾胃应从饮食入手。
饮食不节、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导致脾胃受损。
平衡饮食包括饮食有节、饮食多样化、饮食温度适宜等方面,以维护脾胃功能。
同时,应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
六、调理脾胃应适当运动李杲认为,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理脾胃。
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同时,运动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益于身心健康。
适当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瑜伽等项目。
七、调理脾胃应保持良好的情绪李杲认为,保持良好的情绪对调理脾胃至关重要。
情志舒畅有助于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进行。
相反,长期情绪压抑、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脾胃学说临证心得
脾胃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诊断体系,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脾胃学说以脾为主体的观点把脾脏的功能作用纳入心论的发展体系,它的脾胃观认为脾是一个元神机关,它可以负责居室安身、治疗疾病、归纳外界的营养物质供发育身体所依赖。
本次临证,我按照脾胃学说针对男性患者非常典型的胃脘满闷、嗳气及大便稀薄等症状进行了诊断和治疗。
首先,我根据脉象来检查患者的脏腑功能,经过盘问,患者出现了症状,这说明了脾胃功能紊乱。
按照当代西方医学认为,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出现上述症状,因此排除了其他疾病的造成可能性。
其次,根据脾胃学理,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我使用了益气活血的中药原料,其目的是增强脾胃的功能,以便活血补血、祛湿散阻、和调气血,以实现脏腑协调的状态。
脾胃学的理论与西方的医学理论非常不同,它把脾脏的功能放在心论的范围内,而西方的医学理论却将心脏作为一个社会心理,脏腑作为一个机能组织,把脾脏放在消化系统的角色上。
这也是他们所重视的功能差异,也体现在临证治疗上。
我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而西医则以各种药物来补充营养、调节消化系统、抑制异常反应等。
总之,在本次临证中,我结合中西医对脾胃病的理论,用中药+外治结合的方
式治疗脾胃不调症,达到改善患者症状、调节脾胃功能,使脏腑保持协调性状态的效果。
从而实现了疑病之治病,药到病除,为患者赢得了痊愈。
本次临证,我较好地把脾胃学说的诊疗方法运用在实践中,令我深有见识。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帝内经》脾胃理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解剖、生理、脉法、发病方面,研究《内经》对脾胃的认识,从而为现代临床找到理论依据。
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共居中焦,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
”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现代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胃的解剖结构的认识《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灵枢平人绝谷》又进一步指出“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半五升而满”;“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
”可见,尽管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古人对脾胃的基本认知仍起始于解剖实证,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测藏。
这对当时逐步认清脾胃的诸多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2、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是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痿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
《仲景从脾胃论治五脏病思想的研究》一、引言自古以来,中医在论治疾病的思维上便有其独特的见解与方式。
而在这其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以脾胃论治五脏病的思想更是独树一帜。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仲景从脾胃论治五脏病的理论体系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二、张仲景脾胃论治五脏病的思想基础1. 脾胃为后天之本张仲景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是五脏六腑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的功能直接影响着全身气血的生化与运行。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五脏失养,百病生焉。
2. 五脏相关,互为影响张仲景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脏有病,可影响其他四脏。
而脾胃作为中焦之枢纽,对于五脏之间的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脾胃功能的调和,是维持五脏平衡的关键。
三、脾胃论治五脏病的理论体系1. 辨病位、辨病性张仲景在论治疾病时,首先会辨明病位及病性。
在论治五脏病时,更是以脾胃为切入点,通过观察脾胃的功能状态,判断五脏的虚实寒热。
2. 调理脾胃,兼治他脏在治疗上,张仲景主张调理脾胃,使其功能恢复正常,以达到治疗五脏病的目的。
同时,兼治他脏,使五脏之间达到平衡。
这种治疗方法既治标又治本,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四、脾胃论治五脏病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1. 指导临床实践现代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以张仲景的脾胃论治五脏病的理论为指导,通过调理脾胃,达到治疗五脏病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探索现代医学机制现代医学研究也在不断探索张仲景脾胃论治五脏病的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机制。
研究表明,调理脾胃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等,从而达到治疗多种疾病的目的。
这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五、结论张仲景的脾胃论治五脏病的理论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它不仅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而且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理论体系的内涵及现代医学机制,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浅谈历代医家对脾胃的认识先秦时期,《黄帝内经》中就对脾胃病理生理及脏腑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奠定了脾胃理论的基础。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1],”概括了脾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的生理功能。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1]”,则体现了升清降浊在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性。
同样,脾主肌肉四肢,四肢的活动需要脾气的濡养。
“胃者,水谷之气血之海也[1]”,人若能进食水谷精微,则能充养正气,正气实则能战胜邪气,恢复脾胃的生理功能。
《难经?四十二难》提出:“脾裹血,温五脏[2],”这为后世“脾统血”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2、脾胃学说的形成东汉时期,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著成《伤寒杂病论》,它的出现对脾胃理论有很大的提升。
首先仲景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的观点,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这对疾病的治疗指明了方向。
仲景在《内经》“阳道实,阴道虚[1]”的基础上阐述了实则阳明,治实求之阳明;虚则太阴,治虚求之太阴。
仲景认为脾湿胃燥太过是太阴、阳明发病之源[4]。
此外仲景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4]”,关于“四季脾旺”有多种理解,近年来有关学者认为“四季脾旺”当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则人体不易受到邪气侵袭。
可认为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进一步发展[5]。
3、脾胃学说的发展唐?孙思邈在《千金方》辨治中以脏腑为纲,虚实寒热为目,丰富了脾胃学说的内容。
宋?钱乙进一步充实了脏腑辨证理论,对脾病辨治再分虚实,首创泻黄散、易黄散等名方。
金元时期,张元素在《金匮要略》枳术汤的基础上改汤为丸,白术用量多于枳实,以补脾胃为主而增强胃气,体现了“养正积自除”的观点,提出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法[6]。
其弟子李东垣则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7]”的观点,李氏认为如果元气本身不足,加上胃气弱,若饮食倍增,则脾胃之气亦受到伤害。
他创立了许多治脾之法,如甘温除热,升阳益胃等[7]。
4、脾胃学说的完善明清时期,对脾胃理论作了许多补充。
叶天士中医脾胃学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胃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精华部分之一,它的形成是历代医家不断努力,经过临床实践进行总结升华的结果。
从《内经》中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的基本脾胃理论,至仲景《伤寒论》形成其雏形,再到李东垣《脾胃论》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直至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补充发挥,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体系。
它不断地发展完善,一直指导着临床。
同时,也在临床中得到验证,证明了其科学性。
这期间叶天士以其对前人脾胃观点继承的全面性和对胃阴学说的创新阐发,使中医脾胃学说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叶氏对中医脾胃理论的贡献值得我们后人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以期有效地指导临床。
叶天士对脾胃理论的贡献纵观《临证指南医案》中对内伤杂病的辨治,叶氏对《脾胃论》推崇备至,提出“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内伤必取法乎东垣”。
对脾阳不足之证,他继承了东垣补脾升阳之法,善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加减化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了通补胃阳说。
叶氏鉴于东垣详于治脾、略于治胃,重在温补、养阴不足,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脾胃分治、胃分阴阳的观点,创立了胃阴辨证论治理论,从而完善和丰富了中医脾胃理论。
提出脾胃异治叶氏认为,脾与胃虽同属中土,但其功能有别,喜恶不同,故提出了“胃喜润恶燥”的观点。
他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不仅指出了脾与胃的不同特性,弥补了东垣温补脾阳学说之不足,而且为创制养胃阴一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认为东垣升降之法,常用四君、异功、补中益气汤等是针对脾气虚所设,对胃腑而言,提出“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
如《医案·脾胃》陈案曰:“知饥少纳,胃阴伤也。
宜麦冬、川石斛、桑叶、茯苓神、蔗浆以养胃阴。
”强调治胃不可采用温燥治脾之法。
因此,叶氏指出脾胃应该异治。
创立胃阴学说叶氏在临床中发现口干口苦、纳运不良、津枯肠燥、大便干结,尤其是饥不纳食、胃中灼热、时有烧灼感、干呕呃逆、渴欲饮冷及形体消瘦等症状实为胃阴损伤所致。
脾胃学说浅谈关键词脾胃病阐明先辈提出的理论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黄帝内经》的论述为脾胃学说打下理论基础。
张仲景继承《内经》思想在《金匮药略》中强调“四季脾胃不受邪”并用燮理阴阳之法用小建中、黄芪建中汤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而开健脾胃以养四旁的治疗方法。
就此二方其疗里急治脘腹疼痛效佳。
对诸不足以养四旁治虚疗损则其力较逊。
其优点是同一方中阴阳相合营卫相谐脾胃双调其不足则未突出气机升降。
金元李东垣在《内经》脾胃论述的基础上师承其师洁古老人“养胃气”的方法受“升降息气之孤危”的启发以重脾胃之气重升降创立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等著名脾胃论奠定了基础。
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是脾胃气虚脾胃的运动形成升降而且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气虚就会升降反作四旁失养劳损之内生也。
由于补中益气汤及其他几张补气升阳的姊妹方临床疗效好倍受后世推崇。
但东垣的脾胃学说重在脾气而且治法上也是以补气升阳为核心只是在大剂补气升阳之中加一点半夏以和胃药物而已。
所以东垣之治全在脾而且是全在于脾阳以升为主。
至清代脾胃论有了新的发展。
叶天士强调“内伤必取于东垣”同时鉴于东垣脾胃混称升降运动只主升而略于降只重气而略于阴又创甘濡润以降胃气这对脾胃学说又是一大推进使脾胃学说又前进一步。
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谈叶天士脾胃论时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阳湿土得阳始运阴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再创有养胃阴之方药至此经叶天士的补充脾胃学说更加完善。
从华岫云对脾胃的精辟论述中可归纳出三对突出的特性:胃主纳脾主化;胃喜润脾喜燥;脾主升胃主降。
纳化脾胃之功能升降脾胃之运动形成燥湿脾胃之主要病邪。
三者关系极為密切。
它们互相影响是构成脾胃病的关键。
病邪性质不外寒热疾病的形成不外虚实两途纳食主胃运化属脾纳光化后纳食入胃胃不纳则升降反作食少胀痛呕恶以成不化则完谷不泄周身失养。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而脾胃通降学说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中医学的发展,脾胃学说经历了四次突破性发展:奠基、充实、完善、深入。
1. 秦汉时代脾胃学说的奠基秦汉时代成书的《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中关于脾胃学说的论述,初步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1.1 《内经》是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内经》阐述了脾胃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治疗、预防。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运化、主生血、主肌肉”,以及倡导节饮食、调五味、和情志、适寒温。
1.1.1 脾胃生理功能方面《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胃者,五脏之本也。
”《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强调治疗疾病时要顾护“胃气。
”《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素问·五脏别论》日:“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 从生理角度描述了胃具有通降下行的功能特性。
《灵枢·五味》日:“水谷皆人于胃,……谷气津液已行,荣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 说明胃气下降能够排泄体内饮食糟粕代谢产物。
1.1.2 脾胃病因病理方面《内经》指出脾胃病变的发生,与饮食、劳倦、寒温不适、情志因素及其他脏腑的影响有关。
《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
”《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1.3 脾胃病证治疗方面《内经》已有针对脾胃病理特点而提出的治疗原则。
脾胃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脾胃论心得体会篇1脾胃论心得体会脾胃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涉及到人体脾胃系统的健康和调节。
这篇论文旨在探讨脾胃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
一、基本概念脾胃是指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胃和脾。
脾胃论认为,脾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身体内部的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维护脾胃的健康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理论体系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为气血之源”。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即脾胃能够生成气血,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脾胃还与脏腑功能有关,如脾胃虚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衡,从而引发疾病。
三、实践应用1.饮食调理:脾胃论强调饮食对脾胃的影响。
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等食物,有助于维护脾胃的健康。
2.药物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药治疗脾胃疾病。
如党参、白术、茯苓等中药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泻等症状。
3.按摩治疗:按摩腹部、脾胃经穴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脾胃疾病的症状。
4.情绪调节:情绪波动对脾胃健康有一定影响。
保持情绪稳定、乐观,有助于维护脾胃的健康。
四、总结脾胃论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了脾胃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供了维护脾胃健康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按摩治疗和情绪调节等综合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脾胃的健康,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最后,我建议读者在学习脾胃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调理和保健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脾胃的健康,实现身体的健康与和谐。
脾胃论心得体会篇2脾胃论心得体会一直以来,我对中医有着深厚的兴趣。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脾胃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对其理论体系、基本概念、病因病机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脾胃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司运化,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维护脾胃的健康对于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李东垣脾胃论思想总结李东垣(1312年-1398年),元代医学家,脾胃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李东垣的脾胃论中,他主要探讨了脾胃的功能、变化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对其脾胃论思想的总结,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李东垣对脾胃的功能和变化的理解李东垣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掌管着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化。
他将脾胃比喻为一个炉子,把食物作为燃料进行消化,从而提供给全身的营养物质。
他强调了脾胃对水谷的化生作用,认为脾胃是消化转化的中心,也是生化能量的来源。
李东垣还详细研究了脾胃的运化变化。
他认为,脾胃的运化功能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健运、沉运和衰运。
在健运期,脾胃功能良好,消化吸收能力强。
在沉运期,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消化吸收不良,造成饮食积滞和胃脘不适。
在衰运期,脾胃功能不再恢复,常表现为腹泻、乏力等症状。
二、李东垣对脾胃相关疾病的分类和治疗方法李东垣将脾胃相关疾病分为三类:寒湿病、湿热病和气虚病。
寒湿病主要是由于脾胃受寒湿之邪而引起的,症状包括腹痛、泄泻等;湿热病则是由湿热之邪侵袭所致,主要表现为口渴、便秘等;气虚病则是脾胃的运化功能不佳,造成气血不足,引发疲乏、食欲不振等。
根据不同病因病机,李东垣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寒湿病,他主张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如服用温中药物来驱除湿寒之邪;对于湿热病,他推崇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如服用疏风清热的药物以清除湿热;对于气虚病,他则强调补气健脾的治疗方法,如服用补气药物来增加脾胃的运化能力。
三、李东垣对脾胃保健的建议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提出了一些脾胃保健的建议。
他认为,保持心情愉快、遵循适度饮食和合理作息是保护脾胃的重要方法。
他主张不要过度劳累和过度食用寒凉、生冷食物,以免损害脾胃的运化功能。
他还建议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保持脾胃的健康。
总体而言,李东垣的脾胃论思想深入探讨了脾胃的功能和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和保健方法。
对古代名中医脾胃学说的探讨~对古代名中医脾胃学说的探讨龚旭琴黄娜蔡敏陈梦亚陈楚欣摘要:本文搜集了古代名中医关于脾胃学说的理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者更好地理解古代名中医的脾胃学说。
关键词:古代名中医(张仲景李杲叶天士张锡纯等)脾胃学说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初创脾胃病辩证体系主要探讨张仲景“顾胃存津”、“四季脾旺不受邪”、“实脾”等顾护脾胃的思想。
1.1 《伤寒论》“顾胃存津”思想《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病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
然而,仲景的“顾胃存津”思想却贯穿于该书的始终。
张仲景认为脾胃六经病的发生,必因正气虚弱而引起。
而正气虚弱原因当中,胃气虚损、津液受伤是主要因素。
胃强津伤,病从热化;胃气虚弱,阳气受伤,病从寒化。
胃气强弱对伤寒六经病的发展及传变起关键用。
胃气存亡与疾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胃气强或胃气得以恢复则预后佳。
正因脾胃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伤寒论》以“顾胃存津”为其立法施治之本。
1.2 《金匮要略》的“四季脾旺不受邪”思想“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古代论述《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明确提出“四季脾脏不受邪”的观点。
强调脾气健旺是人体抗病的基础,只有脾气健旺,外邪才不能侵入人体为病。
这实际上是指出脾胃功能旺盛在养生中的作用。
倘若脾胃功能失职,则可产生多种疾病。
如脾胃运化失司可导致水饮停滞,随处留积,在肠胃为“痰饮”,在胁下为悬饮”,溢于肌肤为“溢饮”,上迫胸肺为“支饮”,走肠道为“泄泻”,更可导致“腹满”、“宿食”、“水气病”、“呕吐”、“下利”等病证出现。
六经病发生的内因就是以胃气虚损,津液受损为主。
后世李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与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1.3 “实脾”治未病如果说“四季脾旺不受邪”仅从病因上阐述脾胃的重要性,那么,“治未病”思想则明确指出“实脾”是有防病养生的作用。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治未病”含义有二,一是对于未病而言,要做到未病先防,实际就是养生防病;二是对已病而言,要有病早治,既病防变。
《伤寒论》脾胃学术思想对隋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形成的影响《伤寒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对于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隋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从《伤寒论》对脾胃学术思想的影响方面展开论述。
《伤寒论》是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杰出的医学专著,被誉为中医内科的经典之一。
该书主要论述了外感病引发的热病及其症状、治疗方法和方剂。
在对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伤寒论》强调了脾胃的重要性。
张仲景认为脾胃是人体的生化之源,具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
同时,他提出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观点,即后天之气以脾胃为根本。
这一思想对隋唐宋金元时期的医学脾胃学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伤寒论》对脾胃的功能失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张仲景提出了“脾者,土也”、“胃为仓库”的观点,强调了脾胃在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作用。
他还强调了脾胃的理气功能,指出脾胃失调会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病变。
这些观点对隋唐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影响深远,促使他们进一步研究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此外,《伤寒论》对脾胃疾病的治疗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张仲景主张以温中散寒的方剂治疗寒邪所致的疾病,提出了以调理脾胃为核心的治疗方案。
这一治疗理念对于后世医家继续发展脾胃学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隋唐时期,脾胃学说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千金方》等医书对脾胃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唐代孙思邈著《本草》提出了“脾已则胃安”、“脾为胃母”等见解,进一步推动了脾胃学说的发展。
此时,医家开始注重饮食调理对脾胃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脾胃养护的方法和方剂。
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医学三字经》、《千金翼方》等著作进一步阐释了脾胃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
同时,也有一些医家开始强调情志对脾胃健康的影响。
他们认为情志不遂会导致脾胃失调,进而引发疾病。
这些观点丰富了脾胃学说,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东垣《脾胃论》读后感在浩瀚的中医海洋中,李东垣的《脾胃论》无疑是一颗闪烁的明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我有幸拜读这部经典之作,从中汲取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我深受李东垣对脾胃理论的独到见解所折服。
他强调脾胃为人体元气之本,是升降运动之枢纽。
这与其他中医理论有显著区别。
在《内经》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而在李东垣的学说中,脾胃的地位更为重要,它关乎整个身体的健康,是人体元气生成的关键。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临床实践所证实,是中医理论的一大进步。
我对《脾胃论》中的临床治疗思路产生了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李东垣详细地阐述了脾胃病的具体论治方法。
他不仅疾病的局部表现,更重视人体内部整体机能的调节。
他强调“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即通过补中益气、升阳降火等方法,达到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和治疗方法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对《脾胃论》中的方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书中,李东垣列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
这些方剂不仅疗效显著,而且组方精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平衡观和整体观。
我深受启发,对中医药产生了更为深厚的感情。
总结起来,读《脾胃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通过调节脾胃来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重要意义。
李东垣的方剂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这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中医经典。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人们常常忽略了自己的饮食和健康。
读完《脾胃论》后,我更加明确了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脾胃是人体健康的枢纽,保养好脾胃,就能使身体的各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同时,《脾胃论》也教会了我如何在生活中应用中医理论。
通过食疗和药疗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身体得到更好的调养。
例如,春季是养肝的季节,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枸杞、山楂等养肝的食物;冬季是收藏的季节,可以多吃一些补益的食物,如红枣、核桃等。
对古代名中医脾胃学说的探讨龚旭琴黄娜蔡敏陈梦亚陈楚欣摘要:本文搜集了古代名中医关于脾胃学说的理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者更好地理解古代名中医的脾胃学说。
关键词:古代名中医(张仲景李杲叶天士张锡纯等)脾胃学说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初创脾胃病辩证体系主要探讨张仲景“顾胃存津”、“四季脾旺不受邪”、“实脾”等顾护脾胃的思想。
1.1 《伤寒论》“顾胃存津”思想《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病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
然而,仲景的“顾胃存津”思想却贯穿于该书的始终。
张仲景认为脾胃六经病的发生,必因正气虚弱而引起。
而正气虚弱原因当中,胃气虚损、津液受伤是主要因素。
胃强津伤,病从热化;胃气虚弱,阳气受伤,病从寒化。
胃气强弱对伤寒六经病的发展及传变起关键用。
胃气存亡与疾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胃气强或胃气得以恢复则预后佳。
正因脾胃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伤寒论》以“顾胃存津”为其立法施治之本。
1.2 《金匮要略》的“四季脾旺不受邪”思想“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古代论述《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明确提出“四季脾脏不受邪”的观点。
强调脾气健旺是人体抗病的基础,只有脾气健旺,外邪才不能侵入人体为病。
这实际上是指出脾胃功能旺盛在养生中的作用。
倘若脾胃功能失职,则可产生多种疾病。
如脾胃运化失司可导致水饮停滞,随处留积,在肠胃为“痰饮”,在胁下为悬饮”,溢于肌肤为“溢饮”,上迫胸肺为“支饮”,走肠道为“泄泻”,更可导致“腹满”、“宿食”、“水气病”、“呕吐”、“下利”等病证出现。
六经病发生的内因就是以胃气虚损,津液受损为主。
后世李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与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1.3 “实脾”治未病如果说“四季脾旺不受邪”仅从病因上阐述脾胃的重要性,那么,“治未病”思想则明确指出“实脾”是有防病养生的作用。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治未病”含义有二,一是对于未病而言,要做到未病先防,实际就是养生防病;二是对已病而言,要有病早治,既病防变。
笔者认为张仲景“治未病”中“肝病实脾”例子的引用并非偶然,而是在于他对脾胃功能旺盛可防止疾病发生的认识。
故张仲景引用“肝病实脾”例子而不引用其他脏腑传变例子有其深刻意义。
[1]2.李杲《脾胃论》:开创脾胃病学派(重脾阳)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开创了中医脾胃学说之先河,认为“治未病”始终要重视脾胃的调养,以扶助正气,抵抗邪气。
他在张元素的脏腑辨证思想影响下, 总结《内经》、《难经》等古典医著和仲景、元素、钱乙等前辈医学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提出了“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 创立了脾胃学说, 并充实、发展了中医学, 其代表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2.1其学术思想体系为:2.1.1创论脾胃, 强调升发2.1.2脾胃气充, 元足体强2.1.3人赖阳生, 阳源脾胃2.1.4人赖精奉, 精源脾胃2.1.5人赖营养, 营源脾胃2.1.6人赖阴长, 阴源脾胃2.1.7脾胃健运, 元气充沛2.2.1精气升降, 脾胃为枢2.2.2精气升降, 长夏为枢2.2.3精气升降, 脾胃为枢2.2.4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2.2.5脾病及胃, 胃病及脾2.2.6脾胃气衰, 心火独盛2.2.7脾所不胜, 病及肝胆2.2.8脾胃虚弱, 肺金受邪2.2.9脾胃虚弱, 肾水泛滥2.2.10脾胃虚弱, 九窍不通2.2.11强调升发, 喜用升柴因论述较长,这里不予叙述,有需要者请参看:谢文英•《李杲<脾胃论>浅析》[2]。
2.2其学术成就有:2.2.1.内因脾胃为主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2.2.2.相火为元气之贼说;2.2.3.升发脾胃阳说;2.2.4.甘温除大热说;2.2.5.创立不少有效新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系列名方)[3]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脾胃思想的创新阐发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临床价值。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精华部分之一,它的形成是历代医家不断努力,经过临床实践进行总结升华的结果。
仲景脾胃学说论述了脾胃分治观、阳明胃腑宜通宜降、时时顾护胃气、脾无阳不运、注意保存胃津、土虚木乘论、胃气资助营卫、药后饮食调摄等诸多理论,这些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对脾胃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从《内经》中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的基本脾胃理论,至仲景《伤寒论》形成其雏形,再到李东垣《脾胃论》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再到叶天士以其对前人脾胃观点继承的全面性和对胃阴学说的创新阐发,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体系。
综观《临证指南医案》中对内伤杂病的辨治,可以发现叶天士对《脾胃论》推崇备至,提出“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内伤必取法乎东垣”。
对脾阳不足之证,他继承了东垣补脾升阳之法,善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加减化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了通补胃阳说。
鉴于东垣详于治脾、略于治胃,重在温补、养阴不足,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胃阴辨证论治理论,并以胃阴辨证论治理论为核心,提出了脾胃分治、胃分阴阳的观点,从而完善和丰富了中医脾胃理论。
其脾胃理论之精髓具体体现在脾胃异治、胃阴虚、护胃阳三个方面。
3. 1 脾胃异治叶天士认为,脾与胃虽同属中土,但其功能有别,喜恶不同,故提出了“胃喜润恶燥”的观点。
他指出: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不仅指出了脾与胃的不同特性,弥补了东垣温补脾阳学说之不足,而且为创制养胃阴一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认为东垣升降之法,常用四君、异功、补中益气汤等是针对脾气虚所设,对胃腑而言,提出“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
如《医案·脾胃》陈案曰:“知饥少纳,胃阴伤也。
宜麦冬、川石斛、桑叶、茯苓神、蔗浆以养胃阴。
”强调治胃不可采用温燥治脾之法。
因此,脾胃应该异治。
3. 2 胃阴虚叶天士在临床中发现口干口苦、纳运不良、津枯肠燥、大便干结,尤其是饥不纳食、胃中灼热、时有烧灼感、干呕呃逆、渴欲饮冷及形体消瘦等症状实为胃阴损伤所致。
因胃阴受伤,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口苦,津液不能下行则大便干结;胃阴不足,功能失常,则不饥或饥不欲食; 胃气上逆则干呕呃逆。
对此,叶氏反对概用升补脾阳之法,倡导保护胃阴,运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濡养胃阴。
《医案·脾胃》华案曰: “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
”以张仲景的麦门冬汤之意化裁用药,常用麦冬、沙参、石斛、蔗汁等甘平、甘凉濡润之品濡养胃阴。
叶氏所创胃阴虚的理论和治法,弥补了东垣脾胃理论之不足。
3. 3 护胃阳叶天士在继承李东垣重视脾阳观点的同时,也突出胃阳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他在东垣升发脾气的理论基础上又有所发挥,提出“食谷不化,胃火衰也”、“阳腑之阳非通不阖,胃中阳伤,法当温阳”、“用刚远柔,通补胃阳”。
认为胃阳在消化食物、开合纳谷、镇逆降气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如《医案·呕吐》所载属胃阳虚或与胃阳虚相关的病案有20 个,常用附子、干姜、吴茱萸、半夏、益智仁、茯苓、人参等辛温通阳,使胃中阳气升而浊阴降,行使纳谷化食之功效。
[4]4.张锡纯:对脾胃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张锡纯兼采李杲和叶天士两家之长, 将扶脾阳与益胃阴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治法和方药上创造性地发展了脾胃学说, 在中医脾胃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4.1 倡导“淡以养脾”张锡纯认为: 脾为太阴, 乃三阴之长, 故治阴虚者, 当以滋脾阴为主, 脾阴足, 自能灌溉脏腑, 治宜淡以养脾。
张氏认为“淡以养脾”包括煎煮方法和药物性味两方面。
药取次煎, 淡以养脾。
张氏说: “慎柔和尚治阴虚劳热, 专取次煎。
取次煎味淡, 善能养脾阴也。
夫淡气归胃, 《内经》曾言之。
淡能养脾阴之义, 原自淡气归胃悟出, 而其所以然之故, 人仍多不解,土爰稼穑, 稼穑作甘。
盖土本无味, 借稼穑之味以为味。
夫无味即是淡, 故入脾胃属土, 凡味之淡者皆能入脾胃也。
”药取淡味, 以养脾阴。
张氏指出: “白虎汤中用粳米, 古方生用。
今人亦生用, 至谓薏米、芡实、山药之类, 犹粳米也,,盖生者汁浆稠粘, 可以留恋肠胃,至于用以滋阴, 用以淡渗, 则不宜炒熟, 尤彰彰明也。
”张氏“淡以养脾”的观点实际上为后世的“甘淡滋脾”理论以及“脾阴学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2 调补脾胃以治他脏之病张锡纯认为: “人之脾胃属土, 即一身之坤也, 故亦能资生一身, 脾胃健壮, 多能消化食物, 则全身自然健壮。
”他重用补脾药, 如山药、白术、黄芪等, 并将调补脾胃之法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尤其是劳瘵、经闭、膈食、久泄等慢性虚弱性疾病, 其症候错综复杂, 气血阴阳都有亏损, 单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补偏救弊方法很难奏效, 惟有从调补脾胃, 重建中气入手, 方能缓缓见效。
如他在“治喘息方”内写道: “痰郁肺窍则作喘, 肾虚不纳气亦作喘。
是以论喘者恒责之肺肾二脏, 未有责之于脾胃者。
不知胃气宜息息下行, 有时不下行而转上逆, 并迫肺气亦上逆即可作喘。
脾体中空, 能容纳诸回血管之血, 运化中焦之气, 以为气血宽闲之地, 有时失去中空之体, 或变为紧缩, 或变为胀大, 以致壅激气血上逆迫肺, 亦可作喘。
且脾脉缓大, 为太阴湿土之正象, 虚劳喘嗽者, 脉多弦数, 与缓大之脉反对, 乃脾土之病脉也。
故重用山药以滋脾之阴, 佐以于术以理脾之阳, 脾脏之阴阳调和, 自无或紧缩或胀大之虞。
”据此他创制了滋脾土以生肺金的“滋培汤”, 用治“虚劳喘逆, 饮食减少, 或兼咳喘, 并治一切阴虚羸弱诸证”。
张氏通过调补脾胃以治他脏之病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脾胃学说理论, 提高了其临床指导意义。
理脾胃与治肝胆相结合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升降正常方能受纳、腐熟、运化水谷, 传糟粕于体外。
张锡纯根据《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说“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创制了升降汤, 以调其中气, 使之和平。
所谓调中气者, 即升降脾胃之气也。
方中用野党参、生黄芪、白术健中理脾, 广陈皮、川厚朴、生鸡内金、生姜和中健胃, 知母反佐川芎舒肝以助脾升, 白芍敛阴以助胃降, 桂枝具有“善和脾胃, 使脾气之陷者上升, 胃气之逆者下降”的双向作用, 此实为升降并用之良方。
另张氏引黄坤载之言: “肝气宜升, 胆气宜降, 然非脾气之上行, 则肝气不升, 非胃气之下行, 则胆气不降,由斯观之, 欲治肝者, 原当升降脾胃, 培养中宫, 俾中宫气化敦厚, 以听肝木之自理, 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 亦不过为调理剂中辅佐之品。